由小淩河北岸渡河向杏山城挺近的漢八旗餘人,毫不費力的就穿過了明軍外圍防線。夜色之下隔著老遠就聽到杏山城明軍大營方向傳來亂糟糟的人喊馬嘶之聲。
耿仲明身穿重甲,尖胄頭盔上插著高高的白纓,配上一副魁梧的身材,很有些大將軍的氣勢。他端坐在馬上看了看明軍大營的形式,謹慎的向身旁的孔友德勸說道:
“二弟,代善這老小子讓咱們打先鋒肯定是沒安好心,此戰咱們還需小心應對才是。不如大軍先在此地利用明軍留下的陣地暫且修整,待探馬再探軍情後再做下一步打算。”
孔友德四十歲上下的年紀,皮膚黝黑,身材雖不如耿仲明辦魁梧,但卻也是精壯的漢子,短小的胡須被修剪的十分得體,一雙不大的眼睛內放射出逼人的寒光。此刻的他宛如覓食的禿鷹般,死死的緊盯著杏山城內的明軍。不同於耿仲明,此刻這位大清的恭順王並未佩戴頭盔。他的前額剃的鋥亮,可腦後的發髻顯然留了更多,雖說也紮著辮子,但卻不是似代善那般的金錢鼠尾辮。
這位為大清國立下赫赫戰功的漢軍正紅旗王爺,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漢人。孔友德,鐵嶺礦工出身。雖說不識字,但卻長於弓馬之術,投軍之後效力於皮島總兵毛文龍帳下。孔友德驍勇善戰,每臨戰事總是奮勇在前,可謂是勇冠三軍。當時耿仲明也是毛文龍帳下的武將,也就是在那時,孔友德與耿仲明結為了異性兄弟,耿仲明年長為大哥。
崇禎元年,袁崇煥督師遼東,上任之初便借機處斬了不聽話的毛文龍,毛文龍之死對孔有德的觸動很大。他認為認為毛文龍無罪卻橫受屠戮,漸漸的開始對朝廷常寒心起來。由來由於受到同僚的排擠打壓,孔友德憤然發動了“吳橋兵變”,引發了震撼山東局勢的登萊之亂。後來朝廷出兵平叛,孔有德見登州難保,於崇禎六年率叛軍萬人突圍,棄城登船由山東半島逃向遼東半島。在遼東登陸之後,孔友德率叛軍及家眷多人向遼東的滿清皇太極剃發乞降。孔友德等明朝將士由此搖身一變成了大清國的棟梁之臣。
皇太極對孔有德等人的這次歸降極為重視,其中孔友德歸降帶來的滿清急需的艦隊、紅夷大炮等物更是令皇太極笑的合不攏嘴。皇太極親率諸貝勒於盛京城外十裏相迎孔友德,並以女真人最為隆重的“抱見禮“相待。孔友德大為感動,至此便開始死心塌地的追隨皇太極左右,充當清軍南下攻明的急先鋒,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
聽了耿仲明的話,孔友德默不作聲,他一麵觀察著杏山城外的形式,一麵想著耿仲明的話。的確,像代善這種滿清權貴是打骨子裏瞧不起孔友德他們這些漢人的。當先鋒立大功這種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更不會平白無故的砸到他孔友德的頭上,孔友德心裏十分清楚,代善無非是想讓自己來試探明軍是否有詐罷了。
耿仲明剛想傳令全軍原地待命,孔友德突然開口說道:
“大哥,明軍不是詐敗,而是真的潰敗了。”
耿仲明聞言大驚。
“何以見得?”
“大哥你看,先不說這杏山城亂的徹底,但憑逃兵逃跑的方向我便斷定明軍必然是真的潰亂。”
“逃兵逃跑的方向?”
在一旁的尚可喜疑惑的問道,他也毛文龍舊部,後來與孔友德一起投降了滿清。尚可喜的身材幹瘦,重重的鎧甲在他身上顯得極不勻稱。
“不錯,洪承疇若是設計詐敗,那逃兵肯定會四散奔逃以引起我們的注意,誘使我軍深入。可如今你們看。”
說著孔友德抬起馬鞭指向杏山城的方向繼續道:
“杏山城外火把攢動,人聲鼎沸。可這些動靜集中在了城南一側,城北方則根本就無人出逃。這說明逃兵都是向著西南方向撤退的,人在極度恐慌的時刻逃跑的話,肯定會向著家的方向,由此我斷定明軍是真的崩潰了。”
耿仲明想了想,覺得孔友德說的的確有些道理,但他還是有些不放心。耿仲明剛想再說些什麽,隻見孔友德猛的抽出了腰間的佩刀,不由分說的下達了總攻的軍令。
“全軍聽令!明軍已然潰不成軍,此刻正是取其命、斬其首的最佳時機。今天誰要是不砍下幾個首級來報功,可別怪我孔友德沒給他機會啊!”
軍令傳達之後,先是引來漢八旗將士的一陣哄笑,接著便是極度亢奮的吼叫之聲。這些漢八旗的將士雖是漢人,軍紀上也較那些滿八旗的敵人強上了許多,可長期沾染八旗子弟的習性,也使得這些漢八旗將士變得嗜血殺戮起來。戰場之上,他們留著鞭子、精於騎射,已經與真正的八旗沒有多少區別了,這些漢八旗的將士嗷嗷怪叫著開始向著杏山城內外的明軍發起了衝鋒。
由於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率先率部棄寨而逃,引發了杏山城內一連串的騷動,先是寧遠總兵吳三桂所部被亂軍衝散,緊接著密雲總兵唐通也在慌亂之中率部倉促出杏山城西門向寧遠方向逃去,山海關總兵馬科則是在得到全軍潰散的消息後,不顧洪承疇原地守營的軍令,私自率部移營退出杏山城,於杏山城外集結收攏四散潰逃的明軍。
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率領的名漢八旗將士由東北方向殺來,首當其衝便碰上了剛剛移師出城的山海關總兵馬科所部。孔友德麾下的這名漢八旗兵中,有騎兵3000人,步兵人,其中步兵人中有火銃兵3000人,長槍兵5000人,刀兵3000人,弓弩兵1000人,另外還有攜帶運輸10門紅衣大炮的100名“炮兵”。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令皇太極見識到了火炮的威力,由此八旗兵每戰必載炮而行。漢八旗善於使用火器,因此是滿清軍隊中攻城拔寨的主力,火炮更是軍中必備的武器之一。孔友德此番擔任先鋒,負責攻取杏山城,10門紅衣大炮可是他手中摧城拔寨的王牌所在。
杏山城外山海關總兵馬科集結著潰散的士兵,夜幕下將士們舉著火把大聲的吆喝著,明軍的這一舉動很快引來了孔有德的注意。
孔有德緊急傳令全軍停止前進,而後他命令將10門紅衣大炮推了出來。他冷笑著與身旁的耿仲明說道:
“明軍畢竟有十來萬軍隊,敵眾我寡,還是先用大將軍炮向大明的弟兄們打個招唿吧。”
耿仲明會意一笑。
大將軍炮是清軍營中對紅衣大炮的一種尊稱,比喻其在戰場之上猶如大將軍般不可阻擋。
漢八旗士兵熟練的操縱著10門紅衣大炮,由於夜幕沉沉,杏山城外的山海關總兵馬科所部隻是注意到了由小淩河北岸來攻的敵兵,但是卻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麽。
在杏山城的東北側,明軍與清軍遙遙相望,一時間亂哄哄的馬科營內也變得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屏氣凝神,西南隱約傳來的明軍潰敗之聲更顯得戰場四野一片寂靜。
短暫的沉寂過後,孔有德揮舞著手中的佩刀喝令道:
“開炮!”
炮營的總旗官快速的揮動手中的令旗。
10名火炮手同時點燃了紅衣大炮的引線,漢八旗眾將士屏氣凝神,緊張的注視著嘶嘶冒著火花的火炮引線。
引線閃動著燦爛的火花,在夜幕之下顯得分外燦爛。引線越燒越短,猛然間炮口一道火光噴出,一聲巨響響徹寂靜的夜空,接著是一聲聲的巨響。10門紅衣大炮粗大的炮口噴湧出大片硝煙。電光火石火之間,炮身劇烈的顫動著,一枚枚黑色的鐵彈飛出炮膛,向著不遠處還在觀望的明軍射去。
巨大的響動瞬間將馬科營內明軍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有反應快的明軍士兵高聲喊道:
“建奴開炮啦!”
一聲驚唿在明軍陣營內頓時炸開了鍋,剛剛驚魂未定的馬科所部立時便慌亂起來。
轟的一聲巨響,黑色的炮彈馬科身旁炸開了花,被激起的大片土石,夾雜著火藥強大的衝擊力將總兵馬科掀翻在地,馬科重重的摔倒在地上,頓時失去了意識。
主將墜馬昏迷,又麵臨敵軍炮火的打擊。馬科手下的山海關所部還未抵抗就向著不可挽迴的潰敗局麵而去。
又是一陣炮火打擊,震天撼地的巨響之下,明軍一個個宛如驚弓之鳥,慌不擇路的四散奔逃,幸虧有親兵的護衛,否則墜馬昏迷的馬科隻怕是要被亂軍踩死了,慌亂情形可見一斑。
眼看對麵的明軍潰不成軍,孔有德放聲狂笑,在有一陣火炮打擊之後,孔有德下達了出擊的軍令。
3000名漢騎兵分成兩隊於左右兩側砍殺四散奔逃的明軍,中路由3000火銃兵,5000長槍兵,3000刀兵,1000弓弩兵組成的步兵方陣,如巨石般向著明軍陣地壓了過來。一陣陣箭雨落下、一排排槍聲響起,慌不擇路的明軍如被鐮刀收割的麥穗般,紛紛成了清兵的刀下之鬼。
在屠戮一番之後,孔有德率軍直接衝進了城門大敞四開的杏山城。大騷亂導致明軍各營的防禦形同虛設,一路橫衝直撞的漢軍正紅旗很快便殺到了洪承疇總督大營之外。
與城內騷亂的景象不同,高掛洪承疇大紅帥旗的中軍大帳內燈火通明,肅靜無嘩,沒有一絲營內騷亂的跡象。見此情形孔有德大感意外,他急忙命令軍士在大營外的壕溝邊停下來,不敢再貿然前進了。
耿仲明身穿重甲,尖胄頭盔上插著高高的白纓,配上一副魁梧的身材,很有些大將軍的氣勢。他端坐在馬上看了看明軍大營的形式,謹慎的向身旁的孔友德勸說道:
“二弟,代善這老小子讓咱們打先鋒肯定是沒安好心,此戰咱們還需小心應對才是。不如大軍先在此地利用明軍留下的陣地暫且修整,待探馬再探軍情後再做下一步打算。”
孔友德四十歲上下的年紀,皮膚黝黑,身材雖不如耿仲明辦魁梧,但卻也是精壯的漢子,短小的胡須被修剪的十分得體,一雙不大的眼睛內放射出逼人的寒光。此刻的他宛如覓食的禿鷹般,死死的緊盯著杏山城內的明軍。不同於耿仲明,此刻這位大清的恭順王並未佩戴頭盔。他的前額剃的鋥亮,可腦後的發髻顯然留了更多,雖說也紮著辮子,但卻不是似代善那般的金錢鼠尾辮。
這位為大清國立下赫赫戰功的漢軍正紅旗王爺,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漢人。孔友德,鐵嶺礦工出身。雖說不識字,但卻長於弓馬之術,投軍之後效力於皮島總兵毛文龍帳下。孔友德驍勇善戰,每臨戰事總是奮勇在前,可謂是勇冠三軍。當時耿仲明也是毛文龍帳下的武將,也就是在那時,孔友德與耿仲明結為了異性兄弟,耿仲明年長為大哥。
崇禎元年,袁崇煥督師遼東,上任之初便借機處斬了不聽話的毛文龍,毛文龍之死對孔有德的觸動很大。他認為認為毛文龍無罪卻橫受屠戮,漸漸的開始對朝廷常寒心起來。由來由於受到同僚的排擠打壓,孔友德憤然發動了“吳橋兵變”,引發了震撼山東局勢的登萊之亂。後來朝廷出兵平叛,孔有德見登州難保,於崇禎六年率叛軍萬人突圍,棄城登船由山東半島逃向遼東半島。在遼東登陸之後,孔友德率叛軍及家眷多人向遼東的滿清皇太極剃發乞降。孔友德等明朝將士由此搖身一變成了大清國的棟梁之臣。
皇太極對孔有德等人的這次歸降極為重視,其中孔友德歸降帶來的滿清急需的艦隊、紅夷大炮等物更是令皇太極笑的合不攏嘴。皇太極親率諸貝勒於盛京城外十裏相迎孔友德,並以女真人最為隆重的“抱見禮“相待。孔友德大為感動,至此便開始死心塌地的追隨皇太極左右,充當清軍南下攻明的急先鋒,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
聽了耿仲明的話,孔友德默不作聲,他一麵觀察著杏山城外的形式,一麵想著耿仲明的話。的確,像代善這種滿清權貴是打骨子裏瞧不起孔友德他們這些漢人的。當先鋒立大功這種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更不會平白無故的砸到他孔友德的頭上,孔友德心裏十分清楚,代善無非是想讓自己來試探明軍是否有詐罷了。
耿仲明剛想傳令全軍原地待命,孔友德突然開口說道:
“大哥,明軍不是詐敗,而是真的潰敗了。”
耿仲明聞言大驚。
“何以見得?”
“大哥你看,先不說這杏山城亂的徹底,但憑逃兵逃跑的方向我便斷定明軍必然是真的潰亂。”
“逃兵逃跑的方向?”
在一旁的尚可喜疑惑的問道,他也毛文龍舊部,後來與孔友德一起投降了滿清。尚可喜的身材幹瘦,重重的鎧甲在他身上顯得極不勻稱。
“不錯,洪承疇若是設計詐敗,那逃兵肯定會四散奔逃以引起我們的注意,誘使我軍深入。可如今你們看。”
說著孔友德抬起馬鞭指向杏山城的方向繼續道:
“杏山城外火把攢動,人聲鼎沸。可這些動靜集中在了城南一側,城北方則根本就無人出逃。這說明逃兵都是向著西南方向撤退的,人在極度恐慌的時刻逃跑的話,肯定會向著家的方向,由此我斷定明軍是真的崩潰了。”
耿仲明想了想,覺得孔友德說的的確有些道理,但他還是有些不放心。耿仲明剛想再說些什麽,隻見孔友德猛的抽出了腰間的佩刀,不由分說的下達了總攻的軍令。
“全軍聽令!明軍已然潰不成軍,此刻正是取其命、斬其首的最佳時機。今天誰要是不砍下幾個首級來報功,可別怪我孔友德沒給他機會啊!”
軍令傳達之後,先是引來漢八旗將士的一陣哄笑,接著便是極度亢奮的吼叫之聲。這些漢八旗的將士雖是漢人,軍紀上也較那些滿八旗的敵人強上了許多,可長期沾染八旗子弟的習性,也使得這些漢八旗將士變得嗜血殺戮起來。戰場之上,他們留著鞭子、精於騎射,已經與真正的八旗沒有多少區別了,這些漢八旗的將士嗷嗷怪叫著開始向著杏山城內外的明軍發起了衝鋒。
由於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率先率部棄寨而逃,引發了杏山城內一連串的騷動,先是寧遠總兵吳三桂所部被亂軍衝散,緊接著密雲總兵唐通也在慌亂之中率部倉促出杏山城西門向寧遠方向逃去,山海關總兵馬科則是在得到全軍潰散的消息後,不顧洪承疇原地守營的軍令,私自率部移營退出杏山城,於杏山城外集結收攏四散潰逃的明軍。
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率領的名漢八旗將士由東北方向殺來,首當其衝便碰上了剛剛移師出城的山海關總兵馬科所部。孔友德麾下的這名漢八旗兵中,有騎兵3000人,步兵人,其中步兵人中有火銃兵3000人,長槍兵5000人,刀兵3000人,弓弩兵1000人,另外還有攜帶運輸10門紅衣大炮的100名“炮兵”。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令皇太極見識到了火炮的威力,由此八旗兵每戰必載炮而行。漢八旗善於使用火器,因此是滿清軍隊中攻城拔寨的主力,火炮更是軍中必備的武器之一。孔友德此番擔任先鋒,負責攻取杏山城,10門紅衣大炮可是他手中摧城拔寨的王牌所在。
杏山城外山海關總兵馬科集結著潰散的士兵,夜幕下將士們舉著火把大聲的吆喝著,明軍的這一舉動很快引來了孔有德的注意。
孔有德緊急傳令全軍停止前進,而後他命令將10門紅衣大炮推了出來。他冷笑著與身旁的耿仲明說道:
“明軍畢竟有十來萬軍隊,敵眾我寡,還是先用大將軍炮向大明的弟兄們打個招唿吧。”
耿仲明會意一笑。
大將軍炮是清軍營中對紅衣大炮的一種尊稱,比喻其在戰場之上猶如大將軍般不可阻擋。
漢八旗士兵熟練的操縱著10門紅衣大炮,由於夜幕沉沉,杏山城外的山海關總兵馬科所部隻是注意到了由小淩河北岸來攻的敵兵,但是卻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麽。
在杏山城的東北側,明軍與清軍遙遙相望,一時間亂哄哄的馬科營內也變得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屏氣凝神,西南隱約傳來的明軍潰敗之聲更顯得戰場四野一片寂靜。
短暫的沉寂過後,孔有德揮舞著手中的佩刀喝令道:
“開炮!”
炮營的總旗官快速的揮動手中的令旗。
10名火炮手同時點燃了紅衣大炮的引線,漢八旗眾將士屏氣凝神,緊張的注視著嘶嘶冒著火花的火炮引線。
引線閃動著燦爛的火花,在夜幕之下顯得分外燦爛。引線越燒越短,猛然間炮口一道火光噴出,一聲巨響響徹寂靜的夜空,接著是一聲聲的巨響。10門紅衣大炮粗大的炮口噴湧出大片硝煙。電光火石火之間,炮身劇烈的顫動著,一枚枚黑色的鐵彈飛出炮膛,向著不遠處還在觀望的明軍射去。
巨大的響動瞬間將馬科營內明軍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有反應快的明軍士兵高聲喊道:
“建奴開炮啦!”
一聲驚唿在明軍陣營內頓時炸開了鍋,剛剛驚魂未定的馬科所部立時便慌亂起來。
轟的一聲巨響,黑色的炮彈馬科身旁炸開了花,被激起的大片土石,夾雜著火藥強大的衝擊力將總兵馬科掀翻在地,馬科重重的摔倒在地上,頓時失去了意識。
主將墜馬昏迷,又麵臨敵軍炮火的打擊。馬科手下的山海關所部還未抵抗就向著不可挽迴的潰敗局麵而去。
又是一陣炮火打擊,震天撼地的巨響之下,明軍一個個宛如驚弓之鳥,慌不擇路的四散奔逃,幸虧有親兵的護衛,否則墜馬昏迷的馬科隻怕是要被亂軍踩死了,慌亂情形可見一斑。
眼看對麵的明軍潰不成軍,孔有德放聲狂笑,在有一陣火炮打擊之後,孔有德下達了出擊的軍令。
3000名漢騎兵分成兩隊於左右兩側砍殺四散奔逃的明軍,中路由3000火銃兵,5000長槍兵,3000刀兵,1000弓弩兵組成的步兵方陣,如巨石般向著明軍陣地壓了過來。一陣陣箭雨落下、一排排槍聲響起,慌不擇路的明軍如被鐮刀收割的麥穗般,紛紛成了清兵的刀下之鬼。
在屠戮一番之後,孔有德率軍直接衝進了城門大敞四開的杏山城。大騷亂導致明軍各營的防禦形同虛設,一路橫衝直撞的漢軍正紅旗很快便殺到了洪承疇總督大營之外。
與城內騷亂的景象不同,高掛洪承疇大紅帥旗的中軍大帳內燈火通明,肅靜無嘩,沒有一絲營內騷亂的跡象。見此情形孔有德大感意外,他急忙命令軍士在大營外的壕溝邊停下來,不敢再貿然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