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淩河北岸的清軍正紅旗大營之內,隔岸觀火的和碩禮親王代善兩指輕輕攆動著胡須,雙眼死死的盯向杏山城方向。盡管隔著老遠,但杏山城內燃起的熊熊火光依然看的真切。在代善的身後是嚴陣以待的正紅旗全營將士,這些軍士留著清一色的金錢鼠尾辮,每個人的眼中都閃露著殺戮的兇光。
這些正紅旗將士各個都是跨馬提刀,身穿內嵌甲葉的紅色長身棉甲,頭戴高纓尖胄頭盔,夜幕之下宛如一團暗紅色的火雲在蠢蠢欲動。他們都在等待著旗主下達總攻擊的軍令,等待著砍下一個個明軍首級換迴更大的軍功。
正紅旗旗主代善今年已滿五十八歲,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年近古稀之年絕對可以稱的上是高壽了。盡管歲數已然不小,可代善看起來卻是依舊英武幹練,不負他“古英巴圖魯”的封號。
巴圖魯源自蒙古語的“巴特爾”一詞,意為英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巴圖魯成為了女真人賞賜武將的特有封號。巴圖魯的封號分為兩種,一般的隻作巴圖魯,不再加上別的修飾語,是為普通勇號;另一種則在巴圖魯之上還添加其他字樣,是為專稱勇號。大清建立初期,受封巴圖魯名號的武將少之又少,代善能夠獲得“古英巴圖魯”這種專稱勇號,其英勇善戰程度可見一斑。
作為老汗王努爾哈赤的長子、四大貝勒之首,年長位尊的代善受到了皇太極的忌憚與提防。因此在皇太極當上大汗之後,代善長期處於享高位而無實權的尷尬地位。但這位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和碩禮親王卻始終能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的心態,這在急功尚武的滿清貴族當中顯得很是難得。
也正是因為代善一直以來識大體、顧大局的表現,最終為他贏得了皇太極的信任。此番皇太極舉全國之力與大明決戰,緊要關頭將圍困錦州城、扼製明軍北上渡過小淩河的重任交付到了他的手上。幾個月下來,代善可以說完成的十分出色。
近半個月來關於明軍缺糧的奏報幾乎每天都會送到代善的手中,這位戰場經驗極為豐富的老將敏銳的嗅到了決戰的氣息。幾日來代善每晚都會派出幾路探子去打探明軍大營的動向,多年的經驗告訴他,麵臨斷糧危機的明軍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采取大動作。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九,當夜代善剛剛睡下,探馬迴報稱明軍大營內出現了騷動的跡象。聽到這個消息的代善一咕嚕從床上坐了起來,他立刻傳令整個小淩河北側大營的所有清軍做好戰鬥準備。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派出去的幾路探馬接連返迴,帶迴來的都是杏山城內明軍大亂的消息。
於是代善當即命恭順王孔友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忠明三位漢八旗將領統率各部共計人越過小淩河向杏山城內外亂哄哄的明軍發起進攻。而其餘滿蒙旗的將士則集結完畢後原地待命。
代善手持著單筒“千裏眼”,也就是後世俗稱的望遠鏡,正在觀察戰局的動向發展。這時一個人高馬大的漢子氣勢洶洶的直朝著他走來。那漢子人還沒到代善近前就已經扯著嗓子喊開了。
“大哥!你怎麽讓孔友德他們三個尼堪去打先鋒了?杏山城內南軍大亂,這正是立軍功的大好機會。你讓他們三個打先鋒,這不是明擺著便宜那些漢八旗嗎?”
說話之人虎目圓睜,滿臉的橫肉,講起話來臉上的橫肉更是突突亂顫,顯得兇惡異常,此人正是老汗王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
代善看了看這個足足小了自己近二十歲的弟弟,即便是在以勇猛著稱的滿洲八旗軍內部,驍勇善戰阿濟格也稱得上是其中翹楚。可代善卻對這個弟弟有著十分中肯準確的評價:殘暴有餘,智慧不足。
阿濟格作戰一向是好勇鬥狠,打起仗來總是一副不要命的架勢,指揮麾下騎兵中間突破,兩翼包抄是阿濟格的拿手好戲。可除此之外他的騎兵打法就再無多少新意可言了,基本上很少根據戰場的形式采取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
而且阿濟格為人性格暴躁,動不動就打罵體罰下屬,甚至有過多次屠城殺降卒的劣跡。為此他沒少遭到皇太極訓斥,可卻依舊沒有多少收斂。此次在遼東與明軍決戰,為了能夠約束好手下這匹惡狼,皇太極專門將阿濟格安排在了老資格的代善軍中。
麵對滿臉怨氣的阿濟格,代善不緊不慢的答道:
“嗬嗬,十二弟,你怎麽就知道孔友德他們一定是去撿便宜,而不是去吃大虧呢?”
阿濟格把脖子一揚迴答說:
“幾路探子都迴報了,杏山城內明軍大亂,這時候出擊哪裏還會有吃虧的道理?”
代善眯縫著眼睛,似笑非笑的盯著阿濟格,說:
“探子的迴報的確是杏山城內明軍大亂,可這如果是洪承疇布置的疑兵之計呢?如果他是想趁著我們全軍出動趁機渡過小淩河解錦州之圍呢?亦或是為了將我軍引入杏山城外的包圍網而而一舉殲之呢?”
“這...”
阿濟格被代善一連串的問話說得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迴答才是了。
“所以本王才讓孔友德他們先去,若是洪承疇真的有詐,嗬嗬,那就讓他們漢人們自己打去吧。”
代善見阿濟格臉上還是一副疑惑的表情,不由得歎了口氣,輕輕拍了拍阿濟格的肩膀說道:
“老十二啊,多跟你弟弟老十四學著點。打仗不光要憑身板子,關鍵還得會用腦瓜子才行。”
代善口中的老十四就是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阿濟格與多爾袞、多鐸三兄弟都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之子。在代善看來,如今的滿清軍中,皇太極的軍事韜略那是毋庸置疑的,要是真的非要找出一個能夠與皇太極軍事智慧相比肩的人的話,那老十四多爾袞絕對是代善心中的第一人選。
阿濟格雖然被問住了,可看得出來他心中很是不服氣。聽了代善的話阿濟格悻悻然道:
“哼!若是那洪承疇沒這麽多心眼,大哥你豈不是就白顧慮了。到頭來還不是讓孔友德他們撿了便宜!”
麵對阿濟格如此態度,代善倒也並不在意,他輕鬆的說:
“無妨,無妨。杏山城內若是真的大亂,那首功定然也不會是孔友德他們的。”
阿濟格的臉上一副疑惑的表情。
“不是他們的...那是誰的?”
“嗬嗬,你的啊!”
“大哥你莫要拿我尋開心了!算著時間,孔友德他們應該已經殺到杏山城下了,我還能立下什麽大功!”
麵對這個氣鼓鼓的十二弟,代善突然提高了語調,正色下令道:
“阿濟格聽令!本王命你即刻率本部人馬前往於杏山城與鬆山堡之間設伏,俘獲的明軍,總兵以下官職的可以隨你處置。但總兵以上的務必要抓活的,聽清楚了嗎!”
“嗻!阿濟格領命!”
盡管大哥代善的話聽得阿濟格有些犯糊塗,但他還是毫不猶豫的領下命來。對於阿濟格來說,軍令的目的為何他並不關心,殺戮才是他唯一的愛好所在。
阿濟格剛想轉身出發,代善叫住了他強調說:
“老十二你可給我聽好,總兵及總兵以上的南朝官員你萬勿傷及他們性命,一定要抓活的!聽清楚了嗎?”
阿濟格滿不在乎的答道:
“知道啦,知道啦!”
代善唯恐阿濟格殺起了性又會不管不顧,他再一次語氣嚴肅一字一句的警告說:
“這是大汗的旨意,你若是再敢胡來,那這次可沒人能救得了你。”
聽到是皇太極的命令後,阿濟格不由得渾身一緊,他連忙迴答說:
“阿濟格記下了,大哥您放心好了。”
阿濟格曾經因私殺明朝高級將領而受過皇太極的重罰,至今仍是心有餘悸。那是崇禎十一年的事情,當時清兵挖開長城,由牆子嶺、青山口兩處叩關劫掠關內。時任薊遼總督吳阿衡率軍禦敵,兵敗被俘。皇太極對這名俘獲的明軍高級將領很是看重,盤算著能從吳阿衡這名高級別將領的口中獲取大明朝廷內部軍情機密。
可阿濟格卻私自動刑砍掉了吳阿衡的雙膝,而後由係數打碎了吳阿衡的牙齒,拔掉了他的舌頭。等到皇太極的使者來到阿濟格軍中之時,吳阿衡已經奄奄一息隻剩下一口氣在了。皇太極事後聞訊大怒,以“越分妄行,輕君蔑法”之名削去了阿濟格的爵位,甚至還要拿阿濟格下獄。後經多人求情,皇太極才勉強饒恕了阿濟格,此事之後阿濟格對皇太極愈發的敬畏起來。
代善望著阿濟格離去的背影,心中還是有些顧慮。此番杏山城內大亂,若明軍真的潰敗,那附近唯有鬆山堡一處要塞可供明軍暫時堅守待援。代善盤算著以洪承疇為首的明軍高級軍官,從杏山城撤退之後必然會前往鬆山堡。因此他這才命令阿濟格這條餓狼在杏山與鬆山之間伏擊潰敗的洪承疇等人。
思前想後,代善還是不放心。若是阿濟格這個沒腦子的莽夫真是失手傷了洪承疇的性命,大汗怪罪下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實在放不下心來的代善喊來了蒙古科爾沁部的莽古思子親王,命他率領3000蒙古騎兵與阿濟格一同前去設伏,臨行前代善一再強調,務必要控製住阿濟格,切不可讓他隨意殺戮南朝將官。
這些正紅旗將士各個都是跨馬提刀,身穿內嵌甲葉的紅色長身棉甲,頭戴高纓尖胄頭盔,夜幕之下宛如一團暗紅色的火雲在蠢蠢欲動。他們都在等待著旗主下達總攻擊的軍令,等待著砍下一個個明軍首級換迴更大的軍功。
正紅旗旗主代善今年已滿五十八歲,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年近古稀之年絕對可以稱的上是高壽了。盡管歲數已然不小,可代善看起來卻是依舊英武幹練,不負他“古英巴圖魯”的封號。
巴圖魯源自蒙古語的“巴特爾”一詞,意為英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巴圖魯成為了女真人賞賜武將的特有封號。巴圖魯的封號分為兩種,一般的隻作巴圖魯,不再加上別的修飾語,是為普通勇號;另一種則在巴圖魯之上還添加其他字樣,是為專稱勇號。大清建立初期,受封巴圖魯名號的武將少之又少,代善能夠獲得“古英巴圖魯”這種專稱勇號,其英勇善戰程度可見一斑。
作為老汗王努爾哈赤的長子、四大貝勒之首,年長位尊的代善受到了皇太極的忌憚與提防。因此在皇太極當上大汗之後,代善長期處於享高位而無實權的尷尬地位。但這位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和碩禮親王卻始終能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的心態,這在急功尚武的滿清貴族當中顯得很是難得。
也正是因為代善一直以來識大體、顧大局的表現,最終為他贏得了皇太極的信任。此番皇太極舉全國之力與大明決戰,緊要關頭將圍困錦州城、扼製明軍北上渡過小淩河的重任交付到了他的手上。幾個月下來,代善可以說完成的十分出色。
近半個月來關於明軍缺糧的奏報幾乎每天都會送到代善的手中,這位戰場經驗極為豐富的老將敏銳的嗅到了決戰的氣息。幾日來代善每晚都會派出幾路探子去打探明軍大營的動向,多年的經驗告訴他,麵臨斷糧危機的明軍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采取大動作。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九,當夜代善剛剛睡下,探馬迴報稱明軍大營內出現了騷動的跡象。聽到這個消息的代善一咕嚕從床上坐了起來,他立刻傳令整個小淩河北側大營的所有清軍做好戰鬥準備。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派出去的幾路探馬接連返迴,帶迴來的都是杏山城內明軍大亂的消息。
於是代善當即命恭順王孔友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忠明三位漢八旗將領統率各部共計人越過小淩河向杏山城內外亂哄哄的明軍發起進攻。而其餘滿蒙旗的將士則集結完畢後原地待命。
代善手持著單筒“千裏眼”,也就是後世俗稱的望遠鏡,正在觀察戰局的動向發展。這時一個人高馬大的漢子氣勢洶洶的直朝著他走來。那漢子人還沒到代善近前就已經扯著嗓子喊開了。
“大哥!你怎麽讓孔友德他們三個尼堪去打先鋒了?杏山城內南軍大亂,這正是立軍功的大好機會。你讓他們三個打先鋒,這不是明擺著便宜那些漢八旗嗎?”
說話之人虎目圓睜,滿臉的橫肉,講起話來臉上的橫肉更是突突亂顫,顯得兇惡異常,此人正是老汗王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
代善看了看這個足足小了自己近二十歲的弟弟,即便是在以勇猛著稱的滿洲八旗軍內部,驍勇善戰阿濟格也稱得上是其中翹楚。可代善卻對這個弟弟有著十分中肯準確的評價:殘暴有餘,智慧不足。
阿濟格作戰一向是好勇鬥狠,打起仗來總是一副不要命的架勢,指揮麾下騎兵中間突破,兩翼包抄是阿濟格的拿手好戲。可除此之外他的騎兵打法就再無多少新意可言了,基本上很少根據戰場的形式采取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
而且阿濟格為人性格暴躁,動不動就打罵體罰下屬,甚至有過多次屠城殺降卒的劣跡。為此他沒少遭到皇太極訓斥,可卻依舊沒有多少收斂。此次在遼東與明軍決戰,為了能夠約束好手下這匹惡狼,皇太極專門將阿濟格安排在了老資格的代善軍中。
麵對滿臉怨氣的阿濟格,代善不緊不慢的答道:
“嗬嗬,十二弟,你怎麽就知道孔友德他們一定是去撿便宜,而不是去吃大虧呢?”
阿濟格把脖子一揚迴答說:
“幾路探子都迴報了,杏山城內明軍大亂,這時候出擊哪裏還會有吃虧的道理?”
代善眯縫著眼睛,似笑非笑的盯著阿濟格,說:
“探子的迴報的確是杏山城內明軍大亂,可這如果是洪承疇布置的疑兵之計呢?如果他是想趁著我們全軍出動趁機渡過小淩河解錦州之圍呢?亦或是為了將我軍引入杏山城外的包圍網而而一舉殲之呢?”
“這...”
阿濟格被代善一連串的問話說得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迴答才是了。
“所以本王才讓孔友德他們先去,若是洪承疇真的有詐,嗬嗬,那就讓他們漢人們自己打去吧。”
代善見阿濟格臉上還是一副疑惑的表情,不由得歎了口氣,輕輕拍了拍阿濟格的肩膀說道:
“老十二啊,多跟你弟弟老十四學著點。打仗不光要憑身板子,關鍵還得會用腦瓜子才行。”
代善口中的老十四就是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阿濟格與多爾袞、多鐸三兄弟都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之子。在代善看來,如今的滿清軍中,皇太極的軍事韜略那是毋庸置疑的,要是真的非要找出一個能夠與皇太極軍事智慧相比肩的人的話,那老十四多爾袞絕對是代善心中的第一人選。
阿濟格雖然被問住了,可看得出來他心中很是不服氣。聽了代善的話阿濟格悻悻然道:
“哼!若是那洪承疇沒這麽多心眼,大哥你豈不是就白顧慮了。到頭來還不是讓孔友德他們撿了便宜!”
麵對阿濟格如此態度,代善倒也並不在意,他輕鬆的說:
“無妨,無妨。杏山城內若是真的大亂,那首功定然也不會是孔友德他們的。”
阿濟格的臉上一副疑惑的表情。
“不是他們的...那是誰的?”
“嗬嗬,你的啊!”
“大哥你莫要拿我尋開心了!算著時間,孔友德他們應該已經殺到杏山城下了,我還能立下什麽大功!”
麵對這個氣鼓鼓的十二弟,代善突然提高了語調,正色下令道:
“阿濟格聽令!本王命你即刻率本部人馬前往於杏山城與鬆山堡之間設伏,俘獲的明軍,總兵以下官職的可以隨你處置。但總兵以上的務必要抓活的,聽清楚了嗎!”
“嗻!阿濟格領命!”
盡管大哥代善的話聽得阿濟格有些犯糊塗,但他還是毫不猶豫的領下命來。對於阿濟格來說,軍令的目的為何他並不關心,殺戮才是他唯一的愛好所在。
阿濟格剛想轉身出發,代善叫住了他強調說:
“老十二你可給我聽好,總兵及總兵以上的南朝官員你萬勿傷及他們性命,一定要抓活的!聽清楚了嗎?”
阿濟格滿不在乎的答道:
“知道啦,知道啦!”
代善唯恐阿濟格殺起了性又會不管不顧,他再一次語氣嚴肅一字一句的警告說:
“這是大汗的旨意,你若是再敢胡來,那這次可沒人能救得了你。”
聽到是皇太極的命令後,阿濟格不由得渾身一緊,他連忙迴答說:
“阿濟格記下了,大哥您放心好了。”
阿濟格曾經因私殺明朝高級將領而受過皇太極的重罰,至今仍是心有餘悸。那是崇禎十一年的事情,當時清兵挖開長城,由牆子嶺、青山口兩處叩關劫掠關內。時任薊遼總督吳阿衡率軍禦敵,兵敗被俘。皇太極對這名俘獲的明軍高級將領很是看重,盤算著能從吳阿衡這名高級別將領的口中獲取大明朝廷內部軍情機密。
可阿濟格卻私自動刑砍掉了吳阿衡的雙膝,而後由係數打碎了吳阿衡的牙齒,拔掉了他的舌頭。等到皇太極的使者來到阿濟格軍中之時,吳阿衡已經奄奄一息隻剩下一口氣在了。皇太極事後聞訊大怒,以“越分妄行,輕君蔑法”之名削去了阿濟格的爵位,甚至還要拿阿濟格下獄。後經多人求情,皇太極才勉強饒恕了阿濟格,此事之後阿濟格對皇太極愈發的敬畏起來。
代善望著阿濟格離去的背影,心中還是有些顧慮。此番杏山城內大亂,若明軍真的潰敗,那附近唯有鬆山堡一處要塞可供明軍暫時堅守待援。代善盤算著以洪承疇為首的明軍高級軍官,從杏山城撤退之後必然會前往鬆山堡。因此他這才命令阿濟格這條餓狼在杏山與鬆山之間伏擊潰敗的洪承疇等人。
思前想後,代善還是不放心。若是阿濟格這個沒腦子的莽夫真是失手傷了洪承疇的性命,大汗怪罪下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實在放不下心來的代善喊來了蒙古科爾沁部的莽古思子親王,命他率領3000蒙古騎兵與阿濟格一同前去設伏,臨行前代善一再強調,務必要控製住阿濟格,切不可讓他隨意殺戮南朝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