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八
遼東塔山城
城樓處一杆十餘丈高的黃龍旌旗大旄,迎著凜冽的寒風獵獵作響,顯得很是惹人注目。城牆上一杆繡有黃色金龍的大傘高高撐起,大傘之下體型微胖的皇太極背著雙手,眯縫著眼睛凝望向東北方,那是杏山城的方向,沒有人知道皇太極在想著什麽。冬日凜冽的寒風時不時吹過,皇太極那濃密的胡須被陣陣寒風吹得突突直顫。
黃龍大傘兩側站滿了大清朝的王公貴族、旗主貝勒。正白旗旗主多爾袞、 正藍旗旗主豪格、鑲白旗旗主多鐸、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這四位旗主所站的位置距離皇太極最近,此刻他們見大汗不發話,這些人也一個個小心的在一旁站立,不敢有一絲多餘的動作。
皇太極的視線仔細觀察著塔山四周的地形,塔山位於遼西走廊之上,整個遼西走廊背山麵海,地勢大致平坦,但卻又許多起伏的丘陵山嶺。由塔山往東北方向是一片開闊地帶,地勢大多平緩。而在一片開闊地帶的兩側山勢陡然險峻了許多,凸起的山峰上多是些荒草山石,不利於軍隊穿行。
如今凸起的山峰之上到處都插滿了滿洲八旗的各色旗幟,密密旌旗獵獵。山坡之上有幾處冒著煙火,那是山上的清兵在放火燒山。燒山的目的有兩個,一來沒了樹木和荒草的阻隔,防禦之時守軍的視野會大大增強,二來則是為了防止明軍可能出現的火攻,冬季天幹物燥,風勢又強勁,若真是明軍利用山上的植被進行火攻,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塔山兩側的山嶺已經有多處變得光禿禿的了,而在這些光禿禿的山嶺製高點附近,清兵挖了數不清的壕溝進行防禦,在這些壕溝的後麵則是臨時堆砌而成的土牆和石牆。製作這些防禦所用的土牆石牆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塔山周邊的大明村落幾乎都被拆的一幹二淨。
塔山城原本是座小城,遼東戰役剛剛開始之時,多爾袞沒費多大力氣便攻陷了這座軍事堡壘。可自從皇太極進駐塔山,將此處作為自己的大營所在以來。短時間內塔山城的防禦便有了質的飛躍,城牆被加固加高不說,皇太極又命人在塔山的南北兩側各築起了兩座東西約長一百多步,南北寬約七十多步的軍堡。這兩處軍堡一南一北依山而建,城牆皆以石塊壘砌,與塔山城互為犄角,形成了一個穩固三角形的防禦工事。
北麵的小城距離塔山城較遠,由多爾袞所部的正白旗駐守,清兵多習慣稱其為白城。而南麵的小城因距離塔山城不遠,被清兵稱為塔南城。在皇太極嚴酷的軍令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塔山及其周邊地區便成了一座戰爭要塞,放眼望去,旌旗遍野,到處都是各色的帳篷,所處都能聽到人喊馬嘶之聲。
塔山要塞宛如一把大鎖,牢牢的控住了寧遠城與杏山城之間的咽喉之地。將洪承疇十餘萬大軍死死的困在杏山一隅之地。皇太極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在等洪承疇斷糧,等著大明的全部精銳餓的頭昏眼花之時在此地撞得頭破血流,傷亡慘重。
正當皇太極舉目遠眺,觀看何處還有不足時。帳下的親兵擺牙喇匆匆的登上了城牆,在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身邊輕聲低語了幾句。那名中年男子表情稍稍一怔,而後低頭緊走幾步來到了皇太極身旁。
皇太極注意到了中年男子的到來,當他望向中年男子的時候,中年男子很是恭敬的跪倒行禮。皇太極淡然道:
“範先生不必多禮,起來說話。”
這名體態清瘦的中年男子便是皇太極手下的第一號謀臣——範文程,範文程本是萬曆年間的秀才,後來努爾哈赤攻下他的老家撫順,範文程為求有一番大作為便主動投靠了當時的還稱為後金的滿清政權,清朝開國之初的規製大多出自範文程之手,他可以說是皇太極手下文臣之首,甚得皇太極的信任。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多爾袞都不敢出聲的情況下,範文程可以從容的向皇太極進言。
“陛下,南朝有消息傳來,崇禎皇帝派救兵來增援洪承疇了。”
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也不由得皺了皺眉頭,不是說大明已經傾盡全國之力才湊出了洪承疇手下十三萬精兵嗎,怎麽還有能力派兵增援呢?如今吃掉洪承疇如今隻是時間問題,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大明派來了援軍,這著實令皇太極有些擔憂。
可這位滿清之主畢竟也是叱吒風雲多年的人物,他的眼中陣陣寒光閃過,問道:
“領軍將領是誰?有多少人馬?”
“迴陛下,據南朝的細作奏報,領軍將領是個新人,時年二十歲,名叫魏淵,靠著圍剿流賊搏得了不少軍功,崇禎封他為安東侯,領兵兩萬有餘前來解洪承疇之圍。”
“魏淵?安東侯?”
皇太極不禁冷笑了幾聲。
“看來這南朝真是無人可用了,派出這麽個生瓜蛋子來。哈哈哈!”
安靜的城牆上傳來了皇太極爽朗的笑聲,待他笑罷,範文程語氣平淡的說道:
“這個魏淵聽說還是有些本事的,但如陛下所言,此人的確不足為慮。倒是他麾下的一名將軍值得陛下留意。”
皇太極收起了笑意,眉毛一挑問道:
“何人?”
“孫傳庭。”
“孫傳庭...”
皇太極沉思片刻說:
“是不是那個子午穀擒殺高迎祥,後來又領兵屯守保定的陝西巡撫孫傳庭。”
“不錯,正是此人。微臣以為,南朝可戰之將唯有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三人而已,其中尤以這個孫傳庭作戰最為頑強。”
皇太極點點頭,抬眼又望了望杏山城的方向道:
“南朝兩萬援軍現在何處?”
“正月二十五的線報,這支軍隊已經從山海關出關了。”
皇太極的臉上浮現出一股隱隱的殺氣,他輕鬆的說:
“朕倒是要會會這個孫傳庭。”
話說的輕鬆,但言語之間卻是萬丈豪情與百倍的信心。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淩晨
杏山城洪承疇大營內緊急軍事會議已經開了足足快一個時辰了,皇太極到來的消息早已傳遍了明軍各營。此刻皇太極這個名字如同陰霾般重重壓在每一位明軍將士的心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對於明朝的將領而言,皇太極就意味著殺戮、意味著明軍一次又一次的大潰敗、意味著一個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帳之內洪承疇麵色陰鬱的說道:
“我大軍自出關以來,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天朝兵鋒所指,皆連戰連捷。”
帳內眾位總兵卻是一點也提不起興致,軍中缺糧的現狀以及皇太極親臨戰場的消息使得這些大明武官們一個個都心生膽怯,打起了退堂鼓來。
洪承疇帶兵多年,早就留意到了軍中氛圍的變化。因此這才緊急召開軍事會議,以圖振奮將士們的士氣。他的目光如炬,冷冷的掃視著帳內每一個將領的麵孔,而後話鋒一轉說:
“今日雖虜酋皇太極已至,建奴援軍也陸續趕來。但本督以為我軍當鼓勇再戰,勝利亦不難為。此時此刻,唯有提刀血戰向前,萬不可退縮向後。此時若退,則必然軍心動搖,士氣不穩。到那時建奴必定會乘機對我軍發動猛攻,我軍以步軍抗據建奴的騎兵,若是敗退,那就將是一場大潰敗,到那時在座諸位是萬難保全的。本督希望各位總兵能夠與本督同仇敵愾,血戰到底!”
洪承疇一番言罷,在場的王樸、楊國柱、吳三桂、唐通、曹變蛟、白廣恩、馬科、王廷臣八位總兵卻是一個個都低著頭沉默不語。
如今的遼東戰場上形勢,這些經久沙場的總兵們心裏比誰都清楚。原本放棄城高糧足的寧遠,貿然進軍杏山城便是一招險棋。這招險棋要想獲勝,唯一的可能就是利用清軍大部軍馬尚未集結完畢的時機一鼓作氣打破清軍對錦州城的包圍網,與錦州城內的祖大壽匯合。進而徹底扭轉寧遠錦州一線明軍的被動局麵。
可自從洪承疇率領八位總兵、十三萬明軍進駐杏山城一帶之後。戰場上的形勢便開始急劇的惡化起來。先是大批滿洲八旗兵好似早有預謀般,在洪承疇離開寧遠之後便開始大規模的向杏山城方向聚集起來。而後洪承疇率領援兵在北上攻擊清軍對錦州的包圍網時遭到了正滿洲正紅旗旗主代善的頑強阻擊,清軍廣挖壕溝,甚至使用了俘獲而來的“紅衣大炮”對明軍進行火力壓製。
“紅衣大炮”既明朝的“紅夷大炮”,因滿清久被明朝視為夷狄,因此對這個“夷”字很是抵觸,於是便將俘獲的火炮更名為“紅衣大炮”。
有幾次洪承疇親自壓陣,勇猛的明朝邊軍甚至攻破了小淩河北岸清軍的大營,一度錦州城內的祖大壽都能清晰的聽到火炮聲與城外增援明軍的喊殺聲了。
在多爾袞移師杏山城附近之後,圍攻錦州城的重任便落到了和碩禮親王、正紅旗旗主代善的身上。代善麾下共計餘人,其中隸屬於他本旗正紅旗7500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統領的正白旗3000人,來自科爾沁部的親王莽古思子統率的蒙軍正白旗7500人以及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統領的漢軍正紅旗、漢軍正黃旗共計餘人。
這些滿清將領可以說都是能征慣戰的悍將,明軍盡管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將戰線推進了些許,可死傷不可謂不大。苦戰而不得戰果,洪承疇擔心人馬損失過多,最後不得不鳴鑼退迴小淩河南岸。而欲出城夾擊清軍的祖大壽被條條戰壕牢牢的困在了錦州城外,在損失不少將士後不得不退迴城內。在老謀深算的代善統領下,清軍並沒有乘勝反攻,而是繼續退後到防線以內派出零股遊騎窺探明軍的動向。
戰局就這樣僵持在了小淩河一線,在清軍不斷的騎兵騷擾之下。漸漸的,洪承疇軍內的糧草越來越難以維係了。
遼東塔山城
城樓處一杆十餘丈高的黃龍旌旗大旄,迎著凜冽的寒風獵獵作響,顯得很是惹人注目。城牆上一杆繡有黃色金龍的大傘高高撐起,大傘之下體型微胖的皇太極背著雙手,眯縫著眼睛凝望向東北方,那是杏山城的方向,沒有人知道皇太極在想著什麽。冬日凜冽的寒風時不時吹過,皇太極那濃密的胡須被陣陣寒風吹得突突直顫。
黃龍大傘兩側站滿了大清朝的王公貴族、旗主貝勒。正白旗旗主多爾袞、 正藍旗旗主豪格、鑲白旗旗主多鐸、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這四位旗主所站的位置距離皇太極最近,此刻他們見大汗不發話,這些人也一個個小心的在一旁站立,不敢有一絲多餘的動作。
皇太極的視線仔細觀察著塔山四周的地形,塔山位於遼西走廊之上,整個遼西走廊背山麵海,地勢大致平坦,但卻又許多起伏的丘陵山嶺。由塔山往東北方向是一片開闊地帶,地勢大多平緩。而在一片開闊地帶的兩側山勢陡然險峻了許多,凸起的山峰上多是些荒草山石,不利於軍隊穿行。
如今凸起的山峰之上到處都插滿了滿洲八旗的各色旗幟,密密旌旗獵獵。山坡之上有幾處冒著煙火,那是山上的清兵在放火燒山。燒山的目的有兩個,一來沒了樹木和荒草的阻隔,防禦之時守軍的視野會大大增強,二來則是為了防止明軍可能出現的火攻,冬季天幹物燥,風勢又強勁,若真是明軍利用山上的植被進行火攻,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塔山兩側的山嶺已經有多處變得光禿禿的了,而在這些光禿禿的山嶺製高點附近,清兵挖了數不清的壕溝進行防禦,在這些壕溝的後麵則是臨時堆砌而成的土牆和石牆。製作這些防禦所用的土牆石牆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塔山周邊的大明村落幾乎都被拆的一幹二淨。
塔山城原本是座小城,遼東戰役剛剛開始之時,多爾袞沒費多大力氣便攻陷了這座軍事堡壘。可自從皇太極進駐塔山,將此處作為自己的大營所在以來。短時間內塔山城的防禦便有了質的飛躍,城牆被加固加高不說,皇太極又命人在塔山的南北兩側各築起了兩座東西約長一百多步,南北寬約七十多步的軍堡。這兩處軍堡一南一北依山而建,城牆皆以石塊壘砌,與塔山城互為犄角,形成了一個穩固三角形的防禦工事。
北麵的小城距離塔山城較遠,由多爾袞所部的正白旗駐守,清兵多習慣稱其為白城。而南麵的小城因距離塔山城不遠,被清兵稱為塔南城。在皇太極嚴酷的軍令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塔山及其周邊地區便成了一座戰爭要塞,放眼望去,旌旗遍野,到處都是各色的帳篷,所處都能聽到人喊馬嘶之聲。
塔山要塞宛如一把大鎖,牢牢的控住了寧遠城與杏山城之間的咽喉之地。將洪承疇十餘萬大軍死死的困在杏山一隅之地。皇太極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在等洪承疇斷糧,等著大明的全部精銳餓的頭昏眼花之時在此地撞得頭破血流,傷亡慘重。
正當皇太極舉目遠眺,觀看何處還有不足時。帳下的親兵擺牙喇匆匆的登上了城牆,在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身邊輕聲低語了幾句。那名中年男子表情稍稍一怔,而後低頭緊走幾步來到了皇太極身旁。
皇太極注意到了中年男子的到來,當他望向中年男子的時候,中年男子很是恭敬的跪倒行禮。皇太極淡然道:
“範先生不必多禮,起來說話。”
這名體態清瘦的中年男子便是皇太極手下的第一號謀臣——範文程,範文程本是萬曆年間的秀才,後來努爾哈赤攻下他的老家撫順,範文程為求有一番大作為便主動投靠了當時的還稱為後金的滿清政權,清朝開國之初的規製大多出自範文程之手,他可以說是皇太極手下文臣之首,甚得皇太極的信任。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多爾袞都不敢出聲的情況下,範文程可以從容的向皇太極進言。
“陛下,南朝有消息傳來,崇禎皇帝派救兵來增援洪承疇了。”
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也不由得皺了皺眉頭,不是說大明已經傾盡全國之力才湊出了洪承疇手下十三萬精兵嗎,怎麽還有能力派兵增援呢?如今吃掉洪承疇如今隻是時間問題,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大明派來了援軍,這著實令皇太極有些擔憂。
可這位滿清之主畢竟也是叱吒風雲多年的人物,他的眼中陣陣寒光閃過,問道:
“領軍將領是誰?有多少人馬?”
“迴陛下,據南朝的細作奏報,領軍將領是個新人,時年二十歲,名叫魏淵,靠著圍剿流賊搏得了不少軍功,崇禎封他為安東侯,領兵兩萬有餘前來解洪承疇之圍。”
“魏淵?安東侯?”
皇太極不禁冷笑了幾聲。
“看來這南朝真是無人可用了,派出這麽個生瓜蛋子來。哈哈哈!”
安靜的城牆上傳來了皇太極爽朗的笑聲,待他笑罷,範文程語氣平淡的說道:
“這個魏淵聽說還是有些本事的,但如陛下所言,此人的確不足為慮。倒是他麾下的一名將軍值得陛下留意。”
皇太極收起了笑意,眉毛一挑問道:
“何人?”
“孫傳庭。”
“孫傳庭...”
皇太極沉思片刻說:
“是不是那個子午穀擒殺高迎祥,後來又領兵屯守保定的陝西巡撫孫傳庭。”
“不錯,正是此人。微臣以為,南朝可戰之將唯有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三人而已,其中尤以這個孫傳庭作戰最為頑強。”
皇太極點點頭,抬眼又望了望杏山城的方向道:
“南朝兩萬援軍現在何處?”
“正月二十五的線報,這支軍隊已經從山海關出關了。”
皇太極的臉上浮現出一股隱隱的殺氣,他輕鬆的說:
“朕倒是要會會這個孫傳庭。”
話說的輕鬆,但言語之間卻是萬丈豪情與百倍的信心。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淩晨
杏山城洪承疇大營內緊急軍事會議已經開了足足快一個時辰了,皇太極到來的消息早已傳遍了明軍各營。此刻皇太極這個名字如同陰霾般重重壓在每一位明軍將士的心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對於明朝的將領而言,皇太極就意味著殺戮、意味著明軍一次又一次的大潰敗、意味著一個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帳之內洪承疇麵色陰鬱的說道:
“我大軍自出關以來,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天朝兵鋒所指,皆連戰連捷。”
帳內眾位總兵卻是一點也提不起興致,軍中缺糧的現狀以及皇太極親臨戰場的消息使得這些大明武官們一個個都心生膽怯,打起了退堂鼓來。
洪承疇帶兵多年,早就留意到了軍中氛圍的變化。因此這才緊急召開軍事會議,以圖振奮將士們的士氣。他的目光如炬,冷冷的掃視著帳內每一個將領的麵孔,而後話鋒一轉說:
“今日雖虜酋皇太極已至,建奴援軍也陸續趕來。但本督以為我軍當鼓勇再戰,勝利亦不難為。此時此刻,唯有提刀血戰向前,萬不可退縮向後。此時若退,則必然軍心動搖,士氣不穩。到那時建奴必定會乘機對我軍發動猛攻,我軍以步軍抗據建奴的騎兵,若是敗退,那就將是一場大潰敗,到那時在座諸位是萬難保全的。本督希望各位總兵能夠與本督同仇敵愾,血戰到底!”
洪承疇一番言罷,在場的王樸、楊國柱、吳三桂、唐通、曹變蛟、白廣恩、馬科、王廷臣八位總兵卻是一個個都低著頭沉默不語。
如今的遼東戰場上形勢,這些經久沙場的總兵們心裏比誰都清楚。原本放棄城高糧足的寧遠,貿然進軍杏山城便是一招險棋。這招險棋要想獲勝,唯一的可能就是利用清軍大部軍馬尚未集結完畢的時機一鼓作氣打破清軍對錦州城的包圍網,與錦州城內的祖大壽匯合。進而徹底扭轉寧遠錦州一線明軍的被動局麵。
可自從洪承疇率領八位總兵、十三萬明軍進駐杏山城一帶之後。戰場上的形勢便開始急劇的惡化起來。先是大批滿洲八旗兵好似早有預謀般,在洪承疇離開寧遠之後便開始大規模的向杏山城方向聚集起來。而後洪承疇率領援兵在北上攻擊清軍對錦州的包圍網時遭到了正滿洲正紅旗旗主代善的頑強阻擊,清軍廣挖壕溝,甚至使用了俘獲而來的“紅衣大炮”對明軍進行火力壓製。
“紅衣大炮”既明朝的“紅夷大炮”,因滿清久被明朝視為夷狄,因此對這個“夷”字很是抵觸,於是便將俘獲的火炮更名為“紅衣大炮”。
有幾次洪承疇親自壓陣,勇猛的明朝邊軍甚至攻破了小淩河北岸清軍的大營,一度錦州城內的祖大壽都能清晰的聽到火炮聲與城外增援明軍的喊殺聲了。
在多爾袞移師杏山城附近之後,圍攻錦州城的重任便落到了和碩禮親王、正紅旗旗主代善的身上。代善麾下共計餘人,其中隸屬於他本旗正紅旗7500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統領的正白旗3000人,來自科爾沁部的親王莽古思子統率的蒙軍正白旗7500人以及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統領的漢軍正紅旗、漢軍正黃旗共計餘人。
這些滿清將領可以說都是能征慣戰的悍將,明軍盡管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將戰線推進了些許,可死傷不可謂不大。苦戰而不得戰果,洪承疇擔心人馬損失過多,最後不得不鳴鑼退迴小淩河南岸。而欲出城夾擊清軍的祖大壽被條條戰壕牢牢的困在了錦州城外,在損失不少將士後不得不退迴城內。在老謀深算的代善統領下,清軍並沒有乘勝反攻,而是繼續退後到防線以內派出零股遊騎窺探明軍的動向。
戰局就這樣僵持在了小淩河一線,在清軍不斷的騎兵騷擾之下。漸漸的,洪承疇軍內的糧草越來越難以維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