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的頃情之言講的慷慨激昂,聽的人熱血沸騰。劉宗敏、李過、郝搖旗等武將們更是聽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恨不能立刻就發兵洛陽,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牛金星沒想到李岩的辯才竟然如此出眾,一時間竟也有些語塞,不知道該如何反駁才是了。
李自成起兵之前曾經做過銀川驛卒,不同於那些尋常的流寇。他行事謹慎,用兵更是步步為營,從不冒進。聽完李岩的話之後,李自成並沒有和其他武將一樣激動不已。在他看來,李岩盡管是個人才,但實戰經驗畢竟缺乏,尤其是在與官軍打交道這方麵,因此其觀點難免書生氣太重,過於理想化和浪漫主義了。
奔襲洛陽的計劃表麵上看起來很是波瀾壯闊,然而李自成知道,在這個看似大有可為的方案當中若是出了一點點的差錯,那對於自己手下這支軍隊來說就可能會是滅頂之才。對於經曆過潼關慘敗,僅率18騎得以身免的李自成來說,如何保存實力,將來做大做強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至於揮師百萬,縱橫中原問鼎天下這種事,如果能做到的話當然好,如果做不到的話,割據一方,擁兵自保對於李自成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一旁的宋獻策是三位謀士中追隨李自成時間最長的,對於闖王的心思他也自然把握的最為精準。見李岩講罷李自成並未發話,宋獻策緩緩站起身來,示意在座的眾人安靜一下。
“闖王,方才聽了金星和李公子的一番高論,獻策很是受教,此刻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還望說出來大家夥一起謀劃謀劃。”
宋獻策的個子不高,投奔李自成之前他以占卜看相為生,由於長期雲遊四方,皮膚被曬得很是黝黑。
李自成見宋獻策開口了,知道他一定是又有高見了。
“老宋啊!你叫獻策,就多給我們大家夥獻獻策吧。”
李自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之前牛金星與李岩論戰的火藥味隨著眾人的一陣哄笑而煙消雲散了。
宋獻策咧嘴笑了笑,牙齒在燈燭的照射下顯得很是白亮。
“闖王,管仲說得好,‘倉廩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太平盛世時期,老百姓固然願意去當大明朝的忠臣孝子,可如今天下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溫飽尚無著落,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有奶就是娘,吃飽飯比什麽都重要,誰還管他娘的什麽三綱五常皇帝老兒呢!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岩公子均田免糧的口號確實提的精妙。”
宋獻策追隨闖王久了,說起話來和那些農民出身的將領倒是有了幾分相似之處。他這一番話說完,立刻引起了在座眾人的共鳴。
李岩聞言卻不禁皺了皺眉頭,他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禮教熏陶,一直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雖說現在加入了李自成的義軍,但在他的心底還是對朝廷和皇帝有著本能的敬畏之心。因此對於宋獻策褻瀆天子的話,李岩聽起來很是反感。
在恭維了一下李岩之後,宋獻策語鋒一轉說:
“闖王麾下現在雖說也是聚了幾萬弟兄,但這些人多是新入夥的饑民,其戰力實在是不敢恭維,真要是打起仗來,還得靠那千八百的老營將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金星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李自成聽出了門道,他知道宋獻策這是在給牛金星和李岩找台階下,想讓這一對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的謀士莫要傷了和氣,李自成爽朗一笑說:
“金星和李岩都是難得的人才,老宋你是不是合著他們倆的意思想到了什麽好點子了?速速說來!”
宋獻策趕忙拱了拱手道:
“哎呀!什麽事都瞞不過闖王您,那獻策我就獻個策了。今年大旱,中原有上百萬的饑民,闖王東進洛陽的話,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壯大義軍的聲勢。因此洛陽還是要打的,隻不過不是現在,我們還需要再等一等。”
“哦?都說兵貴神速,老宋你為何要我再等等呢?”
“迴闖王的話,當下正值深秋,饑民們尚且可以依靠往年的存糧或是買的糧支撐一段時間,朝廷也必然會撥糧賑災的。可這些救濟的糧食是支撐不了饑民挺過嚴冬的,因此我建議在深冬時節再發兵洛陽,我們隻需要等上幾個月,等到中原的百姓饑寒交迫,他們必定會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盼著闖王您。到那時,大軍兵峰所指必然所向披靡,拿下洛陽也就成了眾望所歸的事情了。”
李自成讚許的點點頭,宋獻策的想法深得他心。李自成接過話茬道:
“利用這幾個月的時間,將我們新招募的這幾萬弟兄好好摔打摔打,戰力一定也會大有長進的。”
“闖王說的不錯,在下也是這麽想的。我們可以從永寧南下伏牛山,”
那裏山高穀深,山勢高峻雄偉易守難攻,正適合我們練軍備戰。而且我聽說,‘混杆子’姚天星在伏牛山裏也拉起了一支人馬,此番闖王正好可以將其收入麾下。”
“‘混杆子’姚天星,是當年跟著高闖王的那個混杆子嗎?”
“正是此人。”
李自成若有所思的說:
“我知道這個人,當年王嘉胤最早舉起義旗對抗朝廷的時候,他就是老營的成員之一,我記得他是馬匪出身,騎術甚是了的。”
“嗬嗬,闖王真是好記性。這個姚天星打起仗來確實有一套,就是太貪財了。”
“哈哈哈!不錯,我想起來了。當年各路聯軍攻破鳳陽,這個姚天星拚死從張獻忠的手下搶到了一匹寶馬駒,後來高闖王問他為何為了一匹小馬如此拚命。這個姚天星迴答說‘這是寶馬,養大了能換不少銀子呢!’”
“哈哈哈!不錯不錯,確有此事。”
提起張獻忠,李自成的臉色突然變得陰鬱起來。
“聽南邊的一些弟兄說,獻忠遭遇了不測,孫可望那小子還大張旗鼓的辦了喪事...”
其實這個消息早些時日已經在軍中傳開了,大家夥都不相信,畢竟張獻忠可是足智多謀的“八大王”,那麽多大風大浪都過來了,竟然稀裏糊塗的死在明軍刺客的手裏,這實在是令他們難以接受。今日見連李自成都提起了此事,在座的眾人也不由得開始相信張獻忠可能真的是遇害了。
宋獻策勸慰道:
“闖王,這些都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小道消息,更有可能是官軍為了亂我軍心而使用的詐術。”
此時牛金星站起來說:
“請恕在下直言,倘若張獻忠真的遭遇了不測,對闖王您而言未必全是壞處。這張獻忠...”
李自成擺擺手打斷了牛金星的話。
“好了金星,此事不要再說了。”
李自成自然是知道牛金星的論調,無非就是說當今天下義軍當中,最有可能威脅到李自成盟主地位的就是張獻忠,張獻忠若是死了,那天下義軍裏就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名望、資曆能夠與闖王相抗衡的人物了。
但是李自成卻不這麽想,他的個性穩健,做事踏實。在李自成看來,有了張獻忠在荊楚之地的牽製,那他便可以更好的在中原地區發展壯大。損失了張獻忠,無異於削弱了天下義軍的勢力,這對他李自成而言自然也是有害的。
收迴思緒李自成語氣堅決的結束了軍事會議。
“今天就議到這吧,迴去後各營點齊人馬帶好輜重,三天後咱們撤出永寧,兵發伏牛山!”
在軍事上,李自成有著絕對的權威。劉宗敏、李過、郝搖旗等將領聞言立刻起身齊聲迴答:
“遵命!”
見李自成命令以下,牛金星和李岩也不在說什麽了,兩人相互看了一眼對方,眼神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金風消夏落日橫秋的午後,貫穿洛陽城而過的洛河兩側長橋臥波,碧水蕩漾。燦爛的陽光下,河堤沿岸金色與墨綠的枝葉遙相輝映。樹葉已然開始枯黃,隨著陣陣秋風墜下枝頭,落葉在陽光的光輝中搖曳著最為華美的舞姿,那是生命光芒的最後綻放,那是不甘於命運安排的無言抗爭。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河堤的一側,身著綠色華麗衣衫的貴公子正在駐足而立,默默的吟誦著詩句。此人正是福王朱常洵的小兒子,三王子朱由樺,剛及弱冠之年。
朱由樺生的眉清目秀,皮膚白皙,標準的書生裝束,隻是他腰間的玉帶以及身上佩戴的鑲金玉佩在無聲的表明著主人尊貴的身份。
朱由樺癡癡的望著河岸旁的一株銀杏樹,向身邊跟隨的小太監問道:
“你可知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這個...小的不知...
“這是那個欽差魏淵的詩作,每每讀來總能令人覺得妙不可言。是怎樣的胸襟才能寫下如此詩句,真希望有機會能夠和這個魏淵見上一麵。”
小太監一聽魏淵這個名字,嚇得打了一個哆嗦。
“那魏淵可抓了世子爺,王爺正為此事動怒呢,殿下您說話可要小心一些啊!”
朱由樺是福王側嬪所生的庶子,打小就很不受父王的待見。按照慣例,王子年滿十六便可以由藩國向朝廷請求行冊封之典。可如今他已經二十歲了,父親還沒有給自己一個名分,這讓朱由樺甚是苦惱。
“詩文寫的好就是好,有什麽可小心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連落紅尚且還要護花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我堂堂七尺男兒,身為藩王之子,整日無所事事,如同行屍走肉般虛度光陰,百年之後有何麵目去見我大明朝的列祖列宗!”
“殿下,這太祖爺定下來的規矩就是藩王子弟不能從政,不可經商嘛。”
“規矩,又是規矩。自打我懂事起你們便開始天天跟我說規矩,誰能告訴我,到底規矩是用來幹什麽!”
“規矩當然是用來打破的!”
身後傳來了一聲洪亮的迴答,朱由樺忙迴身瞧看。隻見一位身姿挺拔,相貌英俊的年輕男子邁步向自己走了過來。
“你、你是何人?”
習慣了手下唯唯諾諾表情的朱由樺,突然麵對眼前這個表情從容淡定的年輕人,一時間竟然有些緊張起來。
“嗬嗬,在下就是魏淵。”
李自成起兵之前曾經做過銀川驛卒,不同於那些尋常的流寇。他行事謹慎,用兵更是步步為營,從不冒進。聽完李岩的話之後,李自成並沒有和其他武將一樣激動不已。在他看來,李岩盡管是個人才,但實戰經驗畢竟缺乏,尤其是在與官軍打交道這方麵,因此其觀點難免書生氣太重,過於理想化和浪漫主義了。
奔襲洛陽的計劃表麵上看起來很是波瀾壯闊,然而李自成知道,在這個看似大有可為的方案當中若是出了一點點的差錯,那對於自己手下這支軍隊來說就可能會是滅頂之才。對於經曆過潼關慘敗,僅率18騎得以身免的李自成來說,如何保存實力,將來做大做強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至於揮師百萬,縱橫中原問鼎天下這種事,如果能做到的話當然好,如果做不到的話,割據一方,擁兵自保對於李自成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一旁的宋獻策是三位謀士中追隨李自成時間最長的,對於闖王的心思他也自然把握的最為精準。見李岩講罷李自成並未發話,宋獻策緩緩站起身來,示意在座的眾人安靜一下。
“闖王,方才聽了金星和李公子的一番高論,獻策很是受教,此刻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還望說出來大家夥一起謀劃謀劃。”
宋獻策的個子不高,投奔李自成之前他以占卜看相為生,由於長期雲遊四方,皮膚被曬得很是黝黑。
李自成見宋獻策開口了,知道他一定是又有高見了。
“老宋啊!你叫獻策,就多給我們大家夥獻獻策吧。”
李自成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之前牛金星與李岩論戰的火藥味隨著眾人的一陣哄笑而煙消雲散了。
宋獻策咧嘴笑了笑,牙齒在燈燭的照射下顯得很是白亮。
“闖王,管仲說得好,‘倉廩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太平盛世時期,老百姓固然願意去當大明朝的忠臣孝子,可如今天下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溫飽尚無著落,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有奶就是娘,吃飽飯比什麽都重要,誰還管他娘的什麽三綱五常皇帝老兒呢!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岩公子均田免糧的口號確實提的精妙。”
宋獻策追隨闖王久了,說起話來和那些農民出身的將領倒是有了幾分相似之處。他這一番話說完,立刻引起了在座眾人的共鳴。
李岩聞言卻不禁皺了皺眉頭,他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禮教熏陶,一直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雖說現在加入了李自成的義軍,但在他的心底還是對朝廷和皇帝有著本能的敬畏之心。因此對於宋獻策褻瀆天子的話,李岩聽起來很是反感。
在恭維了一下李岩之後,宋獻策語鋒一轉說:
“闖王麾下現在雖說也是聚了幾萬弟兄,但這些人多是新入夥的饑民,其戰力實在是不敢恭維,真要是打起仗來,還得靠那千八百的老營將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金星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李自成聽出了門道,他知道宋獻策這是在給牛金星和李岩找台階下,想讓這一對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的謀士莫要傷了和氣,李自成爽朗一笑說:
“金星和李岩都是難得的人才,老宋你是不是合著他們倆的意思想到了什麽好點子了?速速說來!”
宋獻策趕忙拱了拱手道:
“哎呀!什麽事都瞞不過闖王您,那獻策我就獻個策了。今年大旱,中原有上百萬的饑民,闖王東進洛陽的話,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壯大義軍的聲勢。因此洛陽還是要打的,隻不過不是現在,我們還需要再等一等。”
“哦?都說兵貴神速,老宋你為何要我再等等呢?”
“迴闖王的話,當下正值深秋,饑民們尚且可以依靠往年的存糧或是買的糧支撐一段時間,朝廷也必然會撥糧賑災的。可這些救濟的糧食是支撐不了饑民挺過嚴冬的,因此我建議在深冬時節再發兵洛陽,我們隻需要等上幾個月,等到中原的百姓饑寒交迫,他們必定會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盼著闖王您。到那時,大軍兵峰所指必然所向披靡,拿下洛陽也就成了眾望所歸的事情了。”
李自成讚許的點點頭,宋獻策的想法深得他心。李自成接過話茬道:
“利用這幾個月的時間,將我們新招募的這幾萬弟兄好好摔打摔打,戰力一定也會大有長進的。”
“闖王說的不錯,在下也是這麽想的。我們可以從永寧南下伏牛山,”
那裏山高穀深,山勢高峻雄偉易守難攻,正適合我們練軍備戰。而且我聽說,‘混杆子’姚天星在伏牛山裏也拉起了一支人馬,此番闖王正好可以將其收入麾下。”
“‘混杆子’姚天星,是當年跟著高闖王的那個混杆子嗎?”
“正是此人。”
李自成若有所思的說:
“我知道這個人,當年王嘉胤最早舉起義旗對抗朝廷的時候,他就是老營的成員之一,我記得他是馬匪出身,騎術甚是了的。”
“嗬嗬,闖王真是好記性。這個姚天星打起仗來確實有一套,就是太貪財了。”
“哈哈哈!不錯,我想起來了。當年各路聯軍攻破鳳陽,這個姚天星拚死從張獻忠的手下搶到了一匹寶馬駒,後來高闖王問他為何為了一匹小馬如此拚命。這個姚天星迴答說‘這是寶馬,養大了能換不少銀子呢!’”
“哈哈哈!不錯不錯,確有此事。”
提起張獻忠,李自成的臉色突然變得陰鬱起來。
“聽南邊的一些弟兄說,獻忠遭遇了不測,孫可望那小子還大張旗鼓的辦了喪事...”
其實這個消息早些時日已經在軍中傳開了,大家夥都不相信,畢竟張獻忠可是足智多謀的“八大王”,那麽多大風大浪都過來了,竟然稀裏糊塗的死在明軍刺客的手裏,這實在是令他們難以接受。今日見連李自成都提起了此事,在座的眾人也不由得開始相信張獻忠可能真的是遇害了。
宋獻策勸慰道:
“闖王,這些都是沒有真憑實據的小道消息,更有可能是官軍為了亂我軍心而使用的詐術。”
此時牛金星站起來說:
“請恕在下直言,倘若張獻忠真的遭遇了不測,對闖王您而言未必全是壞處。這張獻忠...”
李自成擺擺手打斷了牛金星的話。
“好了金星,此事不要再說了。”
李自成自然是知道牛金星的論調,無非就是說當今天下義軍當中,最有可能威脅到李自成盟主地位的就是張獻忠,張獻忠若是死了,那天下義軍裏就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名望、資曆能夠與闖王相抗衡的人物了。
但是李自成卻不這麽想,他的個性穩健,做事踏實。在李自成看來,有了張獻忠在荊楚之地的牽製,那他便可以更好的在中原地區發展壯大。損失了張獻忠,無異於削弱了天下義軍的勢力,這對他李自成而言自然也是有害的。
收迴思緒李自成語氣堅決的結束了軍事會議。
“今天就議到這吧,迴去後各營點齊人馬帶好輜重,三天後咱們撤出永寧,兵發伏牛山!”
在軍事上,李自成有著絕對的權威。劉宗敏、李過、郝搖旗等將領聞言立刻起身齊聲迴答:
“遵命!”
見李自成命令以下,牛金星和李岩也不在說什麽了,兩人相互看了一眼對方,眼神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金風消夏落日橫秋的午後,貫穿洛陽城而過的洛河兩側長橋臥波,碧水蕩漾。燦爛的陽光下,河堤沿岸金色與墨綠的枝葉遙相輝映。樹葉已然開始枯黃,隨著陣陣秋風墜下枝頭,落葉在陽光的光輝中搖曳著最為華美的舞姿,那是生命光芒的最後綻放,那是不甘於命運安排的無言抗爭。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河堤的一側,身著綠色華麗衣衫的貴公子正在駐足而立,默默的吟誦著詩句。此人正是福王朱常洵的小兒子,三王子朱由樺,剛及弱冠之年。
朱由樺生的眉清目秀,皮膚白皙,標準的書生裝束,隻是他腰間的玉帶以及身上佩戴的鑲金玉佩在無聲的表明著主人尊貴的身份。
朱由樺癡癡的望著河岸旁的一株銀杏樹,向身邊跟隨的小太監問道:
“你可知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這個...小的不知...
“這是那個欽差魏淵的詩作,每每讀來總能令人覺得妙不可言。是怎樣的胸襟才能寫下如此詩句,真希望有機會能夠和這個魏淵見上一麵。”
小太監一聽魏淵這個名字,嚇得打了一個哆嗦。
“那魏淵可抓了世子爺,王爺正為此事動怒呢,殿下您說話可要小心一些啊!”
朱由樺是福王側嬪所生的庶子,打小就很不受父王的待見。按照慣例,王子年滿十六便可以由藩國向朝廷請求行冊封之典。可如今他已經二十歲了,父親還沒有給自己一個名分,這讓朱由樺甚是苦惱。
“詩文寫的好就是好,有什麽可小心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連落紅尚且還要護花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我堂堂七尺男兒,身為藩王之子,整日無所事事,如同行屍走肉般虛度光陰,百年之後有何麵目去見我大明朝的列祖列宗!”
“殿下,這太祖爺定下來的規矩就是藩王子弟不能從政,不可經商嘛。”
“規矩,又是規矩。自打我懂事起你們便開始天天跟我說規矩,誰能告訴我,到底規矩是用來幹什麽!”
“規矩當然是用來打破的!”
身後傳來了一聲洪亮的迴答,朱由樺忙迴身瞧看。隻見一位身姿挺拔,相貌英俊的年輕男子邁步向自己走了過來。
“你、你是何人?”
習慣了手下唯唯諾諾表情的朱由樺,突然麵對眼前這個表情從容淡定的年輕人,一時間竟然有些緊張起來。
“嗬嗬,在下就是魏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