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自然是聽出了魏藻德話中的含義,想到自己當初力排眾議任命楊嗣昌為督師前去中原剿匪,視之為國家棟梁,對其言聽計從百般信任。可楊嗣昌糜餉數百萬,卻剿賊無功,如今竟然致使襄陽失守,確實可恨。但崇禎又十分愛惜楊嗣昌的才幹,而且現在朝中也沒有一個威望資曆能夠與他相提並論接替督師職務的人選。
沉默許久崇禎並沒有對魏藻德的進言發表意見。如此既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引起了一旁的首輔周延儒的注意,崇禎心中的猶豫全都被他看在了眼中,周延儒決定再加一把火,讓楊嗣昌徹底翻不了身,拿定主意他出列進言道:
“陛下,依老臣之見,當下最要緊的乃是賊首張獻忠的下落。此賊破襄陽、殺藩王,不誅不足以顯我朝廷的威嚴所在啊!”
陳新甲在旁邊聽聞此言,心中不由得一驚。壞了!這老狐狸又要搞什麽花樣了。果然,周延儒的話剛落,崇禎便開口問道:
“陳新甲,你是兵部尚書。可知現在張獻忠到了何處啊?”
陳新甲立刻下跪迴答道:
“目前尚無塘報傳來,臣、臣也不知道張獻忠現在何處。”
聽了陳新甲的話崇禎立刻怒形於色,又追問道:
“張獻忠剛剛被楊穀趕出了襄陽,荊襄之地可還有其他守軍對其進行攔截?”
“這、左良玉部可能駐紮在穀城。”
崇禎的火“騰”的一下就被點燃了。他一拍禦案嗬斥道:
“可能!你身為兵部尚書,連自己手下的將領駐紮何處都不知道嗎?”
陳新甲趕忙戰栗著解釋說:
“啟奏陛下,左良玉部已經數月沒有向兵部匯報動向了,臣實不知。”
盛怒之下的崇禎哪裏肯聽如此蒼白無力的辯解,他繼續訓斥道:
“兵部尚書是你陳新甲,不是他左良玉!在其位便要謀其政,天下兵馬皆歸兵部節製,賞罰必須要嚴明,不得敷衍了是。左良玉之所以敢不按時匯報動向,還不是因為你這個兵部尚書姑息放縱所致,要是耽誤了朕的大事,唯你是問!”
見皇上盛怒,陳新甲立刻叩頭請罪說:
“臣身為兵部尚書,禦下無方,奉職無狀,致使襄陽失陷,親藩遇害,實在罪該萬死。今後臣必然恪遵聖諭,賞罰分明,使地方總兵不敢視國法如兒戲。今日臣乞請陛下寬恕。”
崇禎訓斥陳新甲的話語盡管語氣嚴厲,但他心裏也很清楚,陳新甲無非就是此番襄陽失陷自己的出氣筒罷了,楊嗣昌目前還不能立刻拿下,身為兵部尚書的陳新甲也隻好自認倒黴了。看著跪在地上不住告罪的兵部尚書,崇禎心中的怒氣消了不少。他擺了擺手道:
“罷了,左良玉此人久居地方,散漫慣了,此事責任也並不全在於你,你且起身吧。”
陳新甲如臨大赦般長出了一口氣,他正要向皇帝謝恩。在一旁的周延儒又開口了。
“陳尚書不知道張獻忠的下落那是因為沒有塘報,不知道左良玉的動向那是因為手下失職。可是...楊督師現在何處你陳尚書不會也不知道吧。如果老臣沒有記錯的話,兩個月前楊閣老才剛剛向朝廷寫過捷報,稱在川地痛擊了張獻忠部,斬首數千,那可是由你兵部上奏陛下的。如今張獻忠偷襲襄陽得手,不知楊閣老的軍隊又在何處追剿呢啊?”
這話看起來是在責問陳新甲,但無形之間卻是再度牽出楊嗣昌這條大魚來。張獻忠被楊嗣昌追著屁股打的,而且兩個月前還有過一次捷報。理論上應該已經被打的潰不成軍才對,可為何張獻忠部卻如此意外的突然攻陷了襄陽,而楊嗣昌又不見了蹤影,周延儒繞了個大圈子無非就是在說楊嗣昌謊報軍功,欺君罔上。如此一石二鳥之計,其用心不可謂不狠毒。
“這...”
陳新甲再一次被問住了,他最後一次收到有關楊嗣昌的消息也是兩個月之前的那次捷報。如果這次還說不知道的話,皇帝剛剛才訓斥了他一遍,盛怒未消,如此迴答無異是火上澆油,弄不好皇帝一個不開心,他陳新甲的項上人頭可就難保了。但他又確實不知道楊嗣昌現在到底在何處,如果亂說的話那可是犯了欺君的大罪。一時間陳新甲支支吾吾起來,不知道如何迴答才是。
崇禎一看這情形,臉色再次變得陰沉下來。
“怎麽?楊嗣昌動向如何你也不知道嗎?”
崇禎的語氣中分明已經動了殺機,陳新甲直覺的頭皮發麻,額頭一顆顆冰涼的汗珠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陛下...臣...”
“陛下,臣以為楊閣老現在何處已經不重要了。”
一聲洪亮的話語從群臣之中傳了出來,眾人紛紛側目瞧看。說話之人是新任武平伯、兵部侍郎魏淵!
周延儒先是一驚,而後不露聲色的暗自得意了起來。他心想這魏淵到底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打仗可能有兩把刷子,但玩政治絕對稚嫩的狠。如今殿內的情形,很明顯魏淵是想替陳新甲解圍,崇禎的脾氣秉性周延儒再清楚不過了,魏淵此時站出來無異於引火燒身,自尋死路。
周延儒在一旁冷眼旁觀:“老夫就看看你這小子是如何死無葬身之地的,如果有必要的話,老夫一定會替你埋上兩捧黃土,然後再狠狠踩上幾腳的。”
這冷不丁冒出的聲音也將崇禎嚇了一跳,他剛想發怒訓斥,是什麽人如此不懂規矩。但一看說話之人乃是魏淵,便強壓著火氣問道:
“魏愛卿何出此言啊?”
盡管壓抑著怒火,但殿內的眾人也聽出了那充滿責備的語氣。陳新甲不由得為魏淵捏了一把汗。然而魏淵卻毫不在意皇帝情緒的變化,他神色輕鬆的答道:
“很簡單,楊閣老此時隻怕是已經不在人世了。討論他在何處又有何用呢?”
“什麽?!”
不隻是崇禎,在場的所有官員都被魏淵這話驚的目瞪口呆,半天迴不過神來。
“你是說楊閣老已經不在人世了?”
崇禎不敢相信的反問了一遍。
“不錯!”
魏淵語氣確信的答道。
“愛卿可是得到了什麽消息不成?”
崇禎顯然被這一消息嚇得不輕,如果楊嗣昌真有什麽三長兩短,那中原這個亂攤子該如何收拾才好啊!
“沒有,臣也隻是猜測而已。”
“猜測?”
“不錯,猜測。”
這個迴答再次將現場的眾人雷了個外焦裏嫩,東暖閣裏討論的可都是軍國大事,魏淵口中說的又是一位督撫重臣的生死,僅僅靠一個猜測他就敢在皇帝麵前如此的言之鑿鑿,這魏淵是得有多大的膽子啊!
看到崇禎一臉慍色,周延儒立刻瞄準時機嗬斥道:
“大膽魏淵!朝廷肱骨之臣的生死,你怎敢僅憑猜測就信口雌黃!陛下,臣請治魏淵大不敬之罪!”
麵對周延儒正顏厲色的訓斥,魏淵不緊不慢的迴應說:
“首輔大人此言差矣,猜測是在一定的事實依據上做出的科學推論,而並非信口雌黃話說八道嘛。”
“哼!老夫懶得和你做口舌之爭。老臣懇請陛下這就將大膽狂徒魏淵革職查辦。”
趁你病要你命,官場老狐狸周延儒自然不會放過如此千載良機。然而崇禎卻並沒有立刻下命令給錦衣衛,他死死的盯著魏淵,想從他身上看到哪怕一絲信口胡言的跡象來。可令他失望的是,魏淵滿臉坦蕩,仿佛對自己所說之言有著百分之百的自信。他不禁問道:
“愛卿有何依據斷定楊閣老已經不在人世了?”
“迴陛下,臣聽聞楊閣老入川追剿張獻忠之時已經身患疾病,蜀地山林密集,瘴氣遍布。楊閣老又要急行軍,身體自然吃不消,這是其一;再者襄陽城破,襄王被殺,此等重大軍情竟然是由楊穀直接寫緊急軍情來報,並非經過楊閣老轉奏朝廷,而且奏報之上也沒有任何督師府的信息,這表明什麽?說明楊閣老要不就是病的無法處理軍務了,要不就是已然歸天了。照目前的形式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魏淵的分析中規中矩,盡管不算出彩但也是調理清晰,理由充分。很多內容都是他結合自己所掌握的後世曆史信息分析出來的。通過與楊嗣昌的接觸以及性格的了解,魏淵相信如果曆史上的楊嗣昌是自殺身亡的話,那如今的形式下,這位楊閣老必然也會選擇自殺殉國的。
周延儒對魏淵的話顯得很不屑一顧,但崇禎卻聽得頻頻點頭。臉上的表情較剛才也緩和了許多,此刻崇禎所想,不論楊嗣昌是生是死,犯了陷藩如此重罪,即使不立刻拿下他的督師一職,至少也不能再讓他單獨一人承擔中原剿匪的大計了。最好是安排一名年輕得力的人選擔任副督師,如此一來中原剿匪形式可能會有轉機。誰來擔任這個副督師呢?崇禎的視線不由自主的落到了魏淵的身上。於是他開口說道:
“楊閣老的事先放一放,朕覺得中原流賊愈演愈烈,單憑楊閣老一人隻怕難以應付。朕決定另設副督師一職輔佐楊閣老,眾位愛卿們都說說,誰比較合適一些啊?”
眾位官員還沒來得及答複,隻見司禮監太監手拿一封信急匆匆的來到了大殿之內。崇禎見他進來的著急便開口問道:
“怎麽了?”
“迴稟陛下,是楊閣老的軍情奏報。”
崇禎對於楊嗣昌的奏報有過特別指示,因此小太監拿到之後不敢耽擱,第一時間就來呈報了。
魏淵的心裏不由得一驚!難道楊嗣昌沒死?這下可玩脫了,大話已經說出,如今這是活生生的打臉啊!
周延儒則在一旁暗自冷笑道:
“魏淵啊魏淵,你在這侃侃而談了半天,老夫還以為你多有見識呢。還敢大言不慚的說楊嗣昌多半已經死了,這下好了,他的軍情奏報來了,老夫倒要看你如何收場。”
不隻是周延儒,在場的內閣重臣和六部尚書。除了陳新甲之外,其餘人幾乎都在等著看魏淵的笑話了。
崇禎的臉色也再度變得難看下來,弄了半天原來魏淵說的都是廢話,這楊嗣昌要是死了,哪裏還能有軍情奏報呢?他瞥了魏淵一眼,剛剛才想要任命魏淵擔任副督師的念頭瞬間便蕩然無存,崇禎冷冷的下令說:
“念!”
“草民楊山鬆叩請陛下聖安...家父楊嗣昌於沙市病故,現敕書、印、尚方寶劍等均已妥封,暫存於城中府庫之內。”
短短的奏疏念完了,東暖閣內再度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這些官員一是對楊嗣昌的死表示震驚,而更令他們感到震驚的則是魏淵的料事如神。這位年輕的武平伯到底是什麽來曆,竟然如此了得!周延儒更是驚得長大了嘴巴,半天都迴不過神來。陳新甲則替魏淵長長的舒了口氣。
聽完奏疏的崇禎皇帝一時有些精神恍惚,呆呆的愣在了原地。他清楚的記得楊嗣昌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如剿賊不成,必將“繼之以死”。沒想到今日楊閣老真的離他而去了,心裏的那份悲傷自不必說,但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楊嗣昌的死,平定中原亂局的那麽一點點希望之光仿佛也猝然熄滅了...
沉默許久崇禎並沒有對魏藻德的進言發表意見。如此既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引起了一旁的首輔周延儒的注意,崇禎心中的猶豫全都被他看在了眼中,周延儒決定再加一把火,讓楊嗣昌徹底翻不了身,拿定主意他出列進言道:
“陛下,依老臣之見,當下最要緊的乃是賊首張獻忠的下落。此賊破襄陽、殺藩王,不誅不足以顯我朝廷的威嚴所在啊!”
陳新甲在旁邊聽聞此言,心中不由得一驚。壞了!這老狐狸又要搞什麽花樣了。果然,周延儒的話剛落,崇禎便開口問道:
“陳新甲,你是兵部尚書。可知現在張獻忠到了何處啊?”
陳新甲立刻下跪迴答道:
“目前尚無塘報傳來,臣、臣也不知道張獻忠現在何處。”
聽了陳新甲的話崇禎立刻怒形於色,又追問道:
“張獻忠剛剛被楊穀趕出了襄陽,荊襄之地可還有其他守軍對其進行攔截?”
“這、左良玉部可能駐紮在穀城。”
崇禎的火“騰”的一下就被點燃了。他一拍禦案嗬斥道:
“可能!你身為兵部尚書,連自己手下的將領駐紮何處都不知道嗎?”
陳新甲趕忙戰栗著解釋說:
“啟奏陛下,左良玉部已經數月沒有向兵部匯報動向了,臣實不知。”
盛怒之下的崇禎哪裏肯聽如此蒼白無力的辯解,他繼續訓斥道:
“兵部尚書是你陳新甲,不是他左良玉!在其位便要謀其政,天下兵馬皆歸兵部節製,賞罰必須要嚴明,不得敷衍了是。左良玉之所以敢不按時匯報動向,還不是因為你這個兵部尚書姑息放縱所致,要是耽誤了朕的大事,唯你是問!”
見皇上盛怒,陳新甲立刻叩頭請罪說:
“臣身為兵部尚書,禦下無方,奉職無狀,致使襄陽失陷,親藩遇害,實在罪該萬死。今後臣必然恪遵聖諭,賞罰分明,使地方總兵不敢視國法如兒戲。今日臣乞請陛下寬恕。”
崇禎訓斥陳新甲的話語盡管語氣嚴厲,但他心裏也很清楚,陳新甲無非就是此番襄陽失陷自己的出氣筒罷了,楊嗣昌目前還不能立刻拿下,身為兵部尚書的陳新甲也隻好自認倒黴了。看著跪在地上不住告罪的兵部尚書,崇禎心中的怒氣消了不少。他擺了擺手道:
“罷了,左良玉此人久居地方,散漫慣了,此事責任也並不全在於你,你且起身吧。”
陳新甲如臨大赦般長出了一口氣,他正要向皇帝謝恩。在一旁的周延儒又開口了。
“陳尚書不知道張獻忠的下落那是因為沒有塘報,不知道左良玉的動向那是因為手下失職。可是...楊督師現在何處你陳尚書不會也不知道吧。如果老臣沒有記錯的話,兩個月前楊閣老才剛剛向朝廷寫過捷報,稱在川地痛擊了張獻忠部,斬首數千,那可是由你兵部上奏陛下的。如今張獻忠偷襲襄陽得手,不知楊閣老的軍隊又在何處追剿呢啊?”
這話看起來是在責問陳新甲,但無形之間卻是再度牽出楊嗣昌這條大魚來。張獻忠被楊嗣昌追著屁股打的,而且兩個月前還有過一次捷報。理論上應該已經被打的潰不成軍才對,可為何張獻忠部卻如此意外的突然攻陷了襄陽,而楊嗣昌又不見了蹤影,周延儒繞了個大圈子無非就是在說楊嗣昌謊報軍功,欺君罔上。如此一石二鳥之計,其用心不可謂不狠毒。
“這...”
陳新甲再一次被問住了,他最後一次收到有關楊嗣昌的消息也是兩個月之前的那次捷報。如果這次還說不知道的話,皇帝剛剛才訓斥了他一遍,盛怒未消,如此迴答無異是火上澆油,弄不好皇帝一個不開心,他陳新甲的項上人頭可就難保了。但他又確實不知道楊嗣昌現在到底在何處,如果亂說的話那可是犯了欺君的大罪。一時間陳新甲支支吾吾起來,不知道如何迴答才是。
崇禎一看這情形,臉色再次變得陰沉下來。
“怎麽?楊嗣昌動向如何你也不知道嗎?”
崇禎的語氣中分明已經動了殺機,陳新甲直覺的頭皮發麻,額頭一顆顆冰涼的汗珠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陛下...臣...”
“陛下,臣以為楊閣老現在何處已經不重要了。”
一聲洪亮的話語從群臣之中傳了出來,眾人紛紛側目瞧看。說話之人是新任武平伯、兵部侍郎魏淵!
周延儒先是一驚,而後不露聲色的暗自得意了起來。他心想這魏淵到底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打仗可能有兩把刷子,但玩政治絕對稚嫩的狠。如今殿內的情形,很明顯魏淵是想替陳新甲解圍,崇禎的脾氣秉性周延儒再清楚不過了,魏淵此時站出來無異於引火燒身,自尋死路。
周延儒在一旁冷眼旁觀:“老夫就看看你這小子是如何死無葬身之地的,如果有必要的話,老夫一定會替你埋上兩捧黃土,然後再狠狠踩上幾腳的。”
這冷不丁冒出的聲音也將崇禎嚇了一跳,他剛想發怒訓斥,是什麽人如此不懂規矩。但一看說話之人乃是魏淵,便強壓著火氣問道:
“魏愛卿何出此言啊?”
盡管壓抑著怒火,但殿內的眾人也聽出了那充滿責備的語氣。陳新甲不由得為魏淵捏了一把汗。然而魏淵卻毫不在意皇帝情緒的變化,他神色輕鬆的答道:
“很簡單,楊閣老此時隻怕是已經不在人世了。討論他在何處又有何用呢?”
“什麽?!”
不隻是崇禎,在場的所有官員都被魏淵這話驚的目瞪口呆,半天迴不過神來。
“你是說楊閣老已經不在人世了?”
崇禎不敢相信的反問了一遍。
“不錯!”
魏淵語氣確信的答道。
“愛卿可是得到了什麽消息不成?”
崇禎顯然被這一消息嚇得不輕,如果楊嗣昌真有什麽三長兩短,那中原這個亂攤子該如何收拾才好啊!
“沒有,臣也隻是猜測而已。”
“猜測?”
“不錯,猜測。”
這個迴答再次將現場的眾人雷了個外焦裏嫩,東暖閣裏討論的可都是軍國大事,魏淵口中說的又是一位督撫重臣的生死,僅僅靠一個猜測他就敢在皇帝麵前如此的言之鑿鑿,這魏淵是得有多大的膽子啊!
看到崇禎一臉慍色,周延儒立刻瞄準時機嗬斥道:
“大膽魏淵!朝廷肱骨之臣的生死,你怎敢僅憑猜測就信口雌黃!陛下,臣請治魏淵大不敬之罪!”
麵對周延儒正顏厲色的訓斥,魏淵不緊不慢的迴應說:
“首輔大人此言差矣,猜測是在一定的事實依據上做出的科學推論,而並非信口雌黃話說八道嘛。”
“哼!老夫懶得和你做口舌之爭。老臣懇請陛下這就將大膽狂徒魏淵革職查辦。”
趁你病要你命,官場老狐狸周延儒自然不會放過如此千載良機。然而崇禎卻並沒有立刻下命令給錦衣衛,他死死的盯著魏淵,想從他身上看到哪怕一絲信口胡言的跡象來。可令他失望的是,魏淵滿臉坦蕩,仿佛對自己所說之言有著百分之百的自信。他不禁問道:
“愛卿有何依據斷定楊閣老已經不在人世了?”
“迴陛下,臣聽聞楊閣老入川追剿張獻忠之時已經身患疾病,蜀地山林密集,瘴氣遍布。楊閣老又要急行軍,身體自然吃不消,這是其一;再者襄陽城破,襄王被殺,此等重大軍情竟然是由楊穀直接寫緊急軍情來報,並非經過楊閣老轉奏朝廷,而且奏報之上也沒有任何督師府的信息,這表明什麽?說明楊閣老要不就是病的無法處理軍務了,要不就是已然歸天了。照目前的形式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魏淵的分析中規中矩,盡管不算出彩但也是調理清晰,理由充分。很多內容都是他結合自己所掌握的後世曆史信息分析出來的。通過與楊嗣昌的接觸以及性格的了解,魏淵相信如果曆史上的楊嗣昌是自殺身亡的話,那如今的形式下,這位楊閣老必然也會選擇自殺殉國的。
周延儒對魏淵的話顯得很不屑一顧,但崇禎卻聽得頻頻點頭。臉上的表情較剛才也緩和了許多,此刻崇禎所想,不論楊嗣昌是生是死,犯了陷藩如此重罪,即使不立刻拿下他的督師一職,至少也不能再讓他單獨一人承擔中原剿匪的大計了。最好是安排一名年輕得力的人選擔任副督師,如此一來中原剿匪形式可能會有轉機。誰來擔任這個副督師呢?崇禎的視線不由自主的落到了魏淵的身上。於是他開口說道:
“楊閣老的事先放一放,朕覺得中原流賊愈演愈烈,單憑楊閣老一人隻怕難以應付。朕決定另設副督師一職輔佐楊閣老,眾位愛卿們都說說,誰比較合適一些啊?”
眾位官員還沒來得及答複,隻見司禮監太監手拿一封信急匆匆的來到了大殿之內。崇禎見他進來的著急便開口問道:
“怎麽了?”
“迴稟陛下,是楊閣老的軍情奏報。”
崇禎對於楊嗣昌的奏報有過特別指示,因此小太監拿到之後不敢耽擱,第一時間就來呈報了。
魏淵的心裏不由得一驚!難道楊嗣昌沒死?這下可玩脫了,大話已經說出,如今這是活生生的打臉啊!
周延儒則在一旁暗自冷笑道:
“魏淵啊魏淵,你在這侃侃而談了半天,老夫還以為你多有見識呢。還敢大言不慚的說楊嗣昌多半已經死了,這下好了,他的軍情奏報來了,老夫倒要看你如何收場。”
不隻是周延儒,在場的內閣重臣和六部尚書。除了陳新甲之外,其餘人幾乎都在等著看魏淵的笑話了。
崇禎的臉色也再度變得難看下來,弄了半天原來魏淵說的都是廢話,這楊嗣昌要是死了,哪裏還能有軍情奏報呢?他瞥了魏淵一眼,剛剛才想要任命魏淵擔任副督師的念頭瞬間便蕩然無存,崇禎冷冷的下令說:
“念!”
“草民楊山鬆叩請陛下聖安...家父楊嗣昌於沙市病故,現敕書、印、尚方寶劍等均已妥封,暫存於城中府庫之內。”
短短的奏疏念完了,東暖閣內再度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這些官員一是對楊嗣昌的死表示震驚,而更令他們感到震驚的則是魏淵的料事如神。這位年輕的武平伯到底是什麽來曆,竟然如此了得!周延儒更是驚得長大了嘴巴,半天都迴不過神來。陳新甲則替魏淵長長的舒了口氣。
聽完奏疏的崇禎皇帝一時有些精神恍惚,呆呆的愣在了原地。他清楚的記得楊嗣昌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如剿賊不成,必將“繼之以死”。沒想到今日楊閣老真的離他而去了,心裏的那份悲傷自不必說,但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楊嗣昌的死,平定中原亂局的那麽一點點希望之光仿佛也猝然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