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前會議召開的當夜,督察院左督禦史呂邦華的府上眾多浙黨出身的官員齊聚一堂。魏淵抗旨未押送羅汝才進京,導致囚車被李自成所劫的消息已經通過陳新甲從宮內帶了出來。這些官員聚在呂邦華書房的秘閣之內,一起商量著如何抓住機會給魏淵這個“叛徒”致命一擊。
盡管朝廷中人還是認定魏淵隸屬於浙黨,然而楊嗣昌的親筆信已經通過呂邦華在朝中的浙黨人士中傳開了。如今浙黨眾人氣勢洶洶,大有一副不清理門戶誓不罷休的架勢,而陳新甲則在一旁沉默不語。
呂邦華率先開口:
“各位大人,魏淵抗旨瀆職,失去了聖上庇護。如今正是咱們按照楊閣老的指示,除掉他的最好時機。”
屋內的眾多浙黨官員紛紛低聲符合,呂邦華見陳新甲在一旁默不作聲,便開口問道:
“陳尚書,楊閣老不在京城,你可就是我們的領頭人。明日早朝還望您陳尚書能夠做個表率出來。”
“這是自然,這是自然。”
陳新甲嘴上隨口敷衍著,但在心裏卻打著自己的算盤。一來便是得罪魏淵值當不值當,這個問題他在禦前會議的時候已經想清楚了,如今去得罪魏淵風險太大,不劃算。二來站在兵部尚書的立場上,陳新甲確實也覺得魏淵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如此內部消耗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但這些話在這種秘密集會的場合又不適合說出來,那呂邦華可是朝中有名的愣頭青,一個勁走到黑的主。弄不好的話,等不到明天早朝彈劾魏淵,恐怕今天晚上自己就被這呂老頭給彈劾了。
呂邦華見陳新甲並不反對,於是滿意的捋了捋已經花白的長胡須。而後雙眼囧囧有神的說道:
“幾位禦史大人,你們明天準備如何彈劾那魏淵啊?”
一名浙黨的言官聽到呂邦華的話,不緊不慢的從懷中取出了一份早已擬好的彈劾奏疏。
“按照楊閣老和呂大人您的指示,我等已經仔細規劃出了魏淵的七項大罪。”
說著這名禦史肌瘦的臉上擠出了一絲狡詐的笑意,臉上堆出的皺紋讓他的年歲瞬間仿佛長了許多。燈光昏暗的密室內,宛如一隻直立行走的碩鼠。尤其是那笑容,讓人看得直打寒顫。
呂邦華抬手便接過了羅列出魏淵“七大罪狀”的奏疏,草草掃了一遍之後他將奏疏輕輕的放在了書案之上。沉思片刻,呂邦華吩咐道:
“取筆墨來。”
遞出奏疏的那名言官不敢耽擱,立刻呈上了文房四寶。呂邦華彈劾人的本領,在朝廷上可是出了名的。一來他這個人是塊滾刀肉,一旦盯上了目標,不咬掉一塊肉、扯下一層皮是不可能罷手的。二來就是這個呂邦華彈劾人的奏疏往往直擊要害,深得崇禎的心意。因此他不彈劾人則以,一旦出手必能將對手折騰個半死。
隻見呂邦華俯身在奏疏上大刀闊斧的改了起來,片刻之後原本這些言官們精心謀劃出來的“七大罪狀”被他一口氣刪掉了六項。在一旁的幾名言官一個個看的目瞪口呆。
“這...呂大人,您怎麽把我們的都刪了。”
呂邦華看了看屋內眾人,胸有成竹的說:
“之前魏淵深得聖心,因此罪名越多越有利於扳倒他。如今魏淵失了聖眷,皇上疑心以起,唯此一條便可治他於死地了。”
眾人齊圍了上去,隻見奏疏上寫道:
“鳳陽總督,節製河南、江北諸軍事,武平伯、定國將軍魏淵,初侍唐王府儀衛司典章,深得唐王朱聿鏌賞識,後晉升為儀衛司正使。朝廷興辦團練之時,魏淵受唐王相助,成立南陽團練,後受封總兵一職。臣聞魏淵統兵,素來跋扈,地方軍政要員均難節製,但唯從唐王之命。自擔任武平衛指揮使以來,更是與唐王交往甚密。臣竊以為此不可不防。”
這封奏疏字數雖少,但卻讓看的的人隻覺得陣陣殺氣撲麵而來。“結交外藩”曆來是皇帝心中的大忌,對於崇禎這種疑心甚重的帝王來說更是難以接受。魏淵唐王府出身這一情報是楊嗣昌在信中提及的,他也清楚魏淵與唐王這層特殊的關係,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拿來大做文章的。
剛剛還因為自己的奏疏被大為刪減而心生不滿的言官們,此刻對於呂邦華隻剩下滔滔不絕的敬意了。
“明日早朝,你們就按照老夫這封奏疏來彈劾魏淵。如此大事可成亦。”
“呂大人高見,下官敬佩之極。”
談笑之間,呂邦華仿佛已經看到了魏淵的死期將至。
迴到府上的周延儒也沒閑著,這位首輔大人剛剛迴到府上,來沒來得及脫去朝服便喊來了心腹的管家。
“快!叫王禦史、馬禦史速來府上議事!”
不多時,這兩位周延儒的心腹手下便來到了書房內,屏退下人之後周延儒低聲說:
“明日早朝你們可以動手了。”
“大人您可是指史巡撫的那封檢舉文書。”
周延儒輕輕點了點頭,緊跟著他補充了一句:
“爾等務必要坐實魏淵私募軍卒這一項,其他的問題都不是重點。”
“下官明白!隻是...首輔大人...”
那名姓馬的言官不解的問道:
“那魏淵可是不久前您剛剛推薦去做的鳳陽總督,這...參他是不是...”
周延儒聽出了手下的顧慮。是啊,當初人是他推薦的,現在又要使勁踩上兩腳,難怪手下人不理解了。
周延儒的眼睛微微閉著,聽到馬禦史的疑問,他稍稍睜了睜眼,城府頗深的迴答說:
“時事不同罷了,當初因為陛下賞識,我也就做個順水人情保舉了他,而且正好可以趁機將他與楊嗣昌的關係徹底弄僵。今日聖上眷顧不再,我也就沒有必要再留著這個隱患了。過河卒是沒有迴頭路的,既然目的已經達到,這個棋子的價值也就用完了。”
兩名禦史聽的頻頻點頭,待到周延儒說完,那名王姓的禦史趕忙接過了話茬。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也。”
周延儒先是一愣,隨後哈哈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這個比喻倒是貼切。老夫自詡比蕭何不差,至於那個魏淵嘛,比韓信實在是太抬舉他了,保不齊也就算個彭越吧。”
兩名禦史連連點頭稱是,他們二人得了首輔大人的命令,不敢耽擱,匆匆行過禮後急忙下去安排了。打發走了手下的馬前卒,周延儒踱步來到了床邊。
夜以深、春難覓、風微涼。
他抬頭看了一眼雲層中忽隱忽現的圓月,皓齒月光下一股冷冷的殺意在他的瞳孔中一閃而過。
“魏淵非我同類,其心必異。當趁其羽翼未豐之時鏟除之。”
說罷周延儒的手掌重重的拍在了書案之上,仿佛魏淵就是這案上的一隻螞蟻,輕易之間便可被他碾的粉碎。
五更雞鳴,承天門外的道路上曙光微寒,整個紫禁城籠罩在似開未開的夜幕中,大明朝的文武百官們,除內閣成員外,無一例外都提著燈籠齊刷刷的在承天門的一側候著。內閣成員們則享有特權,可從東華門直接進入內閣所在的文淵閣內等候早朝。
午門城樓上的鼓聲準時響起,沉悶的敲擊聲劃破了凝重沉寂的夜色,承天門厚重而又精美絕倫的宮門被緩緩推開,隨著一扇扇宮門被推開。鍾鼓聲催促著百官們急切的邁步魚貫進入承天門,穿過金水橋進入皇城之內。紫禁城內旌旗飄揚,五彩繽紛。玉階之上錦衣衛和禦林軍甲胄鮮明,儀仗嚴整。
天邊的繁星淺淺淡去,東方天光已然破曉,百官們雖然身穿著錦繡華服,但一個個表情嚴肅,隻顧著低頭走路,全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日出之美。
今日的崇禎皇帝如同往常一樣,早早的便駕臨奉天殿準備早朝。文武百官垂立於奉天殿外的廣場之內行一跪三叩頭禮。
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進入到奉天殿之內啟奏朝事,亦或是隨時準備聽候皇帝的命令。崇禎一臉威儀的端坐於龍椅之上,每當早朝之時他便暗自自我勉勵。今時今日如此勤政為民,我朱由檢定能實現中興大明的夢想。隨著太監有條不紊的口令,奉天殿外的廣場上文武百官山唿萬歲,初生的第一縷朝陽透過雕花門窗照射進了雄偉莊嚴的奉天殿內,早朝開始了。
京師的城門按照規定是在日出之後方才可以打開,京營九門守軍剛剛打著哈欠打開了外城的城門,隻見一隊十餘人組成的騎兵已經出現在了城門口。還沒等這守城的軍卒反應過味來,這隊起兵已經開始入城了。
軍卒仔細的打量了一眼這支隊伍的穿著,為首的將軍看起來級別不低,身後的軍卒則多是衛所兵裝扮。京營的軍隊天生便有一股優越感,他們瞧不起地方衛所,甚至有時以戲弄這些被他們認為的土包子為樂趣。他發現隊伍的最後還有一輛馬車,於是便想有意刁難一下。
“哎!哎!誰讓你們進城的!你們是哪裏來的?怎麽一點規矩都不懂呢!”
說著,城門口附近的京營守軍紛紛圍了上來。
盡管朝廷中人還是認定魏淵隸屬於浙黨,然而楊嗣昌的親筆信已經通過呂邦華在朝中的浙黨人士中傳開了。如今浙黨眾人氣勢洶洶,大有一副不清理門戶誓不罷休的架勢,而陳新甲則在一旁沉默不語。
呂邦華率先開口:
“各位大人,魏淵抗旨瀆職,失去了聖上庇護。如今正是咱們按照楊閣老的指示,除掉他的最好時機。”
屋內的眾多浙黨官員紛紛低聲符合,呂邦華見陳新甲在一旁默不作聲,便開口問道:
“陳尚書,楊閣老不在京城,你可就是我們的領頭人。明日早朝還望您陳尚書能夠做個表率出來。”
“這是自然,這是自然。”
陳新甲嘴上隨口敷衍著,但在心裏卻打著自己的算盤。一來便是得罪魏淵值當不值當,這個問題他在禦前會議的時候已經想清楚了,如今去得罪魏淵風險太大,不劃算。二來站在兵部尚書的立場上,陳新甲確實也覺得魏淵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如此內部消耗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但這些話在這種秘密集會的場合又不適合說出來,那呂邦華可是朝中有名的愣頭青,一個勁走到黑的主。弄不好的話,等不到明天早朝彈劾魏淵,恐怕今天晚上自己就被這呂老頭給彈劾了。
呂邦華見陳新甲並不反對,於是滿意的捋了捋已經花白的長胡須。而後雙眼囧囧有神的說道:
“幾位禦史大人,你們明天準備如何彈劾那魏淵啊?”
一名浙黨的言官聽到呂邦華的話,不緊不慢的從懷中取出了一份早已擬好的彈劾奏疏。
“按照楊閣老和呂大人您的指示,我等已經仔細規劃出了魏淵的七項大罪。”
說著這名禦史肌瘦的臉上擠出了一絲狡詐的笑意,臉上堆出的皺紋讓他的年歲瞬間仿佛長了許多。燈光昏暗的密室內,宛如一隻直立行走的碩鼠。尤其是那笑容,讓人看得直打寒顫。
呂邦華抬手便接過了羅列出魏淵“七大罪狀”的奏疏,草草掃了一遍之後他將奏疏輕輕的放在了書案之上。沉思片刻,呂邦華吩咐道:
“取筆墨來。”
遞出奏疏的那名言官不敢耽擱,立刻呈上了文房四寶。呂邦華彈劾人的本領,在朝廷上可是出了名的。一來他這個人是塊滾刀肉,一旦盯上了目標,不咬掉一塊肉、扯下一層皮是不可能罷手的。二來就是這個呂邦華彈劾人的奏疏往往直擊要害,深得崇禎的心意。因此他不彈劾人則以,一旦出手必能將對手折騰個半死。
隻見呂邦華俯身在奏疏上大刀闊斧的改了起來,片刻之後原本這些言官們精心謀劃出來的“七大罪狀”被他一口氣刪掉了六項。在一旁的幾名言官一個個看的目瞪口呆。
“這...呂大人,您怎麽把我們的都刪了。”
呂邦華看了看屋內眾人,胸有成竹的說:
“之前魏淵深得聖心,因此罪名越多越有利於扳倒他。如今魏淵失了聖眷,皇上疑心以起,唯此一條便可治他於死地了。”
眾人齊圍了上去,隻見奏疏上寫道:
“鳳陽總督,節製河南、江北諸軍事,武平伯、定國將軍魏淵,初侍唐王府儀衛司典章,深得唐王朱聿鏌賞識,後晉升為儀衛司正使。朝廷興辦團練之時,魏淵受唐王相助,成立南陽團練,後受封總兵一職。臣聞魏淵統兵,素來跋扈,地方軍政要員均難節製,但唯從唐王之命。自擔任武平衛指揮使以來,更是與唐王交往甚密。臣竊以為此不可不防。”
這封奏疏字數雖少,但卻讓看的的人隻覺得陣陣殺氣撲麵而來。“結交外藩”曆來是皇帝心中的大忌,對於崇禎這種疑心甚重的帝王來說更是難以接受。魏淵唐王府出身這一情報是楊嗣昌在信中提及的,他也清楚魏淵與唐王這層特殊的關係,在關鍵時刻是可以拿來大做文章的。
剛剛還因為自己的奏疏被大為刪減而心生不滿的言官們,此刻對於呂邦華隻剩下滔滔不絕的敬意了。
“明日早朝,你們就按照老夫這封奏疏來彈劾魏淵。如此大事可成亦。”
“呂大人高見,下官敬佩之極。”
談笑之間,呂邦華仿佛已經看到了魏淵的死期將至。
迴到府上的周延儒也沒閑著,這位首輔大人剛剛迴到府上,來沒來得及脫去朝服便喊來了心腹的管家。
“快!叫王禦史、馬禦史速來府上議事!”
不多時,這兩位周延儒的心腹手下便來到了書房內,屏退下人之後周延儒低聲說:
“明日早朝你們可以動手了。”
“大人您可是指史巡撫的那封檢舉文書。”
周延儒輕輕點了點頭,緊跟著他補充了一句:
“爾等務必要坐實魏淵私募軍卒這一項,其他的問題都不是重點。”
“下官明白!隻是...首輔大人...”
那名姓馬的言官不解的問道:
“那魏淵可是不久前您剛剛推薦去做的鳳陽總督,這...參他是不是...”
周延儒聽出了手下的顧慮。是啊,當初人是他推薦的,現在又要使勁踩上兩腳,難怪手下人不理解了。
周延儒的眼睛微微閉著,聽到馬禦史的疑問,他稍稍睜了睜眼,城府頗深的迴答說:
“時事不同罷了,當初因為陛下賞識,我也就做個順水人情保舉了他,而且正好可以趁機將他與楊嗣昌的關係徹底弄僵。今日聖上眷顧不再,我也就沒有必要再留著這個隱患了。過河卒是沒有迴頭路的,既然目的已經達到,這個棋子的價值也就用完了。”
兩名禦史聽的頻頻點頭,待到周延儒說完,那名王姓的禦史趕忙接過了話茬。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也。”
周延儒先是一愣,隨後哈哈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這個比喻倒是貼切。老夫自詡比蕭何不差,至於那個魏淵嘛,比韓信實在是太抬舉他了,保不齊也就算個彭越吧。”
兩名禦史連連點頭稱是,他們二人得了首輔大人的命令,不敢耽擱,匆匆行過禮後急忙下去安排了。打發走了手下的馬前卒,周延儒踱步來到了床邊。
夜以深、春難覓、風微涼。
他抬頭看了一眼雲層中忽隱忽現的圓月,皓齒月光下一股冷冷的殺意在他的瞳孔中一閃而過。
“魏淵非我同類,其心必異。當趁其羽翼未豐之時鏟除之。”
說罷周延儒的手掌重重的拍在了書案之上,仿佛魏淵就是這案上的一隻螞蟻,輕易之間便可被他碾的粉碎。
五更雞鳴,承天門外的道路上曙光微寒,整個紫禁城籠罩在似開未開的夜幕中,大明朝的文武百官們,除內閣成員外,無一例外都提著燈籠齊刷刷的在承天門的一側候著。內閣成員們則享有特權,可從東華門直接進入內閣所在的文淵閣內等候早朝。
午門城樓上的鼓聲準時響起,沉悶的敲擊聲劃破了凝重沉寂的夜色,承天門厚重而又精美絕倫的宮門被緩緩推開,隨著一扇扇宮門被推開。鍾鼓聲催促著百官們急切的邁步魚貫進入承天門,穿過金水橋進入皇城之內。紫禁城內旌旗飄揚,五彩繽紛。玉階之上錦衣衛和禦林軍甲胄鮮明,儀仗嚴整。
天邊的繁星淺淺淡去,東方天光已然破曉,百官們雖然身穿著錦繡華服,但一個個表情嚴肅,隻顧著低頭走路,全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日出之美。
今日的崇禎皇帝如同往常一樣,早早的便駕臨奉天殿準備早朝。文武百官垂立於奉天殿外的廣場之內行一跪三叩頭禮。
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進入到奉天殿之內啟奏朝事,亦或是隨時準備聽候皇帝的命令。崇禎一臉威儀的端坐於龍椅之上,每當早朝之時他便暗自自我勉勵。今時今日如此勤政為民,我朱由檢定能實現中興大明的夢想。隨著太監有條不紊的口令,奉天殿外的廣場上文武百官山唿萬歲,初生的第一縷朝陽透過雕花門窗照射進了雄偉莊嚴的奉天殿內,早朝開始了。
京師的城門按照規定是在日出之後方才可以打開,京營九門守軍剛剛打著哈欠打開了外城的城門,隻見一隊十餘人組成的騎兵已經出現在了城門口。還沒等這守城的軍卒反應過味來,這隊起兵已經開始入城了。
軍卒仔細的打量了一眼這支隊伍的穿著,為首的將軍看起來級別不低,身後的軍卒則多是衛所兵裝扮。京營的軍隊天生便有一股優越感,他們瞧不起地方衛所,甚至有時以戲弄這些被他們認為的土包子為樂趣。他發現隊伍的最後還有一輛馬車,於是便想有意刁難一下。
“哎!哎!誰讓你們進城的!你們是哪裏來的?怎麽一點規矩都不懂呢!”
說著,城門口附近的京營守軍紛紛圍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