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前的捐款,也由秦霄做主,由國庫撥款。
當然,那些已經捐過款的大臣,也並沒有提出要給他們償還。
他們也沒有臉麵去要,畢竟幾十上百兩銀子,如果他們還要去要,那麵子真的就丟大了。
很多時候,不得不說,秦霄的話就是要比秦彥的話好使。
最近京城很是熱鬧,原因很簡單,因為馬上要過年了,今年皇宮的宮宴舉行得特別大,而之所以如此龐大,就是要在宴會上,給彥王殿下賜婚。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今寧王殿下雖然名聲很大,但寧王殿下一直在外奔波,很少迴到京城。
而彥王殿下,這半年多來,一直暫代朝政,雖然沒有太大的功績,但也是誠誠懇懇,兢兢業業,沒有出過任何大錯。
如果不出意外,下一任帝王非彥王莫屬。
這就意味著,這一次賜婚,誰成為彥王的正妃,將會是以後的國母。
而這一次參與宮宴的大臣,隻要是四品及以上朝臣,皆可攜帶家具參與宮宴。
一時之間,整個京城府中有閨閣女子尚未婚配的,每日都能從府中傳出歌舞聲。
不僅僅如此,京城凡是有名的繡娘,都紛紛入駐一些達官貴族的府邸,為要參與宮宴的女子繡出最美的衣服,好在宮宴上大出風頭。
而大街上,很多好久都賣不出去一套的貴重衣物,首飾,都紛紛一搶而空。
不得不說,今年的那些商販是最高興的,畢竟今年狠狠的賺了一大筆。
當然,能參與宮宴的,也隻有各府的嫡女嫡子,畢竟為王爺選妃,不可能選擇區區庶女。
宮宴的這一天,各府夫人早早便帶著自家女兒進入皇宮。
如今皇宮由皇貴妃掌管後宮,所有夫人小姐進宮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跪拜皇貴妃。
見過皇貴妃過後,若後宮當中還有親人的,都紛紛去拜見自己的親人。
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掛滿了紅燈籠,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平時很少出門的一些夫人小姐,今夜也都到街上遊玩。
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今夜參與宴會的人當中,還給唐府安排了位置。
也是這個時候,所有人才想起來,唐府的男人雖然都死光了,但老夫人還是一品誥命,大夫人也有誥命在身。
而這一次參與宮宴的唐府人,除了老夫人與大夫人外,還有如今尚未出嫁的唐家三小姐與唐家四小姐和唐家最小的公子。
唐家三小姐可以說已經是老姑娘了,雙十年華的年紀,在京城,已經很難說到親事了。
有一些夫人小姐,都在偷偷笑話著唐府的兩位姑娘。
畢竟如今唐家已經沒有任何依靠,世家大族幾乎不會去求親。
而唐家似乎一點也不著急,從來沒有聽到唐府有請媒婆去說親的。
很多人雖然看在唐寧的麵子上,不敢去招惹唐府,但是也在偷偷看不起唐府。
在他們眼中,唐府已經沒落了。
宮宴上,該走的流程走完過後,便是各府小姐爭奇豔鬥的時候。
還別說,這些女子精心準備的,不管琴棋書畫,總有一些比較出挑的女子。
所有的官員與自家夫人,在看到自家女子表現優秀過後,都在暗中的偷偷較勁,希望被賜婚的女子是自家女兒。
當然,這一次賜婚,不可能僅僅隻有正妃,還有兩位。
王爺的規格,一般都是一正妃,三側妃。
之所以沒有一次將側妃位置全部安排,也是想著之後有合適的,再行安排。
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正妃位置落到了工部尚書之女頭上。
之所以很是意外,就是因為工部尚書之女表現一般,並未特別突出。
秦霄之所以選擇工部尚書之女,隻因工部尚書的女兒在台上的時候,能看得出其儀態端正,諾諾大方。
國母與後宮妃嬪不一樣,國母需要的並不是你的才能有多好,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管理後宮的人。
還有另外一人,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這人則是唐府的三小姐,因為很多剛剛笑話唐府三小姐嫁不出去的人,如今卻被陛下冊封為彥王的側妃。
這是他們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但當唐府三小姐被冊封為彥王側妃過後,他們又覺得這件事不足為奇,如今唐府雖然已經沒落了,但是寧王與唐府的牽扯卻無法割開。
如今,能夠與彥王爭一爭的,也隻有寧王殿下,彥王殿下娶了寧王殿下的養姐,既能安撫寧王殿下,也是向寧王殿下顯示自己的誠意。
其實,寧王殿下與彥王殿下的年紀相差不大,而唐府三小姐與彥王殿下年紀也是相仿的。
隻不過,女子雙十歲月還未嫁人,便給人造成了一種老姑娘的感覺。
當然,唐府三小姐如今確確實實是個老姑娘,畢竟在京城當中,女子成親早的隻有十四五歲,而最晚的也隻有十八歲,二十歲還未嫁出去的女子,自然而然就是老姑娘。
但不管唐府三小姐年紀如何,所有人都清楚,隻要寧王在一天,唐府三小姐在彥王府就不會受了委屈。
宴會上還發生了一點小意外,那就是在賜婚完過後,有好事的大臣直接站出來,要求陛下立太子。
秦霄看向所有人,見很多朝中大臣都看向自己,似乎在告訴秦霄,他們也是同樣的想法。
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秦霄拒絕了這些大臣的提議。
而拒絕的理由,卻讓所有大臣都覺得秦霄如今並不想放權。
隻因秦霄直接開口:“各位愛卿是盼著朕早點死嗎?正如今身子尚可,你們就要求朕立太子,你們是認為立完太子過後,朕哪怕死了,你們也會覺得無所謂,對嗎?”
聽到秦霄的話,文武百官皆站出來,跪在秦霄的麵前。
如今陛下身子確實不好,已經未上朝很久了,但是陛下明著說出來,又有誰敢接陛下的話呢?
他們隻能安慰自己,陛下不想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故而一直未立太子。
當然,那些已經捐過款的大臣,也並沒有提出要給他們償還。
他們也沒有臉麵去要,畢竟幾十上百兩銀子,如果他們還要去要,那麵子真的就丟大了。
很多時候,不得不說,秦霄的話就是要比秦彥的話好使。
最近京城很是熱鬧,原因很簡單,因為馬上要過年了,今年皇宮的宮宴舉行得特別大,而之所以如此龐大,就是要在宴會上,給彥王殿下賜婚。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今寧王殿下雖然名聲很大,但寧王殿下一直在外奔波,很少迴到京城。
而彥王殿下,這半年多來,一直暫代朝政,雖然沒有太大的功績,但也是誠誠懇懇,兢兢業業,沒有出過任何大錯。
如果不出意外,下一任帝王非彥王莫屬。
這就意味著,這一次賜婚,誰成為彥王的正妃,將會是以後的國母。
而這一次參與宮宴的大臣,隻要是四品及以上朝臣,皆可攜帶家具參與宮宴。
一時之間,整個京城府中有閨閣女子尚未婚配的,每日都能從府中傳出歌舞聲。
不僅僅如此,京城凡是有名的繡娘,都紛紛入駐一些達官貴族的府邸,為要參與宮宴的女子繡出最美的衣服,好在宮宴上大出風頭。
而大街上,很多好久都賣不出去一套的貴重衣物,首飾,都紛紛一搶而空。
不得不說,今年的那些商販是最高興的,畢竟今年狠狠的賺了一大筆。
當然,能參與宮宴的,也隻有各府的嫡女嫡子,畢竟為王爺選妃,不可能選擇區區庶女。
宮宴的這一天,各府夫人早早便帶著自家女兒進入皇宮。
如今皇宮由皇貴妃掌管後宮,所有夫人小姐進宮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跪拜皇貴妃。
見過皇貴妃過後,若後宮當中還有親人的,都紛紛去拜見自己的親人。
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掛滿了紅燈籠,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平時很少出門的一些夫人小姐,今夜也都到街上遊玩。
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今夜參與宴會的人當中,還給唐府安排了位置。
也是這個時候,所有人才想起來,唐府的男人雖然都死光了,但老夫人還是一品誥命,大夫人也有誥命在身。
而這一次參與宮宴的唐府人,除了老夫人與大夫人外,還有如今尚未出嫁的唐家三小姐與唐家四小姐和唐家最小的公子。
唐家三小姐可以說已經是老姑娘了,雙十年華的年紀,在京城,已經很難說到親事了。
有一些夫人小姐,都在偷偷笑話著唐府的兩位姑娘。
畢竟如今唐家已經沒有任何依靠,世家大族幾乎不會去求親。
而唐家似乎一點也不著急,從來沒有聽到唐府有請媒婆去說親的。
很多人雖然看在唐寧的麵子上,不敢去招惹唐府,但是也在偷偷看不起唐府。
在他們眼中,唐府已經沒落了。
宮宴上,該走的流程走完過後,便是各府小姐爭奇豔鬥的時候。
還別說,這些女子精心準備的,不管琴棋書畫,總有一些比較出挑的女子。
所有的官員與自家夫人,在看到自家女子表現優秀過後,都在暗中的偷偷較勁,希望被賜婚的女子是自家女兒。
當然,這一次賜婚,不可能僅僅隻有正妃,還有兩位。
王爺的規格,一般都是一正妃,三側妃。
之所以沒有一次將側妃位置全部安排,也是想著之後有合適的,再行安排。
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正妃位置落到了工部尚書之女頭上。
之所以很是意外,就是因為工部尚書之女表現一般,並未特別突出。
秦霄之所以選擇工部尚書之女,隻因工部尚書的女兒在台上的時候,能看得出其儀態端正,諾諾大方。
國母與後宮妃嬪不一樣,國母需要的並不是你的才能有多好,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管理後宮的人。
還有另外一人,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這人則是唐府的三小姐,因為很多剛剛笑話唐府三小姐嫁不出去的人,如今卻被陛下冊封為彥王的側妃。
這是他們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但當唐府三小姐被冊封為彥王側妃過後,他們又覺得這件事不足為奇,如今唐府雖然已經沒落了,但是寧王與唐府的牽扯卻無法割開。
如今,能夠與彥王爭一爭的,也隻有寧王殿下,彥王殿下娶了寧王殿下的養姐,既能安撫寧王殿下,也是向寧王殿下顯示自己的誠意。
其實,寧王殿下與彥王殿下的年紀相差不大,而唐府三小姐與彥王殿下年紀也是相仿的。
隻不過,女子雙十歲月還未嫁人,便給人造成了一種老姑娘的感覺。
當然,唐府三小姐如今確確實實是個老姑娘,畢竟在京城當中,女子成親早的隻有十四五歲,而最晚的也隻有十八歲,二十歲還未嫁出去的女子,自然而然就是老姑娘。
但不管唐府三小姐年紀如何,所有人都清楚,隻要寧王在一天,唐府三小姐在彥王府就不會受了委屈。
宴會上還發生了一點小意外,那就是在賜婚完過後,有好事的大臣直接站出來,要求陛下立太子。
秦霄看向所有人,見很多朝中大臣都看向自己,似乎在告訴秦霄,他們也是同樣的想法。
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秦霄拒絕了這些大臣的提議。
而拒絕的理由,卻讓所有大臣都覺得秦霄如今並不想放權。
隻因秦霄直接開口:“各位愛卿是盼著朕早點死嗎?正如今身子尚可,你們就要求朕立太子,你們是認為立完太子過後,朕哪怕死了,你們也會覺得無所謂,對嗎?”
聽到秦霄的話,文武百官皆站出來,跪在秦霄的麵前。
如今陛下身子確實不好,已經未上朝很久了,但是陛下明著說出來,又有誰敢接陛下的話呢?
他們隻能安慰自己,陛下不想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故而一直未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