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這一年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 作者:一隻洪荒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小山多次勸說陳狗子盡快還俗,奈何聖潔的小師傅依舊搖了搖頭,拒絕了。
理由還是那個:“我自小在寺裏長大,對寺裏的人事都熟悉了,大昭寺就是我的家,在這裏我有師父和師兄弟們,我有事可做,是負責接待的小沙彌,出去呢?脫了這身僧袍我能做什麽?”
“我不會種地,也不知道能做什麽會做什麽,雖然現在要帶孩子很煩很辛苦,但和外麵那些流離失所無處可去的人比起來,呆在寺內難道不是一種幸運麽。”
“況且近一年來我師父身子骨總是不好,師父說了,若他去了,這監寺的位置就要讓我來坐,師父對我賦予眾望,我不能扔下他不顧。”
趙小山聽了後再次沉默,表示尊重他的選擇。
外麵的形勢一直在變,寺廟裏雖然清苦,至少是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況且若成了大昭寺的監寺,相當於寺廟的三把手,負責管理寺廟的庶務,手裏掌握著廟裏的財產,可比小沙彌強了不是一點半點。
況且作為監寺,官府是有備案的,是國家承認的正式和尚。
可別小瞧了這備案,若是尋常和尚,若朝廷“排佛”時,是可勒令還俗,(因為有些農民不想勞作交稅,便假意出家,朝廷一旦發現便會從重處罰並勒令還俗)。
但若有了這層身份,則可高枕無憂將和尚這一職業做到死。
為了能讓狗子現在日子好過一些,趙小山直接拿一百兩銀子塞過去。陳狗子也沒推辭,將銀錠都換成了小額的銀票,貼身藏好以備不時之需。
遠在西北的二黑子最近連續來了兩次信,表示會盡快啟程,爭取在年前趕迴來。
二黑子本打算在西北多待幾年的,畢竟為西北,他是給淳郡公做事,身份地位薪水待遇都和在密水不同,這讓他覺得成就感很足。
但淳郡公還是覺得自己人更放心,早在他剛到西北時便派了兩個人跟著他學習。
這一年多時間,這兩人早已出徒,可以獨立管理作坊,他來西北的使命便算完成了。
今年西北也缺糧,米粉作坊的生意時斷時續,效益不佳。
好在不管什麽時候,貴族們對奢侈品的追求不會變,琉璃作坊的訂單始終沒斷,增收不少,添補了米粉作坊的虧空。
尤其是琉璃暖棚推廣後,西北的官僚富商們在冬日也能吃上綠油油的小菜,新奇不已,對琉璃大棚很是心動。
再後來得知這琉璃窗戶透亮保暖,有條件的人家立馬出手紛紛訂購,準備效仿淳郡公府,將自家府裏的窗戶全安上琉璃,再弄幾個暖棚,冬天也吃點新鮮的青菜。
一時間,梁州及其附近幾大州府的富裕人家紛紛以自家有琉璃窗戶為榮,形成了一股攀比的風氣。
這股風甚至還刮到了一旁的大夏國,有不少大夏的商人特意來到梁州訂購琉璃,不辭辛勞也要將這一新奇玩意兒帶迴去。
於是乎,在其他宗室都苦哈哈熬日子時,遠在西北的周徹通過一個小小的琉璃作坊掙的盆滿缽滿,腰包漸鼓。
有了錢,更方便他放開手腳招兵買馬。
趙小山已經很久沒和周徹通信了,很多消息都是他通過李球信裏隻言片語中拚湊出來的。
他知道,通過一係列聯姻,周徹不僅獲得了強大的財政支持,還拉攏了不少武將。
這一年來,元康帝忙著處理閩南內亂搜刮百姓,實在無暇顧及宗室子弟,對西北的管控也遠不如從前。
這讓苟了許久的周徹狠狠鬆了一口氣,迅速整合手中力量,在西北的威信日重。
值得一提的是,周徹的一妻二妾已經給他添了兩個兒子,第三個據說還在肚子裏,馬上就要出生了。
他也拎的清輕重,孫英兒生的嫡子剛滿月,他便為其請封了世子,讓另外兩個女人徹底死了心。
孫英兒對此也很滿意,在她的大力撮合下,孫家已經完全投靠了周徹,這也意味西北的大部分兵力都入了周徹的麾下。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球,這廝終於成親了。
娶的女人是郡公夫人孫英兒的貼身侍女。
這女人年歲也不小了,都二十二了,之前本打算自梳,自從隨孫英兒來到郡公府,一來二去便認識了李球。
兩人雖然差了近十歲,但同屬大齡未婚假的隊列,這一點倒是相配。
兩人都是二三十的人了,不像小年輕還想玩點浪漫,老鐵樹開花那真是幹柴遇到烈火,愛情火苗燃的那叫一個旺。
二十多年的孤苦隻為這一次邂逅,遇到了對的人那便直奔目標。
於是乎,在兩人看對眼後的第三天,周徹和孫英兒便都知道了,一個月後,兩人的婚禮都辦完了。
孫英兒很是大方,她不僅給那女子放了籍,還籌備了豐厚的嫁妝,風風光光的將她嫁了過去。
這樣,李球也算解決了人生大事,在西北安家了。
劉氏聽說自己幹兒子成親,激動的差點收拾鋪蓋親自去一趟西北,還是趙小山趙嬌娘好說歹說才給攔了下來。
劉氏覺得自己這幹娘做的不稱職,將家中自製的醬菜等小吃打包,又熬夜做了幾身衣服鞋襪,去密水的銀鋪專門買了一個鐲子,讓趙小山找可靠的人將東西捎到西北。
那鐲子是實心的,足足花了五兩銀子,是劉氏給幹兒媳婦兒的見麵禮。
一個多月後,劉氏終於收到了西北的迴禮:兩身衣服兩雙鞋兩條抹額。看那細密的針腳便知是李球家的新婦親手縫製的。
李球在信裏也說了,他媳婦兒先前不知道他有幹親,事先沒準備,接到幹娘送過來的禮物先是大罵了他一通,接著連熬了三晚縫製衣服。
李球表示以後有機會他會親自領著媳婦兒迴來,讓幹娘喝上一口媳婦兒茶。
那兩身衣服稍微有些肥大,劉氏收到後自己又改了改便穿出了門,逢人便說這是她兒媳婦兒大老遠從西北給她送來的。
西北有喜事,家裏也有喜事——趙嬌娘又有了。
看得出來,魏武不是白眼狼,哪怕有了秀才的功名,待趙嬌娘依然如初,兩人感情還挺火熱,小驢驢剛兩歲,這第二個又來了。
二姐有孕趙小山自然替她高興,隻是可惜了她剛減下來的肥。
好多人家吃不上飯餓的麵黃肌瘦的,就趙嬌娘,喝口水都胖,當初家裏那麽窮,一天兩頓飯,頓頓米湯時也壯壯的,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她又生了娃,這體重一直很成問題。
好在後來趙小山為了她的婚姻幸福特意去醫館為她抓了減肥藥,又時刻督促她別太貪吃小心魏武外遇之類的話,激勵她在驢驢斷奶後終於瘦下來一些。
誰知道剛美幾天,這又懷上了。
趙嬌娘這一胎啥感覺沒有,就是總餓,總想吃東西,控製不住的嘴巴寂寞。
有一次趙小山去密水辦事,順路去她家,看到趙嬌娘大快朵頤狼吞虎咽的樣子,差點心梗。
這剛三個多月,按理說那孩子就是個豆芽,不應該顯懷,可趙嬌娘已經胖了一大圈了。
好在魏武神色平常,沒有嫌棄,還勸著她慢點吃別噎著。
事後,趙小山再次偷偷嚴重警告了趙嬌娘,勒令她控製飲食,並叮囑宋嫂子,讓她不可繼續縱容二姐胡吃海塞,否則唯她是問。
趙小山決定以後成親了也絕不生女兒,女兒雖然是棉襖,但這顆心真是一輩子也操不完。
這一年,李伯玉也升官了。
李伯玉雖然在上穀縣隻做了一年多縣令,但政績斐然,於國事民生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是機緣巧合之下救了駐紮在南大營副統領馬景鬆的小命)。
馬景鬆出身京城英國公府,在京城和軍中都頗有威望,為了感謝李伯玉的救命之恩,他爹英國公特走通了關係,讓隻上任一年多的小縣令一朝飛升,坐上了並州通判的位置,從正八品到從四品,飛一般的感覺,火箭一般的速度。
消息傳到趙家村時,趙家村的村名險些又改迴了原來的古仙村,真是雞窩窩裏飛出了金鳳凰,李伯玉可真是發達了。
村裏的李氏族人各個趾高氣揚與有榮焉,有好幾個年齡相當的大小夥子連作坊的活計都不幹了,收拾行李帶上盤纏去了並州準備投奔李伯玉。
李家的發達惹得這十裏八鄉十分眼紅,若不是現在手頭緊,不少人家都打算好好培養一下自家孩子,若能像李伯玉這般考上個功名,這不就是祖墳冒青煙麽。
奈何今時不同往日,狗朝廷不讓人活,他們別說供娃念書,飯都快吃不上了。
還是趙家村人幸福啊,他們村的私塾還開著,村裏的孩子念書不要錢,聽說還給提供書本,真是羨慕不來。
之前趙氏在鎮裏開的免費私塾倒是收外村的孩子,隻是不知為何後來關門了,就連女學也關了。
趙小山覺得李伯玉真是身負大氣運之人,一路走來簡直太順了,妥妥的人生贏家。
認識自己算是他第一大幸事,後來的秋闈春闈都是陰差陽錯的考上了,娶了貴女又當了官,然後剛當官一年多就升遷,這不是故事主角誰是?
趙小山已經嚴重懷疑自己拿錯了劇本,按理說這世界的氣運之子應該是他才對,他才是應該走向人生巔峰的主角。
奈何他都來了幾年了,一直在趙家村蹉跎,不能說一事無成吧,也真沒啥成就。
唉,可能和他性格有關,他就是這麽個胸無大誌小富則安的人,咋辦。
理由還是那個:“我自小在寺裏長大,對寺裏的人事都熟悉了,大昭寺就是我的家,在這裏我有師父和師兄弟們,我有事可做,是負責接待的小沙彌,出去呢?脫了這身僧袍我能做什麽?”
“我不會種地,也不知道能做什麽會做什麽,雖然現在要帶孩子很煩很辛苦,但和外麵那些流離失所無處可去的人比起來,呆在寺內難道不是一種幸運麽。”
“況且近一年來我師父身子骨總是不好,師父說了,若他去了,這監寺的位置就要讓我來坐,師父對我賦予眾望,我不能扔下他不顧。”
趙小山聽了後再次沉默,表示尊重他的選擇。
外麵的形勢一直在變,寺廟裏雖然清苦,至少是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況且若成了大昭寺的監寺,相當於寺廟的三把手,負責管理寺廟的庶務,手裏掌握著廟裏的財產,可比小沙彌強了不是一點半點。
況且作為監寺,官府是有備案的,是國家承認的正式和尚。
可別小瞧了這備案,若是尋常和尚,若朝廷“排佛”時,是可勒令還俗,(因為有些農民不想勞作交稅,便假意出家,朝廷一旦發現便會從重處罰並勒令還俗)。
但若有了這層身份,則可高枕無憂將和尚這一職業做到死。
為了能讓狗子現在日子好過一些,趙小山直接拿一百兩銀子塞過去。陳狗子也沒推辭,將銀錠都換成了小額的銀票,貼身藏好以備不時之需。
遠在西北的二黑子最近連續來了兩次信,表示會盡快啟程,爭取在年前趕迴來。
二黑子本打算在西北多待幾年的,畢竟為西北,他是給淳郡公做事,身份地位薪水待遇都和在密水不同,這讓他覺得成就感很足。
但淳郡公還是覺得自己人更放心,早在他剛到西北時便派了兩個人跟著他學習。
這一年多時間,這兩人早已出徒,可以獨立管理作坊,他來西北的使命便算完成了。
今年西北也缺糧,米粉作坊的生意時斷時續,效益不佳。
好在不管什麽時候,貴族們對奢侈品的追求不會變,琉璃作坊的訂單始終沒斷,增收不少,添補了米粉作坊的虧空。
尤其是琉璃暖棚推廣後,西北的官僚富商們在冬日也能吃上綠油油的小菜,新奇不已,對琉璃大棚很是心動。
再後來得知這琉璃窗戶透亮保暖,有條件的人家立馬出手紛紛訂購,準備效仿淳郡公府,將自家府裏的窗戶全安上琉璃,再弄幾個暖棚,冬天也吃點新鮮的青菜。
一時間,梁州及其附近幾大州府的富裕人家紛紛以自家有琉璃窗戶為榮,形成了一股攀比的風氣。
這股風甚至還刮到了一旁的大夏國,有不少大夏的商人特意來到梁州訂購琉璃,不辭辛勞也要將這一新奇玩意兒帶迴去。
於是乎,在其他宗室都苦哈哈熬日子時,遠在西北的周徹通過一個小小的琉璃作坊掙的盆滿缽滿,腰包漸鼓。
有了錢,更方便他放開手腳招兵買馬。
趙小山已經很久沒和周徹通信了,很多消息都是他通過李球信裏隻言片語中拚湊出來的。
他知道,通過一係列聯姻,周徹不僅獲得了強大的財政支持,還拉攏了不少武將。
這一年來,元康帝忙著處理閩南內亂搜刮百姓,實在無暇顧及宗室子弟,對西北的管控也遠不如從前。
這讓苟了許久的周徹狠狠鬆了一口氣,迅速整合手中力量,在西北的威信日重。
值得一提的是,周徹的一妻二妾已經給他添了兩個兒子,第三個據說還在肚子裏,馬上就要出生了。
他也拎的清輕重,孫英兒生的嫡子剛滿月,他便為其請封了世子,讓另外兩個女人徹底死了心。
孫英兒對此也很滿意,在她的大力撮合下,孫家已經完全投靠了周徹,這也意味西北的大部分兵力都入了周徹的麾下。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球,這廝終於成親了。
娶的女人是郡公夫人孫英兒的貼身侍女。
這女人年歲也不小了,都二十二了,之前本打算自梳,自從隨孫英兒來到郡公府,一來二去便認識了李球。
兩人雖然差了近十歲,但同屬大齡未婚假的隊列,這一點倒是相配。
兩人都是二三十的人了,不像小年輕還想玩點浪漫,老鐵樹開花那真是幹柴遇到烈火,愛情火苗燃的那叫一個旺。
二十多年的孤苦隻為這一次邂逅,遇到了對的人那便直奔目標。
於是乎,在兩人看對眼後的第三天,周徹和孫英兒便都知道了,一個月後,兩人的婚禮都辦完了。
孫英兒很是大方,她不僅給那女子放了籍,還籌備了豐厚的嫁妝,風風光光的將她嫁了過去。
這樣,李球也算解決了人生大事,在西北安家了。
劉氏聽說自己幹兒子成親,激動的差點收拾鋪蓋親自去一趟西北,還是趙小山趙嬌娘好說歹說才給攔了下來。
劉氏覺得自己這幹娘做的不稱職,將家中自製的醬菜等小吃打包,又熬夜做了幾身衣服鞋襪,去密水的銀鋪專門買了一個鐲子,讓趙小山找可靠的人將東西捎到西北。
那鐲子是實心的,足足花了五兩銀子,是劉氏給幹兒媳婦兒的見麵禮。
一個多月後,劉氏終於收到了西北的迴禮:兩身衣服兩雙鞋兩條抹額。看那細密的針腳便知是李球家的新婦親手縫製的。
李球在信裏也說了,他媳婦兒先前不知道他有幹親,事先沒準備,接到幹娘送過來的禮物先是大罵了他一通,接著連熬了三晚縫製衣服。
李球表示以後有機會他會親自領著媳婦兒迴來,讓幹娘喝上一口媳婦兒茶。
那兩身衣服稍微有些肥大,劉氏收到後自己又改了改便穿出了門,逢人便說這是她兒媳婦兒大老遠從西北給她送來的。
西北有喜事,家裏也有喜事——趙嬌娘又有了。
看得出來,魏武不是白眼狼,哪怕有了秀才的功名,待趙嬌娘依然如初,兩人感情還挺火熱,小驢驢剛兩歲,這第二個又來了。
二姐有孕趙小山自然替她高興,隻是可惜了她剛減下來的肥。
好多人家吃不上飯餓的麵黃肌瘦的,就趙嬌娘,喝口水都胖,當初家裏那麽窮,一天兩頓飯,頓頓米湯時也壯壯的,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她又生了娃,這體重一直很成問題。
好在後來趙小山為了她的婚姻幸福特意去醫館為她抓了減肥藥,又時刻督促她別太貪吃小心魏武外遇之類的話,激勵她在驢驢斷奶後終於瘦下來一些。
誰知道剛美幾天,這又懷上了。
趙嬌娘這一胎啥感覺沒有,就是總餓,總想吃東西,控製不住的嘴巴寂寞。
有一次趙小山去密水辦事,順路去她家,看到趙嬌娘大快朵頤狼吞虎咽的樣子,差點心梗。
這剛三個多月,按理說那孩子就是個豆芽,不應該顯懷,可趙嬌娘已經胖了一大圈了。
好在魏武神色平常,沒有嫌棄,還勸著她慢點吃別噎著。
事後,趙小山再次偷偷嚴重警告了趙嬌娘,勒令她控製飲食,並叮囑宋嫂子,讓她不可繼續縱容二姐胡吃海塞,否則唯她是問。
趙小山決定以後成親了也絕不生女兒,女兒雖然是棉襖,但這顆心真是一輩子也操不完。
這一年,李伯玉也升官了。
李伯玉雖然在上穀縣隻做了一年多縣令,但政績斐然,於國事民生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是機緣巧合之下救了駐紮在南大營副統領馬景鬆的小命)。
馬景鬆出身京城英國公府,在京城和軍中都頗有威望,為了感謝李伯玉的救命之恩,他爹英國公特走通了關係,讓隻上任一年多的小縣令一朝飛升,坐上了並州通判的位置,從正八品到從四品,飛一般的感覺,火箭一般的速度。
消息傳到趙家村時,趙家村的村名險些又改迴了原來的古仙村,真是雞窩窩裏飛出了金鳳凰,李伯玉可真是發達了。
村裏的李氏族人各個趾高氣揚與有榮焉,有好幾個年齡相當的大小夥子連作坊的活計都不幹了,收拾行李帶上盤纏去了並州準備投奔李伯玉。
李家的發達惹得這十裏八鄉十分眼紅,若不是現在手頭緊,不少人家都打算好好培養一下自家孩子,若能像李伯玉這般考上個功名,這不就是祖墳冒青煙麽。
奈何今時不同往日,狗朝廷不讓人活,他們別說供娃念書,飯都快吃不上了。
還是趙家村人幸福啊,他們村的私塾還開著,村裏的孩子念書不要錢,聽說還給提供書本,真是羨慕不來。
之前趙氏在鎮裏開的免費私塾倒是收外村的孩子,隻是不知為何後來關門了,就連女學也關了。
趙小山覺得李伯玉真是身負大氣運之人,一路走來簡直太順了,妥妥的人生贏家。
認識自己算是他第一大幸事,後來的秋闈春闈都是陰差陽錯的考上了,娶了貴女又當了官,然後剛當官一年多就升遷,這不是故事主角誰是?
趙小山已經嚴重懷疑自己拿錯了劇本,按理說這世界的氣運之子應該是他才對,他才是應該走向人生巔峰的主角。
奈何他都來了幾年了,一直在趙家村蹉跎,不能說一事無成吧,也真沒啥成就。
唉,可能和他性格有關,他就是這麽個胸無大誌小富則安的人,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