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隻要進入劍道極境,本聖一刀就能斬了他……塚原卜傳深吸一口氣,頓時把倭人的質疑,山巔聖像的注視,漢民為對方的歡唿全部拋之腦後。
他摒棄雜念,氣息內斂,沉穩地走到對方麵前:
“大和,塚原卜傳。”
“這場比賽,一方身亡、摔落擂台又或者是認輸,就算落敗。”身穿緋袍的大宋官員交代,隨著兩人點頭,官員臉色頓時緊張起來,他朝著兩邊擺了擺手:
“各自退後兩丈,等本官喊開始才能對決。”
等雙方到了指定位置,早就跑到樓梯處的宋國官員大臂一揮,高聲喊道:
“開始!”
“就是現在!”塚原卜傳目光倏然銳利,他雙腳猛地一蹬,整個人就像出弦之箭,衝了出去。
與此同時,探照燈再次亮起,所有的光線齊齊投向比武擂台,把中央的高台照得宛如白晝。
塚原卜傳的身形頓時一滯,這倒不是因為光柱出現帶來的震撼,也不是因為光線太強帶來的刺激,作為頂級的劍道大師,在剛才觀察天皇的舉動時,他已有了心理準備。
讓塚原卜傳恐懼的是,對手的眼睛!
原來沉穩深邃的眼睛,怎麽突然成了銀色,而且還散發著七彩的神韻,宛若剛才的三大神器一般。
這是神靈的眼睛……古井無波的心境瞬間被打破,一往無前的氣勢刹那間頹敗,他微眯雙眼,此刻已到了對手的跟前,卻猶豫著要不要出刀。
俞大猷也有點懵,剛才對手的身形迅猛如豹,怎麽到了跟前反而停滯下來了,這是要湊上來被揍?
此刻他才理解了下觀禮台時,汪修齊對他的囑咐:
“能不殺就不要殺,留著有用。”
“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打殺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俞大猷以劍為棍,上挑下掃、左右揮擊、手腳並進。
劍訣了然於胸,一套行雲流水般的連招,直接把塚原卜傳擊飛。
刀還未出鞘的倭國劍聖重重地摔落在擂台之下,他嘴角溢血,雙目無神,大腦一片空白。
站在樓梯口往擂台上張望的大宋官員見狀,長吐了一口濁氣,隨即整了整衣冠,邁著八字步,重新來到擂台中央。
他抓起俞大猷的右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大聲說道:
“宋國劍神,俞大猷勝!”
高台下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剛才的動作太快了,觀眾們還沒反應過來。
幾秒後,響起了山唿海嘯一般的掌聲和歡唿聲。
“什麽狗屁劍聖,我呸,咱俞將軍的劍都未出鞘,就把他打下擂台了!”
“正常,那劍聖連一個看花園的老吏都比不過,又怎麽可能是俞大人的對手。”
“劍神的動作太快了,我就眨了一下眼睛,就結束了。”
歡唿過後,百姓們還在興奮地議論著,主持的官員看向有些木然地俞大猷,低聲提醒道:
“俞將軍,該您發話了。”
“發話,發什麽話?”俞大猷有點失神,在官員瞄了一眼觀禮台後,他才醒悟過來。
俞大猷輕咳兩聲,走向高台邊緣,抬手按了按,隨著場下安靜下來後,高聲說道:
“何為武道?武不是拿著太刀去殺戮,去搶奪,去欺壓百姓,而是止戈和守護。
失去了這個前提,武士道的‘忠誠、節義、廉恥、勇武、堅忍’這些品格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還會成為陰謀家和野心家的工具。
今日的比試隻為告訴在場的諸位,所謂的‘布武天下’、‘武運長久’是彌天大謊,那隻能把國家帶向深淵,把民族帶向滅亡。”
聞言,雷鳴般的掌聲再次響起,漢民們高唿:“守護理想、守護好日子”。
聽懂了意思的平戶百姓則是雙目赤紅,激動的大喊:“止戈……止戈……”
唯一沉默和茫然的是那些外來的武士,這番話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完全顛覆了他們對武道的認知。
武道不就是殺戮,不就是掠奪,不就是把別人的財產和女人變成自己的嗎?
為什麽宋國的劍神卻說是守護和止戈?
觀禮台上,帶著墨鏡的徐渭捋須,有些疑惑地看向汪修齊:
“殿下,何以將仁義道德、禮法止戈之精深言辭,播撒於倭國之民?此皆我中華文明之瑰寶也。”
汪修齊抬了抬鏡框,不以為意地笑道:
“壞人最大的壞,就是教別人學好,然後由著自己使壞。
本王雖無意做壞人,但能少死些人就讓倭人順從,也是一種功德。”
眾大臣都是一愣,半晌沒有反應過來,黨駿拿起炭筆要記錄,卻是被汪修齊攔了下來:
“這句話放在心裏就行,不要記錄。”
大比結束之後,正親町天皇和皇族的上百人,被安排住進了山腰的平戶城天守,以後那裏將是天皇的禦所。
汪修齊和群臣們則是返迴了鬆浦津。
雖然是夜間,可鬆浦津和平戶之間的快速路已經連通,九十幾裏路,乘坐四輪馬車,一個多時辰就可以到達。
天守閣,臥房。
正親町天皇站在窗邊,俯視著這座有著十七萬人口,石數達到十二萬石的巨城,內心感慨無限。
窮困潦倒一生,沒想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城池,雖然沒有管轄權,可以後再也不用為了吃穿用度而發愁。
他朝著山巔那被燈光照得通亮的聖人雕像,雙手合十至於額間,閉上眼睛,默默祈禱。
就在這時,菊亭晴季躬身進入,雙膝拜倒說道:
“陛下,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求見。”
“啊!”正親町天皇身子一顫,猛然睜開眼睛,驚慌道:
“他……他來做什麽?”
“陛下放心,天守閣有五百宋軍守衛,他不敢亂來的。”晴季寬慰一聲,笑著解釋:
“他來求見的目的是為了守護。”
長期置於幕府淫威之下的天皇,長籲一口氣,才舒展眉頭問道:
“守護?守護什麽,本皇不需要他守護。”
“陛下稍安勿躁,下官覺得還是見見的好。”
“為何?”
“陛下入駐平戶城,必然為三好、六角、細川幾個豪族所不喜,明日,他們定會要求陛下返迴京都。”
“那又如何,有上神冕下和上國的庇佑,本皇不走,爾等能奈我何?”
“陛下!”菊亭晴季拉長了聲音,分析利弊道:
“雖然那些大名帶不走陛下,可日本的大部分城池和百姓還在他們手裏。
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大名支持,陛下如何教化民眾,如何推行仁德和禮法,如何實現對冕下的承諾?難道要靠那些自己都吃不飽的神官嗎?”
他摒棄雜念,氣息內斂,沉穩地走到對方麵前:
“大和,塚原卜傳。”
“這場比賽,一方身亡、摔落擂台又或者是認輸,就算落敗。”身穿緋袍的大宋官員交代,隨著兩人點頭,官員臉色頓時緊張起來,他朝著兩邊擺了擺手:
“各自退後兩丈,等本官喊開始才能對決。”
等雙方到了指定位置,早就跑到樓梯處的宋國官員大臂一揮,高聲喊道:
“開始!”
“就是現在!”塚原卜傳目光倏然銳利,他雙腳猛地一蹬,整個人就像出弦之箭,衝了出去。
與此同時,探照燈再次亮起,所有的光線齊齊投向比武擂台,把中央的高台照得宛如白晝。
塚原卜傳的身形頓時一滯,這倒不是因為光柱出現帶來的震撼,也不是因為光線太強帶來的刺激,作為頂級的劍道大師,在剛才觀察天皇的舉動時,他已有了心理準備。
讓塚原卜傳恐懼的是,對手的眼睛!
原來沉穩深邃的眼睛,怎麽突然成了銀色,而且還散發著七彩的神韻,宛若剛才的三大神器一般。
這是神靈的眼睛……古井無波的心境瞬間被打破,一往無前的氣勢刹那間頹敗,他微眯雙眼,此刻已到了對手的跟前,卻猶豫著要不要出刀。
俞大猷也有點懵,剛才對手的身形迅猛如豹,怎麽到了跟前反而停滯下來了,這是要湊上來被揍?
此刻他才理解了下觀禮台時,汪修齊對他的囑咐:
“能不殺就不要殺,留著有用。”
“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打殺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俞大猷以劍為棍,上挑下掃、左右揮擊、手腳並進。
劍訣了然於胸,一套行雲流水般的連招,直接把塚原卜傳擊飛。
刀還未出鞘的倭國劍聖重重地摔落在擂台之下,他嘴角溢血,雙目無神,大腦一片空白。
站在樓梯口往擂台上張望的大宋官員見狀,長吐了一口濁氣,隨即整了整衣冠,邁著八字步,重新來到擂台中央。
他抓起俞大猷的右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大聲說道:
“宋國劍神,俞大猷勝!”
高台下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剛才的動作太快了,觀眾們還沒反應過來。
幾秒後,響起了山唿海嘯一般的掌聲和歡唿聲。
“什麽狗屁劍聖,我呸,咱俞將軍的劍都未出鞘,就把他打下擂台了!”
“正常,那劍聖連一個看花園的老吏都比不過,又怎麽可能是俞大人的對手。”
“劍神的動作太快了,我就眨了一下眼睛,就結束了。”
歡唿過後,百姓們還在興奮地議論著,主持的官員看向有些木然地俞大猷,低聲提醒道:
“俞將軍,該您發話了。”
“發話,發什麽話?”俞大猷有點失神,在官員瞄了一眼觀禮台後,他才醒悟過來。
俞大猷輕咳兩聲,走向高台邊緣,抬手按了按,隨著場下安靜下來後,高聲說道:
“何為武道?武不是拿著太刀去殺戮,去搶奪,去欺壓百姓,而是止戈和守護。
失去了這個前提,武士道的‘忠誠、節義、廉恥、勇武、堅忍’這些品格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還會成為陰謀家和野心家的工具。
今日的比試隻為告訴在場的諸位,所謂的‘布武天下’、‘武運長久’是彌天大謊,那隻能把國家帶向深淵,把民族帶向滅亡。”
聞言,雷鳴般的掌聲再次響起,漢民們高唿:“守護理想、守護好日子”。
聽懂了意思的平戶百姓則是雙目赤紅,激動的大喊:“止戈……止戈……”
唯一沉默和茫然的是那些外來的武士,這番話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完全顛覆了他們對武道的認知。
武道不就是殺戮,不就是掠奪,不就是把別人的財產和女人變成自己的嗎?
為什麽宋國的劍神卻說是守護和止戈?
觀禮台上,帶著墨鏡的徐渭捋須,有些疑惑地看向汪修齊:
“殿下,何以將仁義道德、禮法止戈之精深言辭,播撒於倭國之民?此皆我中華文明之瑰寶也。”
汪修齊抬了抬鏡框,不以為意地笑道:
“壞人最大的壞,就是教別人學好,然後由著自己使壞。
本王雖無意做壞人,但能少死些人就讓倭人順從,也是一種功德。”
眾大臣都是一愣,半晌沒有反應過來,黨駿拿起炭筆要記錄,卻是被汪修齊攔了下來:
“這句話放在心裏就行,不要記錄。”
大比結束之後,正親町天皇和皇族的上百人,被安排住進了山腰的平戶城天守,以後那裏將是天皇的禦所。
汪修齊和群臣們則是返迴了鬆浦津。
雖然是夜間,可鬆浦津和平戶之間的快速路已經連通,九十幾裏路,乘坐四輪馬車,一個多時辰就可以到達。
天守閣,臥房。
正親町天皇站在窗邊,俯視著這座有著十七萬人口,石數達到十二萬石的巨城,內心感慨無限。
窮困潦倒一生,沒想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城池,雖然沒有管轄權,可以後再也不用為了吃穿用度而發愁。
他朝著山巔那被燈光照得通亮的聖人雕像,雙手合十至於額間,閉上眼睛,默默祈禱。
就在這時,菊亭晴季躬身進入,雙膝拜倒說道:
“陛下,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求見。”
“啊!”正親町天皇身子一顫,猛然睜開眼睛,驚慌道:
“他……他來做什麽?”
“陛下放心,天守閣有五百宋軍守衛,他不敢亂來的。”晴季寬慰一聲,笑著解釋:
“他來求見的目的是為了守護。”
長期置於幕府淫威之下的天皇,長籲一口氣,才舒展眉頭問道:
“守護?守護什麽,本皇不需要他守護。”
“陛下稍安勿躁,下官覺得還是見見的好。”
“為何?”
“陛下入駐平戶城,必然為三好、六角、細川幾個豪族所不喜,明日,他們定會要求陛下返迴京都。”
“那又如何,有上神冕下和上國的庇佑,本皇不走,爾等能奈我何?”
“陛下!”菊亭晴季拉長了聲音,分析利弊道:
“雖然那些大名帶不走陛下,可日本的大部分城池和百姓還在他們手裏。
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大名支持,陛下如何教化民眾,如何推行仁德和禮法,如何實現對冕下的承諾?難道要靠那些自己都吃不飽的神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