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穿著儉樸,麵帶倦容的李時珍笑著迴應:
“兩個月來,他不眠不休地趕製火器,前些天累到了,好在底子不錯,服了些湯藥,已無大礙,徐縣令強迫他在家靜養呢。”
汪修齊有些動容,他知道在純手工的鍛造工下,製造一支燧發槍有多困難,何況是在那麽短的時間裏趕出了幾百支。
“你啊,就別說梁迅了。”徐渭感歎著搖頭,目光看向汪修齊,語氣裏帶著責怪:
“殿下,我要為東壁(李時珍)抱不平,你給他的擔子太重了。
一來,他要坐診治病,要交流,要著書。再者,還要研究植株特性,培育良種。
每月在鬆浦津和福江島之間來迴奔波,過於辛苦。”
汪修齊這才發現李時珍清瘦了不少,就連合身的棉袍,此刻都顯得有些寬大,他連忙朝著李時珍行禮,帶著歉意說道:
“李先生,是我考慮不周,對於良種培育之事,我會安排其他人來負責 。”
“不妨事,”李時珍擺了擺手,不以為意地說道:
“以前李某走南闖北,四處尋藥,過得那是風餐露宿的日子,比現在還要清苦。
再者,李某從鬆浦津招募了二十幾個花農,這些人都是種植的行家裏手,等把他們帶出來了,我就會輕鬆不少。”
這時,已經可以用木簪束發,麵色紅潤的純陽子,溫和開口:
“東壁的確比我等辛苦很多,而且功績斐然。
那一分試驗田種出的土豆居然有一擔半,如今,在他的指導下,已在福江島種植了八千餘畝土豆,等到收獲,怕不是能產近十萬擔糧食。
不僅如此,世子派人送迴來的陸地棉和煙草種子,李神醫也培育了出來,想必也是了不得的東西。”
平時,純陽子是和李時珍交流得最多的人,無他,一個煉丹,一個製藥,兩個領域學術交叉太多。
“你們啊,”李時珍無奈地搖了搖頭,有些不好意思的說:
“兩月來,咱們這些同僚哪一個不是廢寢忘食,成績卓著,何必逮著我一人說。
你們不知道的是,來島不到半年,李某就已收集藥物標本三百餘件,處方八百多則,還深入洞悉了西方的醫術和診療之法。
與收獲相比,些許辛苦,何足道哉!”
雖然李時珍這麽說,汪修齊卻是表情複雜,既欣慰又有些不忍。
農業是立足之本,沒有糧食,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而醫學關乎到社會安全和百姓生活質量,這對於前世經曆過大疫的汪修齊來說,認識得尤為深刻。
如此重要的兩件大事,如果沒有一個扛鼎之人挑起重擔,他實在是不放心。
雖然純陽子的隊伍也能做草藥培植和育種之事,可汪修齊對神丹室的定位是化工和機械方麵的研究,短期內,他不想動用這部分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的理由,那就是李時珍是這個時代最有現代科學思想的人之一。
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曆史考證這些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研究方法,卻被李時珍駕輕就熟。
這也是李時珍為何可以跨越醫學、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和化學多個領域,寫出《本草綱目》的核心原因。
可把兩件工程浩大的事情壓在同一人身上,的確是有些不近人情,加上李時珍已經年過四旬,萬一把他壓垮,那就追悔莫及了。
汪修齊微微點頭,沉吟片刻,還是說道:
“李先生,話雖這麽說,不過你的擔子還是太重了,我想成立農部和醫部,由你來做兩部主官,這樣協調起資源和人力來,要方便許多,你看如何?”
李時珍思慮片刻,搖了搖頭:
“看病、著書和種植之事李某都行,可這管理協調,我並不擅長,”
徐渭捋須淡笑,掃了一眼無為子和清淨子,朝純陽子打趣道:
“張道長,這個方麵,你就要開導開導東壁了。
看看你,左青龍右白虎,坐下童子四百餘,煉丹煉藥,釀酒造水泥,製橡膠做玻璃,一樣沒耽誤。”
純陽子也很厚道,大方地說道:
“貧道座下倒是有不少童子懂得粗淺的藥草培育之學,如果需要,征調過去幫東壁把架子搭起來,倒是沒問題。”
汪修齊給了純陽子一個讚賞的眼神,再次對李時珍誠懇勸道:
“李先生,關於醫部和農部的牽頭之事,還請勿要推辭。
至於日常管理和協調等瑣事,讓徐縣令和張道長配合你挑選骨幹先撐起來,你看是否可行?”
“那好吧,”李時珍不是矯情之人,他感激地向眾人拱了拱手,把事情答應了下來。
遲疑片刻,他又看向汪修齊懇請道:
“殿下,李某有個不情之請,是否可以把家父、犬子和徒兒接過來?”
俞大猷、戚繼光、純陽子相視一眼,都露出了笑意,俞大猷調侃:
“東壁啊,你就是太忠厚,當時我等遷徙家眷和幾百童子時若提出來,說不定他們已在福江島了。”
“說的是,是李某迂腐了。”李時珍邊苦笑,邊向汪修齊解釋:
“家父李言聞、犬子李建元、徒兒龐鹿門三人在醫學、藥學和藥草培育方麵各有所長,如果他們能來相助,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汪修齊眼睛一亮,這是要把身家性命都放在五島了啊,他連忙點頭:
“可以,這個事情我來安排,另外,是否要把女眷和其他人也帶上。”
“這,可以嗎?”李時珍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又搖頭:
“蘄州路途遙遠,大明海禁又如此之嚴,能帶幾人出來已是不易,還是不麻煩了。”
“不麻煩,隻要李先生修書一封,本世子定把你全家接來團圓。”說這話,汪修齊還是有底氣的,八萬多流民他都接迴來了,何況是十幾二十個家眷。
“好,明日我便修書,一切勞煩殿下了。”李時珍麵帶喜色,朝汪修齊躬身抱拳。
汪修齊擺了擺手,岔開話題說道:
“此次歸來,我帶迴不少藥草和一些朝鮮國的醫學典籍,有空時,李先生自己來取。”
聽到這個,一向淡泊名利的李時珍卻是眼睛發亮,他目光灼灼地盯著汪修齊:
“李某現在就有空,要不去看看?”
眾人頓時大笑,徐渭調侃著點評道:
“誌輔(俞大猷)是武癡、東壁是藥癡、元敬是兵癡,我五島之地竟都是些癡人當家!”
……
“兩個月來,他不眠不休地趕製火器,前些天累到了,好在底子不錯,服了些湯藥,已無大礙,徐縣令強迫他在家靜養呢。”
汪修齊有些動容,他知道在純手工的鍛造工下,製造一支燧發槍有多困難,何況是在那麽短的時間裏趕出了幾百支。
“你啊,就別說梁迅了。”徐渭感歎著搖頭,目光看向汪修齊,語氣裏帶著責怪:
“殿下,我要為東壁(李時珍)抱不平,你給他的擔子太重了。
一來,他要坐診治病,要交流,要著書。再者,還要研究植株特性,培育良種。
每月在鬆浦津和福江島之間來迴奔波,過於辛苦。”
汪修齊這才發現李時珍清瘦了不少,就連合身的棉袍,此刻都顯得有些寬大,他連忙朝著李時珍行禮,帶著歉意說道:
“李先生,是我考慮不周,對於良種培育之事,我會安排其他人來負責 。”
“不妨事,”李時珍擺了擺手,不以為意地說道:
“以前李某走南闖北,四處尋藥,過得那是風餐露宿的日子,比現在還要清苦。
再者,李某從鬆浦津招募了二十幾個花農,這些人都是種植的行家裏手,等把他們帶出來了,我就會輕鬆不少。”
這時,已經可以用木簪束發,麵色紅潤的純陽子,溫和開口:
“東壁的確比我等辛苦很多,而且功績斐然。
那一分試驗田種出的土豆居然有一擔半,如今,在他的指導下,已在福江島種植了八千餘畝土豆,等到收獲,怕不是能產近十萬擔糧食。
不僅如此,世子派人送迴來的陸地棉和煙草種子,李神醫也培育了出來,想必也是了不得的東西。”
平時,純陽子是和李時珍交流得最多的人,無他,一個煉丹,一個製藥,兩個領域學術交叉太多。
“你們啊,”李時珍無奈地搖了搖頭,有些不好意思的說:
“兩月來,咱們這些同僚哪一個不是廢寢忘食,成績卓著,何必逮著我一人說。
你們不知道的是,來島不到半年,李某就已收集藥物標本三百餘件,處方八百多則,還深入洞悉了西方的醫術和診療之法。
與收獲相比,些許辛苦,何足道哉!”
雖然李時珍這麽說,汪修齊卻是表情複雜,既欣慰又有些不忍。
農業是立足之本,沒有糧食,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而醫學關乎到社會安全和百姓生活質量,這對於前世經曆過大疫的汪修齊來說,認識得尤為深刻。
如此重要的兩件大事,如果沒有一個扛鼎之人挑起重擔,他實在是不放心。
雖然純陽子的隊伍也能做草藥培植和育種之事,可汪修齊對神丹室的定位是化工和機械方麵的研究,短期內,他不想動用這部分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的理由,那就是李時珍是這個時代最有現代科學思想的人之一。
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曆史考證這些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研究方法,卻被李時珍駕輕就熟。
這也是李時珍為何可以跨越醫學、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和化學多個領域,寫出《本草綱目》的核心原因。
可把兩件工程浩大的事情壓在同一人身上,的確是有些不近人情,加上李時珍已經年過四旬,萬一把他壓垮,那就追悔莫及了。
汪修齊微微點頭,沉吟片刻,還是說道:
“李先生,話雖這麽說,不過你的擔子還是太重了,我想成立農部和醫部,由你來做兩部主官,這樣協調起資源和人力來,要方便許多,你看如何?”
李時珍思慮片刻,搖了搖頭:
“看病、著書和種植之事李某都行,可這管理協調,我並不擅長,”
徐渭捋須淡笑,掃了一眼無為子和清淨子,朝純陽子打趣道:
“張道長,這個方麵,你就要開導開導東壁了。
看看你,左青龍右白虎,坐下童子四百餘,煉丹煉藥,釀酒造水泥,製橡膠做玻璃,一樣沒耽誤。”
純陽子也很厚道,大方地說道:
“貧道座下倒是有不少童子懂得粗淺的藥草培育之學,如果需要,征調過去幫東壁把架子搭起來,倒是沒問題。”
汪修齊給了純陽子一個讚賞的眼神,再次對李時珍誠懇勸道:
“李先生,關於醫部和農部的牽頭之事,還請勿要推辭。
至於日常管理和協調等瑣事,讓徐縣令和張道長配合你挑選骨幹先撐起來,你看是否可行?”
“那好吧,”李時珍不是矯情之人,他感激地向眾人拱了拱手,把事情答應了下來。
遲疑片刻,他又看向汪修齊懇請道:
“殿下,李某有個不情之請,是否可以把家父、犬子和徒兒接過來?”
俞大猷、戚繼光、純陽子相視一眼,都露出了笑意,俞大猷調侃:
“東壁啊,你就是太忠厚,當時我等遷徙家眷和幾百童子時若提出來,說不定他們已在福江島了。”
“說的是,是李某迂腐了。”李時珍邊苦笑,邊向汪修齊解釋:
“家父李言聞、犬子李建元、徒兒龐鹿門三人在醫學、藥學和藥草培育方麵各有所長,如果他們能來相助,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汪修齊眼睛一亮,這是要把身家性命都放在五島了啊,他連忙點頭:
“可以,這個事情我來安排,另外,是否要把女眷和其他人也帶上。”
“這,可以嗎?”李時珍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又搖頭:
“蘄州路途遙遠,大明海禁又如此之嚴,能帶幾人出來已是不易,還是不麻煩了。”
“不麻煩,隻要李先生修書一封,本世子定把你全家接來團圓。”說這話,汪修齊還是有底氣的,八萬多流民他都接迴來了,何況是十幾二十個家眷。
“好,明日我便修書,一切勞煩殿下了。”李時珍麵帶喜色,朝汪修齊躬身抱拳。
汪修齊擺了擺手,岔開話題說道:
“此次歸來,我帶迴不少藥草和一些朝鮮國的醫學典籍,有空時,李先生自己來取。”
聽到這個,一向淡泊名利的李時珍卻是眼睛發亮,他目光灼灼地盯著汪修齊:
“李某現在就有空,要不去看看?”
眾人頓時大笑,徐渭調侃著點評道:
“誌輔(俞大猷)是武癡、東壁是藥癡、元敬是兵癡,我五島之地竟都是些癡人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