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對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是越來越喜歡了,不僅謹守孝道,而且傲骨錚錚卻能顧全大局,更難的的是十八歲就取得了秀才功名,還寫得一手好字。
“哦,老夫倒是想知道是哪幾句?”向來孤傲的徐渭被吊起了胃口,笑盈盈地問道。
汪修齊看著滿院的蕭瑟,抬頭看向那棵隻剩下幾片殘葉的老樹,淡淡開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看著汪修齊那秀氣的臉龐,散亂的頭發,痛苦無奈的神情,徐渭心中一怔,這一幕竟是如此的熟悉。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徐渭嘴裏喃喃著。
是啊,年輕時的徐文長,何嚐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為的不就是為朝廷效忠,為百姓謀福祉,兼濟天下嗎?
可被世人稱為才子的自己,六次鄉試不中,屢屢落榜,到了現在三十有六了,還隻是個酸秀才。
想來真是可笑,自己詩畫雙絕,論文采,論謀略,自信不輸天下任何讀書人,可偏偏就過不了八股取士那一關。
要不是胡部堂收留做了幕僚,說不定還在”一枝堂“給娃娃啟蒙呢。
汪修齊裝叉的過程中,一直觀察著徐渭的神色變化。
見對方陷入沉思,一副淒涼悲哀的模樣,就知道有戲。
汪修齊的一聲長歎把徐渭從思緒中拉了出來,他苦笑著說道:
“學生昏迷的這兩天,一直再做一個夢。
夢裏竟然出現了陽明先生,先生反複勸誡學生,人活一世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要追求大道,為蒼生立命,為民族某未來。
可師爺也知道學生的情況,學生哪裏還有前途,哪裏還有未來,更不要說為百姓謀福祉了。”
徐渭眼睛猛地一亮,他上前一步,抓住汪修齊的手,“你,你剛才說什麽?陽明先生,可是王伯安,王大聖人?”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最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雖然這個時候王老先生已經仙逝幾十年了,但是他創立的心學卻是蓬勃發展,門人學生遍布天下,世人尊稱其為‘聖人’。
汪修齊手被抓得吃痛,心裏卻是竊喜。
看來史書上記載的是真的,徐渭屢試不中,報國無門後,一直潛心研究心學,想要追隨王陽明的學生季本和王畿。
可惜別人看不上他,所以一直沒有進入王門。
“師爺,手……手痛!”汪修齊齜牙咧嘴,剛才裝出來的儒雅氣質蕩然無存。
這時,徐渭才知道失態了,趕緊放開手,“抱歉,唐突了,對了,聖人還說了什麽?”
汪修齊邊揉著手臂,邊怯怯地說:
“王先生還說,他畢生追求大治之世,可惜生命短暫,無緣得見大治之世,希望晚輩可以追尋他的足跡,以知行合一為利器,披荊斬棘,開創盛世。”
“還,還有呢,他有沒有說,如果麵臨當下的桎梏而無法掙脫,該當如何?”徐渭目光灼灼,一臉期待地盯著汪修齊。
“這個嘛……我想想。“汪修齊拖著病軀,故作思考狀。
此時的徐渭唿吸急促,由於氣溫低,嘴邊唿出的白氣打濕了胡子。
”對了,王先生說,如果無力掙脫當下的桎梏,要麽就不去理他,另謀他路,沒有必要鑽牛角尖;要麽就掀桌子,重新製定規則。“汪修齊也被問懵了,隨口就這麽一說。
聽到這話,徐渭慘然一笑,“掀桌子,好直白的話語啊,這倒是符合聖人大道至簡的風格。
可是八股取士是曆朝曆代選取賢明的祖製,要掀翻,何其難也!”
說著,也不顧石凳的冰涼,一屁股坐了下來,“鄉試連考六次,屢考屢敗,我也不想再考了,可如果不謀取一官半職,如何施展抱負呢?
難道真要身居幕後,做一輩子幕僚?”
汪修齊眼看火候到了,乘機點了一把火:
“師爺,為何目光要偏於一隅呢,要跳出製度的桎梏,首先要擺脫眼光的束縛,世界那麽大,何不去看看?”
“再說了,漢有張騫出塞,唐有玄奘取經,近有三寶太監下西洋,哪一個不是揚名海外,借他國之力,建立自己的功勳。”汪修齊循循善誘。
“世界那麽大,何不去看看?”徐渭反複咀嚼著這句話,陷入了思考。
作為一個不得誌的才子,和那些廟堂的清流、翰林不同,他不會開口閉口,‘我天朝上國富有四海,大明疆土之外皆是蠻夷’。
身為直浙總督的幕僚,自然看過《四海華夷總圖》,知道大明疆土雖然遼闊,可也隻是世界疆土的一小部分罷了。
思緒良久,徐渭又開始搖頭:
“不成,我大明放棄了河西之地,去西域的道路早已斷絕。要走海路也不可能,‘不許寸板下海’的禁海令可不是兒戲。”
汪修齊扶起徐渭往內堂走,沒底氣地說道:“王先生好像還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謂先賢,就是要勇於開拓,他創立心學也是如此。”
徐渭身體一怔,難以置信地看向汪修齊,“聖人,真的這麽說?”
汪修齊強作鎮定,支支吾吾地說:
“好像……好像是這麽說的,夢裏的事情有些記不太清了。不過學生以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有些事情不是因為看到才相信,而是相信並為之努力,才可以看到。”
徐渭的眼神忽明忽暗,一會兒帶有喜色,一會兒再次陷入黯然。
看著徐渭像丟了魂兒似的,汪修齊也不言語,給他倒了水,佇立一旁。
過了好半晌,看這哥們還在雲裏霧裏,汪修齊才開口問道:
“徐師爺這次來,是為了?”
片刻,徐渭才緩過神來,深邃的眼神有些呆滯,“哦,書信已送達,如你之前判斷,本次和談,汝父讓毛海峰先過來查探一二,可能後天就能到達定海。
我過來知會一聲,到時候會安排過來和你們相見。”
汪修齊心中一喜,躬身作揖:“多謝師爺成全。”
徐渭擺了擺手,“舉手之勞,何足掛齒,對了,王聖人給你托夢,是最近兩天才有的事情,還是?”
“哦,老夫倒是想知道是哪幾句?”向來孤傲的徐渭被吊起了胃口,笑盈盈地問道。
汪修齊看著滿院的蕭瑟,抬頭看向那棵隻剩下幾片殘葉的老樹,淡淡開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看著汪修齊那秀氣的臉龐,散亂的頭發,痛苦無奈的神情,徐渭心中一怔,這一幕竟是如此的熟悉。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徐渭嘴裏喃喃著。
是啊,年輕時的徐文長,何嚐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為的不就是為朝廷效忠,為百姓謀福祉,兼濟天下嗎?
可被世人稱為才子的自己,六次鄉試不中,屢屢落榜,到了現在三十有六了,還隻是個酸秀才。
想來真是可笑,自己詩畫雙絕,論文采,論謀略,自信不輸天下任何讀書人,可偏偏就過不了八股取士那一關。
要不是胡部堂收留做了幕僚,說不定還在”一枝堂“給娃娃啟蒙呢。
汪修齊裝叉的過程中,一直觀察著徐渭的神色變化。
見對方陷入沉思,一副淒涼悲哀的模樣,就知道有戲。
汪修齊的一聲長歎把徐渭從思緒中拉了出來,他苦笑著說道:
“學生昏迷的這兩天,一直再做一個夢。
夢裏竟然出現了陽明先生,先生反複勸誡學生,人活一世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要追求大道,為蒼生立命,為民族某未來。
可師爺也知道學生的情況,學生哪裏還有前途,哪裏還有未來,更不要說為百姓謀福祉了。”
徐渭眼睛猛地一亮,他上前一步,抓住汪修齊的手,“你,你剛才說什麽?陽明先生,可是王伯安,王大聖人?”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最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雖然這個時候王老先生已經仙逝幾十年了,但是他創立的心學卻是蓬勃發展,門人學生遍布天下,世人尊稱其為‘聖人’。
汪修齊手被抓得吃痛,心裏卻是竊喜。
看來史書上記載的是真的,徐渭屢試不中,報國無門後,一直潛心研究心學,想要追隨王陽明的學生季本和王畿。
可惜別人看不上他,所以一直沒有進入王門。
“師爺,手……手痛!”汪修齊齜牙咧嘴,剛才裝出來的儒雅氣質蕩然無存。
這時,徐渭才知道失態了,趕緊放開手,“抱歉,唐突了,對了,聖人還說了什麽?”
汪修齊邊揉著手臂,邊怯怯地說:
“王先生還說,他畢生追求大治之世,可惜生命短暫,無緣得見大治之世,希望晚輩可以追尋他的足跡,以知行合一為利器,披荊斬棘,開創盛世。”
“還,還有呢,他有沒有說,如果麵臨當下的桎梏而無法掙脫,該當如何?”徐渭目光灼灼,一臉期待地盯著汪修齊。
“這個嘛……我想想。“汪修齊拖著病軀,故作思考狀。
此時的徐渭唿吸急促,由於氣溫低,嘴邊唿出的白氣打濕了胡子。
”對了,王先生說,如果無力掙脫當下的桎梏,要麽就不去理他,另謀他路,沒有必要鑽牛角尖;要麽就掀桌子,重新製定規則。“汪修齊也被問懵了,隨口就這麽一說。
聽到這話,徐渭慘然一笑,“掀桌子,好直白的話語啊,這倒是符合聖人大道至簡的風格。
可是八股取士是曆朝曆代選取賢明的祖製,要掀翻,何其難也!”
說著,也不顧石凳的冰涼,一屁股坐了下來,“鄉試連考六次,屢考屢敗,我也不想再考了,可如果不謀取一官半職,如何施展抱負呢?
難道真要身居幕後,做一輩子幕僚?”
汪修齊眼看火候到了,乘機點了一把火:
“師爺,為何目光要偏於一隅呢,要跳出製度的桎梏,首先要擺脫眼光的束縛,世界那麽大,何不去看看?”
“再說了,漢有張騫出塞,唐有玄奘取經,近有三寶太監下西洋,哪一個不是揚名海外,借他國之力,建立自己的功勳。”汪修齊循循善誘。
“世界那麽大,何不去看看?”徐渭反複咀嚼著這句話,陷入了思考。
作為一個不得誌的才子,和那些廟堂的清流、翰林不同,他不會開口閉口,‘我天朝上國富有四海,大明疆土之外皆是蠻夷’。
身為直浙總督的幕僚,自然看過《四海華夷總圖》,知道大明疆土雖然遼闊,可也隻是世界疆土的一小部分罷了。
思緒良久,徐渭又開始搖頭:
“不成,我大明放棄了河西之地,去西域的道路早已斷絕。要走海路也不可能,‘不許寸板下海’的禁海令可不是兒戲。”
汪修齊扶起徐渭往內堂走,沒底氣地說道:“王先生好像還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謂先賢,就是要勇於開拓,他創立心學也是如此。”
徐渭身體一怔,難以置信地看向汪修齊,“聖人,真的這麽說?”
汪修齊強作鎮定,支支吾吾地說:
“好像……好像是這麽說的,夢裏的事情有些記不太清了。不過學生以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有些事情不是因為看到才相信,而是相信並為之努力,才可以看到。”
徐渭的眼神忽明忽暗,一會兒帶有喜色,一會兒再次陷入黯然。
看著徐渭像丟了魂兒似的,汪修齊也不言語,給他倒了水,佇立一旁。
過了好半晌,看這哥們還在雲裏霧裏,汪修齊才開口問道:
“徐師爺這次來,是為了?”
片刻,徐渭才緩過神來,深邃的眼神有些呆滯,“哦,書信已送達,如你之前判斷,本次和談,汝父讓毛海峰先過來查探一二,可能後天就能到達定海。
我過來知會一聲,到時候會安排過來和你們相見。”
汪修齊心中一喜,躬身作揖:“多謝師爺成全。”
徐渭擺了擺手,“舉手之勞,何足掛齒,對了,王聖人給你托夢,是最近兩天才有的事情,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