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檢正中書五房公事便尋到了鶴定國,此料此公拒絕會簽,聲稱詔書並無宣宗禦筆親批,更無禦寶鈐記,若要正式成文必須奏請聖上朱批,一番浩然之氣,不知其底細的還以為此公與皇後那邊決裂了呢。
隻是檢正中書五房公事無奈,隻能調頭來向杜溢匯報此事,而杜溢這等愷悌君子,此時節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又是噴薄出來了。這位公道人以為鶴定國於此事上的說法極為有理,便打算由他親自奏請聖裁,並吩咐將先前走流程的草稿留檔,準備事畢再銷毀。
豈料,他前腳吩咐如此辦理,後腳鶴定國便遞條子給了皇後,條陳聲稱,杜溢在諫院私結朋黨留用官員,趁著皇後您參謀國政之時,奏報禦前,他是認為您不清楚其中弊端,便來糊弄您,豈料流程走到我這裏,被我發現其中端倪,我質詢其用意,此人做賊心虛便撤迴詔書,本來我的意思是到禦前將此事說明白,卻查明杜溢將您禦批的詔書,交辦銷毀,這哪裏是銷毀證據,簡直是以下犯上,其眼中哪裏對您有一絲一毫的尊重!
這簡直是一刀刀的刺在了杜溢身上,皇後哪裏能容忍身為首相的杜溢如此輕賤於她,於是宣宗也無力保住這位老臣,十月初一,杜溢罷為尚書左丞、知天中,之所以此公一蹶不振,便源自是朝廷對於這位老臣的苛刻,其罷免詔書中言明,杜溢自從官居首相以來,於正務無所建樹,但是朋比為奸倒是很明顯,而且還是以首輔之尊,黨同士悅、橫瑋等人,幾乎到了唯其馬首是瞻的地步,如何能持正公允的輔佐聖主理政。
於是橫瑋也再也不能安居其位,自請外放,先是外放知大郡,皇後臨朝稱製後更是一貶再貶,這乃是後話。
隨著橫瑋、士悅、陽攸等人的貶謫,碩果僅存的樞密使鹿中殊也不得不求退了,此公不同於旁人,可以說若非此公心誌淡薄,豈止於文壇一時之冠,較之士悅的鐵中錚錚,此公堪稱庸中佼佼。
鹿中殊,此老當年乃是以神童應試,親自為太宗所點檢,賜同進士出身,年僅十四歲時,便得以授官,說起來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當時太宗親自點題殿試國中揀選的秀士,隻是鹿中殊看到題目,當時便請求更換作答。太宗親自查問,鹿中殊據實陳詞,原來這禦製題目,乃是其底下練習時已經做過的,他不願意因此而走捷徑,故此請求更換題目。太宗嘉其言,親自為他命題,孰料,即便如此,鹿中殊所作之賦依舊是最出類拔萃的。太宗對他愈加欣賞讚歎,授以秘書省正事,讓他在秘閣繼續讀書深造,時年其隻十四歲。
尋常人在這個年紀哪裏是個沉穩下來讀書的性子,更何況入值館閣的一幹青年才俊,而且彼時的大肇,太宗早已沒了早年縱橫天下的壯誌,已然是馬放南山,四海承平的景象,故而士大夫遊樂宴飲成風,但是即便是如此的社會風氣,如此的少年意氣,鹿中殊依舊是安之若素,閉門研讀,開始眾人隻以為此人未免有些惺惺作態,隻是這麽一堅持就是十四年。
這十四年期間,鹿中殊先是父母相繼離世,其守製嚴謹,而官途也隻能說是平平淡淡,波瀾不興,但不同於同僚許多人為了仕途上下鑽營,總是尋著能整出明堂的地方去折騰,去熬資曆,鹿中殊先是值秘閣,繼而同判太常禮院”,然後太常寺丞,看似清貴,卻也終究是些乏善可陳的閑差。
可正因為鹿中殊的恬淡與守分,早已簡在帝心,直到太宗晚年終於決定冊立第六子升王為太子,太宗先揀選鹿中殊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繼而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俄而任知製誥、判集賢院,再遷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一年間已經是儲相之資。
據聞,太宗之所以青睞於鹿中殊,乃是曾當年誇讚其不喜遊宴,專力進學,堪稱模範,然而鹿中殊卻稟告道,之所以不去宴飲,也實屬無奈,隻因家中財資單薄,幸得天子垂青,賜下的俸祿足矣奉養雙親,隻是自己再無閑錢,否則自己隻怕也是側身其中的。
太宗聞言更覺此子赤誠,足堪大用。果然,自從鹿中殊成為太子近臣,太宗便經常垂詢太子政務,許多條陳都是出自鹿中殊手筆,為了確保自己的建議不會遮掩太子的光芒,鹿中殊都將自己的建議以蠅頭小楷付諸方寸紙頭,隻附在太子手書之下,也並不署名。
太宗對於鹿中殊的嚴密謹慎更為欣賞,而且太子處理政務的水平,也隨之逐漸提升,內外皆稱太子賢明,而鹿中殊從不向友人、門生提及自己的功勞,如此太子也更為放心倚重於他。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太宗駕崩,太子繼位,這便是宣宗,時年二十九歲,而鹿中殊雖然名份上是天子帝師,其實時年才三十三歲。雖然天子有意推其入東府,但是鹿中殊卻自請外放,用他自己話說,便是為了抑製僥幸,否則潛邸中人難免覬覦顯位,勢必與太宗舊臣積怨,導致朝局動蕩,損害的是大肇國力,損傷的是聖主賢名。
而正是這一次的外放,鹿中殊便在應天府這人傑地靈的所在,薈聚了天下一代佼佼者,其中得到鹿中殊舉薦或者提拔的便不下三十人,這便是鹿中殊的為人,不隻重視教育,更注重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即便這些人才或桀驁不馴,或超軼絕塵,但是鹿中殊身居高位,卻從不嫉賢妒能,而是獎掖後進,唯才是舉。
其中士悅便是鹿中殊扶持應天書院,簡拔起來的基層官員,橫瑋、畢士元乃是他的屬官,至於陽攸、承守真更是他的門生,梅聖臣是他的詩友,紫舒軚、敬洎也曾是他的幕賓,子庚節更是他的女婿。
宗淑聽著承守真細致甚至有些絮叨的為他勾勒起一位素昧平生的賢者來,他才明白為何承守真這麽一位公道人提起陽攸帶著許多怨氣,他並非是因為陽攸曾彈劾倒他而耿耿於懷,實在是承守真基於對自己恩師的眷戀,才怨憤難平。
而宗淑也明白此老慶康年間自請外放,才意味著慶康新政徹底的成為了鏡花水月,隻是淪為意難平了。
隻聽承守真繼續說著,宗淑心裏不免感懷,隻怕一眾君子最難忘懷的便是相聚於應天府時,那段青蔥歲月吧!
以至於陽攸迴憶起那段遊學歲月,也感慨道,“自前朝興廢以來,南隅興學,自鹿中公始。”也正是興學期間,眾人思想的激烈碰撞,才為慶康新政打下了基礎,然而此公又願意默默站在眾人背後,為他們保駕護航,而當士悅、橫瑋等人意氣風發時,誰能知曉正是鹿中殊為他們遮風擋雨。
看著承守真麵色不豫,隻怕思緒間勾起了許多傷心事,不免滿目戚然,宗淑於是湊趣道,
“家父每提起元獻公也是不免唏噓,隻是論起昔日許多雅事,卻也每每傾羨元獻公,其中便有故事涉及惟公,學生不恭,但是難得惟公當麵,難免心癢難揉,不免壯著膽子訪問其中詳情!”
惟公聞言一怔,倒也顏色變得好了些,
“不知令尊提起什麽往事?”
“便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承守真又是一怔,隨著卻開懷大笑起來,
“令尊也是個詼諧性子,這哪裏是一件事,分明是兩件事!”
也是宗淑這話題插得巧妙,乃是提起了當年一樁雅事來,隻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主角並非是鹿中殊與承守真,乃是鹿中殊與承守真的異母大兄承歸真之間的一段逸聞,也正是因為這段淵源,才使得鹿中殊與承守真建立起明確的師承關係。
還是在應天府任職時期,鹿中殊巡視府事,曾賞遊於紫微十二觀風之中稱為鹿井的宜蘇峰,於此處發現有人在迎客亭中的題詩,頗具靈韻,
“水調丹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傳廢政,荒沼影煬名。赤麗終城跡,寒鴉止宇風。淒涼何必問,暮日映天京。”
鹿中殊輕吟且暗暗頷首,詩中用典恰如其分,傾訴了對於丹陽城百年動蕩的無奈與悵然,當其時鹿中殊正打算在太宗修繕丹陽城基礎上,在進行城垣改造,卻不想此人詩意與自己不謀而合,再看這題詩之人,卻是個陌生的名諱,還是旁邊的隨員認得。
“大尹,此人便是這山下蓼穀縣主簿,下官穿心與他,令他翌日府衙參見!”
“本來是文人雅趣,何必拿個官帽子唬人,既然就在山下,不妨咱們去訪上一訪!”
上官有了興致,下屬豈能不知情識趣,隻是早有人先行一步,往蓼穀縣中報信。於是,鹿中殊一行人來到縣裏,縣中官員早就候著了,隻是這縣令也是個懂事的,領著眾人迎接了上官,便知情達理的領著無關人等散去了,如此到讓這主簿有些局促了。
隻是鹿中殊絲毫不端著官架子,宴飲之後,便邀請此人一起遊園。那時節正值晚春,絮風斜卷過,蹊徑滿落英,橤橤芬華上,彧彧墨客行。隻看這繁蕊紛紛改香泥,鹿中殊不免觸景生情,不由得輕吟起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
說罷,卻頗覺慚愧,抱著歉意說道,
“愚便有這癡病,每每偶得一句,便題記懸掛壁上,反複思量續成。隻是這一句,經年都想不出好的對句來,此時感慨係之又拾了起來,可惜還是孑然不能成對。”
這位縣主簿當即也是仔細斟酌起來,二人又循著小徑徐徐行之,縣主簿也是左思右想間不經意眼神掠過亭榭,靈機一動,便似有所得,又略加思索才開口,
“大尹,在下偶有所感,若對之以‘似曾相識燕歸來’,不知當否?”
晏殊聞言先是一怔,俄而喜悅之色難掩,仔細吟詠了幾遍,更覺的妙不可言,其喜不自勝絲毫不加以掩飾,
“妙哉,彼此銜接緊密,渾然天成,更有婉轉之意,愚之傷春淺愁的小道,竟為君之大道純元所解脫,妙哉,絕妙哉!”
當即便給這主簿淺施一禮,二人自此成為知音文友,更是一生摯友,這縣主簿便是承守真的異母長兄承歸真,其生母早逝,父親續弦再有承守真等弟兄,雖然異母兄弟,但兄弟七人卻鶺鴒在原,戚戚具爾。
未幾,鹿中殊官拜禦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奉詔入朝,宣宗更是為其盡快拜相鋪平道路,繼而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更是於賜服上,特賜袞繡並親題,敕賜鎏金匾額,以示恩寵,然後更點檢其主持景興八年禮部試。
而就在其擔任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時,便舉薦承歸真為館閣校勘之職,於是又引起另一樁趣聞。
話說二人一起在京中做了翰林,便更是一有閑暇便聚在一起詩詞吟詠,十分投契,而隨著陽攸、梅聖臣的到來,文會更是今日可,明日可,日日可矣。
隻是時至中秋,適逢佳節天公卻不作美,天氣陰晦沉鬱,便是有心賞月,卻也尋不得桂宮所在,失了雅興,鹿中殊也不免萎靡不振起來,懨懨地閑坐,便是幾次想提筆,卻也悒悒地擱在一旁。
便是佳日景象,眾人平素也是常聚,錯過一日原也是無妨,隻是今日不同於往日,承歸真急忙題詩一首送到了鹿中殊府上,陽攸也來湊趣,也題詩一首一同送了過去。
隻是詩作有先後,陽攸的詩作送進去,鹿中殊已然是睡下了,隻是下人們曉得這位儒臣的性情,依舊送到其榻前,供其一覽。
鹿中殊睡眼惺忪間,便讓下人讀給他聽,
“試問玉蟾寒皎皎,何如銀漢亂熒熒。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月屏。”
下人讀罷,鹿中殊已經是起身一把將詩稿搶到手上,困倦之意褪去大半,尤其是讀到‘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月屏。’不免莞爾,更對旁人語道,
“陽從之,是擔心撩撥不起愚的興致,便拿他那視若珍寶的月石硯來顯擺,早晚便把這虢硯收入愚之囊中!”
說話間,承歸真的詩作也到了,
“班班疏雨寒無定,皎皎圓蟾望欲闌。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
讀到‘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處,鹿中殊困意全無,已經是急不可待的穿戴起來,急匆匆張羅起中秋酒宴了。
而承歸真與陽攸這麽急於相會,便是有意請鹿中殊認識並點撥一位青年才俊,這便是承歸真的三弟,陽攸新結納的好友,承守真是也。
隻是檢正中書五房公事無奈,隻能調頭來向杜溢匯報此事,而杜溢這等愷悌君子,此時節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又是噴薄出來了。這位公道人以為鶴定國於此事上的說法極為有理,便打算由他親自奏請聖裁,並吩咐將先前走流程的草稿留檔,準備事畢再銷毀。
豈料,他前腳吩咐如此辦理,後腳鶴定國便遞條子給了皇後,條陳聲稱,杜溢在諫院私結朋黨留用官員,趁著皇後您參謀國政之時,奏報禦前,他是認為您不清楚其中弊端,便來糊弄您,豈料流程走到我這裏,被我發現其中端倪,我質詢其用意,此人做賊心虛便撤迴詔書,本來我的意思是到禦前將此事說明白,卻查明杜溢將您禦批的詔書,交辦銷毀,這哪裏是銷毀證據,簡直是以下犯上,其眼中哪裏對您有一絲一毫的尊重!
這簡直是一刀刀的刺在了杜溢身上,皇後哪裏能容忍身為首相的杜溢如此輕賤於她,於是宣宗也無力保住這位老臣,十月初一,杜溢罷為尚書左丞、知天中,之所以此公一蹶不振,便源自是朝廷對於這位老臣的苛刻,其罷免詔書中言明,杜溢自從官居首相以來,於正務無所建樹,但是朋比為奸倒是很明顯,而且還是以首輔之尊,黨同士悅、橫瑋等人,幾乎到了唯其馬首是瞻的地步,如何能持正公允的輔佐聖主理政。
於是橫瑋也再也不能安居其位,自請外放,先是外放知大郡,皇後臨朝稱製後更是一貶再貶,這乃是後話。
隨著橫瑋、士悅、陽攸等人的貶謫,碩果僅存的樞密使鹿中殊也不得不求退了,此公不同於旁人,可以說若非此公心誌淡薄,豈止於文壇一時之冠,較之士悅的鐵中錚錚,此公堪稱庸中佼佼。
鹿中殊,此老當年乃是以神童應試,親自為太宗所點檢,賜同進士出身,年僅十四歲時,便得以授官,說起來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當時太宗親自點題殿試國中揀選的秀士,隻是鹿中殊看到題目,當時便請求更換作答。太宗親自查問,鹿中殊據實陳詞,原來這禦製題目,乃是其底下練習時已經做過的,他不願意因此而走捷徑,故此請求更換題目。太宗嘉其言,親自為他命題,孰料,即便如此,鹿中殊所作之賦依舊是最出類拔萃的。太宗對他愈加欣賞讚歎,授以秘書省正事,讓他在秘閣繼續讀書深造,時年其隻十四歲。
尋常人在這個年紀哪裏是個沉穩下來讀書的性子,更何況入值館閣的一幹青年才俊,而且彼時的大肇,太宗早已沒了早年縱橫天下的壯誌,已然是馬放南山,四海承平的景象,故而士大夫遊樂宴飲成風,但是即便是如此的社會風氣,如此的少年意氣,鹿中殊依舊是安之若素,閉門研讀,開始眾人隻以為此人未免有些惺惺作態,隻是這麽一堅持就是十四年。
這十四年期間,鹿中殊先是父母相繼離世,其守製嚴謹,而官途也隻能說是平平淡淡,波瀾不興,但不同於同僚許多人為了仕途上下鑽營,總是尋著能整出明堂的地方去折騰,去熬資曆,鹿中殊先是值秘閣,繼而同判太常禮院”,然後太常寺丞,看似清貴,卻也終究是些乏善可陳的閑差。
可正因為鹿中殊的恬淡與守分,早已簡在帝心,直到太宗晚年終於決定冊立第六子升王為太子,太宗先揀選鹿中殊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繼而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俄而任知製誥、判集賢院,再遷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一年間已經是儲相之資。
據聞,太宗之所以青睞於鹿中殊,乃是曾當年誇讚其不喜遊宴,專力進學,堪稱模範,然而鹿中殊卻稟告道,之所以不去宴飲,也實屬無奈,隻因家中財資單薄,幸得天子垂青,賜下的俸祿足矣奉養雙親,隻是自己再無閑錢,否則自己隻怕也是側身其中的。
太宗聞言更覺此子赤誠,足堪大用。果然,自從鹿中殊成為太子近臣,太宗便經常垂詢太子政務,許多條陳都是出自鹿中殊手筆,為了確保自己的建議不會遮掩太子的光芒,鹿中殊都將自己的建議以蠅頭小楷付諸方寸紙頭,隻附在太子手書之下,也並不署名。
太宗對於鹿中殊的嚴密謹慎更為欣賞,而且太子處理政務的水平,也隨之逐漸提升,內外皆稱太子賢明,而鹿中殊從不向友人、門生提及自己的功勞,如此太子也更為放心倚重於他。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太宗駕崩,太子繼位,這便是宣宗,時年二十九歲,而鹿中殊雖然名份上是天子帝師,其實時年才三十三歲。雖然天子有意推其入東府,但是鹿中殊卻自請外放,用他自己話說,便是為了抑製僥幸,否則潛邸中人難免覬覦顯位,勢必與太宗舊臣積怨,導致朝局動蕩,損害的是大肇國力,損傷的是聖主賢名。
而正是這一次的外放,鹿中殊便在應天府這人傑地靈的所在,薈聚了天下一代佼佼者,其中得到鹿中殊舉薦或者提拔的便不下三十人,這便是鹿中殊的為人,不隻重視教育,更注重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即便這些人才或桀驁不馴,或超軼絕塵,但是鹿中殊身居高位,卻從不嫉賢妒能,而是獎掖後進,唯才是舉。
其中士悅便是鹿中殊扶持應天書院,簡拔起來的基層官員,橫瑋、畢士元乃是他的屬官,至於陽攸、承守真更是他的門生,梅聖臣是他的詩友,紫舒軚、敬洎也曾是他的幕賓,子庚節更是他的女婿。
宗淑聽著承守真細致甚至有些絮叨的為他勾勒起一位素昧平生的賢者來,他才明白為何承守真這麽一位公道人提起陽攸帶著許多怨氣,他並非是因為陽攸曾彈劾倒他而耿耿於懷,實在是承守真基於對自己恩師的眷戀,才怨憤難平。
而宗淑也明白此老慶康年間自請外放,才意味著慶康新政徹底的成為了鏡花水月,隻是淪為意難平了。
隻聽承守真繼續說著,宗淑心裏不免感懷,隻怕一眾君子最難忘懷的便是相聚於應天府時,那段青蔥歲月吧!
以至於陽攸迴憶起那段遊學歲月,也感慨道,“自前朝興廢以來,南隅興學,自鹿中公始。”也正是興學期間,眾人思想的激烈碰撞,才為慶康新政打下了基礎,然而此公又願意默默站在眾人背後,為他們保駕護航,而當士悅、橫瑋等人意氣風發時,誰能知曉正是鹿中殊為他們遮風擋雨。
看著承守真麵色不豫,隻怕思緒間勾起了許多傷心事,不免滿目戚然,宗淑於是湊趣道,
“家父每提起元獻公也是不免唏噓,隻是論起昔日許多雅事,卻也每每傾羨元獻公,其中便有故事涉及惟公,學生不恭,但是難得惟公當麵,難免心癢難揉,不免壯著膽子訪問其中詳情!”
惟公聞言一怔,倒也顏色變得好了些,
“不知令尊提起什麽往事?”
“便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承守真又是一怔,隨著卻開懷大笑起來,
“令尊也是個詼諧性子,這哪裏是一件事,分明是兩件事!”
也是宗淑這話題插得巧妙,乃是提起了當年一樁雅事來,隻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主角並非是鹿中殊與承守真,乃是鹿中殊與承守真的異母大兄承歸真之間的一段逸聞,也正是因為這段淵源,才使得鹿中殊與承守真建立起明確的師承關係。
還是在應天府任職時期,鹿中殊巡視府事,曾賞遊於紫微十二觀風之中稱為鹿井的宜蘇峰,於此處發現有人在迎客亭中的題詩,頗具靈韻,
“水調丹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傳廢政,荒沼影煬名。赤麗終城跡,寒鴉止宇風。淒涼何必問,暮日映天京。”
鹿中殊輕吟且暗暗頷首,詩中用典恰如其分,傾訴了對於丹陽城百年動蕩的無奈與悵然,當其時鹿中殊正打算在太宗修繕丹陽城基礎上,在進行城垣改造,卻不想此人詩意與自己不謀而合,再看這題詩之人,卻是個陌生的名諱,還是旁邊的隨員認得。
“大尹,此人便是這山下蓼穀縣主簿,下官穿心與他,令他翌日府衙參見!”
“本來是文人雅趣,何必拿個官帽子唬人,既然就在山下,不妨咱們去訪上一訪!”
上官有了興致,下屬豈能不知情識趣,隻是早有人先行一步,往蓼穀縣中報信。於是,鹿中殊一行人來到縣裏,縣中官員早就候著了,隻是這縣令也是個懂事的,領著眾人迎接了上官,便知情達理的領著無關人等散去了,如此到讓這主簿有些局促了。
隻是鹿中殊絲毫不端著官架子,宴飲之後,便邀請此人一起遊園。那時節正值晚春,絮風斜卷過,蹊徑滿落英,橤橤芬華上,彧彧墨客行。隻看這繁蕊紛紛改香泥,鹿中殊不免觸景生情,不由得輕吟起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
說罷,卻頗覺慚愧,抱著歉意說道,
“愚便有這癡病,每每偶得一句,便題記懸掛壁上,反複思量續成。隻是這一句,經年都想不出好的對句來,此時感慨係之又拾了起來,可惜還是孑然不能成對。”
這位縣主簿當即也是仔細斟酌起來,二人又循著小徑徐徐行之,縣主簿也是左思右想間不經意眼神掠過亭榭,靈機一動,便似有所得,又略加思索才開口,
“大尹,在下偶有所感,若對之以‘似曾相識燕歸來’,不知當否?”
晏殊聞言先是一怔,俄而喜悅之色難掩,仔細吟詠了幾遍,更覺的妙不可言,其喜不自勝絲毫不加以掩飾,
“妙哉,彼此銜接緊密,渾然天成,更有婉轉之意,愚之傷春淺愁的小道,竟為君之大道純元所解脫,妙哉,絕妙哉!”
當即便給這主簿淺施一禮,二人自此成為知音文友,更是一生摯友,這縣主簿便是承守真的異母長兄承歸真,其生母早逝,父親續弦再有承守真等弟兄,雖然異母兄弟,但兄弟七人卻鶺鴒在原,戚戚具爾。
未幾,鹿中殊官拜禦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奉詔入朝,宣宗更是為其盡快拜相鋪平道路,繼而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更是於賜服上,特賜袞繡並親題,敕賜鎏金匾額,以示恩寵,然後更點檢其主持景興八年禮部試。
而就在其擔任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時,便舉薦承歸真為館閣校勘之職,於是又引起另一樁趣聞。
話說二人一起在京中做了翰林,便更是一有閑暇便聚在一起詩詞吟詠,十分投契,而隨著陽攸、梅聖臣的到來,文會更是今日可,明日可,日日可矣。
隻是時至中秋,適逢佳節天公卻不作美,天氣陰晦沉鬱,便是有心賞月,卻也尋不得桂宮所在,失了雅興,鹿中殊也不免萎靡不振起來,懨懨地閑坐,便是幾次想提筆,卻也悒悒地擱在一旁。
便是佳日景象,眾人平素也是常聚,錯過一日原也是無妨,隻是今日不同於往日,承歸真急忙題詩一首送到了鹿中殊府上,陽攸也來湊趣,也題詩一首一同送了過去。
隻是詩作有先後,陽攸的詩作送進去,鹿中殊已然是睡下了,隻是下人們曉得這位儒臣的性情,依舊送到其榻前,供其一覽。
鹿中殊睡眼惺忪間,便讓下人讀給他聽,
“試問玉蟾寒皎皎,何如銀漢亂熒熒。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月屏。”
下人讀罷,鹿中殊已經是起身一把將詩稿搶到手上,困倦之意褪去大半,尤其是讀到‘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月屏。’不免莞爾,更對旁人語道,
“陽從之,是擔心撩撥不起愚的興致,便拿他那視若珍寶的月石硯來顯擺,早晚便把這虢硯收入愚之囊中!”
說話間,承歸真的詩作也到了,
“班班疏雨寒無定,皎皎圓蟾望欲闌。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
讀到‘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處,鹿中殊困意全無,已經是急不可待的穿戴起來,急匆匆張羅起中秋酒宴了。
而承歸真與陽攸這麽急於相會,便是有意請鹿中殊認識並點撥一位青年才俊,這便是承歸真的三弟,陽攸新結納的好友,承守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