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公難得眼眸放空,悠遠的似乎又迴到了當年,隻是一瞬又迴到了現實中來,震聲說道,
“營丘衡甫說起了一樁公案,若非如此,隻怕無人知曉將我等推落泥淖的究竟是何人的大手筆!”
營丘栿?
宗淑似有所悟,隻是惟公接下來的話,還是讓他感到四肢百骸都好似冰凍一般,隻覺得寒徹骨髓,即便是這炎炎夏日,卻也覺得這晦暗的書房好似冰窖一般。
原來彼時,杜溢乃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位居首輔,次為狐昌齊,再次為營丘灝,然後是鶴定國,當時炎夷益以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外放大府,鹿中殊為樞密使,士悅為參知政事,橫瑋、畢士元為樞密副使。
士悅之所以於宣宗病榻側以移橋案試探風向,也是基於當時的政府格局。諸相之中,杜溢乃是堅定的新政支持者,狐昌齊也是傾向新政之人,至於鹿中殊乃是士悅的恩主,應該說正是鹿中殊的支持,士悅、橫瑋、陽攸、畢士元等人才脫穎而出,最終得意躋身朝堂,至於宗放、承守真、子庚節等人物也是因為與鹿中殊交好或者師從之,故而也因為誌同道合而促成新政。
也就是說即便宣宗因為朋黨鬥爭或者偽書案,對於士悅等人有了隔閡,但是為了新政得以繼續進行下去,士悅已經做好了主動求退的打算,因為他堅信隨著自己率先離開中樞,也能逼迫鶴定國也不得不一起外放,如此依舊是眾正盈朝的局麵。
故而移橋案結案不久,太史殊遭人誣告的侵占公使錢案發,士悅便殺伐果決的上奏,以西北橫山戎局勢動蕩為由,懇請離京處置西線軍務,果然,士悅對於宣宗的了解是對的,這位曾經充滿了雄心壯誌的帝王,此刻已經是瞻前顧後於身後事了。
隻是士悅還是將君子們小看了。
慶康三年七月三十日晦,士悅請求外放的奏章由營丘灝呈遞給了宣宗,之所以是此公呈報,那是因為杜溢避嫌,至於狐昌齊,也已經上表乞罷相,求外放了,循例已經是居家閑住,等著官家賜詔了,而這位之所以在這個檔口,也急著求去,那便是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實在是不願意卷入其中了。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此時士悅並不在京中,因為太史殊案,他為了避嫌已經銜命巡視北邊軍事去了,離京之前便上奏了請求外放的奏章,按著他的心思,隻有他遠離中樞,才能讓舊黨的攻訐失去了靶心,如此才能穩住朝堂局勢。
宣宗對於士悅的請辭,其實心情十分矛盾,應該說宣宗也是有意讓士悅暫時退到地方,可並非是不再信任他,而是希望將士悅留給自己的兒子來用,隻是他猶豫的便是嫡子稚弱,輔政大臣們既不能是互相勾結,卻也不可黨同伐異,否則等於是將一個更大的爛攤子留給了後人。
就在宣宗猶豫之間,老實人營丘灝說話了,
“士悅素有清名,隻是如今也是遲暮之年,隻怕這些虛名輕易放下也是不容易,更何況其身負天下人望,官家以其為參知政事,也是冀望士悅能去舊迎新,大有作為。如今請辭外放也是因為幾次三番身邊人犯錯所致,此乃應有之意,隻是陛下這便應允了,恐怕倒把士悅退到了風口浪尖上,不明所以的士人難免議論,若是為有心人所趁,恐怕既傷了陛下的聖德,又損了士悅的賢名。臣下以為,不妨下詔挽留,若是士悅再次上表請辭,陛下可再挽留之,所謂一而再,再而三,既顧及了君臣的情義,也保存了士悅的體麵!”
宗淑認真聽著,承守真卻突然問道,
“你如何評價營丘相公這番作為?”
宗淑脫口而出,
“這也是應有之意,此乃營丘相公一番保全之舉!”
“哦?!”
隻是一個字,宗淑心頭咯噔一下,在瞄看惟公麵目,隻覺得惟公似笑非笑看著自己,這麽一瞬間,如閃電般的一股勁兒從下盤直衝天靈蓋,這麽一激靈,宗淑隻覺得似乎又抓住了什麽,先是模糊,然後似乎摸到了什麽實質般的物什,到最後猛地一拍大腿,
“相公這是話裏有話啊!”
“哦?”
又是一個哦字,倒是內涵已然不同,宗淑也不等惟公發問,趕緊說道,
“若非惟公點醒學生,學生隻怕此時悟不得,非要日後栽了跟頭,才能明悟!”
惟公笑而不語,宗淑也有了些底氣,繼續說道,
“營丘相公一開口便將士學士定性為貪念名聲之人,因此無論士學士如何大公無私,如何大義滅親,如何清貧寡欲,如何委曲求全,都能被歸納為邀名之舉!而且他幾句話又導致先帝與士學士產生了隔閡。”
宗淑用袖子擦了擦沁出汗水的額頭,繼續說道,
“幸得惟公點醒,學生這才聯係起當年許多故事來,多有當時筆記記載,士學士並沒有繼續請辭,而是上表謝恩,之後便是八月、九月天翻地覆的動蕩!”
惟公歎了一口氣,也是頗有些傷感,可見某些事情浮上水麵,傷害的並非隻有當事人,
“以仁公其實是一心求去,可是他接到的不隻是先帝挽留他的詔書,還有一個故人親自過來說項,此人便是,”
惟公停頓了一下才又徐徐說道,
“世衡可知曉宗明迮此人嗎?”
宗淑先是一愣,然後才試探的問道,
“可是諱暢,字明迮者?”
“正是!”
“此翁乃是學生從叔,曾從學於轅烈山,更與家父二弟子藺修文亦師亦友,我那二師兄無意仕途,聽聞明迮叔父往南方為官,便也相伴南行,至於學生也是總角時見過幾麵,如今慚愧的很,便是叔父容貌也記不得了。”
惟公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因為他所知曉的勢必要比宗淑更為清楚,
“昔日便是你這位從叔得了他人托付來見以仁公!”
宗淑沒有接話,這裏麵哪裏有他說話的份,事涉家中近親,自己尚不知其中利害,於是沉默著等待下文,
“彼時令從叔乃是以本官大理寺評事,領中書製敕院發敕官職事,由他赴北邊宣敕並無不妥,而更因為其乃轅複的學生,因此士學士更覺親近!”
轅複,字覆生,與簋璧之、岩介齊名,也是新政幹將,因經明行修、清正端平為世人敬稱為烈山先生。
他們三人為世人推崇為學士三才,便可知其與士悅之間的緊密聯係。故而,作為轅複的親傳弟子,宗放的從兄弟,宗暢求見士悅另有陳情,士悅絕不會避而不見,而宗暢傳達的,乃是營丘灝的意思,簡單來說便是一句話,
天子龍體欠安,值此時,豈可率性離京,如有萬一,唯學士可底定朝綱!
這是一句絕不能付諸於文字的話,因此必須可靠之人代為傳話,說話的是營丘灝,傳話的是轅複的學生,暗喻的是天子不虞,暗諷的是皇後擅權,而這番話又是隻對著士悅一個人說的,若是換做杜溢、鹿中殊等人難免心中多了些計較,可是士悅乃是天子一力提拔起來的臣子,也是天底下一等一的赤忱君子,便是察覺其中不妥,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安危而置聖恩於不顧。
因此士悅燒掉了原本已經草擬好的拜恩辭表,直抒胸懷的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再也不提辭官意思,隻是誠心誠意的闡述胸懷,磊落坦蕩的表明願為君父解憂,敢為人先的誌氣。
然而這麽一篇大手筆卻成了埋葬新政的一抔黃土,而掘墓人是所有人的意想不到的人物,便是那老實君子營丘灝,營丘灝將士悅的謝恩表遞呈宣宗,而宣宗略略看罷,失望之態溢於言表。此時,在宣宗看來,士悅已經不再是昔日那個純臣,果如營丘灝所料,隻是垂涎於功名與權柄的又一代逼臣而已。
無須營丘灝多說什麽,那隻會適得其反,而等到數日後陽攸盜甥案發,宣宗甚至不容許昔日這位近臣迴京自辯,倉促間便將陽攸貶黜地方作通判去了。而等到奏邸之案起,皇後隻是通過桑拱辰、鶴定國將此案公事公辦,但是宣宗已經沒了迴護之心,更為之堅決的是將新黨眾人分而治之。
按著宣宗的構想,為了穩定朝局,其並無意於將慶康新政一幹人等皆貶抑出京,便是有些心灰意冷,也是走到油盡燈枯時,難免念及故人舊情,故而以東西昆侖山防北軍務緊要為名,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京兆府留守,山西四路緣邊安撫使。
那時依舊是右正言的乾景?,奉恩主營丘灝、叔父乾惟衍、乾惟喬的意思,奏陳,“悅更張紛擾,凡所推薦,多挾朋黨,所愛者盡意主張,不附者力加排斥,傾朝共畏。”
又言:“悅去年受命宣撫山東、山西,聞有詔戒勵朋黨,心懼張露,稱疾乞醫;才見朝廷別無行遣,遂拜章乞罷政知地方,欲固己位以弭人言,欺詐之跡甚明,乞早廢黜。”
從朝廷罷免士悅詔書中,已經絲毫看不到士悅主動辭去參知政事而專心邊務的意思,完全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士悅的公心與正意。緊接著,便是迅速外放梅聖臣、岩介、轅複三人,繼而審結進奏院案,貶謫紫舒軚等十七人。
彼時,宣宗本意將杜溢、橫瑋留任,即便杜溢女婿紫舒軚遭貶,也隻打算抑杜溢首輔職,依舊留任東府,甚至還打算以鹿中殊為首輔,引用承守真為三司使,調理堯夫返京任大參,依舊保持新黨、舊黨平分秋色局麵。
可是宣宗卻沒有意識到,他與士悅已經是互為表裏,沒有了忠君愛國的士悅在朝中讚襄君王,這垂暮的天子,哪裏知曉,這張大網要網羅的豈是新黨諸人,實實在在是罩著他而來的。
且先說杜溢的結局,世人隻知曉進奏院案後不久,杜溢也外放直至告老還鄉,但是如今既然知曉了宣宗的本意,為何杜溢還會落得如此結局呢?
宗淑滿腹疑問,畢竟按著宣宗的聖意,鹿中殊、杜溢等人又怎麽是個如此薄涼下場?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士悅被罷去參知政事的詔書下發之時,同時也在起草罷免首輔杜衍的奏疏,操作這件事的乃是丹匡,因為秉承聖意,丹匡也明白這其中以退為進的道理,旨在此奏疏呈遞禦前,杜溢便可借坡下驢,雖然卸去首相之職,卻依舊減遞為次相,而且就此堵住了以奏邸之案咬著杜溢不放之人的嘴。
隻是,這些事都是關起門來秘密做的,杜溢本人並不知情,他也不可知情,否則前功盡棄,故而杜溢依舊照例履職。
且說進奏院並貶竄者十餘人,牽連者甚眾,更有與之交好的故舊同僚,或不安其位,或甘願共進退,於是又有十餘名青年京官自請外放,所謂不願清流與濁流匯聚也。其中便有數人乃是台諫官,更有杜溢的門生故吏名列其中,這幾人的辭章到了中書,中書的官員如何不清楚他們的底細,便主張諫院人才奇缺,不可輕易外放,而這些官員又是避免杜溢為難,便正式呈報宣宗禦前,隻是宣宗那時節痼疾再犯,不得已退養後宮,這些事務便由皇後操持。
皇後見到了這奏報,也是禦筆應允,卻並未付之以禦寶,畢竟皇後並未明詔參預國事,哪裏能善用大寶,畢竟有了禦筆批示,杜溢便交付製敕院孔目房經辦此事,於是孔目房按著流程,提報給了檢正中書五房公事鈐記。
本來隻是走個流程,檢正中書五房公事便拿著草擬好的詔書請其餘相公會簽,按著朝廷規矩這等詔書不必所有相公會簽,隻需至少兩人會簽即可,而杜溢必然是會簽署的,但是杜溢乃是首相當然是最後才簽署,故而隻需一名相公先行簽署即可。
當時,狐昌齊尚未返朝,士悅已然罷相,除杜溢外,相公隻營丘灝、鶴定國二人,而那日營丘灝循例休沐,唯鶴定國在中書辦事。
“營丘衡甫說起了一樁公案,若非如此,隻怕無人知曉將我等推落泥淖的究竟是何人的大手筆!”
營丘栿?
宗淑似有所悟,隻是惟公接下來的話,還是讓他感到四肢百骸都好似冰凍一般,隻覺得寒徹骨髓,即便是這炎炎夏日,卻也覺得這晦暗的書房好似冰窖一般。
原來彼時,杜溢乃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位居首輔,次為狐昌齊,再次為營丘灝,然後是鶴定國,當時炎夷益以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外放大府,鹿中殊為樞密使,士悅為參知政事,橫瑋、畢士元為樞密副使。
士悅之所以於宣宗病榻側以移橋案試探風向,也是基於當時的政府格局。諸相之中,杜溢乃是堅定的新政支持者,狐昌齊也是傾向新政之人,至於鹿中殊乃是士悅的恩主,應該說正是鹿中殊的支持,士悅、橫瑋、陽攸、畢士元等人才脫穎而出,最終得意躋身朝堂,至於宗放、承守真、子庚節等人物也是因為與鹿中殊交好或者師從之,故而也因為誌同道合而促成新政。
也就是說即便宣宗因為朋黨鬥爭或者偽書案,對於士悅等人有了隔閡,但是為了新政得以繼續進行下去,士悅已經做好了主動求退的打算,因為他堅信隨著自己率先離開中樞,也能逼迫鶴定國也不得不一起外放,如此依舊是眾正盈朝的局麵。
故而移橋案結案不久,太史殊遭人誣告的侵占公使錢案發,士悅便殺伐果決的上奏,以西北橫山戎局勢動蕩為由,懇請離京處置西線軍務,果然,士悅對於宣宗的了解是對的,這位曾經充滿了雄心壯誌的帝王,此刻已經是瞻前顧後於身後事了。
隻是士悅還是將君子們小看了。
慶康三年七月三十日晦,士悅請求外放的奏章由營丘灝呈遞給了宣宗,之所以是此公呈報,那是因為杜溢避嫌,至於狐昌齊,也已經上表乞罷相,求外放了,循例已經是居家閑住,等著官家賜詔了,而這位之所以在這個檔口,也急著求去,那便是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實在是不願意卷入其中了。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此時士悅並不在京中,因為太史殊案,他為了避嫌已經銜命巡視北邊軍事去了,離京之前便上奏了請求外放的奏章,按著他的心思,隻有他遠離中樞,才能讓舊黨的攻訐失去了靶心,如此才能穩住朝堂局勢。
宣宗對於士悅的請辭,其實心情十分矛盾,應該說宣宗也是有意讓士悅暫時退到地方,可並非是不再信任他,而是希望將士悅留給自己的兒子來用,隻是他猶豫的便是嫡子稚弱,輔政大臣們既不能是互相勾結,卻也不可黨同伐異,否則等於是將一個更大的爛攤子留給了後人。
就在宣宗猶豫之間,老實人營丘灝說話了,
“士悅素有清名,隻是如今也是遲暮之年,隻怕這些虛名輕易放下也是不容易,更何況其身負天下人望,官家以其為參知政事,也是冀望士悅能去舊迎新,大有作為。如今請辭外放也是因為幾次三番身邊人犯錯所致,此乃應有之意,隻是陛下這便應允了,恐怕倒把士悅退到了風口浪尖上,不明所以的士人難免議論,若是為有心人所趁,恐怕既傷了陛下的聖德,又損了士悅的賢名。臣下以為,不妨下詔挽留,若是士悅再次上表請辭,陛下可再挽留之,所謂一而再,再而三,既顧及了君臣的情義,也保存了士悅的體麵!”
宗淑認真聽著,承守真卻突然問道,
“你如何評價營丘相公這番作為?”
宗淑脫口而出,
“這也是應有之意,此乃營丘相公一番保全之舉!”
“哦?!”
隻是一個字,宗淑心頭咯噔一下,在瞄看惟公麵目,隻覺得惟公似笑非笑看著自己,這麽一瞬間,如閃電般的一股勁兒從下盤直衝天靈蓋,這麽一激靈,宗淑隻覺得似乎又抓住了什麽,先是模糊,然後似乎摸到了什麽實質般的物什,到最後猛地一拍大腿,
“相公這是話裏有話啊!”
“哦?”
又是一個哦字,倒是內涵已然不同,宗淑也不等惟公發問,趕緊說道,
“若非惟公點醒學生,學生隻怕此時悟不得,非要日後栽了跟頭,才能明悟!”
惟公笑而不語,宗淑也有了些底氣,繼續說道,
“營丘相公一開口便將士學士定性為貪念名聲之人,因此無論士學士如何大公無私,如何大義滅親,如何清貧寡欲,如何委曲求全,都能被歸納為邀名之舉!而且他幾句話又導致先帝與士學士產生了隔閡。”
宗淑用袖子擦了擦沁出汗水的額頭,繼續說道,
“幸得惟公點醒,學生這才聯係起當年許多故事來,多有當時筆記記載,士學士並沒有繼續請辭,而是上表謝恩,之後便是八月、九月天翻地覆的動蕩!”
惟公歎了一口氣,也是頗有些傷感,可見某些事情浮上水麵,傷害的並非隻有當事人,
“以仁公其實是一心求去,可是他接到的不隻是先帝挽留他的詔書,還有一個故人親自過來說項,此人便是,”
惟公停頓了一下才又徐徐說道,
“世衡可知曉宗明迮此人嗎?”
宗淑先是一愣,然後才試探的問道,
“可是諱暢,字明迮者?”
“正是!”
“此翁乃是學生從叔,曾從學於轅烈山,更與家父二弟子藺修文亦師亦友,我那二師兄無意仕途,聽聞明迮叔父往南方為官,便也相伴南行,至於學生也是總角時見過幾麵,如今慚愧的很,便是叔父容貌也記不得了。”
惟公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因為他所知曉的勢必要比宗淑更為清楚,
“昔日便是你這位從叔得了他人托付來見以仁公!”
宗淑沒有接話,這裏麵哪裏有他說話的份,事涉家中近親,自己尚不知其中利害,於是沉默著等待下文,
“彼時令從叔乃是以本官大理寺評事,領中書製敕院發敕官職事,由他赴北邊宣敕並無不妥,而更因為其乃轅複的學生,因此士學士更覺親近!”
轅複,字覆生,與簋璧之、岩介齊名,也是新政幹將,因經明行修、清正端平為世人敬稱為烈山先生。
他們三人為世人推崇為學士三才,便可知其與士悅之間的緊密聯係。故而,作為轅複的親傳弟子,宗放的從兄弟,宗暢求見士悅另有陳情,士悅絕不會避而不見,而宗暢傳達的,乃是營丘灝的意思,簡單來說便是一句話,
天子龍體欠安,值此時,豈可率性離京,如有萬一,唯學士可底定朝綱!
這是一句絕不能付諸於文字的話,因此必須可靠之人代為傳話,說話的是營丘灝,傳話的是轅複的學生,暗喻的是天子不虞,暗諷的是皇後擅權,而這番話又是隻對著士悅一個人說的,若是換做杜溢、鹿中殊等人難免心中多了些計較,可是士悅乃是天子一力提拔起來的臣子,也是天底下一等一的赤忱君子,便是察覺其中不妥,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安危而置聖恩於不顧。
因此士悅燒掉了原本已經草擬好的拜恩辭表,直抒胸懷的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再也不提辭官意思,隻是誠心誠意的闡述胸懷,磊落坦蕩的表明願為君父解憂,敢為人先的誌氣。
然而這麽一篇大手筆卻成了埋葬新政的一抔黃土,而掘墓人是所有人的意想不到的人物,便是那老實君子營丘灝,營丘灝將士悅的謝恩表遞呈宣宗,而宣宗略略看罷,失望之態溢於言表。此時,在宣宗看來,士悅已經不再是昔日那個純臣,果如營丘灝所料,隻是垂涎於功名與權柄的又一代逼臣而已。
無須營丘灝多說什麽,那隻會適得其反,而等到數日後陽攸盜甥案發,宣宗甚至不容許昔日這位近臣迴京自辯,倉促間便將陽攸貶黜地方作通判去了。而等到奏邸之案起,皇後隻是通過桑拱辰、鶴定國將此案公事公辦,但是宣宗已經沒了迴護之心,更為之堅決的是將新黨眾人分而治之。
按著宣宗的構想,為了穩定朝局,其並無意於將慶康新政一幹人等皆貶抑出京,便是有些心灰意冷,也是走到油盡燈枯時,難免念及故人舊情,故而以東西昆侖山防北軍務緊要為名,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京兆府留守,山西四路緣邊安撫使。
那時依舊是右正言的乾景?,奉恩主營丘灝、叔父乾惟衍、乾惟喬的意思,奏陳,“悅更張紛擾,凡所推薦,多挾朋黨,所愛者盡意主張,不附者力加排斥,傾朝共畏。”
又言:“悅去年受命宣撫山東、山西,聞有詔戒勵朋黨,心懼張露,稱疾乞醫;才見朝廷別無行遣,遂拜章乞罷政知地方,欲固己位以弭人言,欺詐之跡甚明,乞早廢黜。”
從朝廷罷免士悅詔書中,已經絲毫看不到士悅主動辭去參知政事而專心邊務的意思,完全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士悅的公心與正意。緊接著,便是迅速外放梅聖臣、岩介、轅複三人,繼而審結進奏院案,貶謫紫舒軚等十七人。
彼時,宣宗本意將杜溢、橫瑋留任,即便杜溢女婿紫舒軚遭貶,也隻打算抑杜溢首輔職,依舊留任東府,甚至還打算以鹿中殊為首輔,引用承守真為三司使,調理堯夫返京任大參,依舊保持新黨、舊黨平分秋色局麵。
可是宣宗卻沒有意識到,他與士悅已經是互為表裏,沒有了忠君愛國的士悅在朝中讚襄君王,這垂暮的天子,哪裏知曉,這張大網要網羅的豈是新黨諸人,實實在在是罩著他而來的。
且先說杜溢的結局,世人隻知曉進奏院案後不久,杜溢也外放直至告老還鄉,但是如今既然知曉了宣宗的本意,為何杜溢還會落得如此結局呢?
宗淑滿腹疑問,畢竟按著宣宗的聖意,鹿中殊、杜溢等人又怎麽是個如此薄涼下場?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士悅被罷去參知政事的詔書下發之時,同時也在起草罷免首輔杜衍的奏疏,操作這件事的乃是丹匡,因為秉承聖意,丹匡也明白這其中以退為進的道理,旨在此奏疏呈遞禦前,杜溢便可借坡下驢,雖然卸去首相之職,卻依舊減遞為次相,而且就此堵住了以奏邸之案咬著杜溢不放之人的嘴。
隻是,這些事都是關起門來秘密做的,杜溢本人並不知情,他也不可知情,否則前功盡棄,故而杜溢依舊照例履職。
且說進奏院並貶竄者十餘人,牽連者甚眾,更有與之交好的故舊同僚,或不安其位,或甘願共進退,於是又有十餘名青年京官自請外放,所謂不願清流與濁流匯聚也。其中便有數人乃是台諫官,更有杜溢的門生故吏名列其中,這幾人的辭章到了中書,中書的官員如何不清楚他們的底細,便主張諫院人才奇缺,不可輕易外放,而這些官員又是避免杜溢為難,便正式呈報宣宗禦前,隻是宣宗那時節痼疾再犯,不得已退養後宮,這些事務便由皇後操持。
皇後見到了這奏報,也是禦筆應允,卻並未付之以禦寶,畢竟皇後並未明詔參預國事,哪裏能善用大寶,畢竟有了禦筆批示,杜溢便交付製敕院孔目房經辦此事,於是孔目房按著流程,提報給了檢正中書五房公事鈐記。
本來隻是走個流程,檢正中書五房公事便拿著草擬好的詔書請其餘相公會簽,按著朝廷規矩這等詔書不必所有相公會簽,隻需至少兩人會簽即可,而杜溢必然是會簽署的,但是杜溢乃是首相當然是最後才簽署,故而隻需一名相公先行簽署即可。
當時,狐昌齊尚未返朝,士悅已然罷相,除杜溢外,相公隻營丘灝、鶴定國二人,而那日營丘灝循例休沐,唯鶴定國在中書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