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肇財政收入中,榷酒收入僅次於兩稅、榷鹽,居第三位。不同於鹽茶課利全部送納朝廷,酒課為中樞與地方共享財賦,其利入多隸地方財計。太宗、宣宗兩朝十分重視酒課的增收,酒課收入急劇增長。麵對巨額的酒課,朝廷當然不會繼續放任其悉留地方。
隨著國家榷酒收入的不斷增加,中央與路級機構開始分取部分酒利,慶康新政其中一項舉措即將混亂的地方酒課正規化,通過路轉運使掌榷酤,部分酒課已經分隸路一級政府。天聖元年酒課開始以添酒錢的形式經轉運司上供中樞。所謂添酒錢就是提高酒價,提高酒價對於增加酒課收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漲價自然會降低百姓的消費能力,但卻改變了酒課收入中樞與地方支配權的分配比例。原有的酒課定額仍留在府縣,通過漲酒價而多賣得的酒利上供朝廷,在榷酒總收入無大增長的情況下,歸朝廷支配的錢數越來越多。自此中樞、路級、府縣三級酒稅分隸的形式得以確認下來。
隻是如此一來,路監司與地方,尤其是三京四甸的矛盾日益突出起來。原因就在於添酒錢的出現,而添酒錢對於路轉運司乃是一項新增的收入,這筆錢數量越大越能加重轉運司的話語權,不僅中樞將添酒錢作為轉運司官員升遷銓敘的重要考評,而且轉運司也可因這筆款項加重在地方的事權,如水路交通建設及維護,倉庫務坊的規劃等漕司事務皆可繞開地方實施,無須再看地方眼色,而地方因為酒課成了定額收入,反而水利、築城等大工程需漕司襄助方可。
地方各府監軍城本無正店榷曲自釀,隻能從地方酒務或從京輔正店批發酒零售,而添酒錢直接由酒務及正店上供轉運司,相對三京四甸,地方酒課本來並非主計收入,所受影響遠不及三京四甸如此劇烈。主因是東京酒水開始侵占本地市場,路轉運使皆由朝官遷轉出任,這些官員本身就與京城仕宦顯貴幹係深厚,而東京正店與官宦宗親更是關係匪淺,尤其是京師不設都轉運使司,朝廷通過正店直接上供添酒錢,這其中便有操作之處。首先東京正店能以極低運費甚至以軍資轉運名義免費發運到地方,再通過酒務發售,如此以來,京師酒水與三京四甸本地所產價格相比竟相差無幾,而京師酒水素來更受世人推崇,因此銷量逐漸侵剝本地酒水市場份額,傷害的乃是地方原由酒課份額收入,地方財源損失頗豐;其次東京正店因銷量大增,便大量撲買都麯院的酒麯數量,自天聖三年至今都麯院從年製曲四十萬斤增長至七十萬斤,近年已經突破百萬斤,再加上各正店釀酒所費糧食,便導致京城糧食缺口增大,糧價不斷攀升,而京城經營糧食各行的行首們與正店差不多都是一個東家,因而在糧食上又有所斬獲;最後,因京師缺糧,於是朝廷又放出采買糧食的份額,要求各地轉運司,尤其是緣邊轉運司采買糧食以供應京師,而導致地方糧價走高,因此三京四甸正店釀酒成本也不得不漲價,而漲價就成了添酒錢又被轉運司一刀切走。如此一來,京師酒價漲幅反而低於地方,其銷量一日勝過一日,朝廷與中樞隻看酒課收入日豐,最苦的便是三京四甸,酒課收入反而日漸蕭條。
而三京四甸的地方官也不是逆來順受之輩,以丹南路為例,為何已經兩年未設轉運使?皆是前任轉運使為地方構陷而落職,朝廷不得不略作妥協,而京師酒水這些年在應天府也是不敢公開發售,隻能從其他監城走私而來了。國家宇內,還有如此走私之事,也真是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是蒼龍固說的,但是由希古、營丘栿這些幾個丹陽地方人物表現出來的神韻卻是格外有些不同尋常意味,尤其是營丘栿與萊觀卻好似旁觀者,似乎事不關己一般。
雖然蒼龍固沒有直言,但是意思很明白了,都轉運使司隨著轉運使到任,如何配合經撫司把第一把火燒起來,明日二位大臣見麵就要有一個定論。今夜蒼龍固來此並不是為承公收拾人心這麽簡單。
對於此由希古倒是有隔岸觀火之意,本身是縣衙門的屬官,酒課之事與本地事務牽扯不大,也無過多利益羈絆,且由於朝廷重視酒課,今年糧價攀升其實到了鄉裏而言,廣大農戶還是收益的,太丘縣身處山區,盛產的乃是柑橘、橄欖、蒲桃等果品,往常大多用於鄉裏果酒自釀之需,但是鄉野哪裏有好酒麯,因此果酒劣而價廉。然而這兩年東京正店引起的酒業動蕩,於是四京四甸各酒坊皆發力改良酒品以搶奪市場,因此也帶動各類水果供不應求。太丘縣翻過天台山便是京畿地界,因此本地農戶皆開荒而種植果木,更有通過認宗、婚姻、過繼等大量人口遷居此地來發展果業,也因此太丘縣正戶才能快速增長,而客戶規模更是明顯的膨脹起來。
朝廷考評地方官員首重丁口增長,其次兩稅可完,再次是地方太平,然後是刑獄治平,這便是對流內官員考課的統一標準,即四善二十七最也。按這個標準由縣尉本來已經是升遷在望,如今又兼提刑司的職司,隻需協助承公完成交辦事宜,公良參謀的今日未嚐不可也是他的將來。所以他自然是希望承公能大刀闊斧的革除丹南弊政,如此他和元知縣這樣的基層親民官才能循資補闕更進一步,至於都轉運使司做什麽,又與他這提刑司幹辦何幹?
萊觀大致也是這個心思,不同之處在於畢竟他並非在任官員,也不是沒有根基的小戶人家。他之所以以身涉險,參與進來,不正是搏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嗎?開弓沒有迴頭箭,當萊觀跟隨營丘栿上山,無論他自己本意如何,如今已經是與應天府本地勢力徹底決裂,哪怕這其中或許有蘆海書院長期庇護或幫助於他的師長學子。萊觀現在隻有一條路跟著承公走下去,步上如他恩師簋璧之相同的道路,即便他並未身在轉運司,也並不代表不能有所作為。
最為糾結的乃是營丘檁,他莫名其妙的入都轉運使司,且以白身而得上官,現在看來是分明把他放在火爐上烤。關於應天府上下的這些齷齪,即便他所知甚淺,可他父親乃是知府的副貳,這裏麵的烏七八糟他可是清楚得很。可正因為清楚得很,若是都轉運使司有所行動,即便不是營丘家透了底,也絕不會有人相信。
這不就是逼良為娼嗎?營丘檁心急,這種話都在心裏罵出來了。可是由不得他,好處已經給他了,有這個資曆哪怕走蔭官之途,未來也是一方父母;退路也封死了,隻要他舍不得轉運司這個差遣,那轉運司在應天府做任何事,他都逃不開幹係。
怎麽辦!正當他還遲疑掙紮時,一隻手牢牢抓住了他的手腕,他猛地迴過神,原來是兄長營丘檁緊緊地扼住了他的腕子。隻見兄長目光炯炯的緊緊盯著他,攥著他的手輕輕向下用力,營丘檁忽的反應過來,難怪兄長非要找來這一壇瓊酥酒,原來父兄已經打好了如意算盤,要拿丹南路的世宦鄉紳們動刀子,在獻上一份大禮,看來父兄圖謀的哪裏是應天府這方寸之地,而是要以此更上層樓啊!營丘檁也是驚得冷汗即刻而出,哪裏還能猶豫,他對兄長微微頷首,那攥著他的手才輕輕鬆開。
接下來,就是營丘檁自己的一生,第一次做出抉擇。
“蒼中書所言切中丹南時弊,”
隨著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來,反而覺得輕鬆許多。營丘檁叉手而立,徐徐一抒胸懷。
“所謂知微而見著,紫舒舍人從一壇酒便戳破了丹陽浮華下的懊糟事。”
營丘檁雖不似其兄長素有急智,但機靈勁兒也不遑多讓,方寸間也能將諸人皆兼顧到。
“楊親衛雖近衛禦前,不理俗務,然僅從瓊酥酒這一樣事也能觀察不尋常之處。”
營丘檁端起了一盞酒,將它拿到麵前,以此為題,將蒼龍固所言的大略說到實處。
“自慶康年間改革榷酒亂局以來,國家貲財得於茶、鹽、酒勝土地田賦之上。雖然有雲家國天下,但是利歸於上,而下有不足,殆於下,則上必虧騫。利歸於上,天下皆有所增益,利流於地方,以應天府這大府之地來看,絕非朝廷善政。”
“單論酒課,早年間應天府內有三家正店,承明樓、東華樓、玉滿堂者,仰賴天台山玄女瀍溪之酒池水的清洌碧透,味甜質純,有大宇中宗宣帝少康所作秫酒傳承千載之美名,向來冠絕當今天下名酒,所謂‘三薇漬麴糵,六甑承古方。潤料疏鬆酒醅,蒸餾糊化提香。煉穀粱之精華,濾麴糟而成漿。新酒出檀槽,鮮醪瀝紅缸。’三家分別作碧薇、天香、冷檀,最盛之時此三種酒銷量可當東京正店泰半,占大肇三成,居天下一成。丹南都轉運使司初涉酒務,外人看著是東京酒水蜂擁而入,丹陽三酒日漸萎靡。”
營丘檁說起這些是如數家珍,但萊觀知曉,其實營丘家許多商賈往來與貿易生意多是這少衙內親自負責,這衙內平常都被父兄的光輝遮住身形,卻讓人忽視了營丘家族子弟眾多,四代以來卻從未出過一個庸人俗物。
“如今東華樓、玉滿堂已經是過眼雲煙了,三家正店中隻有承明樓堅持下來,其次便是後起之秀丹楓館與泰豐樓,承明樓雖然還在,卻早就將碧薇酒秘方撲賣出去,如今拿著不倫不類的荔枝貢裝點門麵,至於泰豐樓揚言他家的玉京春便是脫胎於天香酒而更勝之,其實滋味不及天香酒四分,而丹楓館出品的“楓渡三品”分上中下三品,才是碧薇、天香、冷檀滋味。”
他哪裏說的是酒,分明在解析這酒課如今局麵。
“‘三楓何習習,五渡何悠悠,’這丹楓館便是欒大判到任之後,見證丹陽城五家老門戶一起鬥紐而成!”
營丘檁再說下去可真的是觸及此地權貴的痛處了,所謂縣官不如現管,通判家的兒子所知道的著實更深更廣些。
所謂‘鬥紐’,原本泛指印章,乃印章刻字的一端為印鬥,上端印鼻稱紐,引申而來。
然而引申到了商業上,便是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即‘鳩集富豪,合力同則,名曰鬥紐者,在在皆是。嚐以其則例言之:結至多十人以為局,高下資本自五十萬以至十萬,大約以十年為期,每歲之窮,輪流出局,通所得之利,不啻倍徙,而本則仍在。’
不同於類似智金寶這等自家有多少本錢便作多大的生意,乃是多個富紳巨室按著資本比例出資,比如這丹楓館便是五家老門戶平均出資兩成股本而開設,據聞十成股本作百俸,每俸折金六十兩,合計六千兩黃金,按當時作價六萬貫足陌銅錢。
“這五戶人家倒是豪氣,隻是有如此貲財何必湊在一起做生意?”
營丘檁的一席話果然吊起了眾人興致,尤其是蒼龍固,他剛才的侃侃而談也是做了一番功夫的。這些天子近臣並非簡簡單單的隻是文學之士,對於庶政也是有一番心得,尤其是入得幕府紮根地方,若是沒有些見識談何建樹。對於重振丹南酒業,恢複前課,也並非他一人所想,也是承公等眾人群策群力之事,隻是他將此事剖析的較為深刻罷了。以他的意思,都轉運使司可以此為契機,一方麵放開應天府酒業市場,實現添酒錢增收,另一方麵借酒課打壓三家正店幕後之人,甚至將此三正店經營之權重新撲買,徹底斷了當地豪紳一大財源。
“這五戶人家說是老門戶恰如其分,乃是宇朝遷都於此時,便封在此地為當時的東西南北中五閭大夫後人,算起來也是二十餘代人的經營,確實當得起老門戶之稱。”
營丘栿適時發言,
“二十餘代的積累那是如何的財富?隻是這幾戶人家從來都是不露圭角的做人,已經於丹楓館展現在丹陽城士庶麵前時,竟還有人不知這五戶人家的來曆!”
似乎什麽都沒說,卻又把事情說的很明白,為何欒大判到任後,如此不露鋒芒的五戶人家為何如此高調的用丹楓館幾乎壟斷了內城正店生意以及應天府榷酒貿易,這邊要向欒大判問明白了。
朝廷最深惡痛絕之事本地豪紳借著前任知府、欒大判以及諸多城監知縣官員都做了。看似此地學風繁盛,百業繁茂,其實以酒課為主,茶、鹽及絲絹諸稅皆大幅萎縮。單論酒課,先以轉運司承運軍糧虧空而引發的走私軍資私入酒坊事,參免了轉運使以下多位官員,三班使臣武職者,文資幕職者多人大辟,於是轉運司罷;再以丹南戍衛京畿北麵,不可以帥司掌握軍權,以淩南麵為由,使朝廷罷了安撫司;後又以路提刑顢頇擅權,屢廢地方裁決,而至冤案頻起,經審刑院、禦史台彈劾走了提刑,隻餘一個空架子提刑司。
而帶來的結果是,以轉運司積弊為借口,應天府酒課減少了三成,其餘諸城也減去兩成,又以酒業蕭條,導致糧價不穩,兩稅也少了兩成,至於其他各項課稅,合計皆是下滑,且持續多年。且不說對比東京,便是其他三京三輔也是呈衰憊之態。前些年朝廷還自責乃是丹南監司所用非人,導致如此局麵,可是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府路都開始照著丹南的路數而來,便覺得這事情不簡單了。
即便是東丹使團不來此地,恐怕朝廷也要將這裏查個究竟了。
這些人中,洞若觀火的其實是宗淑、風鳴、蘆頌、仝維幾人。如果說東丹使團來到此地必有更多禍亂發生,沒有人比他們更為篤定了。因為實在是沒有比丹南更適合出事的地方了,這裏製造變亂的天時地利人和皆具備了,地方荒政、官僚懶政、士紳亂政,隻要有心人推動一把,這裏便會攪動成一團亂麻,何況這裏還是大肇腹心之地,離東京城如此近,若是發生大案要案那真的是震動天下了。
隨著國家榷酒收入的不斷增加,中央與路級機構開始分取部分酒利,慶康新政其中一項舉措即將混亂的地方酒課正規化,通過路轉運使掌榷酤,部分酒課已經分隸路一級政府。天聖元年酒課開始以添酒錢的形式經轉運司上供中樞。所謂添酒錢就是提高酒價,提高酒價對於增加酒課收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漲價自然會降低百姓的消費能力,但卻改變了酒課收入中樞與地方支配權的分配比例。原有的酒課定額仍留在府縣,通過漲酒價而多賣得的酒利上供朝廷,在榷酒總收入無大增長的情況下,歸朝廷支配的錢數越來越多。自此中樞、路級、府縣三級酒稅分隸的形式得以確認下來。
隻是如此一來,路監司與地方,尤其是三京四甸的矛盾日益突出起來。原因就在於添酒錢的出現,而添酒錢對於路轉運司乃是一項新增的收入,這筆錢數量越大越能加重轉運司的話語權,不僅中樞將添酒錢作為轉運司官員升遷銓敘的重要考評,而且轉運司也可因這筆款項加重在地方的事權,如水路交通建設及維護,倉庫務坊的規劃等漕司事務皆可繞開地方實施,無須再看地方眼色,而地方因為酒課成了定額收入,反而水利、築城等大工程需漕司襄助方可。
地方各府監軍城本無正店榷曲自釀,隻能從地方酒務或從京輔正店批發酒零售,而添酒錢直接由酒務及正店上供轉運司,相對三京四甸,地方酒課本來並非主計收入,所受影響遠不及三京四甸如此劇烈。主因是東京酒水開始侵占本地市場,路轉運使皆由朝官遷轉出任,這些官員本身就與京城仕宦顯貴幹係深厚,而東京正店與官宦宗親更是關係匪淺,尤其是京師不設都轉運使司,朝廷通過正店直接上供添酒錢,這其中便有操作之處。首先東京正店能以極低運費甚至以軍資轉運名義免費發運到地方,再通過酒務發售,如此以來,京師酒水與三京四甸本地所產價格相比竟相差無幾,而京師酒水素來更受世人推崇,因此銷量逐漸侵剝本地酒水市場份額,傷害的乃是地方原由酒課份額收入,地方財源損失頗豐;其次東京正店因銷量大增,便大量撲買都麯院的酒麯數量,自天聖三年至今都麯院從年製曲四十萬斤增長至七十萬斤,近年已經突破百萬斤,再加上各正店釀酒所費糧食,便導致京城糧食缺口增大,糧價不斷攀升,而京城經營糧食各行的行首們與正店差不多都是一個東家,因而在糧食上又有所斬獲;最後,因京師缺糧,於是朝廷又放出采買糧食的份額,要求各地轉運司,尤其是緣邊轉運司采買糧食以供應京師,而導致地方糧價走高,因此三京四甸正店釀酒成本也不得不漲價,而漲價就成了添酒錢又被轉運司一刀切走。如此一來,京師酒價漲幅反而低於地方,其銷量一日勝過一日,朝廷與中樞隻看酒課收入日豐,最苦的便是三京四甸,酒課收入反而日漸蕭條。
而三京四甸的地方官也不是逆來順受之輩,以丹南路為例,為何已經兩年未設轉運使?皆是前任轉運使為地方構陷而落職,朝廷不得不略作妥協,而京師酒水這些年在應天府也是不敢公開發售,隻能從其他監城走私而來了。國家宇內,還有如此走私之事,也真是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是蒼龍固說的,但是由希古、營丘栿這些幾個丹陽地方人物表現出來的神韻卻是格外有些不同尋常意味,尤其是營丘栿與萊觀卻好似旁觀者,似乎事不關己一般。
雖然蒼龍固沒有直言,但是意思很明白了,都轉運使司隨著轉運使到任,如何配合經撫司把第一把火燒起來,明日二位大臣見麵就要有一個定論。今夜蒼龍固來此並不是為承公收拾人心這麽簡單。
對於此由希古倒是有隔岸觀火之意,本身是縣衙門的屬官,酒課之事與本地事務牽扯不大,也無過多利益羈絆,且由於朝廷重視酒課,今年糧價攀升其實到了鄉裏而言,廣大農戶還是收益的,太丘縣身處山區,盛產的乃是柑橘、橄欖、蒲桃等果品,往常大多用於鄉裏果酒自釀之需,但是鄉野哪裏有好酒麯,因此果酒劣而價廉。然而這兩年東京正店引起的酒業動蕩,於是四京四甸各酒坊皆發力改良酒品以搶奪市場,因此也帶動各類水果供不應求。太丘縣翻過天台山便是京畿地界,因此本地農戶皆開荒而種植果木,更有通過認宗、婚姻、過繼等大量人口遷居此地來發展果業,也因此太丘縣正戶才能快速增長,而客戶規模更是明顯的膨脹起來。
朝廷考評地方官員首重丁口增長,其次兩稅可完,再次是地方太平,然後是刑獄治平,這便是對流內官員考課的統一標準,即四善二十七最也。按這個標準由縣尉本來已經是升遷在望,如今又兼提刑司的職司,隻需協助承公完成交辦事宜,公良參謀的今日未嚐不可也是他的將來。所以他自然是希望承公能大刀闊斧的革除丹南弊政,如此他和元知縣這樣的基層親民官才能循資補闕更進一步,至於都轉運使司做什麽,又與他這提刑司幹辦何幹?
萊觀大致也是這個心思,不同之處在於畢竟他並非在任官員,也不是沒有根基的小戶人家。他之所以以身涉險,參與進來,不正是搏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嗎?開弓沒有迴頭箭,當萊觀跟隨營丘栿上山,無論他自己本意如何,如今已經是與應天府本地勢力徹底決裂,哪怕這其中或許有蘆海書院長期庇護或幫助於他的師長學子。萊觀現在隻有一條路跟著承公走下去,步上如他恩師簋璧之相同的道路,即便他並未身在轉運司,也並不代表不能有所作為。
最為糾結的乃是營丘檁,他莫名其妙的入都轉運使司,且以白身而得上官,現在看來是分明把他放在火爐上烤。關於應天府上下的這些齷齪,即便他所知甚淺,可他父親乃是知府的副貳,這裏麵的烏七八糟他可是清楚得很。可正因為清楚得很,若是都轉運使司有所行動,即便不是營丘家透了底,也絕不會有人相信。
這不就是逼良為娼嗎?營丘檁心急,這種話都在心裏罵出來了。可是由不得他,好處已經給他了,有這個資曆哪怕走蔭官之途,未來也是一方父母;退路也封死了,隻要他舍不得轉運司這個差遣,那轉運司在應天府做任何事,他都逃不開幹係。
怎麽辦!正當他還遲疑掙紮時,一隻手牢牢抓住了他的手腕,他猛地迴過神,原來是兄長營丘檁緊緊地扼住了他的腕子。隻見兄長目光炯炯的緊緊盯著他,攥著他的手輕輕向下用力,營丘檁忽的反應過來,難怪兄長非要找來這一壇瓊酥酒,原來父兄已經打好了如意算盤,要拿丹南路的世宦鄉紳們動刀子,在獻上一份大禮,看來父兄圖謀的哪裏是應天府這方寸之地,而是要以此更上層樓啊!營丘檁也是驚得冷汗即刻而出,哪裏還能猶豫,他對兄長微微頷首,那攥著他的手才輕輕鬆開。
接下來,就是營丘檁自己的一生,第一次做出抉擇。
“蒼中書所言切中丹南時弊,”
隨著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來,反而覺得輕鬆許多。營丘檁叉手而立,徐徐一抒胸懷。
“所謂知微而見著,紫舒舍人從一壇酒便戳破了丹陽浮華下的懊糟事。”
營丘檁雖不似其兄長素有急智,但機靈勁兒也不遑多讓,方寸間也能將諸人皆兼顧到。
“楊親衛雖近衛禦前,不理俗務,然僅從瓊酥酒這一樣事也能觀察不尋常之處。”
營丘檁端起了一盞酒,將它拿到麵前,以此為題,將蒼龍固所言的大略說到實處。
“自慶康年間改革榷酒亂局以來,國家貲財得於茶、鹽、酒勝土地田賦之上。雖然有雲家國天下,但是利歸於上,而下有不足,殆於下,則上必虧騫。利歸於上,天下皆有所增益,利流於地方,以應天府這大府之地來看,絕非朝廷善政。”
“單論酒課,早年間應天府內有三家正店,承明樓、東華樓、玉滿堂者,仰賴天台山玄女瀍溪之酒池水的清洌碧透,味甜質純,有大宇中宗宣帝少康所作秫酒傳承千載之美名,向來冠絕當今天下名酒,所謂‘三薇漬麴糵,六甑承古方。潤料疏鬆酒醅,蒸餾糊化提香。煉穀粱之精華,濾麴糟而成漿。新酒出檀槽,鮮醪瀝紅缸。’三家分別作碧薇、天香、冷檀,最盛之時此三種酒銷量可當東京正店泰半,占大肇三成,居天下一成。丹南都轉運使司初涉酒務,外人看著是東京酒水蜂擁而入,丹陽三酒日漸萎靡。”
營丘檁說起這些是如數家珍,但萊觀知曉,其實營丘家許多商賈往來與貿易生意多是這少衙內親自負責,這衙內平常都被父兄的光輝遮住身形,卻讓人忽視了營丘家族子弟眾多,四代以來卻從未出過一個庸人俗物。
“如今東華樓、玉滿堂已經是過眼雲煙了,三家正店中隻有承明樓堅持下來,其次便是後起之秀丹楓館與泰豐樓,承明樓雖然還在,卻早就將碧薇酒秘方撲賣出去,如今拿著不倫不類的荔枝貢裝點門麵,至於泰豐樓揚言他家的玉京春便是脫胎於天香酒而更勝之,其實滋味不及天香酒四分,而丹楓館出品的“楓渡三品”分上中下三品,才是碧薇、天香、冷檀滋味。”
他哪裏說的是酒,分明在解析這酒課如今局麵。
“‘三楓何習習,五渡何悠悠,’這丹楓館便是欒大判到任之後,見證丹陽城五家老門戶一起鬥紐而成!”
營丘檁再說下去可真的是觸及此地權貴的痛處了,所謂縣官不如現管,通判家的兒子所知道的著實更深更廣些。
所謂‘鬥紐’,原本泛指印章,乃印章刻字的一端為印鬥,上端印鼻稱紐,引申而來。
然而引申到了商業上,便是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即‘鳩集富豪,合力同則,名曰鬥紐者,在在皆是。嚐以其則例言之:結至多十人以為局,高下資本自五十萬以至十萬,大約以十年為期,每歲之窮,輪流出局,通所得之利,不啻倍徙,而本則仍在。’
不同於類似智金寶這等自家有多少本錢便作多大的生意,乃是多個富紳巨室按著資本比例出資,比如這丹楓館便是五家老門戶平均出資兩成股本而開設,據聞十成股本作百俸,每俸折金六十兩,合計六千兩黃金,按當時作價六萬貫足陌銅錢。
“這五戶人家倒是豪氣,隻是有如此貲財何必湊在一起做生意?”
營丘檁的一席話果然吊起了眾人興致,尤其是蒼龍固,他剛才的侃侃而談也是做了一番功夫的。這些天子近臣並非簡簡單單的隻是文學之士,對於庶政也是有一番心得,尤其是入得幕府紮根地方,若是沒有些見識談何建樹。對於重振丹南酒業,恢複前課,也並非他一人所想,也是承公等眾人群策群力之事,隻是他將此事剖析的較為深刻罷了。以他的意思,都轉運使司可以此為契機,一方麵放開應天府酒業市場,實現添酒錢增收,另一方麵借酒課打壓三家正店幕後之人,甚至將此三正店經營之權重新撲買,徹底斷了當地豪紳一大財源。
“這五戶人家說是老門戶恰如其分,乃是宇朝遷都於此時,便封在此地為當時的東西南北中五閭大夫後人,算起來也是二十餘代人的經營,確實當得起老門戶之稱。”
營丘栿適時發言,
“二十餘代的積累那是如何的財富?隻是這幾戶人家從來都是不露圭角的做人,已經於丹楓館展現在丹陽城士庶麵前時,竟還有人不知這五戶人家的來曆!”
似乎什麽都沒說,卻又把事情說的很明白,為何欒大判到任後,如此不露鋒芒的五戶人家為何如此高調的用丹楓館幾乎壟斷了內城正店生意以及應天府榷酒貿易,這邊要向欒大判問明白了。
朝廷最深惡痛絕之事本地豪紳借著前任知府、欒大判以及諸多城監知縣官員都做了。看似此地學風繁盛,百業繁茂,其實以酒課為主,茶、鹽及絲絹諸稅皆大幅萎縮。單論酒課,先以轉運司承運軍糧虧空而引發的走私軍資私入酒坊事,參免了轉運使以下多位官員,三班使臣武職者,文資幕職者多人大辟,於是轉運司罷;再以丹南戍衛京畿北麵,不可以帥司掌握軍權,以淩南麵為由,使朝廷罷了安撫司;後又以路提刑顢頇擅權,屢廢地方裁決,而至冤案頻起,經審刑院、禦史台彈劾走了提刑,隻餘一個空架子提刑司。
而帶來的結果是,以轉運司積弊為借口,應天府酒課減少了三成,其餘諸城也減去兩成,又以酒業蕭條,導致糧價不穩,兩稅也少了兩成,至於其他各項課稅,合計皆是下滑,且持續多年。且不說對比東京,便是其他三京三輔也是呈衰憊之態。前些年朝廷還自責乃是丹南監司所用非人,導致如此局麵,可是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府路都開始照著丹南的路數而來,便覺得這事情不簡單了。
即便是東丹使團不來此地,恐怕朝廷也要將這裏查個究竟了。
這些人中,洞若觀火的其實是宗淑、風鳴、蘆頌、仝維幾人。如果說東丹使團來到此地必有更多禍亂發生,沒有人比他們更為篤定了。因為實在是沒有比丹南更適合出事的地方了,這裏製造變亂的天時地利人和皆具備了,地方荒政、官僚懶政、士紳亂政,隻要有心人推動一把,這裏便會攪動成一團亂麻,何況這裏還是大肇腹心之地,離東京城如此近,若是發生大案要案那真的是震動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