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讓咱們若是將彼此掌握信報與軍報鋪開來看看,或許可知其中玄妙。”
宗放示意大郎取來三雙素漆木箸來,眾人動手撤去案上器物,所謂運籌帷幄,便是如此。
宗放放下兩隻木箸,言道,
“咱們其由外及內,自上而下,由表及裏的試探究竟。其一,旬月前軍報,東丹南京即故幽都府開始增加軍儲,興建倉貯,按其新建規模,可增儲備糧五十萬石,草八十萬束(一束十五斤),雜料三十萬石,再算上積儲,約有糧百萬石,草百五十萬束,雜料八十萬石;其二,方才明道探得河北東丹境內青壯牧民及馬匹皆抽調一空,這河北便是綺裏撻凜所率三隻宮分軍所在,如此看來此三軍必然已經全麵征調,三萬宮衛正兵配給三萬宮丁,這便是六萬大軍。”
“莫小覷了這些宮丁,”宗端從旁補充,這話是說給虢玩與諸子弟的,柳晏久在邊地,並不疏忽邊防,如何不知東丹深淺?
“東丹族人除宮分軍丁,要麽於頭下軍州為諸王、國舅、公主丁屬,要麽是諸軍司軍戶,而東丹三十四族合計不過四十萬戶,又取八郡蕃華轉戶十萬戶入宮分,於是現在局麵是十二宮分軍丁四十萬丁,四族軍丁六十萬丁,這些丁口輪番上戍,上戍者則為戍守戶,未輪及者為留守戶,而戍守戶再分正兵、屯衛、遊擊,因此平素裏東丹常備軍事有五十萬丁,隻是彼此製約,相互製衡,堪用的乃是北地大綦邊境三萬人,大晟邊地三萬人,大肇前線六萬人以及禦帳親軍腹心部兩萬人,至於十二宮分軍的二十萬人,素來調用的不超過三支,否則四族貴戚與東北的蠻族便要蠢蠢欲動了。”
宗端也拿著四根筷子,將東丹兵馬核算的清清楚楚。
柳晏和虢玩並未開口,等待著宗家兄弟繼續分析。
宗放又放下兩根木箸,
“東丹使者入肇則必有變;重九南下射虎,其實是一個身子伸出的兩隻手,兩隻手做了什麽不重要,這顆心怎麽盤算才是關鍵,咱們現在看不透這是誰的心,且將東丹朝廷視作一體來看。”
宗放撚須略微思忖,才說道。
“今日是六月初八,我朝慈聖太後的長寧節乃是七月十六。隻是今年並非慈聖太後大壽之年,各國在京常使上賀表即可。而東丹素來與我朝兵革不息,無邦交往來之常例,隻是自宣宗龍禦上賓以來,兩國再未興起較大規模的兵事,彼此也有了使節往來,也與邊地開了三處榷場。然而,遣國使如此大陣仗為我朝太後賀乃是前所未有之事。按著慣例,東丹使團入京當在七月初八至七月十日之間,若是毫無意外的返程當在八月二十五日之後入東丹境內。從淩雲關若是輕騎快馬至上京不過兩日即可到達。”
“這說的是正常情形,若是東丹使團在貴國境內出了什麽事,時間就不能這麽算了!”
虢玩說道。
“按著過往的約定,今年長寧節上,貴我兩朝將約為婚姻,我朝使團將迎貴朝國使還朝下聘,而明年春,我朝公主便會嫁與貴朝帝子。東丹使團冒然進來,恐怕是想在此事上造次!”
宗家兄弟自然明白虢玩的意思,但是宗放並不打算過多糾結於此,而是繼續按著自己的思緒說道。
“東丹使團會如何變數太多,但是重九南下射虎,已經是確鑿之事。東丹節禮,九月初九日,國主應與諸部大人及各族頭領會獵北原。而東丹國主自上京出發之日便是八月底,隻是今年恐怕東丹聚集諸部,所射之虎就在會稽山了吧!”
宗放拈香在燈火上點燃,續在龍泉青釉弦紋三足爐中。樸拙庭院中,唯有此物與諸人神采相映生輝,和合線香散發的香氣氤氳開來,讓人髓海清亮。
“我本以為東丹主少國疑、女主羸弱,外有強敵、內有梟猙,必會生亂,未曾想綺裏撻凜如此謹慎,是打算在外立威了。”
言罷則放下最後兩枚木箸。
“若是綺裏撻凜率親衛返京,還有東丹宮變可能,但是其輕身入險地,隻怕是南侵之事,也是東丹朝廷共識。要麽是綺裏太後已經是彈壓不住這些國戚老臣,不得不禍水東引,要麽是各路軍頭已然是架空了朝廷,無論哪種情由兵禍已然是迫在眉睫了!”
“會有多大規模?”柳晏難得一臉凝重,真若是東丹南侵大肇,大晟絕無僥幸之理,即便是為了牽製大晟,東丹也必遣偏師渡河襲擾中山。
“兵事上便是明道所長了。”
聽得兄長之言,宗端已經是握著一把木箸,這番話是需要虢玩仔細傳迴大晟朝廷的。
“東丹兵力總數方才我已闡明,若說此番東丹能拿出多少兵馬,首要看軍資糧草,其次再看其朝廷決心,最後才是細究多少兵馬可堪調用。”
一句話便已經抓住了重點,宗端將箸瓶、酒斛、花插瓷瓶擺成一排,以箸瓶指代糧秣,酒斛為將領,瓷瓶為兵馬,口中說的細致,手上也是分門別類投放木箸。
“方才已經說了幽都府敵有糧百萬石,草百五十萬束,雜料八十萬石,可供二萬腹心部與六萬宮分軍三個月用度,除此外,其餘軍馬錢糧皆自籌,無須其朝廷供養,各頭下州軍能支應五萬兵馬如此用度已是極限。”
“如此說來,算上山東與河北戍卒,東丹南下兵馬不少於二十萬兵馬?”虢玩這一算不由一驚。
“料敵以寬,恐怕不止二十萬人!”宗端搖了搖頭。
除了宗放,諸人聞言簡直是大驚失色。
“方才這二十萬人皆是東丹本部兵馬,莫忘了山東八郡還有三百萬南人,其中可征調的糺軍計三十萬眾,還有東北蠻荒諸部也能抽調五萬人馬!”
“這豈不是近六十萬兵馬?”柳二郎聽得瞠目結舌,不禁順口而出。
宗端聞言竟展出一絲笑容,繼續說道。
“隻是賬是不能這麽算的,若是東丹調動如此之多兵馬,天下早就被他踏平了!”
於是,宗端開始往花瓶中投放木箸。
“幽都府所備糧草已是東丹數年積累所得,因此東丹本部兵馬極限便是這二十萬人,而即便乣軍是自備糧草,也無法支應三十萬人取用,能拿出湊合十萬人三個月糧秣已經是榨幹了八郡元氣,唯有蠻部五萬兵馬素來無須軍資,完全是靠著擄掠支應。這三十五萬人中,東丹本部戰兵不少於十萬,然披甲者不足四成,這已是數十年與我朝、貴朝征戰所積累而來,至於乣軍戰兵隻占三成,皆是輕兵射手,至於蠻部雖然都是戰兵,但是披甲者隻有各部頭領及子弟,聊勝於無罷了。”
“如此以來,也有戰兵十八萬,披甲者五萬餘,即便是昔日太宗東征,所遇之敵也不曾有如此規模!”大郎細細算來,也是不住感慨。
四十年前太宗攜百戰精兵東征,意欲收複東陸十二郡,麵對東丹八萬兵馬,竟然先勝後敗,十萬精兵一潰千裏,幸得秋崇誌等名將舍生忘死堅守防線,保住了山南四郡,而山東八郡再也無力收複。
因此今日聽得東丹南侵竟調動如此兵馬,眾人不免惶惶然。
不過,東丹調動如此許多兵馬若是不能大勝,那也是自損筋骨的局麵,雖說草原邦民入則為牧,出即成軍,但夏季本是馬羸羊瘠的時候,隻有入了秋,牛馬上了膘,才能有一戰之力。且待中夏莊稼秋收之後,不僅解決了糧秣之需,還有充足農閑壯丁可征調從軍,也隻有那時才湊得齊如此這般的大軍。
隻是肇晟兩國承平日久,待中樞決策已然是後手,一時慢則事事慢,若如此豈不是勢如危卵的局麵?
“此一時,彼一時也!”
宗端卻滿腹豪氣,似乎東丹的數十萬兵馬真如這木箸一般,依然被他牢牢攥在手裏。
“將為軍之膽,若無良將,縱有百萬軍又有何懼!”
宗端拿出四枚木箸,放在案上,然後拾起一枚。
“宣宗朝時,綺裏太後初臨朝,我朝再伐東丹,卻不想為東丹四位名將所敗,那時我便在軍中,領略了此四人的光芒,謻剌遜寧、謻剌韓隱相、謻剌惕隱。。。”
宗端依次將三枚木箸握在手中,目光流轉,似乎他眼裏看著的就是這三位東丹名將,猛地他將這三枚木箸折成兩半,棄於案上,隻將最後一枚木箸投於酒斛中。
“可惜此三人已經相繼而歿,如今。。。”
宗端一指那酒斛,
“如今隻餘綺裏撻凜一人而已,餘者皆不足慮!”
幾個人隨著他目光專注於酒斛中那孤獨的木箸,尤其是宗三郎目光熾熱,口裏默默的念著,綺裏撻凜、綺裏撻凜!
戌亥交時,雨住,夜色沉謐,細風卷動雲湫水氣而來,清冷,雲湫上霧氣淡淡而起,畢竟是山野深淵,這霧氣竟漸漸濃密起來。
“綺裏撻凜乃是當今天下聞名的名將,作為實際統軍之人,此戰極為兇險。”宗放接過話頭說道,“但東丹朝廷又豈能將舉國兵馬托付他一人,雖然此乃是三十年未有的國戰局麵,隻是攻守互易的局麵,無論是綺裏太後還是綺裏撻凜都是要在此立威,二人雖然昔日皆親臨戰陣,但彼時皆非主帥之人。如今二人爭鋒,其兵勢難測啊!”
眾人麵目齊齊變了顏色,宗端已是雙拳緊握,攢竹緊鎖,太陽暴起。
虢玩去席跪坐道:
“醉侯知微見著,在下也是判斷此次是東丹傾國之戰,所謂唇齒相依,我等急迫到此即是預警,也是求策。”言到此,嘿然一笑,“隻是可惜,我朝宰執重臣聞聽我等軍報,以為是危言聳聽,諷我等是妄言揣測。都督刺奸的尚書左丞居理陳詞,竟被三公質疑我等別有居心,幸有散騎常侍狐季子見重於陛下,才請得陛下旨意,借賀壽定親之機,與大肇朝廷商議備敵之事。狐季子久聞先生盛名,因此命我等到先生處,詳勘消息,為先生驅使。”
言道,稽首拜之。宗放正坐空首拜還。
“狐季子有此擔當,當得起河東狐氏第一俊傑之雅號。區區登雲閣之名,莫非也入了貴朝法眼?”
宗放不認為虢氏兄弟是如此不謹慎之人,但是當問還須問的明白。
“登雲閣之名,乃是家兄近日才坦言相告,江湖人言江湖事,何必事事上聞朝廷。再者,未能當年拜見先生,又如何再橫生枝節!”
“畢竟是昔日宗門間的往事,往事如夢如幻,我等這些山野遠客做人做事,但求心安,何必驚擾俗世。此一迴畢竟是大肇國內,凡事由老夫做主可好?”
虢玩自然知道深淺,連忙稱諾。
宗放正色道,“先帝不以予為江湖廢人,予本是苟且於山泉老林之下一散人,三退而陛下三次禮聘之,推心置腹,虛懷待士,皇恩浩蕩無以複加,即便是岩猿溪鳥,也不敢不粉身碎骨厚報。十年前先帝采納予之長策,期間準備,正為此時!”
宗放如何不知自家事?
現在唯有一個拖字訣,若是東丹確定金秋起兵,那能夠阻其鋒芒的隻有三關至山南這八萬東北戍衛禁軍。雖有秋崇誌之子秋延慶與宗端一眾名將,且有三關之險,但是形勢也不容樂觀!
若果不能延宕時日,那麽從現在算起,大肇與大晟隻有三個月的時間來做準備。從宗放與虢玩對於彼此朝廷的了解,恐怕這些時間尚不足以上下同心,摩厲以需。
隻有拖延東丹起兵時日,既然東丹現在的打算也是等使團迴朝後,再借秋獮起兵,那著力點自然首在使團身上。
時不我待!
宗放猛然起身,眾人連忙站起。宗放繞過案前諸人向中庭走去,諸人緊隨其後。
山雨過後嵐風起,雲氣淡攏月色明,隻見宗放颯爽身姿挺立於中庭小樓正階之上,手執拂塵輕揚,浩然之氣蓬勃而出,鶴氅隨風,長髯輕揚,嚴肅模樣仿若大羅金仙下凡一般。
“登峰造極上清界,祥雲瑞氣開太平,登雲閣執帚人令。”
登雲閣主人乃是外人的說法,其實登雲閣隻有一個執帚人發號施令,餘者皆是浮雲,這些浮雲中有聽令行事的雲仆,有杳無蹤跡的雲隱。雲隱雲現,天下震動。
聲音宏大,如鐵箏烈烈,飛揚而去。
“閣老在上,諸雲在此接令,”如驚雷破空,這靜謐的別院外竟異口同聲傳來迴應之聲。
宗氏諸人皆俯首聽令,柳氏父子亦是頗為撼動。而虢玩遠較他人更為驚詫。
‘我是刺奸中的拔尖人物,以我探微究極之能,這麽多人前行此處竟絲毫沒能察覺!’轉念又有所得‘登雲閣高手如斯,辦事周密,若真是名副其實,無論將來如何,如今實乃天下之幸也!’
天下諸邦皆有情諜諸司,隱秘者無可當登雲閣者。乃至於宣宗病重前,恐其不能為柳氏所容,乃命其大部隱秘蹤跡,隻有宮中宦者無法放置地方,此類人則在柳氏稱製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也因此為慈聖太後柳氏所重,改組成為皇城司,隻是這皇城司皆為宦官充任,唯以京都為重。
概因大肇朝堂素來警惕宦官參政,低階宦官不得出京,而高階宦官則由樞密院管理升遷庶務,而高階宦官唯以充任諸路走馬承受或監軍使方可出京,因此皇城司隻能以察查京中事務為要務。而至於軍情諜信則由樞密院下職方司負責,隻是如此以來,大肇在諜信這一項上較大晟、大綦變落了下乘。
也正因為如此,登雲閣便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必要。隻是這股力量究竟是握在誰的手裏,無人知曉。即便柳晏與虢玩兄弟知曉宗放是登雲閣主人,但對於其中內情也是雲山霧罩的看不透。
宗放示意大郎取來三雙素漆木箸來,眾人動手撤去案上器物,所謂運籌帷幄,便是如此。
宗放放下兩隻木箸,言道,
“咱們其由外及內,自上而下,由表及裏的試探究竟。其一,旬月前軍報,東丹南京即故幽都府開始增加軍儲,興建倉貯,按其新建規模,可增儲備糧五十萬石,草八十萬束(一束十五斤),雜料三十萬石,再算上積儲,約有糧百萬石,草百五十萬束,雜料八十萬石;其二,方才明道探得河北東丹境內青壯牧民及馬匹皆抽調一空,這河北便是綺裏撻凜所率三隻宮分軍所在,如此看來此三軍必然已經全麵征調,三萬宮衛正兵配給三萬宮丁,這便是六萬大軍。”
“莫小覷了這些宮丁,”宗端從旁補充,這話是說給虢玩與諸子弟的,柳晏久在邊地,並不疏忽邊防,如何不知東丹深淺?
“東丹族人除宮分軍丁,要麽於頭下軍州為諸王、國舅、公主丁屬,要麽是諸軍司軍戶,而東丹三十四族合計不過四十萬戶,又取八郡蕃華轉戶十萬戶入宮分,於是現在局麵是十二宮分軍丁四十萬丁,四族軍丁六十萬丁,這些丁口輪番上戍,上戍者則為戍守戶,未輪及者為留守戶,而戍守戶再分正兵、屯衛、遊擊,因此平素裏東丹常備軍事有五十萬丁,隻是彼此製約,相互製衡,堪用的乃是北地大綦邊境三萬人,大晟邊地三萬人,大肇前線六萬人以及禦帳親軍腹心部兩萬人,至於十二宮分軍的二十萬人,素來調用的不超過三支,否則四族貴戚與東北的蠻族便要蠢蠢欲動了。”
宗端也拿著四根筷子,將東丹兵馬核算的清清楚楚。
柳晏和虢玩並未開口,等待著宗家兄弟繼續分析。
宗放又放下兩根木箸,
“東丹使者入肇則必有變;重九南下射虎,其實是一個身子伸出的兩隻手,兩隻手做了什麽不重要,這顆心怎麽盤算才是關鍵,咱們現在看不透這是誰的心,且將東丹朝廷視作一體來看。”
宗放撚須略微思忖,才說道。
“今日是六月初八,我朝慈聖太後的長寧節乃是七月十六。隻是今年並非慈聖太後大壽之年,各國在京常使上賀表即可。而東丹素來與我朝兵革不息,無邦交往來之常例,隻是自宣宗龍禦上賓以來,兩國再未興起較大規模的兵事,彼此也有了使節往來,也與邊地開了三處榷場。然而,遣國使如此大陣仗為我朝太後賀乃是前所未有之事。按著慣例,東丹使團入京當在七月初八至七月十日之間,若是毫無意外的返程當在八月二十五日之後入東丹境內。從淩雲關若是輕騎快馬至上京不過兩日即可到達。”
“這說的是正常情形,若是東丹使團在貴國境內出了什麽事,時間就不能這麽算了!”
虢玩說道。
“按著過往的約定,今年長寧節上,貴我兩朝將約為婚姻,我朝使團將迎貴朝國使還朝下聘,而明年春,我朝公主便會嫁與貴朝帝子。東丹使團冒然進來,恐怕是想在此事上造次!”
宗家兄弟自然明白虢玩的意思,但是宗放並不打算過多糾結於此,而是繼續按著自己的思緒說道。
“東丹使團會如何變數太多,但是重九南下射虎,已經是確鑿之事。東丹節禮,九月初九日,國主應與諸部大人及各族頭領會獵北原。而東丹國主自上京出發之日便是八月底,隻是今年恐怕東丹聚集諸部,所射之虎就在會稽山了吧!”
宗放拈香在燈火上點燃,續在龍泉青釉弦紋三足爐中。樸拙庭院中,唯有此物與諸人神采相映生輝,和合線香散發的香氣氤氳開來,讓人髓海清亮。
“我本以為東丹主少國疑、女主羸弱,外有強敵、內有梟猙,必會生亂,未曾想綺裏撻凜如此謹慎,是打算在外立威了。”
言罷則放下最後兩枚木箸。
“若是綺裏撻凜率親衛返京,還有東丹宮變可能,但是其輕身入險地,隻怕是南侵之事,也是東丹朝廷共識。要麽是綺裏太後已經是彈壓不住這些國戚老臣,不得不禍水東引,要麽是各路軍頭已然是架空了朝廷,無論哪種情由兵禍已然是迫在眉睫了!”
“會有多大規模?”柳晏難得一臉凝重,真若是東丹南侵大肇,大晟絕無僥幸之理,即便是為了牽製大晟,東丹也必遣偏師渡河襲擾中山。
“兵事上便是明道所長了。”
聽得兄長之言,宗端已經是握著一把木箸,這番話是需要虢玩仔細傳迴大晟朝廷的。
“東丹兵力總數方才我已闡明,若說此番東丹能拿出多少兵馬,首要看軍資糧草,其次再看其朝廷決心,最後才是細究多少兵馬可堪調用。”
一句話便已經抓住了重點,宗端將箸瓶、酒斛、花插瓷瓶擺成一排,以箸瓶指代糧秣,酒斛為將領,瓷瓶為兵馬,口中說的細致,手上也是分門別類投放木箸。
“方才已經說了幽都府敵有糧百萬石,草百五十萬束,雜料八十萬石,可供二萬腹心部與六萬宮分軍三個月用度,除此外,其餘軍馬錢糧皆自籌,無須其朝廷供養,各頭下州軍能支應五萬兵馬如此用度已是極限。”
“如此說來,算上山東與河北戍卒,東丹南下兵馬不少於二十萬兵馬?”虢玩這一算不由一驚。
“料敵以寬,恐怕不止二十萬人!”宗端搖了搖頭。
除了宗放,諸人聞言簡直是大驚失色。
“方才這二十萬人皆是東丹本部兵馬,莫忘了山東八郡還有三百萬南人,其中可征調的糺軍計三十萬眾,還有東北蠻荒諸部也能抽調五萬人馬!”
“這豈不是近六十萬兵馬?”柳二郎聽得瞠目結舌,不禁順口而出。
宗端聞言竟展出一絲笑容,繼續說道。
“隻是賬是不能這麽算的,若是東丹調動如此之多兵馬,天下早就被他踏平了!”
於是,宗端開始往花瓶中投放木箸。
“幽都府所備糧草已是東丹數年積累所得,因此東丹本部兵馬極限便是這二十萬人,而即便乣軍是自備糧草,也無法支應三十萬人取用,能拿出湊合十萬人三個月糧秣已經是榨幹了八郡元氣,唯有蠻部五萬兵馬素來無須軍資,完全是靠著擄掠支應。這三十五萬人中,東丹本部戰兵不少於十萬,然披甲者不足四成,這已是數十年與我朝、貴朝征戰所積累而來,至於乣軍戰兵隻占三成,皆是輕兵射手,至於蠻部雖然都是戰兵,但是披甲者隻有各部頭領及子弟,聊勝於無罷了。”
“如此以來,也有戰兵十八萬,披甲者五萬餘,即便是昔日太宗東征,所遇之敵也不曾有如此規模!”大郎細細算來,也是不住感慨。
四十年前太宗攜百戰精兵東征,意欲收複東陸十二郡,麵對東丹八萬兵馬,竟然先勝後敗,十萬精兵一潰千裏,幸得秋崇誌等名將舍生忘死堅守防線,保住了山南四郡,而山東八郡再也無力收複。
因此今日聽得東丹南侵竟調動如此兵馬,眾人不免惶惶然。
不過,東丹調動如此許多兵馬若是不能大勝,那也是自損筋骨的局麵,雖說草原邦民入則為牧,出即成軍,但夏季本是馬羸羊瘠的時候,隻有入了秋,牛馬上了膘,才能有一戰之力。且待中夏莊稼秋收之後,不僅解決了糧秣之需,還有充足農閑壯丁可征調從軍,也隻有那時才湊得齊如此這般的大軍。
隻是肇晟兩國承平日久,待中樞決策已然是後手,一時慢則事事慢,若如此豈不是勢如危卵的局麵?
“此一時,彼一時也!”
宗端卻滿腹豪氣,似乎東丹的數十萬兵馬真如這木箸一般,依然被他牢牢攥在手裏。
“將為軍之膽,若無良將,縱有百萬軍又有何懼!”
宗端拿出四枚木箸,放在案上,然後拾起一枚。
“宣宗朝時,綺裏太後初臨朝,我朝再伐東丹,卻不想為東丹四位名將所敗,那時我便在軍中,領略了此四人的光芒,謻剌遜寧、謻剌韓隱相、謻剌惕隱。。。”
宗端依次將三枚木箸握在手中,目光流轉,似乎他眼裏看著的就是這三位東丹名將,猛地他將這三枚木箸折成兩半,棄於案上,隻將最後一枚木箸投於酒斛中。
“可惜此三人已經相繼而歿,如今。。。”
宗端一指那酒斛,
“如今隻餘綺裏撻凜一人而已,餘者皆不足慮!”
幾個人隨著他目光專注於酒斛中那孤獨的木箸,尤其是宗三郎目光熾熱,口裏默默的念著,綺裏撻凜、綺裏撻凜!
戌亥交時,雨住,夜色沉謐,細風卷動雲湫水氣而來,清冷,雲湫上霧氣淡淡而起,畢竟是山野深淵,這霧氣竟漸漸濃密起來。
“綺裏撻凜乃是當今天下聞名的名將,作為實際統軍之人,此戰極為兇險。”宗放接過話頭說道,“但東丹朝廷又豈能將舉國兵馬托付他一人,雖然此乃是三十年未有的國戰局麵,隻是攻守互易的局麵,無論是綺裏太後還是綺裏撻凜都是要在此立威,二人雖然昔日皆親臨戰陣,但彼時皆非主帥之人。如今二人爭鋒,其兵勢難測啊!”
眾人麵目齊齊變了顏色,宗端已是雙拳緊握,攢竹緊鎖,太陽暴起。
虢玩去席跪坐道:
“醉侯知微見著,在下也是判斷此次是東丹傾國之戰,所謂唇齒相依,我等急迫到此即是預警,也是求策。”言到此,嘿然一笑,“隻是可惜,我朝宰執重臣聞聽我等軍報,以為是危言聳聽,諷我等是妄言揣測。都督刺奸的尚書左丞居理陳詞,竟被三公質疑我等別有居心,幸有散騎常侍狐季子見重於陛下,才請得陛下旨意,借賀壽定親之機,與大肇朝廷商議備敵之事。狐季子久聞先生盛名,因此命我等到先生處,詳勘消息,為先生驅使。”
言道,稽首拜之。宗放正坐空首拜還。
“狐季子有此擔當,當得起河東狐氏第一俊傑之雅號。區區登雲閣之名,莫非也入了貴朝法眼?”
宗放不認為虢氏兄弟是如此不謹慎之人,但是當問還須問的明白。
“登雲閣之名,乃是家兄近日才坦言相告,江湖人言江湖事,何必事事上聞朝廷。再者,未能當年拜見先生,又如何再橫生枝節!”
“畢竟是昔日宗門間的往事,往事如夢如幻,我等這些山野遠客做人做事,但求心安,何必驚擾俗世。此一迴畢竟是大肇國內,凡事由老夫做主可好?”
虢玩自然知道深淺,連忙稱諾。
宗放正色道,“先帝不以予為江湖廢人,予本是苟且於山泉老林之下一散人,三退而陛下三次禮聘之,推心置腹,虛懷待士,皇恩浩蕩無以複加,即便是岩猿溪鳥,也不敢不粉身碎骨厚報。十年前先帝采納予之長策,期間準備,正為此時!”
宗放如何不知自家事?
現在唯有一個拖字訣,若是東丹確定金秋起兵,那能夠阻其鋒芒的隻有三關至山南這八萬東北戍衛禁軍。雖有秋崇誌之子秋延慶與宗端一眾名將,且有三關之險,但是形勢也不容樂觀!
若果不能延宕時日,那麽從現在算起,大肇與大晟隻有三個月的時間來做準備。從宗放與虢玩對於彼此朝廷的了解,恐怕這些時間尚不足以上下同心,摩厲以需。
隻有拖延東丹起兵時日,既然東丹現在的打算也是等使團迴朝後,再借秋獮起兵,那著力點自然首在使團身上。
時不我待!
宗放猛然起身,眾人連忙站起。宗放繞過案前諸人向中庭走去,諸人緊隨其後。
山雨過後嵐風起,雲氣淡攏月色明,隻見宗放颯爽身姿挺立於中庭小樓正階之上,手執拂塵輕揚,浩然之氣蓬勃而出,鶴氅隨風,長髯輕揚,嚴肅模樣仿若大羅金仙下凡一般。
“登峰造極上清界,祥雲瑞氣開太平,登雲閣執帚人令。”
登雲閣主人乃是外人的說法,其實登雲閣隻有一個執帚人發號施令,餘者皆是浮雲,這些浮雲中有聽令行事的雲仆,有杳無蹤跡的雲隱。雲隱雲現,天下震動。
聲音宏大,如鐵箏烈烈,飛揚而去。
“閣老在上,諸雲在此接令,”如驚雷破空,這靜謐的別院外竟異口同聲傳來迴應之聲。
宗氏諸人皆俯首聽令,柳氏父子亦是頗為撼動。而虢玩遠較他人更為驚詫。
‘我是刺奸中的拔尖人物,以我探微究極之能,這麽多人前行此處竟絲毫沒能察覺!’轉念又有所得‘登雲閣高手如斯,辦事周密,若真是名副其實,無論將來如何,如今實乃天下之幸也!’
天下諸邦皆有情諜諸司,隱秘者無可當登雲閣者。乃至於宣宗病重前,恐其不能為柳氏所容,乃命其大部隱秘蹤跡,隻有宮中宦者無法放置地方,此類人則在柳氏稱製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也因此為慈聖太後柳氏所重,改組成為皇城司,隻是這皇城司皆為宦官充任,唯以京都為重。
概因大肇朝堂素來警惕宦官參政,低階宦官不得出京,而高階宦官則由樞密院管理升遷庶務,而高階宦官唯以充任諸路走馬承受或監軍使方可出京,因此皇城司隻能以察查京中事務為要務。而至於軍情諜信則由樞密院下職方司負責,隻是如此以來,大肇在諜信這一項上較大晟、大綦變落了下乘。
也正因為如此,登雲閣便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必要。隻是這股力量究竟是握在誰的手裏,無人知曉。即便柳晏與虢玩兄弟知曉宗放是登雲閣主人,但對於其中內情也是雲山霧罩的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