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屬國之議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常秀氣得夠嗆,“要是給曹國公府加了恩,你的怨氣還不得把房頂給掀了啊!實話與你說,是我不讓陛下加恩的,你要怨就怨我吧!”
“姐,你怎麽胳膊肘往外拐啊!”常茂繼續嘟囔。
“孺子不可教也!”常秀一拍桌子,怒道,“你給我滾出去。”
常茂沒想到惹姐姐能生這麽大的氣,趕緊賠不是:“姐姐您別生氣,是小弟口無遮攔,是小弟的錯。”
常秀餘怒難消,壓著火兒說:“無功不受祿,受祿難長享,實打實地做事才是正道。你看看魏國公家的徐允恭,宋國公家的馮誠,早就去了軍中曆練,殺敵立功了。”
“那個,我也想啊!這不是沒有機會嘛!我連個實職都沒有,當大頭兵也沒我的份兒。虎父無犬子,我自認為不比他們倆差。”
聽到弟弟這樣說,常秀心中稍有安慰,方才常茂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樣子,她真的是又氣又恨。常秀說:“你要是有這份兒心,姐姐我一定給你求來一次機會,能不能抓得住,就看你的本事了。舅舅一直在北邊,你跟在他身邊,家裏也放心些。”
“謝謝姐姐。”常茂起身施禮。
“咱們是一家人,姐姐不是見不得你好,隻是怕你年少輕狂,做錯了事兒,毀了家業的根基。想長享富貴,要麽有親緣關係,要麽有功勞在身。要說親緣關係,咱們家有,別人家未必沒有,與功臣家結親,以後可少不了。所以要兩樣都有才保險。”
“姐,你放心,我明白。”常茂迴答。
“子曰,察其言,觀其行。光嘴上說得好沒用。”
“知道了,姐。我說到做到。”
“好吧。母親身體怎麽樣?常升呢?”正事兒說完了,常秀和弟弟拉起了家常。
就在常家姐弟閑聊的時候,早朝已畢,朱標習慣性地退往華蓋殿。方才早朝,詔命魏國公、曹國公、宋國公、衛國公休息數日後,重返北線,信國公湯和留京師。
在華蓋殿,朱標召見大都督府都督同知沐英、中書參政馮冕和儀禮司司丞鄭肅。
“自立國以來,沿海倭寇猖獗,屢屢擾民。官軍擊退,少傾複來,民不堪其累。所所記不錯,本月之內已有三份奏報了吧。”朱標說。
“陛下明察。倭寇猖獗,年年來襲,各地衛所雖屢屢擊潰,但始終無法剿滅,是臣等失職。”沐英出列迴奏。
“朕並不是要追究責任。萬裏海疆,敵動我靜,防不勝防,要想根除,追本溯源才是正道。倭寇之屬,成分雜亂,各種身份都有,日本、高麗等沿海諸國,甚至我大明的不法之徒也混雜其中。這些亡命之徒,聚攏於海上,伺機而動,燒殺搶掠。”
“陛下明鑒。根據數年來所俘獲倭寇的情形來看,確實如此,但多數都以日本國人為主或為首。”沐英迴答。
“是了,所以先帝多次致書日本國,要其清剿沿海,撫育黎民,然收效甚微。於我天朝而言,擊敗他們輕而易舉,畢其功於一役,殺光他們,亦非難事。然而,若不斷其源、拔其根,終難根除。其根源何在?在各國之政也。兵禍、苛政,百姓難以為生,加之亂兵裹挾,鋌而走險。在剿寇的同時,必要反省自身,善待生民。”
“陛下聖明。”中書參政馮冕讚道。
“陛下,日本國對於清剿倭寇並不積極,而高麗似乎能力不足,主要還是依靠我朝。”沐英說。
“高麗地狹人少,實力有限。而且之前親近元廷,隻是近幾年才轉變了。可惜啊,高麗國過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變故,國王更迭之後,未必會與我朝親近。”算算時間,高麗國王王顓應該快要被謀殺了,之後其養子辛禑成為新國王,他一改王顓親明的國策,恢複了與北元的宗藩關係。
對麵的三位不知道皇帝從哪兒得到的消息,預知別國的重大事件,也不好開口問,隻有默不作聲。朱標也不在意,自顧自地繼續說。
“高麗雖不足為患,但其若與納哈出勾結一起,沆瀣一氣,我們在遼東的軍事行動,就要受到一些牽製。”
“陛下,臣以為,高麗國就算不與我朝親近,也不至於敢與我軍為敵。”沐英說。
“人心不足,高麗國在元末亂世之際,已經趁機拿迴了不少土地。他們沒辦法向南發展,唯有向北一途。人心不足蛇吞象,隻要有足夠的利益誘惑,他們會一定會冒險一搏。不過呢,此事我們也無能為力,朕隻是提醒你要有個準備,與定遼都司那邊通通氣。”
“臣明白。”沐英迴答。
“對於日本國,雖然先帝冊封懷良為日本國王,但是懷良不過割據九州而已,搞不好現在連這點兒實力都沒有了,更別說清剿倭寇了。如今日本國內,南北分裂,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爭當天皇,幕府將軍足利氏正在一步步掌握大權,都騰不出手來對付倭寇。與其等日本國動手,還不如我們自己動手。”
“另外,日本國對於天朝敵意不小。前元時,使者多次被殺,演變至刀兵相見,隻不過是他們運氣好,遭遇大風,前元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後麵東征日本,都是嘴上功夫。而先帝立國,遣使日本,也是如此。縱然懷良與咱們交好,也不過是為了扯虎皮做大旗,狐假虎威。而且,通過建立朝貢關係,他們可是從天朝撈了不少好處。這幫小日子過的不錯日本人,哪兒有什麽真心臣服,一旦有機會就會反噬。”
“所以,朕對日本國的態度,在這兒與你們說個明白。第一,厚往薄來,不適用於日本國。日本遣使來朝,對等迴賜。第二,雖然有失天朝氣度,但朕不希望看到日本國穩定統一。第三,順便說一下,從明年起,所有外藩貿易,沒有任何優惠,照常征稅。”
“臣謹記。”三人躬身答道。
“鄭肅,近期應該有日本來使吧?”朱標問。
“正是。六月,日本僧宣聞溪、淨業喜春等來朝,奉馬匹和方物。適逢先帝龍體欠安,未有明旨,便一直滯留應天,尚未離去。”儀禮司丞鄭肅迴答。
“可有國書?”朱標問。
“已呈遞中書省。”馮冕迴答。
“其有何求?”朱標繼續問。
“通好貿易。”馮冕答。
“是誰派來的?”
“征夷將軍源義滿。”
“是他啊!”朱標暗笑道,“明天宣使者進宮,就在乾清宮見吧。”
“臣遵旨。”
“馮冕,你通知禮部鑄印局,造銅印一方。至於刻什麽字,稍後朕會派人送去。”
“臣遵旨。”
“好了,你們退下吧。”聞言,三人施禮告退。
“沐英,你留下。”朱標又說。
“姐,你怎麽胳膊肘往外拐啊!”常茂繼續嘟囔。
“孺子不可教也!”常秀一拍桌子,怒道,“你給我滾出去。”
常茂沒想到惹姐姐能生這麽大的氣,趕緊賠不是:“姐姐您別生氣,是小弟口無遮攔,是小弟的錯。”
常秀餘怒難消,壓著火兒說:“無功不受祿,受祿難長享,實打實地做事才是正道。你看看魏國公家的徐允恭,宋國公家的馮誠,早就去了軍中曆練,殺敵立功了。”
“那個,我也想啊!這不是沒有機會嘛!我連個實職都沒有,當大頭兵也沒我的份兒。虎父無犬子,我自認為不比他們倆差。”
聽到弟弟這樣說,常秀心中稍有安慰,方才常茂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樣子,她真的是又氣又恨。常秀說:“你要是有這份兒心,姐姐我一定給你求來一次機會,能不能抓得住,就看你的本事了。舅舅一直在北邊,你跟在他身邊,家裏也放心些。”
“謝謝姐姐。”常茂起身施禮。
“咱們是一家人,姐姐不是見不得你好,隻是怕你年少輕狂,做錯了事兒,毀了家業的根基。想長享富貴,要麽有親緣關係,要麽有功勞在身。要說親緣關係,咱們家有,別人家未必沒有,與功臣家結親,以後可少不了。所以要兩樣都有才保險。”
“姐,你放心,我明白。”常茂迴答。
“子曰,察其言,觀其行。光嘴上說得好沒用。”
“知道了,姐。我說到做到。”
“好吧。母親身體怎麽樣?常升呢?”正事兒說完了,常秀和弟弟拉起了家常。
就在常家姐弟閑聊的時候,早朝已畢,朱標習慣性地退往華蓋殿。方才早朝,詔命魏國公、曹國公、宋國公、衛國公休息數日後,重返北線,信國公湯和留京師。
在華蓋殿,朱標召見大都督府都督同知沐英、中書參政馮冕和儀禮司司丞鄭肅。
“自立國以來,沿海倭寇猖獗,屢屢擾民。官軍擊退,少傾複來,民不堪其累。所所記不錯,本月之內已有三份奏報了吧。”朱標說。
“陛下明察。倭寇猖獗,年年來襲,各地衛所雖屢屢擊潰,但始終無法剿滅,是臣等失職。”沐英出列迴奏。
“朕並不是要追究責任。萬裏海疆,敵動我靜,防不勝防,要想根除,追本溯源才是正道。倭寇之屬,成分雜亂,各種身份都有,日本、高麗等沿海諸國,甚至我大明的不法之徒也混雜其中。這些亡命之徒,聚攏於海上,伺機而動,燒殺搶掠。”
“陛下明鑒。根據數年來所俘獲倭寇的情形來看,確實如此,但多數都以日本國人為主或為首。”沐英迴答。
“是了,所以先帝多次致書日本國,要其清剿沿海,撫育黎民,然收效甚微。於我天朝而言,擊敗他們輕而易舉,畢其功於一役,殺光他們,亦非難事。然而,若不斷其源、拔其根,終難根除。其根源何在?在各國之政也。兵禍、苛政,百姓難以為生,加之亂兵裹挾,鋌而走險。在剿寇的同時,必要反省自身,善待生民。”
“陛下聖明。”中書參政馮冕讚道。
“陛下,日本國對於清剿倭寇並不積極,而高麗似乎能力不足,主要還是依靠我朝。”沐英說。
“高麗地狹人少,實力有限。而且之前親近元廷,隻是近幾年才轉變了。可惜啊,高麗國過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變故,國王更迭之後,未必會與我朝親近。”算算時間,高麗國王王顓應該快要被謀殺了,之後其養子辛禑成為新國王,他一改王顓親明的國策,恢複了與北元的宗藩關係。
對麵的三位不知道皇帝從哪兒得到的消息,預知別國的重大事件,也不好開口問,隻有默不作聲。朱標也不在意,自顧自地繼續說。
“高麗雖不足為患,但其若與納哈出勾結一起,沆瀣一氣,我們在遼東的軍事行動,就要受到一些牽製。”
“陛下,臣以為,高麗國就算不與我朝親近,也不至於敢與我軍為敵。”沐英說。
“人心不足,高麗國在元末亂世之際,已經趁機拿迴了不少土地。他們沒辦法向南發展,唯有向北一途。人心不足蛇吞象,隻要有足夠的利益誘惑,他們會一定會冒險一搏。不過呢,此事我們也無能為力,朕隻是提醒你要有個準備,與定遼都司那邊通通氣。”
“臣明白。”沐英迴答。
“對於日本國,雖然先帝冊封懷良為日本國王,但是懷良不過割據九州而已,搞不好現在連這點兒實力都沒有了,更別說清剿倭寇了。如今日本國內,南北分裂,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爭當天皇,幕府將軍足利氏正在一步步掌握大權,都騰不出手來對付倭寇。與其等日本國動手,還不如我們自己動手。”
“另外,日本國對於天朝敵意不小。前元時,使者多次被殺,演變至刀兵相見,隻不過是他們運氣好,遭遇大風,前元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後麵東征日本,都是嘴上功夫。而先帝立國,遣使日本,也是如此。縱然懷良與咱們交好,也不過是為了扯虎皮做大旗,狐假虎威。而且,通過建立朝貢關係,他們可是從天朝撈了不少好處。這幫小日子過的不錯日本人,哪兒有什麽真心臣服,一旦有機會就會反噬。”
“所以,朕對日本國的態度,在這兒與你們說個明白。第一,厚往薄來,不適用於日本國。日本遣使來朝,對等迴賜。第二,雖然有失天朝氣度,但朕不希望看到日本國穩定統一。第三,順便說一下,從明年起,所有外藩貿易,沒有任何優惠,照常征稅。”
“臣謹記。”三人躬身答道。
“鄭肅,近期應該有日本來使吧?”朱標問。
“正是。六月,日本僧宣聞溪、淨業喜春等來朝,奉馬匹和方物。適逢先帝龍體欠安,未有明旨,便一直滯留應天,尚未離去。”儀禮司丞鄭肅迴答。
“可有國書?”朱標問。
“已呈遞中書省。”馮冕迴答。
“其有何求?”朱標繼續問。
“通好貿易。”馮冕答。
“是誰派來的?”
“征夷將軍源義滿。”
“是他啊!”朱標暗笑道,“明天宣使者進宮,就在乾清宮見吧。”
“臣遵旨。”
“馮冕,你通知禮部鑄印局,造銅印一方。至於刻什麽字,稍後朕會派人送去。”
“臣遵旨。”
“好了,你們退下吧。”聞言,三人施禮告退。
“沐英,你留下。”朱標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