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因何而貪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訕笑:“吏治?曆代的手段無非是懲治一些貪官,訂立一些製度。可結果呢,曆朝曆代貪官層出不窮,殺都殺不完。陛下出身布衣,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製訂了最嚴厲的刑罰。重刑之下,就會官官廉潔奉公嗎?”
道衍沒接茬,像是在盤算著什麽,朱標呷了一口茶,繼續說。
“孤認為,不會比曆朝曆代少,甚至更甚也說不定。刑律的要義是預防犯罪,而不在於事後的懲罰,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嚴酷的懲罰之下,仍有人甘冒奇險,原因為何?”
“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人心不足蛇吞象。修行佛法,心靜如水,無欲才能無求。”道衍答道。
“哈哈!大師這是讓所有的人都出家嗎?還是說讓出家人來做官?”
“貧僧並無此意,是貧僧食言了,請殿下見諒。”道衍有點兒尷尬,起身賠不是。
朱標起身,將其按迴座位上,自己緩慢在屋裏踱步:“方才開個玩笑罷了。大師所言切中要害,確實是貪念作祟。都說人之初性本善,那官之初,總不是性本貪吧。”
“自然不是。”
“自隋開皇始,科舉以文章取士,錄取者大多都是熟讀聖賢書的正人君子,聖人怎會教導弟子做官為貪呢!無非是受到權力的侵蝕,沒有守住自己良心的底線。即便隻是個七品的知縣,在普通百姓看來,可能就是平生見過的最大的官,在治所之內便可隻手遮天,隨意妄為。沒有約束的權力滋生貪欲,貪欲生出種種惡行,最終遭殃的是天下的百姓。”
“殿下所言甚是!”道衍由衷佩服朱標的敏銳眼光。
“社稷的根基,就毀在這些盤剝百姓的底層官員身上。指望天下的官員都憑借自身的修養,守住良知,潔身自好,實在是太難了些,說難聽點就是癡心妄想了。那種清廉自守的官不是沒有,隻是太少了。”
“同樣地,上欺天子、下害黎民的巨貪大惡也是少數,而恰恰是貪占便宜的螻蟻,毀了千裏之堤。對此……”朱標停頓了一下,本想問問道衍的意見,卻叫對方聽得入了神,竟閉起雙目,讓他有些無語,隻好繼續說下去。
“對此,要更多地從製度上考慮,約束官員的權力。製定嚴刑酷法,讓為官者畏於事後的懲罰而有所收斂,是其一。其二,就是要有配套的監督、審查製度。譬如朝廷、行省、府州縣各級,上對下的檢查,平級監督;官員離任審查,刑獄、財務、民生各項工作要確認無誤,如有出入,必須給予說明,情節嚴重的,按律處罰。”
“還有一點,大多數人,哪怕是陛下都有所疏忽,或者說因為心中對貪官的痛恨而忽略了。”
聽到太子說這樣的話,竟然指摘皇帝的不是,道衍緩緩地睜開了雙眼,發現朱標正盯著自己看,有些尷尬地笑了笑,趕緊接話:“殿下的一番真知灼見,讓貧僧深益匪淺。殿下所說的被世人忽視的一點,是指什麽呢?”
“做官是為了什麽?一展心中抱負,造福百姓,固然是崇高的理想。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定是建立在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的基礎上。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誰還有閑心操心天下大事!”
“普通人都認為,為官者吃朝廷的俸祿,為皇帝辦差,肯定不存在吃不上飯的問題。實際上光靠朝廷的歲祿,大抵隻能解決溫飽問題。就拿七品知縣來說,歲祿八十石。假設,這個知縣上有父母,下有妻兒,正好五口之家,一日三餐,將飯食、蔬果、肉食都折算成米糧,想要吃飽的話,每人每天二鬥半。”
道衍眼珠一轉,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如此一來,解決一家人吃飯問題,每年就需要米糧四十五石,占去了歲祿銀子的一半。這還不包括穿衣、出行的開銷。另外,人在官場,隻要不是特別孤傲、脾氣古怪,人情世故、迎來送往是免不了的。譬如,擺一桌像樣一點兒的酒席,怎麽也得五兩銀子,折糧五石。”
“大師算算看,這個知縣一年下來,俸祿怕是還不夠花。寒窗苦讀,一朝得中,好不容易當了官,結果還要倒貼才能生活。照這樣,沒有點兒家底兒的窮人子弟,還是別來當官了吧,嗬嗬!”朱標苦笑一聲,道衍也無奈地笑了笑。
“當官反倒要賠錢,該怎麽辦?去借,去貸?這都是要還的,到時候還不是一樣沒錢。甘守清貧、辭官不幹,想想又對不起自己的一番辛苦,家人的殷切期望。”
“再者,當了官,見了世麵,看到那些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的生活,如何不羨慕。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所謂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產之家,不能辦也。”
“再迴頭看看自己,才混了個溫飽而已。於是,手中的權力就成了攫取錢財的工具。孤也不得不替他們說句話,我大明的官俸實在低得可憐,克扣貪財,也是被逼無奈。”
道衍:“殿下目光如炬,真知灼見,讓貧僧茅塞頓開。依殿下所言,應該提高官員歲祿,讓那些並非存心貪財的官員,能夠安心度日,把心思花在政務之上。”
“然也。這一點要形成製度,推行下去,才能保證不會因人廢政,這還需要仔細琢磨。”其實,朱標一直在琢磨雍正皇帝推行的新政——耗羨歸公、官員養廉。清代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又是個少數民族政權,有諸多的經驗、教訓可以學習借鑒,譬如雍正的另一條新政——攤丁入畝、官紳一體,都是不錯的,還有對於宗室皇族的管理也十分到位。同樣是二百多年,清代的宗室沒有像老朱家的子孫一樣成了朝廷的包袱,反倒是出將入相,為朝廷盡了不少力。
今日朱標到善世院,借機和道衍談話,一來是看看他的反應,能不能給點兒意見,二來是讓他見識到自己的高瞻遠矚、深不可測。一番交談下來,道衍沒有給出什麽意見,但是眼神中震驚之色,朱標倒是準確地捕捉到了,看來是不虛此行。
聊了差不多一個時辰,壺裏的茶也喝光了,朱標準備起身告辭。
“今日與大師一番談論,真是痛快!”
道衍站起身來:“殿下見識之深,目光之遠,貧僧萬不能及。”
“大師過謙了。希望日後還能像今日一樣,向大師討教,大師就安心在此吧!”
今天太子所說的話,雖然是很有道理,但不少都涉及到國策,甚至可以說指出了皇帝的錯處,道衍真不知道以後太子還能說出什麽大逆不道的話。道衍本想開口推辭一下,朱標卻已經起身走向禪房門口。
“哦,對了,今日之談話,不足為外人道也,大師切記。”馬上走到門口的朱標,迴頭對道衍叮囑道,然後哈哈大笑地推開門走了出去。
“說出去?那不是自尋死路嘛,我還沒活夠呢!”道衍翻了個白眼,氣鼓鼓地嘀咕道。
道衍沒接茬,像是在盤算著什麽,朱標呷了一口茶,繼續說。
“孤認為,不會比曆朝曆代少,甚至更甚也說不定。刑律的要義是預防犯罪,而不在於事後的懲罰,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嚴酷的懲罰之下,仍有人甘冒奇險,原因為何?”
“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人心不足蛇吞象。修行佛法,心靜如水,無欲才能無求。”道衍答道。
“哈哈!大師這是讓所有的人都出家嗎?還是說讓出家人來做官?”
“貧僧並無此意,是貧僧食言了,請殿下見諒。”道衍有點兒尷尬,起身賠不是。
朱標起身,將其按迴座位上,自己緩慢在屋裏踱步:“方才開個玩笑罷了。大師所言切中要害,確實是貪念作祟。都說人之初性本善,那官之初,總不是性本貪吧。”
“自然不是。”
“自隋開皇始,科舉以文章取士,錄取者大多都是熟讀聖賢書的正人君子,聖人怎會教導弟子做官為貪呢!無非是受到權力的侵蝕,沒有守住自己良心的底線。即便隻是個七品的知縣,在普通百姓看來,可能就是平生見過的最大的官,在治所之內便可隻手遮天,隨意妄為。沒有約束的權力滋生貪欲,貪欲生出種種惡行,最終遭殃的是天下的百姓。”
“殿下所言甚是!”道衍由衷佩服朱標的敏銳眼光。
“社稷的根基,就毀在這些盤剝百姓的底層官員身上。指望天下的官員都憑借自身的修養,守住良知,潔身自好,實在是太難了些,說難聽點就是癡心妄想了。那種清廉自守的官不是沒有,隻是太少了。”
“同樣地,上欺天子、下害黎民的巨貪大惡也是少數,而恰恰是貪占便宜的螻蟻,毀了千裏之堤。對此……”朱標停頓了一下,本想問問道衍的意見,卻叫對方聽得入了神,竟閉起雙目,讓他有些無語,隻好繼續說下去。
“對此,要更多地從製度上考慮,約束官員的權力。製定嚴刑酷法,讓為官者畏於事後的懲罰而有所收斂,是其一。其二,就是要有配套的監督、審查製度。譬如朝廷、行省、府州縣各級,上對下的檢查,平級監督;官員離任審查,刑獄、財務、民生各項工作要確認無誤,如有出入,必須給予說明,情節嚴重的,按律處罰。”
“還有一點,大多數人,哪怕是陛下都有所疏忽,或者說因為心中對貪官的痛恨而忽略了。”
聽到太子說這樣的話,竟然指摘皇帝的不是,道衍緩緩地睜開了雙眼,發現朱標正盯著自己看,有些尷尬地笑了笑,趕緊接話:“殿下的一番真知灼見,讓貧僧深益匪淺。殿下所說的被世人忽視的一點,是指什麽呢?”
“做官是為了什麽?一展心中抱負,造福百姓,固然是崇高的理想。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定是建立在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的基礎上。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誰還有閑心操心天下大事!”
“普通人都認為,為官者吃朝廷的俸祿,為皇帝辦差,肯定不存在吃不上飯的問題。實際上光靠朝廷的歲祿,大抵隻能解決溫飽問題。就拿七品知縣來說,歲祿八十石。假設,這個知縣上有父母,下有妻兒,正好五口之家,一日三餐,將飯食、蔬果、肉食都折算成米糧,想要吃飽的話,每人每天二鬥半。”
道衍眼珠一轉,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如此一來,解決一家人吃飯問題,每年就需要米糧四十五石,占去了歲祿銀子的一半。這還不包括穿衣、出行的開銷。另外,人在官場,隻要不是特別孤傲、脾氣古怪,人情世故、迎來送往是免不了的。譬如,擺一桌像樣一點兒的酒席,怎麽也得五兩銀子,折糧五石。”
“大師算算看,這個知縣一年下來,俸祿怕是還不夠花。寒窗苦讀,一朝得中,好不容易當了官,結果還要倒貼才能生活。照這樣,沒有點兒家底兒的窮人子弟,還是別來當官了吧,嗬嗬!”朱標苦笑一聲,道衍也無奈地笑了笑。
“當官反倒要賠錢,該怎麽辦?去借,去貸?這都是要還的,到時候還不是一樣沒錢。甘守清貧、辭官不幹,想想又對不起自己的一番辛苦,家人的殷切期望。”
“再者,當了官,見了世麵,看到那些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的生活,如何不羨慕。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所謂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產之家,不能辦也。”
“再迴頭看看自己,才混了個溫飽而已。於是,手中的權力就成了攫取錢財的工具。孤也不得不替他們說句話,我大明的官俸實在低得可憐,克扣貪財,也是被逼無奈。”
道衍:“殿下目光如炬,真知灼見,讓貧僧茅塞頓開。依殿下所言,應該提高官員歲祿,讓那些並非存心貪財的官員,能夠安心度日,把心思花在政務之上。”
“然也。這一點要形成製度,推行下去,才能保證不會因人廢政,這還需要仔細琢磨。”其實,朱標一直在琢磨雍正皇帝推行的新政——耗羨歸公、官員養廉。清代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又是個少數民族政權,有諸多的經驗、教訓可以學習借鑒,譬如雍正的另一條新政——攤丁入畝、官紳一體,都是不錯的,還有對於宗室皇族的管理也十分到位。同樣是二百多年,清代的宗室沒有像老朱家的子孫一樣成了朝廷的包袱,反倒是出將入相,為朝廷盡了不少力。
今日朱標到善世院,借機和道衍談話,一來是看看他的反應,能不能給點兒意見,二來是讓他見識到自己的高瞻遠矚、深不可測。一番交談下來,道衍沒有給出什麽意見,但是眼神中震驚之色,朱標倒是準確地捕捉到了,看來是不虛此行。
聊了差不多一個時辰,壺裏的茶也喝光了,朱標準備起身告辭。
“今日與大師一番談論,真是痛快!”
道衍站起身來:“殿下見識之深,目光之遠,貧僧萬不能及。”
“大師過謙了。希望日後還能像今日一樣,向大師討教,大師就安心在此吧!”
今天太子所說的話,雖然是很有道理,但不少都涉及到國策,甚至可以說指出了皇帝的錯處,道衍真不知道以後太子還能說出什麽大逆不道的話。道衍本想開口推辭一下,朱標卻已經起身走向禪房門口。
“哦,對了,今日之談話,不足為外人道也,大師切記。”馬上走到門口的朱標,迴頭對道衍叮囑道,然後哈哈大笑地推開門走了出去。
“說出去?那不是自尋死路嘛,我還沒活夠呢!”道衍翻了個白眼,氣鼓鼓地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