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策論天下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素聞大師精通儒道佛三家,今日特來請教。”朱標不打算繞彎子,撈幹貨。反正不管道衍上不上道,反正這輩子也別想離開他的眼皮子底下。
“殿下過譽了,貧僧徒有虛名,豈敢言教!”道衍推辭道。
“就憑當日對攤主說出燈謎的隱言,救他一命,大師絕非泛泛之輩。既然大師不肯賜教,那就當是閑聊,如何?”
道衍見推脫不得,隻得應下:“既如此,貧僧奉陪就是。”
“好!先說一點,今日之言,出得你口,入得我耳,走出這間禪房,蓋不承認。”朱標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比較敏感,所以先把調子定下來。
道衍何等聰明,當即明白接下來的閑聊非同一般,不由得正了正身子。
朱標:“大師以為,封王設藩之策如何?”
縱然是有些準備,道衍也沒料到對麵的太子笑裏藏刀,竟然拋出這麽個重磅炸彈。
道衍:“此事關乎朝政,非貧僧可以議論。”
朱標:“剛才不是說了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絕沒有第三人知道。孤今日來此,就是向大師問策,您若是緘口不言,大不了,把您請到春和宮,慢慢耗著。”
道衍沒想到,看上去彬彬有禮的太子,居然耍起了無賴,看來今日要是不出言應對一下,真是過不去了。他想起劉夫子的一句玩笑話:被朱家父子惦記上,就甩不掉了。
看這架勢,他自己肯定也被惦記上了,不知道是誰這麽好心向進了‘讒言’,不由得歎了一口氣,說道:“殿下既然這麽說了,貧僧也不繞彎子,有話直說了,萬一有所冒犯,還請殿下見諒。”
朱標心中暗喜,鄭重地說:“大師但講無妨,無須避諱,請賜教。”
道衍:“於當下看來,此策是治亂之本,於長遠看來,卻是禍亂之源。”
“哦?如此看,倒是與孤所想不謀而合。”朱標這麽說,是為了給道衍吃個定心丸兒,讓他不要有所顧忌,“可否詳細講講?”
“陛下,定下諸子封王,就藩領兵的國策,想的是由朱家子孫共同保衛大明的江山。藩王領的兵不是新兵,而是現在那些勳臣武將手裏的兵,把原本這些人手裏的兵權順理成章地收歸宗室掌握。如此有不臣者,想謀反,也成不了事。”
“正解。”
“可聽說,此策遭到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對。”
“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反對又有何用!”
“非也。他們這次的反對,是被陛下強壓下去的。此策也隻有陛下能夠壓服眾人,得以推行。但貧僧以為,這些人不會甘心,無論是那些勸諫以漢、晉宗室禍亂為戒的文官,還是怕失去了兵權任人魚肉的武將,都會盯著殿下的諸位弟弟。一旦行差踏錯,必遭彈劾。”
朱標點點頭:“這一點孤也想到了。”
道衍搖了搖頭:“可光謹言慎行,小心翼翼是不夠的。眼下北平、大同西安、遼東等北地,時刻麵臨元人的兵鋒,雲南還有舊元梁王盤踞。對付這些敵人,都需要能征善戰的將軍。若是諸王將來就了藩,扛不起這份責任,那可就……”
朱標:“那可就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讓人看了笑話。不過呢,藩王也無須衝鋒陷陣,隻要麾下有忠於朝廷的將領就可以了,兵事讓他們去做。大師所慮,也是在理。想來父皇也會有考慮,邊塞之地,必是有些武略的弟弟前往。還是說說禍亂之源吧,這個更重要。”
道衍輕咳一聲,接下來他要說的,就不是什麽好話了:“方才說了,就藩親王若是能力不濟,此策事倍功半,還有下麵的將領勉力支撐。若是能力太強的話,長期在邊疆統領征戰,用不了多久,恐怕那些將士們就隻識王命而不知朝廷了。”
“枝強幹弱,非朝廷之福。”
“這是削奪勳臣武將兵權的必然結果。不過,隻要朝廷掌握了絕對的力量,倒也不是問題。個別藩王尾大不掉,甚至……”道衍瞟了朱標一眼。
朱標笑著說:“甚至謀逆,也是以一隅敵全國,隻要朝廷行端坐正,不出昏招,便可輕易平定。這隻是後手,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打仗的好。設藩,是為了奪武將的權,那麽朝廷也可以讓武將再奪親王的權。藩王,既然可以設,那當然也可以削,大師以為如何?”
“此一時彼一時也,,殿下英明。”道衍讚道。單憑這幾句話,他就對眼前的太子有點兒刮目相看了。
“按照大師的說法,掌兵權的藩王,頂多是麻煩,稱不上禍亂之源吧。”
“殿下真是聰明過人。藩王掌兵,不過疥癬之疾,傳位數代,養在深宮的後繼之人,在軍中也就沒有多少威望了。可有一條卻是傳襲多少代都不會改變的。”
“大師說的是祿米。”
道衍微笑著點頭。
“大師眼光長遠。單看現在,藩王僅有數人,祿米也就是幾十萬石。但以後就不好說了,後繼之君的子嗣都封親王,親王之下再有郡王,光著這兩個爵位的俸祿,數代下來,我大明朝可能就負擔不起了。減爵降俸的事情,孤已向陛下進言過了。”
“貧僧佩服。”道衍起身鞠躬施禮。要說之前他答應朱標的請教,不過是敷衍了事,現在就不能說不驚訝了,太子年紀輕輕就有這般見底和敢於上諫的勇氣,絕非尋常。
“哈哈,在其位謀其政。說句犯忌的話,孤要是親王,才不操這個心呢!”朱標隨即笑了起來。
道衍見這位太子還真是什麽話都敢說,心中的芥蒂又放下不少,附和著笑了笑,拿起桌案上的茶杯,啜了一口。
“再聊點兒別的。大師,對我大明內外之狀況,有何見解?”
“這個嘛!對內,陛下一心恢複漢唐之風,實為可取,經過元末亂世的紛爭,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這是自然,民生是社稷的根基嘛!製定好的政策,有那麽幾個才智過人的大臣就可以了,可要執行好這些政策,讓百姓從中得到實惠,卻不是那麽容易。億兆生民,隻靠幾個人,是不可能治理好的。”朱標說完,目光直視道衍。
年近不惑的道衍,麵對還不到二十歲的太子,居然生出一種莫名之感,朱標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他的肉身,洞察他的內心。
道衍不由得打了個顫,輕聲念了句阿彌陀佛,定了定心神:“殿下所言甚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止億萬,當然要靠各級官吏去治理。官正則民興,官貪則民衰,這也是曆朝曆代整頓吏治的初衷。”
“殿下過譽了,貧僧徒有虛名,豈敢言教!”道衍推辭道。
“就憑當日對攤主說出燈謎的隱言,救他一命,大師絕非泛泛之輩。既然大師不肯賜教,那就當是閑聊,如何?”
道衍見推脫不得,隻得應下:“既如此,貧僧奉陪就是。”
“好!先說一點,今日之言,出得你口,入得我耳,走出這間禪房,蓋不承認。”朱標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比較敏感,所以先把調子定下來。
道衍何等聰明,當即明白接下來的閑聊非同一般,不由得正了正身子。
朱標:“大師以為,封王設藩之策如何?”
縱然是有些準備,道衍也沒料到對麵的太子笑裏藏刀,竟然拋出這麽個重磅炸彈。
道衍:“此事關乎朝政,非貧僧可以議論。”
朱標:“剛才不是說了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絕沒有第三人知道。孤今日來此,就是向大師問策,您若是緘口不言,大不了,把您請到春和宮,慢慢耗著。”
道衍沒想到,看上去彬彬有禮的太子,居然耍起了無賴,看來今日要是不出言應對一下,真是過不去了。他想起劉夫子的一句玩笑話:被朱家父子惦記上,就甩不掉了。
看這架勢,他自己肯定也被惦記上了,不知道是誰這麽好心向進了‘讒言’,不由得歎了一口氣,說道:“殿下既然這麽說了,貧僧也不繞彎子,有話直說了,萬一有所冒犯,還請殿下見諒。”
朱標心中暗喜,鄭重地說:“大師但講無妨,無須避諱,請賜教。”
道衍:“於當下看來,此策是治亂之本,於長遠看來,卻是禍亂之源。”
“哦?如此看,倒是與孤所想不謀而合。”朱標這麽說,是為了給道衍吃個定心丸兒,讓他不要有所顧忌,“可否詳細講講?”
“陛下,定下諸子封王,就藩領兵的國策,想的是由朱家子孫共同保衛大明的江山。藩王領的兵不是新兵,而是現在那些勳臣武將手裏的兵,把原本這些人手裏的兵權順理成章地收歸宗室掌握。如此有不臣者,想謀反,也成不了事。”
“正解。”
“可聽說,此策遭到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對。”
“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反對又有何用!”
“非也。他們這次的反對,是被陛下強壓下去的。此策也隻有陛下能夠壓服眾人,得以推行。但貧僧以為,這些人不會甘心,無論是那些勸諫以漢、晉宗室禍亂為戒的文官,還是怕失去了兵權任人魚肉的武將,都會盯著殿下的諸位弟弟。一旦行差踏錯,必遭彈劾。”
朱標點點頭:“這一點孤也想到了。”
道衍搖了搖頭:“可光謹言慎行,小心翼翼是不夠的。眼下北平、大同西安、遼東等北地,時刻麵臨元人的兵鋒,雲南還有舊元梁王盤踞。對付這些敵人,都需要能征善戰的將軍。若是諸王將來就了藩,扛不起這份責任,那可就……”
朱標:“那可就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讓人看了笑話。不過呢,藩王也無須衝鋒陷陣,隻要麾下有忠於朝廷的將領就可以了,兵事讓他們去做。大師所慮,也是在理。想來父皇也會有考慮,邊塞之地,必是有些武略的弟弟前往。還是說說禍亂之源吧,這個更重要。”
道衍輕咳一聲,接下來他要說的,就不是什麽好話了:“方才說了,就藩親王若是能力不濟,此策事倍功半,還有下麵的將領勉力支撐。若是能力太強的話,長期在邊疆統領征戰,用不了多久,恐怕那些將士們就隻識王命而不知朝廷了。”
“枝強幹弱,非朝廷之福。”
“這是削奪勳臣武將兵權的必然結果。不過,隻要朝廷掌握了絕對的力量,倒也不是問題。個別藩王尾大不掉,甚至……”道衍瞟了朱標一眼。
朱標笑著說:“甚至謀逆,也是以一隅敵全國,隻要朝廷行端坐正,不出昏招,便可輕易平定。這隻是後手,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打仗的好。設藩,是為了奪武將的權,那麽朝廷也可以讓武將再奪親王的權。藩王,既然可以設,那當然也可以削,大師以為如何?”
“此一時彼一時也,,殿下英明。”道衍讚道。單憑這幾句話,他就對眼前的太子有點兒刮目相看了。
“按照大師的說法,掌兵權的藩王,頂多是麻煩,稱不上禍亂之源吧。”
“殿下真是聰明過人。藩王掌兵,不過疥癬之疾,傳位數代,養在深宮的後繼之人,在軍中也就沒有多少威望了。可有一條卻是傳襲多少代都不會改變的。”
“大師說的是祿米。”
道衍微笑著點頭。
“大師眼光長遠。單看現在,藩王僅有數人,祿米也就是幾十萬石。但以後就不好說了,後繼之君的子嗣都封親王,親王之下再有郡王,光著這兩個爵位的俸祿,數代下來,我大明朝可能就負擔不起了。減爵降俸的事情,孤已向陛下進言過了。”
“貧僧佩服。”道衍起身鞠躬施禮。要說之前他答應朱標的請教,不過是敷衍了事,現在就不能說不驚訝了,太子年紀輕輕就有這般見底和敢於上諫的勇氣,絕非尋常。
“哈哈,在其位謀其政。說句犯忌的話,孤要是親王,才不操這個心呢!”朱標隨即笑了起來。
道衍見這位太子還真是什麽話都敢說,心中的芥蒂又放下不少,附和著笑了笑,拿起桌案上的茶杯,啜了一口。
“再聊點兒別的。大師,對我大明內外之狀況,有何見解?”
“這個嘛!對內,陛下一心恢複漢唐之風,實為可取,經過元末亂世的紛爭,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這是自然,民生是社稷的根基嘛!製定好的政策,有那麽幾個才智過人的大臣就可以了,可要執行好這些政策,讓百姓從中得到實惠,卻不是那麽容易。億兆生民,隻靠幾個人,是不可能治理好的。”朱標說完,目光直視道衍。
年近不惑的道衍,麵對還不到二十歲的太子,居然生出一種莫名之感,朱標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他的肉身,洞察他的內心。
道衍不由得打了個顫,輕聲念了句阿彌陀佛,定了定心神:“殿下所言甚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止億萬,當然要靠各級官吏去治理。官正則民興,官貪則民衰,這也是曆朝曆代整頓吏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