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薦設六科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外朝關鍵位置都是淮西老人,那些個通過科舉上來的寒門子弟,無依無靠,想要升官,難免不會巴結這些人,成為他們的黨羽。再來上淮西集團的拉攏,能夠獨善其身估計沒幾個。”
朱標接話說:“如此一來,淮西黨通過科舉一途,不斷給自己輸送新人,增強力量,從而長期把持朝政。”
“就是如此。況且,南方富庶,向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通過科舉上位的人數,遠非北方可比,這更是形成小團體的有利條件。所以,隻有先暫停科舉,發展文教,然後再開科取仕。”
朱標覺得,便宜老爹的擔心不無道理。科舉一旦被淮西黨把持,就成了輸血工具,隻會讓其越來越龐大。眼下,尚沒有經曆空印案、胡惟庸逆案的大肆殺戮,官員數量還算充足,通過察舉補充一二,足夠應付了。
“父皇天心遠慮,兒臣望塵莫及。不過兒臣擔憂,察舉賢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更容易安插自己人。為此,加強監督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是自然。”朱元璋迴過身來,麵露笑意說:“你有什麽想法直說吧。跟你老子還藏著掖著的。”
“兒臣有些想法,請父皇教誨。本來呢,督察百官是禦史台以及地方按察使司的責任,曆朝曆代莫不如此,可是貪官汙吏、弄權亂政者卻層出不窮。一方麵,君上不明,或自身昏庸,或受蒙蔽,另一方麵與監察製度自身也有關係。”
“監督機構,層級分明,從一品的左右禦史大夫,到正九品的照磨,與被監察的官員等級可謂一一對應。自古以來,以下犯上都是大罪,舉發之人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包括明麵上的和暗地裏的。”
“位卑職小之人,無緣麵見君上,方麵陳詞,為保自身隻有向上級匯報。以上治下,自然沒有那麽多顧慮,顯得名正言順。然而,身居高位者,就像三品以上的大員,手中有權,周圍有人,不知多少人要靠著他過活,如親戚朋友、門生故吏。”
“這些人行事顧慮很多,愛惜名聲,舍不得權力,因為一旦他們身敗名裂,便是萬劫不複,牽連甚廣。況且,能到如此高位,怎麽可能與同殿為臣的其他高官無涉!他們彼此之間有些事心照不宣,鬧得大了,大家都不好看。”
朱元璋插話說:“道理是這樣沒錯。這並不是官製的問題,而是官員自身品德的問題,身為監察人員,必須立身正,敢直言。”
朱標迴答:“父皇所言極是。兒臣以為,這樣的人才頗為難找,不可能建立規模龐大的監督隊伍。所以,兒臣以為在官職設置上,給予一定的保障,讓其能言敢言。”
朱元璋很感興趣,問道:“你繼續說,如何設置?”
“現在朝中的給事中一職,就可以善加利用。首先,所設人員,獨立於現在的禦史台、中書省,直屬皇帝。其次,人數無需太多,分為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兩人,總計十二人,選擇耿直自守之臣擔任。再次,給事中官秩正七品……”
“才七品?你剛才還說以下犯上是大忌,指望一個七品小官去舉發?”朱元璋驚訝地說。
“是的,就是正七品小官。官小位卑,不惜身,行事無多顧及,大不了就是丟官。相比於一二品的大官,七品小官那些讀書人還是放得下的。”
“哈哈,你倒是會說。”
“這個七品給事中,官小但權重。前麵說了,這十二名六科給事中直屬皇帝,那麽他們就有直接上奏折和隨時麵君的權力。六部事宜,例如上呈的奏折、發下的政令,都有相應的給事中負責監督,並記錄執行情況,每日匯總。簡而言之,給事中的權力不是來自他的品階,而是來自君上,誰敢輕視。至於具體職司,兒臣尚未想好。”
朱元璋一下就抓住了其中的關鍵,笑著說:“嗯,位卑就不能攬權,名不正言不順,但皇帝賦予的權力,又讓其敢於行事。不錯,很不錯啊!”
“還有呢,”朱標笑嘻嘻地說:“父皇試想,七品官,放在地方好歹是個知縣,一方父母官;放在京城,那真是芝麻小官。一個普通七品官,沒有機會和靠山,什麽年月才能成為侍郎、尚書那種大官。”
“可現在的給事中不一樣了,天子近臣,擔任侍郎、尚書也隻不過是君上的一念而已,隻要差事辦得妥帖就行了。這是多大的誘惑啊,一步登天,少熬多少年月。如此一來,天下賢才君子,還不得竟相而來,轟都轟不走。”
“哈哈!”朱元璋突然放聲大笑,嚇了朱標一跳,足足笑了一分鍾。
“標兒啊,你這幾年真是……”朱元璋邊說邊走到朱標身前,大手摁在他肩膀上,“真是讓咱刮目相看,屢屢獻計獻策,都切中要害。你說你這些主意都是打哪兒來的呀!”
“全賴父皇平日的教誨。”朱標在便宜老爹的大手之下,躬著身子說。
“少來,咱可沒教你那些個鬼主意。設立六科給事中,很有必要,具體職司吧,咱再琢磨琢磨。”
“父皇聖明遠邁先賢,兒臣告退。”
朱元璋叫住朱標,說:“等一下。大都督上奏,最近北邊胡騎屢生事端,剽掠不已,你出個主意再走。”
“兒臣以為派重臣良將前往北平、大同、西安等地,訓練士卒,以備邊事。去年一戰,擴廓損失不小,大部隊需要休整,肯定無力南下。如今小股襲擾,一方麵掠奪糧草,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在打探虛實,故而不得不防。”
朱元璋一揮手,說:“行,咱知道了,你這主意中規中矩,還算妥帖。”
“兒臣告退。”
朱標走後,朱元璋暗自嘀咕:“‘將帥可廢,國家不可亡’,說得輕巧,可眼下棄之不用,行嗎?”
“母後說行嗎?”迴到春和宮的朱標,看見常秀張口就問。
常秀故作嚴肅地說:“那當然是不行啦。母後說你這是不務正業,若為陛下所知,定然討不了好!”
“然後呢?”朱標站在常秀麵前,彎腰湊近了,直勾勾地盯著常秀,嘿嘿傻笑。
眼見朱標靠得這麽近,常秀有些不好意思,小聲說:“然後,然後,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你是為百姓生活著想,可能有朝一日新肥皂能夠深入尋常人家,讓百姓穿上幹幹淨淨的衣服。而且你不參與宮外的事情,不會耽誤正事。”
“然後呢?”朱標貼得更近一些。
常秀偏過頭去,說:“母後要我告誡你,萬不可做有失身份的事情,免得被朝臣借故攻訐,否則到時候陛下盛怒之下,你免不了一頓訓斥。”
朱標接話說:“如此一來,淮西黨通過科舉一途,不斷給自己輸送新人,增強力量,從而長期把持朝政。”
“就是如此。況且,南方富庶,向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通過科舉上位的人數,遠非北方可比,這更是形成小團體的有利條件。所以,隻有先暫停科舉,發展文教,然後再開科取仕。”
朱標覺得,便宜老爹的擔心不無道理。科舉一旦被淮西黨把持,就成了輸血工具,隻會讓其越來越龐大。眼下,尚沒有經曆空印案、胡惟庸逆案的大肆殺戮,官員數量還算充足,通過察舉補充一二,足夠應付了。
“父皇天心遠慮,兒臣望塵莫及。不過兒臣擔憂,察舉賢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更容易安插自己人。為此,加強監督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是自然。”朱元璋迴過身來,麵露笑意說:“你有什麽想法直說吧。跟你老子還藏著掖著的。”
“兒臣有些想法,請父皇教誨。本來呢,督察百官是禦史台以及地方按察使司的責任,曆朝曆代莫不如此,可是貪官汙吏、弄權亂政者卻層出不窮。一方麵,君上不明,或自身昏庸,或受蒙蔽,另一方麵與監察製度自身也有關係。”
“監督機構,層級分明,從一品的左右禦史大夫,到正九品的照磨,與被監察的官員等級可謂一一對應。自古以來,以下犯上都是大罪,舉發之人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包括明麵上的和暗地裏的。”
“位卑職小之人,無緣麵見君上,方麵陳詞,為保自身隻有向上級匯報。以上治下,自然沒有那麽多顧慮,顯得名正言順。然而,身居高位者,就像三品以上的大員,手中有權,周圍有人,不知多少人要靠著他過活,如親戚朋友、門生故吏。”
“這些人行事顧慮很多,愛惜名聲,舍不得權力,因為一旦他們身敗名裂,便是萬劫不複,牽連甚廣。況且,能到如此高位,怎麽可能與同殿為臣的其他高官無涉!他們彼此之間有些事心照不宣,鬧得大了,大家都不好看。”
朱元璋插話說:“道理是這樣沒錯。這並不是官製的問題,而是官員自身品德的問題,身為監察人員,必須立身正,敢直言。”
朱標迴答:“父皇所言極是。兒臣以為,這樣的人才頗為難找,不可能建立規模龐大的監督隊伍。所以,兒臣以為在官職設置上,給予一定的保障,讓其能言敢言。”
朱元璋很感興趣,問道:“你繼續說,如何設置?”
“現在朝中的給事中一職,就可以善加利用。首先,所設人員,獨立於現在的禦史台、中書省,直屬皇帝。其次,人數無需太多,分為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兩人,總計十二人,選擇耿直自守之臣擔任。再次,給事中官秩正七品……”
“才七品?你剛才還說以下犯上是大忌,指望一個七品小官去舉發?”朱元璋驚訝地說。
“是的,就是正七品小官。官小位卑,不惜身,行事無多顧及,大不了就是丟官。相比於一二品的大官,七品小官那些讀書人還是放得下的。”
“哈哈,你倒是會說。”
“這個七品給事中,官小但權重。前麵說了,這十二名六科給事中直屬皇帝,那麽他們就有直接上奏折和隨時麵君的權力。六部事宜,例如上呈的奏折、發下的政令,都有相應的給事中負責監督,並記錄執行情況,每日匯總。簡而言之,給事中的權力不是來自他的品階,而是來自君上,誰敢輕視。至於具體職司,兒臣尚未想好。”
朱元璋一下就抓住了其中的關鍵,笑著說:“嗯,位卑就不能攬權,名不正言不順,但皇帝賦予的權力,又讓其敢於行事。不錯,很不錯啊!”
“還有呢,”朱標笑嘻嘻地說:“父皇試想,七品官,放在地方好歹是個知縣,一方父母官;放在京城,那真是芝麻小官。一個普通七品官,沒有機會和靠山,什麽年月才能成為侍郎、尚書那種大官。”
“可現在的給事中不一樣了,天子近臣,擔任侍郎、尚書也隻不過是君上的一念而已,隻要差事辦得妥帖就行了。這是多大的誘惑啊,一步登天,少熬多少年月。如此一來,天下賢才君子,還不得竟相而來,轟都轟不走。”
“哈哈!”朱元璋突然放聲大笑,嚇了朱標一跳,足足笑了一分鍾。
“標兒啊,你這幾年真是……”朱元璋邊說邊走到朱標身前,大手摁在他肩膀上,“真是讓咱刮目相看,屢屢獻計獻策,都切中要害。你說你這些主意都是打哪兒來的呀!”
“全賴父皇平日的教誨。”朱標在便宜老爹的大手之下,躬著身子說。
“少來,咱可沒教你那些個鬼主意。設立六科給事中,很有必要,具體職司吧,咱再琢磨琢磨。”
“父皇聖明遠邁先賢,兒臣告退。”
朱元璋叫住朱標,說:“等一下。大都督上奏,最近北邊胡騎屢生事端,剽掠不已,你出個主意再走。”
“兒臣以為派重臣良將前往北平、大同、西安等地,訓練士卒,以備邊事。去年一戰,擴廓損失不小,大部隊需要休整,肯定無力南下。如今小股襲擾,一方麵掠奪糧草,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在打探虛實,故而不得不防。”
朱元璋一揮手,說:“行,咱知道了,你這主意中規中矩,還算妥帖。”
“兒臣告退。”
朱標走後,朱元璋暗自嘀咕:“‘將帥可廢,國家不可亡’,說得輕巧,可眼下棄之不用,行嗎?”
“母後說行嗎?”迴到春和宮的朱標,看見常秀張口就問。
常秀故作嚴肅地說:“那當然是不行啦。母後說你這是不務正業,若為陛下所知,定然討不了好!”
“然後呢?”朱標站在常秀麵前,彎腰湊近了,直勾勾地盯著常秀,嘿嘿傻笑。
眼見朱標靠得這麽近,常秀有些不好意思,小聲說:“然後,然後,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你是為百姓生活著想,可能有朝一日新肥皂能夠深入尋常人家,讓百姓穿上幹幹淨淨的衣服。而且你不參與宮外的事情,不會耽誤正事。”
“然後呢?”朱標貼得更近一些。
常秀偏過頭去,說:“母後要我告誡你,萬不可做有失身份的事情,免得被朝臣借故攻訐,否則到時候陛下盛怒之下,你免不了一頓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