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麽辦吧。至於派誰去,可得仔細斟酌。”對朱標的意見,朱元璋表示肯定。


    “派劉先生去?是非曲直,定能清清楚楚。”朱標提議。


    “劉夫子?既然你篤定是下麵人幹的,派他去豈不是大材小用。再說他已經致仕,讓他去臨濠,不見得是好事。”


    朱標稍一尋思,亦覺如此,“父皇明察,兒臣愚鈍。”


    “此事就交由你來辦。確定了人選,帶來讓咱見見,然後就可以出發了。要快,不可拖遝。”


    “兒臣遵旨。父皇,關於那首花鼓詞,兒臣還有話說。可這話有點兒不好聽,還請父親莫動氣呀!”


    聽朱標這麽說,原本怒氣消了大半的朱元璋,臉色又難看了起來。在他看來,朱標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非要戳他的軟肋,真沒眼力見。但經過這幾年,他對太子的意見越來越看重,覺得有時候他說的歪理,仔細琢磨之下,還真不錯。


    “說吧。”朱元璋走到一片狼藉的書案之後坐了下來。


    “兒臣以為,朱來財所講的花鼓詞,可能是有些誇大了。天下初定,朝廷頒布了諸多安養民力的法令,對帝鄉百姓更是關愛有加。可為什麽還會有這樣的民謠小調呢?”朱標開啟了慣常的循循善誘模式。


    “這與父皇對家鄉的看重有關係。”


    “啥?咱照顧鄉鄰,蠲免錢糧,還有錯了?”朱元璋奇道。


    “不,兒臣所說的並不是這方麵,而是父皇對家鄉的建設。臨濠是我朱家龍興之地,是為帝鄉,意義非同一般,父皇欽定為中都,營建城池宮闕。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數年之功而不可得。前番兒臣與二弟前往中都祭拜皇陵,也見識了工程之浩大。”


    “按照父皇的規劃,中都城周長四十五裏,有街二,曰順城、子民;有坊十六,每街各八;各公侯宅邸,共計三十三座。”


    “如此規模,所耗之多,實難想象,為此父皇連京師宮城的營建都停了下來。而參與建設的人,除了自願應征的以外,為了保證進度,恐怕也會有強征,不可能做到與民無犯。這與父皇先前所說的‘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怕是難以相符。”朱標停頓了一下,觀察便宜老爹的表情,見其沒有反駁,於是接著說。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附焉。開國功臣中很多都是父皇的同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也是人之常情。父皇敕建中都,高起樓閣、廣造殿宇,那些公侯叔伯們的府邸,定然也是瓊樓玉宇,亭台水榭,不一而足。”


    “這些用的都是百姓血汗,耗的都是天下民力。先不說中都城,就說如今的臨濠,城內看上去熱鬧非凡,一片繁華的景象,可離城不遠的農家,依舊是粗布衣、茅草屋,吃糠咽菜,未見有多少改善。”


    “況且,如兒臣前番所說,就算是中都落成,父皇也不會常住,後世之君更是如此。中都稱謂,繁華臨濠,不過是朝廷的麵子,做給外人看的,其實難符。倒不如給百姓些實惠,夯實朝廷的裏子,更為重要。”


    朱元璋突然站起身來,盯著朱標問道:“說了這麽多,你到底啥意思?有話直說吧。”


    朱標忽地雙膝跪地,雙目直視,說:“兒臣鬥膽,請求父皇罷建中都,以息民力。”言罷,俯身不起。朱家父子二人,一站一跪,沉默了大概十分鍾的時間,朱標跪得膝蓋都有點兒疼了,心想:趕快同意得了,反正過不了幾年,你自己也會下旨停建。


    “天下是咱朱家的天下,咱們不珍惜,誰還會珍惜呢!”朱元璋伸手扶住太子的胳膊,想拉他起來,於是朱標順勢站起身來。


    “咱是農民出身,深知民間疾苦。今日你之所言,切中要害。天下初定,百姓思安,民力不可廢,民心不可欺。明日咱就下詔,停止中都營建。”


    “父皇聖明,兒臣代天下百姓,叩謝父皇聖恩。”朱標又要下跪,被朱元璋一把拉住。


    “得感謝你。當初咱提出中都營建計劃的時候,劉先生就提出過反對意見,不過淮西文武都極力讚同,就這麽定下來了。沒想到,時到今日,又被進士老爺給料中了。”朱元璋不禁感慨。


    “父皇,雖然中都工程停了,但仍可為家鄉,為京師做貢獻。先前為營建中都,朝廷廣集天下良材。兒臣以為,中都建築,凡不足一半者均拆除,並所存餘材,其一可用於擴建龍興寺,讓百姓燒香禮拜,有所寄托,不至於為人所惑。”


    “其二擴建皇陵,以慰祖宗在天之靈,以彰父皇仁孝之心。而各地已經征集或在途的資材,則全數運至京師,以便在農閑時候,招募工匠擴建京師和皇城。”


    朱標說這番話,主要是為了給便宜老爹找個台階下,提議停建中都終究是拂了他的意,總要給些補償。可這下把朱元璋給搞懵了,笑問:“老大,你聽聽自己說的話,先前才說勞民傷財,現在不還是大興土木嘛,自相矛盾了吧。”


    朱標迴答:“兒臣以為並不矛盾。擴建龍興寺和皇陵,工程量相比營建中都,如九牛一毛,時間拉長一些也無妨。至於京師嘛,朝廷的臉麵,天下薈萃之地,不可輕忽,必要宏偉壯闊,以顯天朝之繁榮昌盛,而皇城就更是如此啦。”


    “另外,兒臣以為中都皇城的布局和規製很不錯,特別是增設武英、文華二殿,非常有必要,京師可以借鑒。請父皇放心,京畿重地,天子腳下,聖威當頭,隻要監察得力,定不會重蹈中都的覆轍。”


    “嗯嗯,是這麽個理兒。不過,為何非要增設武英、文華二殿?”


    “奉天大殿,皇城的核心所在,猶如父皇之於大明,武英、文華二殿,猶如文武百官,人君居中,人臣護持,天下正理。此外,父皇處理朝政、召見臣民也多了個去處。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太過莊重,乾清宮禦書房畢竟已屬後宮,不太方便,而武英、文華二殿正合適。”


    朱元璋笑著說,“你小子,倒是挺會做人,算你還有些良心。那就這麽辦,你去找工部和戶部商量。”他發現,朱標每次說出逆耳忠言之後,都會再說些稱意的話,讓人恨不起來,反而感覺還挺貼心。


    朱元璋又說起徐達等人已順利撤軍至北邊重鎮,就地鎮守。徐達、李文忠、馮宗異三人以及京師諸衛已經在迴來的路上了,他讓朱標交代禮部做好迎接準備,並由朱標出城郊迎,朱標沒有異議,一一應承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