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防雷防火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中都的事,朱標覺得已然說得很到位了,如何決斷全憑便宜老爹了。而後他又向朱元璋請示,近來京師多處發生火災,焚毀廬舍,人員也有傷亡,應該加強防火,增加水車巡邏。
宮城之內,更是重點防範,需擴大水龍局的編製,並於奉天殿廣場等開闊之處,設置存水的大缸,以備滅火之用。此等小事,朱元璋點頭同意,讓朱標找有司辦理即可。詢問之下,再無他事,便讓朱標迴去了。
重視火災的問題,倒不是朱標閑的沒事幹,而是此事至關重要。古代照明使用明火,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火災,且沒有避雷措施,普通茅草房乃至木製結構房舍,很容易雷劈起火,再加上缺乏消防設施,一旦著火很難撲滅,最終留得一片焦土。
別說普通民宅,就連天子所在宮城也不能幸免。有明一代,皇宮內最重要的奉天殿等三大殿曾數度毀於大火,又被重建。
南京的奉天殿算是比較幸運的,洪武一朝未見起火的記載,隻是到了朱棣靖難攻入南京,宮內起火,奉天殿等宮殿被毀。
朱棣登基後想著遷都去北京,奉天殿就沒有重修,一心營建新皇宮。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作為陪都,皇帝都不在此,修奉天殿也就沒必要了。正統十四年,謹身殿、華蓋殿起火被毀,至此南京三大殿都沒有了。
相較而言,北京的奉天殿就命途多舛了。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奉天殿正式投入使用,結果四月初八就遭雷擊起火,連帶著謹身殿、華蓋殿一同被毀。
朱棣有感於上天對他謀權篡位、背離祖宗行徑的不滿,事後放棄了重修,且有心重迴南京。沒兩年朱棣駕崩,朱高熾、朱瞻基相繼登基,都沒有重修三大殿,依舊對南京念念不忘,這一停就是十來年。
英宗朱祁鎮繼位,決議重修三大殿,不再提迴遷南京的事情。從正統五年(1440年)開始,到六年九月完工,用時僅僅一年多。三大殿雖然修好了,卻不複當年的壯麗景象,縮水了不少。
這一次重修後,三大殿物盡其用,使用了一百多年,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再次被雷擊焚毀。此次起火範圍頗廣,很多宮殿都被燒毀。重修工程直至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才完畢,然而限於內外焦困、南倭北虜的局麵,國力有限,三大殿進一步縮水,以至於宮殿和台基的尺寸相差不少,很不協調。
然而這一次重修之後,三大殿僅僅使用了三十多年,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再次毀於雷擊,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才重修完畢。明末李自成兵敗逃離北京的時候,放火燒了紫禁城,多數宮殿被毀,三大殿不得幸免。
如奉天殿這等體量的建築,修建一次所耗人力、物力、錢財可想而知。正統年間征發工匠、官兵七萬多人參與建設,嘉靖年間光是清理廢墟就用工三萬多人。
而建築所用木料諸如楠木、杉木都是從湖廣、四川、雲貴的深山中采伐,光此一項就耗銀九百多萬兩。由此可見,修建三大殿是多麽浩大的工程,可謂舉國之力,勞民傷財。
就這麽看來,要是能夠確保宮殿安全,就可以節省不少國力。從曆史來看,三大殿多數毀於雷擊起火,而非人為縱火,因此防天災甚於人禍。
三大殿位於台基之上,宮殿高大,特別是奉天殿和華蓋殿,很容易被雷電擊中。而且殿體都是雕梁畫棟的木製結構,一點起火便迅速蔓延。再加上防雷、防火、救火措施不到位,隻能眼睜睜地看著。
正因如此,朱標才重視起火災問題,建議在宮城內的空地,譬如廣場、宮門前後、城牆角落等,設置儲水的大缸。同時,在宮殿屋頂的龍吻之上安裝鐵鏈,作為避雷之用。
這些操作在清代已被使用,紫禁城內有大大小小的水缸三百多口,稱為‘太平缸’。至於殿頂的鐵鏈,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為之,其結果就是很好地避免了雷擊起火的發生,保護了那些珍貴的古建築,所以後世的太和殿仍是康熙時期的建製。
朱標下午在華蓋殿召見工部侍郎唐宗魯、戶部侍郎陳則、禮部侍郎丘民以及應天府尹蘭以權四人,交待防火事宜。宮內一應措施由工部牽頭,宮外則由應天府總管。叫戶部來,是為了核算花銷,叫禮部來則是為了讓宮內改動、增設合乎天道禮儀。
“老相國,有什麽事您盡管吩咐。”坐在下手的胡惟庸一臉堆笑地說。今日他接到李善長的邀請,到韓國公府一敘。
“你可知今日陛下召見老夫所為何事?”
李善長沒頭沒尾地問了這麽一句,胡惟庸有些納悶。韓國公已經致仕,沒了官職在身,除了中都營造總監,便沒有其他差事。但是看李善長的嚴肅表情,不像是什麽好事。
“可是為中都營造之事?以下官所知,工程進展順利,並無差錯。”胡惟庸試探地開口迴答。
“不錯,確為中都之事,與工程有些關係。陛下說正月已過,讓老夫盡快前往中都,並交辦了兩件事。”
“哪兩件?”胡惟庸順口追問。他隱隱猜到,皇帝交待的事可能是禍事。
“宋國公、永嘉侯他們在中都所為,你不會不知道吧?”李善長捋著胡子反問。
提到了馮宗異、朱亮祖,胡惟庸如何不明白。李善長致仕,徐達這個左丞相又經常領兵在外,不摻和中書省的事。如此,胡惟庸是淮西集團在行政中樞的實權高官,隻有把他拉上,朝廷這一麵才能過關,才好辦事,所以一幹公侯的很多事情都與他有關。
“屬下略知一二。”胡惟庸半真半假地迴了一句,觀望著李善長的態度。
“嗬嗬,你知道就好。老夫就托你給他們帶個話——不要以為人鬼不知,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臨濠是他們的老家,也是陛下的老家,幹了什麽不法事,趕緊補救。”李善長相信胡惟庸是全知道的,隻是看破不說破,點到就是了。
“請老相國放心,屬下一定帶到。”胡惟庸趕緊應承。他是個極聰明的人,通過李善長的話,已然明白宋國公等人的醜事皇帝知曉,但不打算深究,交給李善長辦理就是給他們一個退路,留了臉麵。
宮城之內,更是重點防範,需擴大水龍局的編製,並於奉天殿廣場等開闊之處,設置存水的大缸,以備滅火之用。此等小事,朱元璋點頭同意,讓朱標找有司辦理即可。詢問之下,再無他事,便讓朱標迴去了。
重視火災的問題,倒不是朱標閑的沒事幹,而是此事至關重要。古代照明使用明火,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火災,且沒有避雷措施,普通茅草房乃至木製結構房舍,很容易雷劈起火,再加上缺乏消防設施,一旦著火很難撲滅,最終留得一片焦土。
別說普通民宅,就連天子所在宮城也不能幸免。有明一代,皇宮內最重要的奉天殿等三大殿曾數度毀於大火,又被重建。
南京的奉天殿算是比較幸運的,洪武一朝未見起火的記載,隻是到了朱棣靖難攻入南京,宮內起火,奉天殿等宮殿被毀。
朱棣登基後想著遷都去北京,奉天殿就沒有重修,一心營建新皇宮。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作為陪都,皇帝都不在此,修奉天殿也就沒必要了。正統十四年,謹身殿、華蓋殿起火被毀,至此南京三大殿都沒有了。
相較而言,北京的奉天殿就命途多舛了。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奉天殿正式投入使用,結果四月初八就遭雷擊起火,連帶著謹身殿、華蓋殿一同被毀。
朱棣有感於上天對他謀權篡位、背離祖宗行徑的不滿,事後放棄了重修,且有心重迴南京。沒兩年朱棣駕崩,朱高熾、朱瞻基相繼登基,都沒有重修三大殿,依舊對南京念念不忘,這一停就是十來年。
英宗朱祁鎮繼位,決議重修三大殿,不再提迴遷南京的事情。從正統五年(1440年)開始,到六年九月完工,用時僅僅一年多。三大殿雖然修好了,卻不複當年的壯麗景象,縮水了不少。
這一次重修後,三大殿物盡其用,使用了一百多年,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再次被雷擊焚毀。此次起火範圍頗廣,很多宮殿都被燒毀。重修工程直至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才完畢,然而限於內外焦困、南倭北虜的局麵,國力有限,三大殿進一步縮水,以至於宮殿和台基的尺寸相差不少,很不協調。
然而這一次重修之後,三大殿僅僅使用了三十多年,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再次毀於雷擊,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才重修完畢。明末李自成兵敗逃離北京的時候,放火燒了紫禁城,多數宮殿被毀,三大殿不得幸免。
如奉天殿這等體量的建築,修建一次所耗人力、物力、錢財可想而知。正統年間征發工匠、官兵七萬多人參與建設,嘉靖年間光是清理廢墟就用工三萬多人。
而建築所用木料諸如楠木、杉木都是從湖廣、四川、雲貴的深山中采伐,光此一項就耗銀九百多萬兩。由此可見,修建三大殿是多麽浩大的工程,可謂舉國之力,勞民傷財。
就這麽看來,要是能夠確保宮殿安全,就可以節省不少國力。從曆史來看,三大殿多數毀於雷擊起火,而非人為縱火,因此防天災甚於人禍。
三大殿位於台基之上,宮殿高大,特別是奉天殿和華蓋殿,很容易被雷電擊中。而且殿體都是雕梁畫棟的木製結構,一點起火便迅速蔓延。再加上防雷、防火、救火措施不到位,隻能眼睜睜地看著。
正因如此,朱標才重視起火災問題,建議在宮城內的空地,譬如廣場、宮門前後、城牆角落等,設置儲水的大缸。同時,在宮殿屋頂的龍吻之上安裝鐵鏈,作為避雷之用。
這些操作在清代已被使用,紫禁城內有大大小小的水缸三百多口,稱為‘太平缸’。至於殿頂的鐵鏈,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為之,其結果就是很好地避免了雷擊起火的發生,保護了那些珍貴的古建築,所以後世的太和殿仍是康熙時期的建製。
朱標下午在華蓋殿召見工部侍郎唐宗魯、戶部侍郎陳則、禮部侍郎丘民以及應天府尹蘭以權四人,交待防火事宜。宮內一應措施由工部牽頭,宮外則由應天府總管。叫戶部來,是為了核算花銷,叫禮部來則是為了讓宮內改動、增設合乎天道禮儀。
“老相國,有什麽事您盡管吩咐。”坐在下手的胡惟庸一臉堆笑地說。今日他接到李善長的邀請,到韓國公府一敘。
“你可知今日陛下召見老夫所為何事?”
李善長沒頭沒尾地問了這麽一句,胡惟庸有些納悶。韓國公已經致仕,沒了官職在身,除了中都營造總監,便沒有其他差事。但是看李善長的嚴肅表情,不像是什麽好事。
“可是為中都營造之事?以下官所知,工程進展順利,並無差錯。”胡惟庸試探地開口迴答。
“不錯,確為中都之事,與工程有些關係。陛下說正月已過,讓老夫盡快前往中都,並交辦了兩件事。”
“哪兩件?”胡惟庸順口追問。他隱隱猜到,皇帝交待的事可能是禍事。
“宋國公、永嘉侯他們在中都所為,你不會不知道吧?”李善長捋著胡子反問。
提到了馮宗異、朱亮祖,胡惟庸如何不明白。李善長致仕,徐達這個左丞相又經常領兵在外,不摻和中書省的事。如此,胡惟庸是淮西集團在行政中樞的實權高官,隻有把他拉上,朝廷這一麵才能過關,才好辦事,所以一幹公侯的很多事情都與他有關。
“屬下略知一二。”胡惟庸半真半假地迴了一句,觀望著李善長的態度。
“嗬嗬,你知道就好。老夫就托你給他們帶個話——不要以為人鬼不知,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臨濠是他們的老家,也是陛下的老家,幹了什麽不法事,趕緊補救。”李善長相信胡惟庸是全知道的,隻是看破不說破,點到就是了。
“請老相國放心,屬下一定帶到。”胡惟庸趕緊應承。他是個極聰明的人,通過李善長的話,已然明白宋國公等人的醜事皇帝知曉,但不打算深究,交給李善長辦理就是給他們一個退路,留了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