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咱偶爾還是會去的。你到底想說啥?不要拐彎抹角的。”


    “兒臣以為,祖宗之地不可輕視,修繕營建,都為平常,不宜太過。就現在朝廷的狀況而言,北元實為大患,邊事不斷。南京距離塞上太遠了,調京軍前往所耗甚多。可若大量駐防邊軍,國力有限,必然是外重內輕。”


    “北邊漫長的戰線上的十數萬領兵,何人統領是為妥當?如今有徐叔叔在,其為人忠心不二,實乃父皇的福氣,後嗣之君怕是沒有啦。若為有心人所掌控,絕非社稷之福。”


    “正因如此,咱才讓藩王掌兵。兵權在一家人手裏,自然放心些。”朱元璋得意地說。


    “父皇聖明。此舉如今看是不錯,可時間長了就會有弊端。早在冊封諸弟為王時,兒臣便說過。強藩在外,天子一旦勢弱,國家便會遭難。退一萬步講,即便藩王沒有二心,但也不都是領兵大將的材料,更何況數代之後。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悉心選拔任用,互相製衡,可防一家獨大。”


    “跑題啦!說中都的事呢,怎麽繞到藩王的身上去了。”朱元璋沒好氣地提醒道。他一直以來對朱標反對藩王久掌兵權的事情耿耿於懷,認為朱標對於自己的弟弟缺少信任。


    朱標眼見又要觸黴頭,趕緊切迴正題:“父皇教訓的是。兒臣的意思是,為保江山永固,刀把子必須掌握在皇帝手中,軍隊的效忠對象亦隻有皇帝一人而已。”


    朱元璋聞言點頭,笑而不語,算是對朱標所說的認可。天下萬事,決於皇帝一人爾,這是皇權的集中體現。


    “南京雖是虎踞龍盤,但對於北邊作戰十分不利。兒臣以為,我朝即便設立兩都或者多都,其一必然要在江北甚至河北擇一重地營建之,遷都以便支援北線。”


    “嗯,確實如此。”


    “古往今來,江北建都之地,有西安、洛陽、開封以及北平。父皇以開封為北京,然其所在,四麵平川,交通便利,卻無險可守,不宜為都,宋靖康之恥,可以為鑒。”


    “洛陽、西安,風水寶地,為漢唐都城。。然時到今日,已無漢唐之風,土地貧瘠,民生艱難。況且,此二地聯通江南的運河,已經淤塞不可用。都城所在,耗糧甚巨,僅靠關中之地恐難支撐。”


    “再說北平,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雖也有部分淤塞,但仍能行船,稍加疏浚,便可解決糧食問題。北平所在,山脈環抱,南臨平原,既有險可守,又有路可退。而且離北邊最近,邊塞不必大量駐軍,若有戰事,邊軍隻肖支撐幾日,京軍便可增援到位。”


    見朱元璋沒開口,似是在權衡利弊,朱標決定先把優缺點擺清楚講明白。


    “自古以來,就兵事而言,一直都是北強南弱,開國建朝者大多起事在北,終有天下。而以南掃北平定天下者,唯父皇一人而已。”


    “這倒是不假。咱打拚了二十餘年,才有今日。不過,以南掃北,不易啊!”朱元璋感慨地說。


    “再有,以江南之地為都者,大多偏安。君臣上下以為憑借天險,便可無憂。非也,天險再絕,人力亦可破之,蜀地瞿塘峽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以南統北者,不以江北為意,以為北境皆失,仍可劃江而治,獨保江南,臥薪嚐膽,意圖收複失地。真是癡人說夢,北方既失,沒了優良戰馬和精悍士卒,再想反攻可就難了。想那前宋一朝,何曾收複北方。”


    “前車之鑒,不可不察。兒臣以為,以北平之地為都,就邊防而言,是為優選。然,其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北平遠離江南富庶之地,所耗財物,本地不足者必須依靠江南。一旦運河有失,則難以長期維持。其次,離邊塞近,既方便我軍支援,也給了敵軍直搗黃龍的機會,一旦兵臨城下,便是生死之戰。”


    “不錯,此一點該如何解決?”朱元璋也想到了,由此對遷都北平抱有疑慮。


    朱標撇嘴一笑,心想,天下哪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看到朱元璋瞥了自己一眼,趕緊解釋:“父皇莫怪。兒臣也是無奈,此點沒有實際解決辦法,唯有堅持一個信念。”


    “什麽信念?”


    “我大明天子,是天下人的君上,有責任庇護黎民。因此,必須堅持一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大明朝,沒有落跑的皇帝,沒有投降的朝廷。”朱標說得斬釘截鐵。


    朱元璋尋思了半天,拍案說道:“說得好!有骨氣!”隨後又小聲地問:“兵臨城下,勢不可敵,又當如何?真要叫我大明天子死守社稷?”


    “然也。若想避免,就要居安思危,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君者,決天下大事,身係億兆萬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


    朱元璋看著眼前的朱標,又覺得有點兒陌生。這個太子,自幼學文,仁義厚道,今天是怎麽了?想出這麽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法子,力薦遷都北平。


    “是這麽個理兒,但太冒險了吧。”朱元璋仍然表示擔憂。


    “父皇,忘憂而亡國啊!前元不到百年便失了天下,何也?遙想蒙古騎兵,縱橫天下,所向無敵,打下了中華有史以來最廣闊的疆土。然沒有強敵在側,君臣安於現狀,朝廷腐敗,百姓無食,不過幾十年便已成大廈將傾之勢,元末的亂世父皇再清楚不過了。”


    “置於險地,有外患在側,不失為一種激勵。況且,父皇武德充沛,我朱家子孫定能傳承,自強不息,不負聖望。”


    “但願如此。可若後人皆是好戰之徒,窮兵黷武,國家虛耗,對百姓而言亦非善事。”朱元璋疑慮未消。


    “父皇明鑒。兵者,兇器也,握於皇帝之手,一旦使用不當,社稷崩塌,國家傾覆,後果不堪設想。更何況,暴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禦民當以仁政為主,武事為輔。”


    “父皇文治武功,前所未有,還請父皇教誨為君之道。”到最後,朱標還不忘拍個馬屁,謙虛一下。


    “好吧,算你小子還有自知之明。有些事兒,你已然看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還有些事兒,你不在其中,不知所以。中都營建、向北遷都的事情,朝廷內外牽扯甚廣,豈能一言而決,你想得太簡單啦!”


    “父皇教訓得是,兒臣黃口小兒,不諳世事,思慮不周。”朱標躬身施禮。


    “這怎麽能怪你呢!你能夠多看、多想,發現其中的問題,咱很滿意。”朱元璋笑著說,朱標的改變他都看在眼裏,太子由弱變強,由文兼武,正是他所希望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