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英明。陳理、明升二人乃亡國之君,臣民、人心俱失,已然階下之囚。初時,善待二人,招降其舊部尚能發揮些作用。如今我大明為中華正統,天下歸心,人心所向,這二人的那點兒聲望就不值一提了。”


    “縱使如此,父皇仍賞其榮華富貴,實乃天恩。然二人由萬人之上的君主一下跌落高台,成了籠中鳥,豈肯甘心,說不得平時發了多少牢騷。今日讓其一觀我大明軍威,亦為震懾。”


    “你總有歪理。”朱元璋笑著說。


    “父皇謬讚。”朱標嬉笑著施了一禮。


    “臭小子,你倒是會撿便宜誇獎。”


    朱標收起笑臉,肅聲道:“父皇,兒臣以為,陳、明二人雖有微詞,不過小兒之言,不足為慮。怕的是,有心之人蠱惑利用,做出些於朝廷不利的事,屆時正典之下,二人刀斧加身,有傷父皇聖德仁心。”


    朱元璋聞言思索片刻,覺得有些道理,開口問道:“老大,有什麽想法你就說。”


    “兒臣建議,將陳、明二人遷居遠方,以保自身。”


    “哪裏比較合適呢?”


    “高麗。此地遠離陳、明二人的江南故地,他們人生地不熟,定然生不出亂來。詔令高麗國王,對二人善加禮遇,優渥厚待,以顯父皇聖恩。然不可讓其家族之人為官、為商、為民、為兵。”朱標參照曆史給出了建議。


    “可以,就這麽定了吧。過幾日,咱就讓禮部去辦。”


    “你去崇禮侯府幹嘛了?”


    看這意思,真是要刨根問底啊!朱標腹誹,隨即答道:“進去喝了杯奶茶,閑聊了幾句風土人情。現在看來,買的裏八剌對我們的接受度還不高,有那麽一點兒好感。”


    “人心難測,有時候說變就變,有時候卻堅定不移,你斟酌著辦吧。切記如今你已是監國的太子,行事不可不慎。”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朱標拱手施禮。


    “哦,對了。這幾天你就別折騰了,多陪陪常秀。過些日子,你和老二一起去臨濠謁皇陵,前兩天你爺爺托夢給咱了。如今你們成家了,得去告訴一聲。”


    “兒臣遵旨。”


    “行了,迴去吧。待欽天監選好了日子,你們就出發。”


    “兒臣……”朱標剛想施禮告退,祭祀皇陵的事讓他猛然想到洪武五年正月,魏國公等人請旨北伐。


    此次出征,魏國公、曹國公、宋國公三人率軍十幾萬,兵分三路,進剿王保保,結果徐、李兩位國公兵敗受挫,唯馮宗異得勝而迴。這個事兒朱標一直放在心上,然方才他想的不是如何扭轉敗局,而是打算把燧發槍送到草原上試一試,給張三一個立功的機會,好進一步升遷。


    通過幾次接觸,朱標覺得張三此人老實厚道,槍法不錯,可以大力培養。於是止住了告辭的話,轉而說:“父皇,兒臣有一個小小的請求。”


    “說吧,啥事兒?”本來要繼續批閱奏折的朱元璋,又抬起了頭。


    “燧發火槍按照前番在蜀地實戰的經驗,進行了一些更改,兒臣想讓火槍小隊到北邊軍中,與蒙古騎兵做些較量,順便再帶上幾門速射火炮。”朱標一五一十地說了。


    “咱記得,帶隊之人從蜀地迴來之後,就調到親軍都尉府了吧,叫?”


    “張三。”


    “對,張三。現在是個百戶了吧。”


    “父皇真是心細如發,如此小事還記得。兒臣佩服。”朱標趕緊馬屁送上。


    “拉倒吧,少扯淡。”朱元璋之所以記得此人,不是張三有多大的功勞,而是因為此事是朱標親自開口請求的。


    “行了,咱知道了。”朱元璋繼續批閱起了奏章。雖說朱標已初涉國政,一般事物交由其處理,但明初征戰不斷,鎮壓叛亂、前元舊吏投誠、四夷諸國朝見、武官選任辦法等事宜占了多數,均需皇帝裁決,所以朱元璋也不得清閑。


    “兒臣告退。”朱標又施一禮,退出殿門。


    迴到春和宮,朱標對常秀說了去臨濠謁皇陵的事兒,常秀頓時淚眼婆娑,自成婚以來,二人感情愈烈,特別是懷孕之後,情緒頗不穩定。另外,想到深宮之中,獨剩一人,身邊沒有親近之人,難免悲傷。


    朱標連忙把常秀攬入懷中,出言安慰其莫哭,否則對身體和孩子都不好,並表示自己定然速去速迴,不會分開太久。


    常秀這才漸止了哭泣,二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不知覺中常秀竟然睡著了。朱標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倒在床上,蓋上被子,然後輕手輕腳地退了出去。


    迴到正殿書房,朱標拿起桌上的折子看了起來,都是些抄本。瑣裏國遣使納貢朝見,朱元璋因其路途遙遠,忠心可鑒,厚賞之。派遣翰林帶製王禕齎詔諭雲南,曉以利害,望其歸附。


    “哎,可惜了,王禕有去無迴。”朱標歎了口氣,繼續看其他的。暹羅、爪哇國遣使進貢,遣楊載持詔諭琉球國,耀州宜君縣群盜作亂,自稱大王,劫掠州縣,秦州衛指揮僉事王溥等捕斬之,設立蒙古衛親軍指揮使司,以答失裏為僉事。


    不知覺中,已到了後半夜,朱標不想去擾了常秀休息,便吩咐秦順收拾一下,在正殿書房的榻上睡了。


    過了三天,詔命太子標、秦王樉會同禮部侍郎、太常寺少卿於正月二十五出發前往臨濠祭祀皇陵,以慰皇帝思親之意。


    此次謁陵隊伍,行皇太子和親王儀仗。朱標仍選了張三的百戶隨行,秦王護衛也是一個百戶,再加上禮部、太常寺運送祭祀物品的人,隊伍規模著實不小。


    由於路途稍遠,朱標沒有騎馬,而是乘坐金輅車,朱樉乘坐象輅車,行在隊伍當中。所走路線,與去年皇帝駕幸臨濠一樣,由龍灣渡過長江,再走陸路。


    過江上岸,朱標坐在車中,路麵顛簸得他左搖右晃,完全看不得書,有些昏昏欲睡,索性閉目養神。他心中想著,此次去往臨濠祭祀皇陵,或許是個機會。


    臨濠,也就是中都鳳陽,乃朱家龍興之地,頗受朱元璋的重視,於洪武二年下令營建城池,具體工作由韓國公李善長負責。中都城的布局規劃仿照了南京,具有前朝後宮、左祖右社的特點,有洪武門、奉天門、奉天殿、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宮等城門大殿,還有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壇、太廟等祭祀建築,規模尤在南京之上,後來朱棣營建北京也借鑒了中都的規製。


    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前前後後進行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皇城宮闕、禁垣以及外垣等建築工程,建造了大都督府、中書省禦史台以及眾多公侯府邸,最終還是被朱元璋以勞民為由下令罷止,剩餘材料用來修建龍興寺以及皇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