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派係之爭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坤寧宮,大明皇帝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飯。桌上僅有幾個碗碟,剛好四菜一湯,每人一碗米飯,邊吃邊聊,就像尋常百姓人家一樣。
“妹子,今天這個菜有點兒鹹了啊。”朱元璋夾了一口炒青菜,說道。
“哪個菜?”馬皇後已經吃完了,放下碗筷,坐在一邊,“那我再給陛下重炒一個菜。”說著話,用眼睛剜了一下正端著碗吃飯的大明皇帝。
盡管朱元璋沒看見馬皇後的眼神,但那個語調卻聽得分明,堆著笑說:“不用,鹹了正好下飯。老大,你說呢?”
朱標在一旁忙著幹飯,聞言抬頭見便宜老爹給自己使眼色,心想這跟我有啥關係啊,咽下一口飯:“兒子,覺得鹹淡正好。”
“老大,你多吃點兒。有人覺得鹹,可以少吃。”馬皇後笑著說。
朱元璋也沒敢接茬兒,把碗中剩下了兩口飯一掃而空,咂了咂嘴,讚道:“真不錯,咱吃好了!”此時朱標也剛巧吃完,馬皇後吩咐了一聲,幾名宮女上前收拾碗筷,而後擺上了茶壺茶盞,隨後退了出去。
此後便是皇帝一家三口的飯後時間,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也不需要人伺候。朱標趕忙倒了三杯茶,分別遞給朱元璋和馬皇後。
“父皇,兒臣有一事不明,請父皇賜教。”如今飯也吃了,要是再不說今天恐怕就錯過了,於是朱標先開了口。
朱元璋呷了一口茶:“說吧,啥事兒?”吃飽喝足之後,和老婆孩子聊聊天,是朱元璋難得的休閑時光。
“父皇今日大封功臣,朝中數十人晉位公侯。可兒臣聽下來,都是最早跟隨父皇打天下的淮西文武。為何浙東文臣卻無一人?”朱標斟酌了一下,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你是問這個?”朱元璋聞言很驚訝,卻沒有迴答,反問道:“你以為是為何?”
“起初,兒子認為浙東文臣沒有直接參與重要的軍事任務,談不上立了多少軍功,不能夠封爵。但是,韓國公同樣也是文臣,卻能封公爵,位居眾臣之首,所以兒子甚是疑惑。”朱標簡單地說了一下。他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套朱元璋的話,而不是自己出頭。
“浙東那些夫子如何能與韓國公相提並論!單憑一張嘴,什麽都看不慣,什麽都要批評兩句。”朱元璋沒好氣地說道。浙東集團的人,大多都是前朝的科舉出身,一幫文人,心中的標尺高了些,愛挑毛病,惹得皇帝心中不快。
朱標聽了便宜老爹的話,心中竊笑,被別人指摘了毛病,就存著報複的心思,身為皇帝就這點兒心胸啊。“是有個別人迂腐了些,過於苛責,總愛拿著聖人的道理來吹毛求疵。但是,也有人確實為父皇出謀劃策,鞠躬盡瘁,譬如說劉先生。”
待朱標說完最後劉先生三個字,朱元璋沒有接話而是盯著他,看得朱標心裏有些發毛,以為自己說錯了話,心中正在打鼓。隻聽朱元璋開口道:“你小子,是來給劉基他們鳴不平的?”
朱元璋的語氣很平和,既不是喜也沒有怒,朱標繼續說:“迴父皇,兒臣不敢。隻是不明白為何有功而不賞。”
此言一出,就有點兒質問的意思了,擺明了是要朱元璋給個理由。“嘭”的一聲,朱元璋重重地將茶盞拍在桌子上,嚇了朱標和馬皇後一跳。朱標趕緊跪地俯首,既然說了剛才的話,他就做好了承受怒火的準備。
“老大,是誰教你說這話的?是劉基?還是宋濂?”朱元璋厲聲喝問。
“迴父皇,兒臣所問,都出自本心,並無人教授。”朱標抬起頭平靜地迴答。他是實話實說,一不怕追查,二不怕對峙。另外依仗著嫡長子的身份和朱元璋的看重,相信也不至於招惹什麽大禍。
看朱標一臉淡定,目光直視,沒有絲毫閃躲,朱元璋心中的怒氣消了一半。在他看來浙東集團若是借著教授太子學識的機會出言蠱惑,那定然是該千刀萬剮。不過看樣子,應該不是,或許真是太子自己的疑惑。
馬皇後在一旁未發一言,經過觀察她也認為朱標所言是出於自身,並非被人蠱惑。而且,相比於朱元璋,馬皇後更相信文人士子的人品,至少劉基、宋濂不會做這種事。馬皇後借故給茶壺添水,站起身來走到朱元璋身後,看似不經意地敲了一下其後背。
朱元璋會意,臉上立馬陰轉晴,語氣也平和下來:“老大,起來吧。若是你真有此一問,那咱就給你說說。”朱標站起身來,內裏的衣襟都濕透了。雖然他有所依仗,覺得不會被便宜老爹給哢嚓了,但天子之怒還真是嚇人。
“朝中的局麵,想必經過這一陣子,你應該也看明白了。淮西文武和浙東夫子兩幫人,互相看不過眼,變著法兒地給對方麻煩。自立國以來,這種爭鬥愈激烈,從暗鬥變成了明爭,把朝堂搞得雞飛狗跳。”
“父皇明鑒。這兩派人水火不容,相互對立。但是有父皇在上,這兩派無論如何鬥法,都要仰仗父皇居中裁決,隻要維持兩邊的平衡,也鬧不出什麽大事。”
“說的不錯,有些眼光。朝中有派係,有黨爭,這並不可怕,也不用畏如猛虎。若是太平年月,為君者隻要懂得如何利用黨爭,控製住局麵不至於禍國殃民就可以了。但是眼下我大明初立,國力未盛,民力未充,且外有強敵、內有天災,正該是上下一心的時候。若為官的心中總想著勾心鬥角,還能有多少心思放在為政上呢!”朱元璋說完,一口引盡了杯中剩餘的茶。
“可是,經過父皇的封賞,淮西派係都已身居高位,而浙東文臣卻無一人出頭,那豈不是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麵,到時候對朝廷也並無好處啊。”朱標繼續追問。
“你以為咱不知道啊,哎!”朱元璋無奈地歎了口氣,“跟咱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大多是淮西老鄉,封官賜爵是必須的。即便如此,他們個別人還有些微詞,覺得不公。若是浙東的人也封了公侯,他們定會更加不滿。”
“妹子,今天這個菜有點兒鹹了啊。”朱元璋夾了一口炒青菜,說道。
“哪個菜?”馬皇後已經吃完了,放下碗筷,坐在一邊,“那我再給陛下重炒一個菜。”說著話,用眼睛剜了一下正端著碗吃飯的大明皇帝。
盡管朱元璋沒看見馬皇後的眼神,但那個語調卻聽得分明,堆著笑說:“不用,鹹了正好下飯。老大,你說呢?”
朱標在一旁忙著幹飯,聞言抬頭見便宜老爹給自己使眼色,心想這跟我有啥關係啊,咽下一口飯:“兒子,覺得鹹淡正好。”
“老大,你多吃點兒。有人覺得鹹,可以少吃。”馬皇後笑著說。
朱元璋也沒敢接茬兒,把碗中剩下了兩口飯一掃而空,咂了咂嘴,讚道:“真不錯,咱吃好了!”此時朱標也剛巧吃完,馬皇後吩咐了一聲,幾名宮女上前收拾碗筷,而後擺上了茶壺茶盞,隨後退了出去。
此後便是皇帝一家三口的飯後時間,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也不需要人伺候。朱標趕忙倒了三杯茶,分別遞給朱元璋和馬皇後。
“父皇,兒臣有一事不明,請父皇賜教。”如今飯也吃了,要是再不說今天恐怕就錯過了,於是朱標先開了口。
朱元璋呷了一口茶:“說吧,啥事兒?”吃飽喝足之後,和老婆孩子聊聊天,是朱元璋難得的休閑時光。
“父皇今日大封功臣,朝中數十人晉位公侯。可兒臣聽下來,都是最早跟隨父皇打天下的淮西文武。為何浙東文臣卻無一人?”朱標斟酌了一下,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你是問這個?”朱元璋聞言很驚訝,卻沒有迴答,反問道:“你以為是為何?”
“起初,兒子認為浙東文臣沒有直接參與重要的軍事任務,談不上立了多少軍功,不能夠封爵。但是,韓國公同樣也是文臣,卻能封公爵,位居眾臣之首,所以兒子甚是疑惑。”朱標簡單地說了一下。他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套朱元璋的話,而不是自己出頭。
“浙東那些夫子如何能與韓國公相提並論!單憑一張嘴,什麽都看不慣,什麽都要批評兩句。”朱元璋沒好氣地說道。浙東集團的人,大多都是前朝的科舉出身,一幫文人,心中的標尺高了些,愛挑毛病,惹得皇帝心中不快。
朱標聽了便宜老爹的話,心中竊笑,被別人指摘了毛病,就存著報複的心思,身為皇帝就這點兒心胸啊。“是有個別人迂腐了些,過於苛責,總愛拿著聖人的道理來吹毛求疵。但是,也有人確實為父皇出謀劃策,鞠躬盡瘁,譬如說劉先生。”
待朱標說完最後劉先生三個字,朱元璋沒有接話而是盯著他,看得朱標心裏有些發毛,以為自己說錯了話,心中正在打鼓。隻聽朱元璋開口道:“你小子,是來給劉基他們鳴不平的?”
朱元璋的語氣很平和,既不是喜也沒有怒,朱標繼續說:“迴父皇,兒臣不敢。隻是不明白為何有功而不賞。”
此言一出,就有點兒質問的意思了,擺明了是要朱元璋給個理由。“嘭”的一聲,朱元璋重重地將茶盞拍在桌子上,嚇了朱標和馬皇後一跳。朱標趕緊跪地俯首,既然說了剛才的話,他就做好了承受怒火的準備。
“老大,是誰教你說這話的?是劉基?還是宋濂?”朱元璋厲聲喝問。
“迴父皇,兒臣所問,都出自本心,並無人教授。”朱標抬起頭平靜地迴答。他是實話實說,一不怕追查,二不怕對峙。另外依仗著嫡長子的身份和朱元璋的看重,相信也不至於招惹什麽大禍。
看朱標一臉淡定,目光直視,沒有絲毫閃躲,朱元璋心中的怒氣消了一半。在他看來浙東集團若是借著教授太子學識的機會出言蠱惑,那定然是該千刀萬剮。不過看樣子,應該不是,或許真是太子自己的疑惑。
馬皇後在一旁未發一言,經過觀察她也認為朱標所言是出於自身,並非被人蠱惑。而且,相比於朱元璋,馬皇後更相信文人士子的人品,至少劉基、宋濂不會做這種事。馬皇後借故給茶壺添水,站起身來走到朱元璋身後,看似不經意地敲了一下其後背。
朱元璋會意,臉上立馬陰轉晴,語氣也平和下來:“老大,起來吧。若是你真有此一問,那咱就給你說說。”朱標站起身來,內裏的衣襟都濕透了。雖然他有所依仗,覺得不會被便宜老爹給哢嚓了,但天子之怒還真是嚇人。
“朝中的局麵,想必經過這一陣子,你應該也看明白了。淮西文武和浙東夫子兩幫人,互相看不過眼,變著法兒地給對方麻煩。自立國以來,這種爭鬥愈激烈,從暗鬥變成了明爭,把朝堂搞得雞飛狗跳。”
“父皇明鑒。這兩派人水火不容,相互對立。但是有父皇在上,這兩派無論如何鬥法,都要仰仗父皇居中裁決,隻要維持兩邊的平衡,也鬧不出什麽大事。”
“說的不錯,有些眼光。朝中有派係,有黨爭,這並不可怕,也不用畏如猛虎。若是太平年月,為君者隻要懂得如何利用黨爭,控製住局麵不至於禍國殃民就可以了。但是眼下我大明初立,國力未盛,民力未充,且外有強敵、內有天災,正該是上下一心的時候。若為官的心中總想著勾心鬥角,還能有多少心思放在為政上呢!”朱元璋說完,一口引盡了杯中剩餘的茶。
“可是,經過父皇的封賞,淮西派係都已身居高位,而浙東文臣卻無一人出頭,那豈不是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麵,到時候對朝廷也並無好處啊。”朱標繼續追問。
“你以為咱不知道啊,哎!”朱元璋無奈地歎了口氣,“跟咱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大多是淮西老鄉,封官賜爵是必須的。即便如此,他們個別人還有些微詞,覺得不公。若是浙東的人也封了公侯,他們定會更加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