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任右丞時,汪廣洋為左丞,楊憲嫉妒其才幹,擋了自己升遷的路,便指使禦史劉炳等人上書彈劾,汪廣洋因事免官。洪武三年七月,楊憲升遷為中書左丞,身居高位後,依仗皇帝的信任,更加囂張跋扈,罷舊吏,任用親信,專決省務。


    按道理,這時候中書省以左丞相李善長為老大,又有參政胡惟庸為臂助,應該不會讓楊憲事事專斷。所以有理由懷疑,這是李、胡二人的計策——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隻有放任楊憲為所欲為,他的所作所為才會不容於朱元璋,楊憲也是一如既往地不負眾望,枉法亂紀的事情沒少幹。


    或許是楊憲太能幹了,才用了一個月,李善長就準備好了彈劾的材料,上報朱元璋——楊憲構陷張昶心懷北元、互通書信,捏造事實誣告汪廣洋等一幹不法事。更想不到的是,身為浙東集團領袖的劉伯溫竟也上書彈劾,急著撇清關係。


    朝中兩大集團都看其不爽,上本參奏,朱元璋不得不重視。也怪楊憲太囂張,明裏暗裏地想整倒李善長,獨霸中書省。這與之前朱元璋交代的任務嚴重偏離,而且相比於楊憲,李善長在地位明顯更重要,縱然對其也有不滿,不到萬不得已或者下定決心,朱元璋斷然不會將其殺掉,整垮淮西集團。


    敵對勢力準備了充分的證據,己方也無意救援,甚至落井下石,最高統治者順水推舟,楊憲隻好乖乖認罪伏法。可以說,楊憲的死是他囂張不自知的惡果,也是朝廷派係以及君臣之間政治鬥爭的結果。朱標與楊憲在中書省事務上略有接觸,覺得其人恭敬有餘,謙遜不足,居高位而不自持,貪權結黨。搞情報擅長、搞政治不行,對日後的政局沒有多少助力,既然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那也隻能認命了。


    另外,大明從建國之初起,除了在邊境的大軍團對抗,剩下的軍事行動就是彈壓地方,各地的流寇、盜匪、蠻族以及倭寇經常出來鬧事。洪武三年的下半年,泉州府惠安縣民陳同作亂,連寇周邊永春、德化、安溪三縣,大敗泉州衛千戶姚得、龔勝以及指揮周淵等。幸得駙馬都尉王恭坐鎮福建,率精兵討伐,擒賊首,降其眾。綏寧縣民蕭天佑等聚眾為亂,平章楊璟遣兵鎮壓,斬賊首。倭寇劫掠山東、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州縣,福州衛派兵追捕,獲倭船十三艘,擒倭人三百餘。


    濟寧盜匪侯世雄嘯聚山林,攻掠藤縣、嶧縣等地,官軍奉命討平。海南盜賊陳誌仁、林公望等攻陷淩水等地,官軍討捕,林公望被斬首,其餘人等逃竄。青州民孫古樸等自號黃巾,襲擊莒州,殺害同知牟魯,青州衛遣兵平亂。沂州答山賊戴勝作亂,都督府僉事吳禎率兵討之。慈利縣土酋覃垕等洞蠻不服王化,下山為寇,周德興奉命討伐。


    諸如此類的局部平叛、平亂的軍事行動有十幾次之多,加之大雨、冰雹等各種天災,使得普通百姓的日子不太好過。朱標不由得感慨,古時的盛世恐怕都是官麵文章,其實難副,鬥升小民一直都是苦捱日子罷了,那他這個未來之人有多大的能力去改變這些?怎麽改變?能夠改到何種地步?


    洪武三年十一月,征虜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等還師至龍江,朱元璋親往迎接。第二日,徐達等奉上賀表,恭賀皇帝蕩平沙漠,靖清寰宇,成千秋偉業。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坐禦奉天殿,皇太子、諸親王侍立左右,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率文武百官列於丹階左右,舉行大朝會。


    皇帝詔諭文武群臣,曰:“汝等其聽朕命,朕今日定封行賞,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籌之二年,以征討未暇,故至今日。今天下既定,是用報以爵賞,其新附將帥之有功者,亦如之。凡今爵賞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無私。書雲:‘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今日所定,如爵不稱德,賞不酬勞,卿等宜廷論之,無有後言。”


    這大庭廣眾之下,哪兒會有不開眼的人真跳出來說三道四啊,簡直是茅坑裏打燈籠——找死。於是,群臣皆頓首悅服,遂班爵行賞。晉封國公者六人: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鄭國公、李文忠曹國公、馮宗異宋國公、鄧愈衛國公。俱令子孫世襲,惟常茂如無後嗣,兄終弟及。


    封侯者二十八人:湯和中山侯、唐勝宗延安侯、陸仲亨吉安侯、周德興江夏侯、華雲龍淮安侯、顧時濟寧侯、耿炳文長興侯、陳德臨江侯、郭子興鞏昌侯、王誌六安侯、鄭遇春滎陽侯、費聚平涼侯、吳良江陰侯、吳禎靖海侯、趙庸南雄侯、廖永忠德慶侯、俞通源南安侯、華高廣德侯、楊璟營陽侯、康茂才之子康鐸蘄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潁川侯、胡美豫章侯、韓政東平侯、黃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寧侯、梅思祖汝南侯、陸聚河南侯。俱令子孫世襲,惟華高嫡子許令承襲食祿米五分之四,康鐸嫡終,如無後嗣,庶長及之。所封公侯,賜誥命、鐵券,其餘有功文武、兵卒等皆賞賜有差。


    至此,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特別是淮西集團,都封公封侯,福澤子孫,十幾年的廝殺換來了如今的榮華富貴。用高官厚祿來獎勵這些跟隨自己的人,鼓勵那些想著建功立業的人——總體來說,就一句話,有功於朝者,不吝賞賜。


    朱標在意的是,與史實無異,這一次論功行賞,根本沒有浙東集團什麽事兒,劉伯溫、汪廣洋、宋濂等人,榜上無名。即便說隻有武將才論功封爵,文臣一般都是加賜虛銜,例如太傅、太師、太保等,很少封爵位。但是,李善長以管理後勤著稱,乃明初蕭何,百分百的文臣,卻位居功臣之首,封韓國公,還在徐達之上。


    雖然沒過多久,汪廣洋、劉伯溫雙雙晉封伯爵——忠勤伯和誠意伯,但對於這個伯爵爵位卻沒說子孫世襲,是一次性的,隻及己身。劉伯溫身為明初第一謀臣,被朱元璋多次讚成‘吾之子房’,後世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後朝軍事劉伯溫’的說法。這麽說來,劉伯溫封個侯不成問題。


    然而,曆史上對於朱元璋為何如此對待劉伯溫,並沒有什麽文字證據,而且後世推崇劉伯溫,絕口不提其封伯爵的事兒。朱標想著,既然魂穿了懿文太子,正好可以找便宜老爹當麵問個明白,就定在當日晚飯時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