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分封之議(上)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來到奉天殿外,隻見殿門大開,朱元璋正靠在大殿中央的一張躺椅之上,閉目養神。值殿內侍剛要高聲唱和,朱標連忙擺手阻止,一個人輕手輕腳地走進殿內,在朱元璋麵前站立不動,靜靜地等待著。
約莫過了一盞茶的功夫,朱元璋睜開了眼睛,一下就看到朱標站在跟前,隨即說道:“標兒何時來的?”
“兒臣參見父皇。”朱標邊說邊要跪下請安,被朱元璋阻止了,於是繼續說,“迴父皇,兒臣剛來不久,見父皇正在休息,未敢驚擾。父親這幾日為常叔叔的事情悶悶不樂,兒子甚是擔憂。還請節哀,龍體要緊。”朱標想先說幾句貼心的話,哄得便宜老爹高興,以免待會兒被訓得太慘。
聽了朱標的話,朱元璋覺得非常暖心,略帶欣慰地說:“咱身體好得很,不用擔心。這幾日瑣事繁多,略感疲累。今天找你來,是有個事兒,想問問你的意見。”
“請父皇明示。”朱標鞠了一躬,說道。
“先前,咱定下了封建諸王,以為藩屏的國策,並下旨修撰《祖訓錄》,永為定製。自此之後,就總有言官諫言,引經據典地說此事不利社稷。你作為太子,國之儲君,咱想聽一聽你的想法。”朱元璋隨口說。
朱標聞言,心裏一驚,他沒想到會是這件事兒。此事之前他已有腹議,本來還擔心貿然說出來不太妥當。今天就問到他頭上了,還真是剛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不過,他的想法與朱元璋定下的國策有一些差距,甚至背離,他打算來個以退為進,於是迴奏道:“此項國策確實關乎天下社稷。兒臣年少,見識不多,不敢妄言。”
“沒什麽要緊。上次那個關於火器改革的事情,你說得頭頭是道。此間隻有你我父子二人,你放心大膽地說吧。”
“兒臣謹遵聖命。兒子最近讀了些史書,聽李先生說起過此事,心中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請父皇指正。”朱標施了一禮,繼續說,“封建之策,古已有之。周天子分封諸侯,以衛天下,國祚八百,漢高祖同姓封王,以鎮地方,享國四百。由此可見,分封諸王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所有非議之人,實乃不識大體的短視之輩。”
“確實有此一說。那還有呢?”朱元璋不是想聽他歌功頌德,於是繼續追問。
“諸王就藩,鎮守地方,是謂‘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乃藩國之主,權力之大,僅次於天子。特別是在北方邊鎮,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藩王,為更好地應對與北元的戰爭,必然要接管,也必須要接管軍隊。這樣一來就分散了原本掌握在元勳宿將手中的兵權,省得他們憑借掌兵之權不遵朝廷禮法,如此更有利於朝廷的穩定。”朱標說完這一點便住了口,靜靜地等著朱元璋發話。他覺得這一點應該說到便宜老爹的心裏去了,是其封建諸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說得有點兒道理。咱派自己的兒子替那些個將軍們上陣殺敵,跟元人玩兒命,他們非但不感激咱,還跟咱對著幹。”朱元璋有些生氣地說。
“父皇莫生氣。這種事兒古來有之,漢高祖大殺功臣,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從將軍們手中奪迴兵權。這是以武力建國,必然要走的一條路,將軍們當然要提防,分了他們的權,他們當然不樂意。不過,父皇仁德,不似漢高祖,也不像宋太祖;將軍們都是父皇的兄弟,定然不忍屠戮,而且兵權是朝廷的,不存在天子求臣子歸還的道理。所以,父皇封建諸王的分權之策,實乃英明之舉,兒臣佩服得五體投地。”朱標後麵就打算說點兒朱元璋不樂意聽的逆耳之言了,所以先把馬屁送上。
“別光說好聽的。那些言官都是人精,他們不會看不出來,但是還是以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來勸諫。對此,你怎麽看?”朱元璋沒有理會朱標的馬屁,繼續問。
“漢‘七國之亂’的起因是漢景帝為了奪權,采用晁錯的建議削奪藩王的權力,甚至廢藩,引起了諸王的不滿,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叛亂。而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漢景帝年幼時誤傷吳國太子的事件,隻不過是吳王有心叛逆的開端,斷不是主要原因。然而隨著戰事的進行,漢景帝迫於形勢殺了晁錯,七國仍不退兵,明顯是有奪天下之心。而這場叛亂的最終平定,漢景帝的弟弟梁王是出了大力氣的,由此就不能一概地說分封諸侯不好。”
朱標咽了口唾沫,繼續說:“至於晉‘八王之亂’,那完全是晉武帝的昏招所致,是司馬家的一場權力內鬥。繼位之君晉惠帝是個白癡,不能理事,外戚擅權,引得諸王爭位。要避免這種事情很容易,正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就算是沒有長君,再怎麽說也不能讓個白癡坐上皇位吧。因此,兒臣認為,以父皇之英明,我朱家子孫定不會重蹈漢晉的覆轍。那些言官有些危言聳聽了。不過......”朱標故意拉長語調,以勾起朱元璋的興趣。
“來人啊,給太子上茶。”朱元璋吩咐道。朱標接過茶盞,喝了兩口潤潤嗓子,為後麵的轉折做好準備。
“標兒,你書讀得不錯,咱很欣慰。剛才你說不過什麽?。”朱元璋多少讀過或聽過一些史書,這些事情他都了解,他在意的是朱標後麵沒說完的話。
“不過,從這兩場叛亂來看,若是藩王沒有兵權,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若是藩王有名無實,藩國的實權還是掌握在朝廷所派官員的手中,那麽朝廷也就沒有必要削藩,諸王也沒有資本爭權。然而這一點,我大明朝暫時還辦不到,因為為了分權或者說收權,為了應對北方的威脅,藩王掌軍是必須的,也是建藩的初衷。所以,兒臣以為,藩王掌握多少兵權,這件事兒容等以後再解決也不遲,隻要朝廷掌握絕對的優勢力量就可以了。”朱標又喝了一口茶,暗中觀察一下朱元璋的反應。
朱元璋的臉上看不出是喜是怒,沉思了片刻說:“你的意思咱明白了,這一點咱當然是想到了,不管怎麽說,肯定是朝廷的實力占優。藩王再強,也不過是一隅。還有嗎?”
“父皇英明。不過兒臣還有一點擔心,北方邊鎮藩王手中的兵,常年與元人交戰,可謂百戰精兵,而京師位於江南富庶之地,朝廷之兵雖重,怕是久疏戰陣,一旦交戰,孰勝孰負就很難說了。所以,兒臣建議,朝廷采取輪換戍邊的策略,以元人錘煉我大明百萬兵卒,如此一來,朝廷便利於不敗之地。請父皇三思。”
“咱知道了。不過,咱想問你一句,你就這麽信不過自己的弟弟嗎?需要處處提防!”朱元璋話鋒一轉,突然問了這麽一句。
約莫過了一盞茶的功夫,朱元璋睜開了眼睛,一下就看到朱標站在跟前,隨即說道:“標兒何時來的?”
“兒臣參見父皇。”朱標邊說邊要跪下請安,被朱元璋阻止了,於是繼續說,“迴父皇,兒臣剛來不久,見父皇正在休息,未敢驚擾。父親這幾日為常叔叔的事情悶悶不樂,兒子甚是擔憂。還請節哀,龍體要緊。”朱標想先說幾句貼心的話,哄得便宜老爹高興,以免待會兒被訓得太慘。
聽了朱標的話,朱元璋覺得非常暖心,略帶欣慰地說:“咱身體好得很,不用擔心。這幾日瑣事繁多,略感疲累。今天找你來,是有個事兒,想問問你的意見。”
“請父皇明示。”朱標鞠了一躬,說道。
“先前,咱定下了封建諸王,以為藩屏的國策,並下旨修撰《祖訓錄》,永為定製。自此之後,就總有言官諫言,引經據典地說此事不利社稷。你作為太子,國之儲君,咱想聽一聽你的想法。”朱元璋隨口說。
朱標聞言,心裏一驚,他沒想到會是這件事兒。此事之前他已有腹議,本來還擔心貿然說出來不太妥當。今天就問到他頭上了,還真是剛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不過,他的想法與朱元璋定下的國策有一些差距,甚至背離,他打算來個以退為進,於是迴奏道:“此項國策確實關乎天下社稷。兒臣年少,見識不多,不敢妄言。”
“沒什麽要緊。上次那個關於火器改革的事情,你說得頭頭是道。此間隻有你我父子二人,你放心大膽地說吧。”
“兒臣謹遵聖命。兒子最近讀了些史書,聽李先生說起過此事,心中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請父皇指正。”朱標施了一禮,繼續說,“封建之策,古已有之。周天子分封諸侯,以衛天下,國祚八百,漢高祖同姓封王,以鎮地方,享國四百。由此可見,分封諸王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所有非議之人,實乃不識大體的短視之輩。”
“確實有此一說。那還有呢?”朱元璋不是想聽他歌功頌德,於是繼續追問。
“諸王就藩,鎮守地方,是謂‘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乃藩國之主,權力之大,僅次於天子。特別是在北方邊鎮,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藩王,為更好地應對與北元的戰爭,必然要接管,也必須要接管軍隊。這樣一來就分散了原本掌握在元勳宿將手中的兵權,省得他們憑借掌兵之權不遵朝廷禮法,如此更有利於朝廷的穩定。”朱標說完這一點便住了口,靜靜地等著朱元璋發話。他覺得這一點應該說到便宜老爹的心裏去了,是其封建諸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說得有點兒道理。咱派自己的兒子替那些個將軍們上陣殺敵,跟元人玩兒命,他們非但不感激咱,還跟咱對著幹。”朱元璋有些生氣地說。
“父皇莫生氣。這種事兒古來有之,漢高祖大殺功臣,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從將軍們手中奪迴兵權。這是以武力建國,必然要走的一條路,將軍們當然要提防,分了他們的權,他們當然不樂意。不過,父皇仁德,不似漢高祖,也不像宋太祖;將軍們都是父皇的兄弟,定然不忍屠戮,而且兵權是朝廷的,不存在天子求臣子歸還的道理。所以,父皇封建諸王的分權之策,實乃英明之舉,兒臣佩服得五體投地。”朱標後麵就打算說點兒朱元璋不樂意聽的逆耳之言了,所以先把馬屁送上。
“別光說好聽的。那些言官都是人精,他們不會看不出來,但是還是以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來勸諫。對此,你怎麽看?”朱元璋沒有理會朱標的馬屁,繼續問。
“漢‘七國之亂’的起因是漢景帝為了奪權,采用晁錯的建議削奪藩王的權力,甚至廢藩,引起了諸王的不滿,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叛亂。而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漢景帝年幼時誤傷吳國太子的事件,隻不過是吳王有心叛逆的開端,斷不是主要原因。然而隨著戰事的進行,漢景帝迫於形勢殺了晁錯,七國仍不退兵,明顯是有奪天下之心。而這場叛亂的最終平定,漢景帝的弟弟梁王是出了大力氣的,由此就不能一概地說分封諸侯不好。”
朱標咽了口唾沫,繼續說:“至於晉‘八王之亂’,那完全是晉武帝的昏招所致,是司馬家的一場權力內鬥。繼位之君晉惠帝是個白癡,不能理事,外戚擅權,引得諸王爭位。要避免這種事情很容易,正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就算是沒有長君,再怎麽說也不能讓個白癡坐上皇位吧。因此,兒臣認為,以父皇之英明,我朱家子孫定不會重蹈漢晉的覆轍。那些言官有些危言聳聽了。不過......”朱標故意拉長語調,以勾起朱元璋的興趣。
“來人啊,給太子上茶。”朱元璋吩咐道。朱標接過茶盞,喝了兩口潤潤嗓子,為後麵的轉折做好準備。
“標兒,你書讀得不錯,咱很欣慰。剛才你說不過什麽?。”朱元璋多少讀過或聽過一些史書,這些事情他都了解,他在意的是朱標後麵沒說完的話。
“不過,從這兩場叛亂來看,若是藩王沒有兵權,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若是藩王有名無實,藩國的實權還是掌握在朝廷所派官員的手中,那麽朝廷也就沒有必要削藩,諸王也沒有資本爭權。然而這一點,我大明朝暫時還辦不到,因為為了分權或者說收權,為了應對北方的威脅,藩王掌軍是必須的,也是建藩的初衷。所以,兒臣以為,藩王掌握多少兵權,這件事兒容等以後再解決也不遲,隻要朝廷掌握絕對的優勢力量就可以了。”朱標又喝了一口茶,暗中觀察一下朱元璋的反應。
朱元璋的臉上看不出是喜是怒,沉思了片刻說:“你的意思咱明白了,這一點咱當然是想到了,不管怎麽說,肯定是朝廷的實力占優。藩王再強,也不過是一隅。還有嗎?”
“父皇英明。不過兒臣還有一點擔心,北方邊鎮藩王手中的兵,常年與元人交戰,可謂百戰精兵,而京師位於江南富庶之地,朝廷之兵雖重,怕是久疏戰陣,一旦交戰,孰勝孰負就很難說了。所以,兒臣建議,朝廷采取輪換戍邊的策略,以元人錘煉我大明百萬兵卒,如此一來,朝廷便利於不敗之地。請父皇三思。”
“咱知道了。不過,咱想問你一句,你就這麽信不過自己的弟弟嗎?需要處處提防!”朱元璋話鋒一轉,突然問了這麽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