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火器現狀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放眼十四世紀,明朝的火器水平並不落後,甚至可以說先進,明軍對火器的使用十分重視,裝備數量龐大,依賴火器打了不少勝仗。明初沐英的三疊陣戰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火器擊發準備時間長的缺點,充分發揮了火器的威力,特別是朱棣建立第一支專門的火器軍隊——神機營之後,更是大顯神威,屢建戰功。
然而,後續火器技術的發展卻有些停滯不前,特別是火槍方麵,一直停留在火門槍的水平,直到中後期,在見識了歐洲傳過來的火繩槍、佛郎機炮的巨大威力之後,才開始仿製鳥銃。到了明末畢懋康發明了自生火銃(燧發槍),同時朝廷學習並仿製了各式紅夷大炮,其鑄炮技術也有獨到之處。
盡管如此,明末的紅夷大炮一炮建功,轟死了努爾哈赤,但是也未能挽救亡國的命運,再往後就不用細說了,火器技術沒有走上立自主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沒有與先進水平看齊,導致差距越來越大,直至鴉片戰爭,喪權辱國。現如今有朱標這個金手指,技術革新的主動權就掌握在大明朝手中了。
以當前的技術水平,朱標相信憑借古人的智慧,隻要給予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應該可以搞出燧發機。燧發機裏麵提供彈性力的是簧片,而非彈簧,製作難度不高,零件之間可以采用鉚接。有了燧發機再配合槍管、槍托、準星、照門等就可以組裝成燧發槍了。當然了,這隻是前裝滑膛槍,至於膛線,朱標以為依靠明初的技術水平能做最好,不能做的話就慢慢研究,反正沒有亡國的危機。而後裝線膛槍,朱標沒有奢望,原因無他,科技水平擺在那裏,很多技術問題無法解決。
在火炮方麵,則是需要發展不同口徑、不同用途的多種火炮。小口徑野戰炮、大口徑攻城炮、艦炮等等。同時,火炮輔助技術的發展,例如準星、炮耳、炮車、炮表等,也要跟上。而在製造什麽樣的火炮這一問題上,朱標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
對於大口徑火炮(口徑120mm以上),如攻城炮和艦炮,當然是前裝滑膛炮,譬如紅夷大炮,炮身前細後粗,或輔以炮車便於機動,或固定在城頭,射速雖慢,但威力巨大。對於小口徑火炮(100mm以下),前裝火炮射速偏慢,不如後裝的佛郎機炮。
佛郎機炮采用子母銃相結合的方式,火藥和炮彈裝在子銃中,子銃再裝在母銃後端,一個母銃配備數個子銃,射速相當快。然而佛郎機炮由於密封技術不到位,火藥壓力外泄,導致射程近、威力不足。雖然曆史上,佛郎機炮一度風靡,最先傳入明朝火炮的也是它,被大量仿製,但最終還是由於種種原因被淘汰。
朱標本想一步到位,跳過佛郎機炮,但是佛郎機炮數倍於前裝炮的射速,還是讓他心動不已,其技術放在當前世界,絕對是先進的。思索再三,朱標還是決心在小口徑火炮上先使用佛郎機炮,其超高的射速,配合大口徑遠程重炮,對付北元騎兵應該還是不錯的,同時也不放棄前裝小型火炮,例如拿破侖炮,隻不過是作為技術儲備。
至於隊列、戰術方麵,朱標所知不多,大概也就知道三段擊、線列步兵、集中使用等概念性的東西。具體內容,還得等到火器裝備之後,從實戰中慢慢摸索。朱標相信,有了新型火器的加入,再遇上北元騎兵,大明軍隊的勝算必將大大增加,徹底征服草原,亦可期矣。拿定了主意,朱標吩咐順子上了杯茶,一飲而盡,然後展開宣紙,在上麵塗塗畫畫,嘴中還念念有詞。
翌日清晨,一縷陽光照在床頭,朱標緩緩睜開略帶血絲的雙眼,翻了個身。昨天憑記憶畫了燧發機、佛郎機炮的圖紙。至於紅夷大炮,需要一體鑄造,工藝比較複雜,朱標還沒來得及畫。等把圖紙都作了標注說明,就已經是半夜了。本來沒聽到叫早起,朱標還有些奇怪,恍然記起這幾日被禁足,不用去大本堂讀書,便蒙頭睡個迴籠覺。伺候的宮人也知禁足之事,自然不會去打擾。
朱標這一覺就睡到了中午,硬生生被餓醒了。坐起身來,伸了懶腰,順便喊人來更衣。雖然魂穿沒多久,但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朱標享受起來一點兒都不含糊。這些天他也看明白了,身為太子,凡事自力更生反而讓伺候的人惶恐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梳洗穿戴一番,朱標直接叫了午膳,順便向秦順詢問了一下,得知上午沒無人來訪,於是一邊喝茶一邊兒等著開飯。
國朝初立,東宮屬官尚不健全,就算有也都是兼職(譬如,太子少師李善長、少傅徐達、少保常遇春),平時公務繁忙顧不過來,加之被禁足,朱標在春和宮啥正事兒都沒有,可以‘肆意妄為’。唯一可期的就是朱元璋答應派來接洽火器改革的官員了。
約莫午時剛過,春和宮外。兩名身穿藍色官服的中年男子並肩而行,邊走邊聊。
“李大人,今日陛下突然令你我二人協助太子殿下改革火器,先前沒有任何預兆,甚是奇怪。之前並未聽聞太子殿下有參與國事,何況是改革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搞不好要出大亂子的。而且還明言太子殿下交辦的事情,無需再請旨,直接施行便可。此事,你以為如何?”
“前陣子太子殿下暈厥的事聽說了吧。據宮內傳言,殿下自醒來後,行為頗多改變。也許是殿下對火器有些心得,陛下有意借此讓殿下參與政事。不過,誠如沈兄所言,改革之事非同一般,不能任憑太子殿下胡來。此番前去,無論殿下說什麽,都先應承下來,不能駁了麵子。但是,火器改革的具體章程還要沈兄掌握。在下愚見,若是太子言之有物,不妨一試;若是紙上談兵,就以工匠技藝不精,無法完成為由推脫一二。這樣一來,想必太子殿下也沒有理由找我們的麻煩,陛下那邊也能交差。”
“就依賢弟所言。”
然而,後續火器技術的發展卻有些停滯不前,特別是火槍方麵,一直停留在火門槍的水平,直到中後期,在見識了歐洲傳過來的火繩槍、佛郎機炮的巨大威力之後,才開始仿製鳥銃。到了明末畢懋康發明了自生火銃(燧發槍),同時朝廷學習並仿製了各式紅夷大炮,其鑄炮技術也有獨到之處。
盡管如此,明末的紅夷大炮一炮建功,轟死了努爾哈赤,但是也未能挽救亡國的命運,再往後就不用細說了,火器技術沒有走上立自主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沒有與先進水平看齊,導致差距越來越大,直至鴉片戰爭,喪權辱國。現如今有朱標這個金手指,技術革新的主動權就掌握在大明朝手中了。
以當前的技術水平,朱標相信憑借古人的智慧,隻要給予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應該可以搞出燧發機。燧發機裏麵提供彈性力的是簧片,而非彈簧,製作難度不高,零件之間可以采用鉚接。有了燧發機再配合槍管、槍托、準星、照門等就可以組裝成燧發槍了。當然了,這隻是前裝滑膛槍,至於膛線,朱標以為依靠明初的技術水平能做最好,不能做的話就慢慢研究,反正沒有亡國的危機。而後裝線膛槍,朱標沒有奢望,原因無他,科技水平擺在那裏,很多技術問題無法解決。
在火炮方麵,則是需要發展不同口徑、不同用途的多種火炮。小口徑野戰炮、大口徑攻城炮、艦炮等等。同時,火炮輔助技術的發展,例如準星、炮耳、炮車、炮表等,也要跟上。而在製造什麽樣的火炮這一問題上,朱標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
對於大口徑火炮(口徑120mm以上),如攻城炮和艦炮,當然是前裝滑膛炮,譬如紅夷大炮,炮身前細後粗,或輔以炮車便於機動,或固定在城頭,射速雖慢,但威力巨大。對於小口徑火炮(100mm以下),前裝火炮射速偏慢,不如後裝的佛郎機炮。
佛郎機炮采用子母銃相結合的方式,火藥和炮彈裝在子銃中,子銃再裝在母銃後端,一個母銃配備數個子銃,射速相當快。然而佛郎機炮由於密封技術不到位,火藥壓力外泄,導致射程近、威力不足。雖然曆史上,佛郎機炮一度風靡,最先傳入明朝火炮的也是它,被大量仿製,但最終還是由於種種原因被淘汰。
朱標本想一步到位,跳過佛郎機炮,但是佛郎機炮數倍於前裝炮的射速,還是讓他心動不已,其技術放在當前世界,絕對是先進的。思索再三,朱標還是決心在小口徑火炮上先使用佛郎機炮,其超高的射速,配合大口徑遠程重炮,對付北元騎兵應該還是不錯的,同時也不放棄前裝小型火炮,例如拿破侖炮,隻不過是作為技術儲備。
至於隊列、戰術方麵,朱標所知不多,大概也就知道三段擊、線列步兵、集中使用等概念性的東西。具體內容,還得等到火器裝備之後,從實戰中慢慢摸索。朱標相信,有了新型火器的加入,再遇上北元騎兵,大明軍隊的勝算必將大大增加,徹底征服草原,亦可期矣。拿定了主意,朱標吩咐順子上了杯茶,一飲而盡,然後展開宣紙,在上麵塗塗畫畫,嘴中還念念有詞。
翌日清晨,一縷陽光照在床頭,朱標緩緩睜開略帶血絲的雙眼,翻了個身。昨天憑記憶畫了燧發機、佛郎機炮的圖紙。至於紅夷大炮,需要一體鑄造,工藝比較複雜,朱標還沒來得及畫。等把圖紙都作了標注說明,就已經是半夜了。本來沒聽到叫早起,朱標還有些奇怪,恍然記起這幾日被禁足,不用去大本堂讀書,便蒙頭睡個迴籠覺。伺候的宮人也知禁足之事,自然不會去打擾。
朱標這一覺就睡到了中午,硬生生被餓醒了。坐起身來,伸了懶腰,順便喊人來更衣。雖然魂穿沒多久,但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朱標享受起來一點兒都不含糊。這些天他也看明白了,身為太子,凡事自力更生反而讓伺候的人惶恐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梳洗穿戴一番,朱標直接叫了午膳,順便向秦順詢問了一下,得知上午沒無人來訪,於是一邊喝茶一邊兒等著開飯。
國朝初立,東宮屬官尚不健全,就算有也都是兼職(譬如,太子少師李善長、少傅徐達、少保常遇春),平時公務繁忙顧不過來,加之被禁足,朱標在春和宮啥正事兒都沒有,可以‘肆意妄為’。唯一可期的就是朱元璋答應派來接洽火器改革的官員了。
約莫午時剛過,春和宮外。兩名身穿藍色官服的中年男子並肩而行,邊走邊聊。
“李大人,今日陛下突然令你我二人協助太子殿下改革火器,先前沒有任何預兆,甚是奇怪。之前並未聽聞太子殿下有參與國事,何況是改革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搞不好要出大亂子的。而且還明言太子殿下交辦的事情,無需再請旨,直接施行便可。此事,你以為如何?”
“前陣子太子殿下暈厥的事聽說了吧。據宮內傳言,殿下自醒來後,行為頗多改變。也許是殿下對火器有些心得,陛下有意借此讓殿下參與政事。不過,誠如沈兄所言,改革之事非同一般,不能任憑太子殿下胡來。此番前去,無論殿下說什麽,都先應承下來,不能駁了麵子。但是,火器改革的具體章程還要沈兄掌握。在下愚見,若是太子言之有物,不妨一試;若是紙上談兵,就以工匠技藝不精,無法完成為由推脫一二。這樣一來,想必太子殿下也沒有理由找我們的麻煩,陛下那邊也能交差。”
“就依賢弟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