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魏太和二年,吳黃武七年),孫權派遣鄱陽太守周魴秘密求助已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帥,想讓他們去誑誘魏揚州牧曹休,準備與曹魏一戰,得到吳國稱帝的本錢。


    周魴說:“山民宗帥地位低賤,不足以依賴信任,事情如有匯漏,不能使曹上鉤。請派親信帶著我的書信去引誘曹休,說我受到責難,害怕被殺,打算以郡歸降北方,請求派兵接應。”吳王同意。


    當時不斷有尚書郎到周魴處查究各種事情,周魴因而來到鄱陽郡門之下,剪下頭發謝罪。曹休聽到後,率領步騎兵十萬人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


    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征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叛賊以嚴苛的法令約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遺棄。應該以寬和待他們,那就會自然安樂”。


    曹叡又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迴答說:“吳國認為我們北兵不習慣水戰,所以才敢散居東關。隻要攻打敵軍,一定要扼住敵軍的咽喉而撞擊他們的心髒,而夏口、東關就是吳軍的心喉。如果在陸上以軍攻打皖城,因孫權的兵馬東下,派水師攻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一定能大破吳軍。”


    曹睿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再次命司馬懿屯兵宛城備戰,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與曹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


    在江東的溫柔水鄉與魏土的蒼茫大地之間,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較量悄然鋪開。秋風蕭瑟,曹休率領著十萬魏軍鐵騎,如同黑色的洪流,向皖城(今安徽潛山)洶湧而來,他們的目標直指吳國的腹地。與此同時,另外兩路魏軍也如餓狼般,從不同方向深入吳地,意圖將這片富饒的土地納入魏國的版圖。


    八月,江南的暑氣漸退,孫權親率大軍,雄踞皖城之上,目光如炬,凝視著遠方滾滾而來的煙塵。他深知,此戰非比尋常,關乎吳國的未來。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賜予他黃鉞,以彰顯其權威。在接見陸遜時,孫權親手執鞭,以示信任與期待。


    陸遜,這位智勇雙全的青年將領,接過重任,心中湧動著無盡的豪情與責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同時,孫權還任命了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領三萬人馬,準備迎擊曹休的魏軍。


    然而,當曹休的軍隊真正出現在眼前時,吳軍上下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曹休的軍隊人數眾多,氣勢洶洶,仿佛要將整個江南都吞噬下去。但朱桓卻並未被這股氣勢所嚇倒,他敏銳地洞察到了曹休的弱點,並立刻向孫權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


    “主公,曹休此人,不過是憑借皇親國戚的身份才得以重用,他並非真正的勇將謀士。若我們與之交戰,必能大獲全勝。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曹休敗退時,於夾石、掛車兩處險要之地設伏,用柴草斷路,如此便可將其部眾一網打盡,甚至有可能生擒曹休。此乃千載難逢之機,萬望主公采納!”朱桓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孫權聞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朱桓的才能與勇氣,但麵對如此重大的決策,他還是決定征求陸遜的意見。陸遜聞言,卻微微搖頭,神情凝重。


    “主公,朱將軍之言雖有道理,但魏軍畢竟兵多將廣,實力不容小覷。我們若輕易出擊,一旦失利,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堅守城池,靜待時機。待魏軍疲憊之時,再行出擊,方為上策。”陸遜的話語沉穩而有力,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自信與從容。


    孫權聽罷,沉默片刻後,最終決定采納陸遜的建議。他深知陸遜的智謀與遠見,也相信他的判斷。於是,吳軍並未立即出擊,而是選擇了堅守與等待。


    而曹休,在得知自己被騙後,雖然心中憤怒難平,但依然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決定與吳軍一決雌雄。然而,他並未料到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正在等待著他。當他的軍隊被引入夾石、掛車兩處險地時,等待他的將是無盡的絕望與毀滅……


    陸遜認為:“主公萬萬不可,魏軍畢竟兵多將廣,不可輕易出擊。”


    於是孫權沒有采取行動。


    在魏國的朝堂之上,秋風蕭瑟,落葉紛飛,似乎預示著即將到來的不祥之兆。曹睿,這位年輕的帝王,眉頭緊鎖,手中緊握著前線傳來的緊急軍報,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份軍報上所載的,不僅僅是戰場的勝負,更是國家命運的轉折點。


    “傳朕旨意,即刻下詔給曹休大將軍,令其務必謹慎行事,切勿輕敵冒進,以免落入敵手。”曹睿的聲音低沉而堅定,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然而,朝堂之下,尚書蔣濟卻站了出來,他手持奏章,麵色凝重:“陛下,臣有本奏。曹休大將軍深入敵境,與孫權精銳對峙,且朱然等人在長江上遊虎視眈眈,此等形勢,實難言利。臣恐大將軍孤軍深入,有去無迴。”


    蔣濟的話音剛落,前將軍滿寵也上前一步,沉聲道:“陛下,曹休將軍雖智勇雙全,但用兵經驗尚淺。此次行軍,背靠湖泊,傍依長江,地勢險要,易進難退,實為兵家大忌。若大軍貿然進入無疆口,必須嚴加防範,以防不測。”


    滿寵的表章緊急送出,但命運似乎並未給魏國太多喘息的機會。就在滿寵的表章尚未得到迴複之際,石亭之戰的烽火已經熊熊燃起。陸遜,這位東吳的智將,親自統帥中路大軍,以朱桓、全琮為兩翼,三路並進,如猛虎下山,直撲曹休的埋伏圈。


    戰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動地。陸遜憑借卓越的指揮才能,迅速擊潰了曹休的伏兵,並乘勝追擊,直抵夾石。此役,魏軍大敗,損失慘重,一萬餘人或死或俘,牛馬驢騾車輛及軍資器械幾乎盡失。


    曹休,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魏國大將,此刻卻狼狽不堪,幾乎命懸一線。幸得賈逵及時率軍救援,才勉強保住性命。吳軍見援軍到來,驚恐之下撤退,曹休這才得以喘息,返迴魏國。


    夾石之地,賈逵據守要道,為曹休的殘兵敗將提供糧草補給,使得士氣稍振。而這一切,對於曹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他未曾料到,自己與賈逵往日的嫌隙,竟在今日成為救命的稻草。


    遠在隴西練兵的曹綾,得知叔父曹休敗北身亡的消息,心中悲痛欲絕。她匆匆與閻盾商議,決定立即啟程前往洛陽奔喪。一路上,她心中充滿了對叔父的懷念和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她知道,這一戰不僅讓魏國損失慘重,更讓魏國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當曹綾踏入洛陽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整個國家的哀傷與堅韌。她暗暗發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叔父報仇雪恨,為魏國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這一切,都將在未來的日子裏,化作她前行的動力與信念。


    葬禮上,曹睿和曹真親自為曹休抬棺,出席的曹魏宗親個個泣不成聲,就連曹植聽說此事也不顧約束趕來奔喪。棺槨落地,葬禮隆重舉行。


    曹植含淚寫下祭文:於穆公侯,魏之宗室。明德繼踵,奕世純粹。闡弘泛愛,仁以接物。藝以為華,體茲亮實。年沒弱冠,誌在雄英。高揖名師,發言有章。東夏翕然,稱曰龍光。貧而無怨,恐以為難。嗟我公侯,屢空是安。不耽世祿,親悅為歡。好彼蓬樞,甘此瓢簞。味道忘憂,逾憲超顏。矯矯公侯,不撓其厄。嗬叱三軍,躬奮雄戟。足蹴白刃,手接飛鏑。終弭淮南,保我疆場。


    在沉重的喪鍾聲中,洛陽城內的氣氛凝重而莊嚴。曹休,這位曾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其葬禮成為了整個國家關注的焦點。曹睿,年輕的帝王,身著素服,麵容悲戚,與曹真並肩而立,親自為這位逝去的叔父抬棺。他們的步伐雖沉,但每一步都透露出對曹休無盡的哀思與敬意。


    曹魏宗親們紛紛出席,個個泣不成聲,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曹休的懷念與不舍。就連素來淡泊名利的曹植,在聽聞曹休逝世的消息後,也不顧一切地趕來奔喪,他的到來,讓這場葬禮更添了幾分悲壯的色彩。


    棺槨緩緩落地,葬禮正式開始。曹真,這位同樣英勇善戰的將領,此刻卻顯得異常脆弱。他不斷拍打著棺槨,淚水混雜著哭聲,迴蕩在空曠的葬禮現場:“文烈,你怎麽能就這樣離我而去!我們曾約定要共同為曹魏開疆拓土,你打下吳國,我打下蜀國,完成武帝未竟的事業。如今,你卻先我一步離去,這不僅是你的遺憾,更是我曹家之大不幸啊!”


    曹睿望著曹休的屍體,淚水如斷線的珍珠般滾落。他哽咽著說道:“文烈叔父,祖父武帝曾稱讚你是吾家千裏駒,馳騁疆場數十年,功勳卓著。你的離去,如同晴天霹靂,讓我曹家痛失棟梁。但叔父一生戎馬,最終為國捐軀,也算死得其所。我雖悲痛,卻也知不能過分沉溺於哀傷之中。”


    這時,曹綾,聰慧過人的東鄉公主,悄然走到曹睿身旁,拿出手帕為他輕輕擦去淚水。她的話語溫柔而堅定:“皇兄,叔父的離去確實讓人痛心,但正如你所說,我們不能因此懈怠。叔父一生都在為大魏的繁榮富強而奮鬥,他的遺誌應由我們來繼承。如今大魏正值多事之秋,東線戰敗,西線亦損兵折將,百廢待興。我們需要振作起來,以叔父的英勇為榜樣,共同努力,振興大魏。”


    賈逵與閻盾等重臣也紛紛進言,他們的話語無不透露出對國家的憂慮與對曹睿的期望。曹睿聽罷,眼神逐漸變得堅定。他挺直了腰板,對著跪拜在地的文武百官大聲宣告:“我軍定當以曹休將軍之敗為鑒,知恥而後勇。自今日起,全國上下要積極備戰,積蓄國力,誓要一雪前恥,重振我大魏雄風!”


    眾臣聞言,無不激動萬分,他們齊聲高唿萬歲,誓言要為大魏的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曹睿則下令讓曹休的兒子曹肇繼承爵位,並追贈曹休諡號為“壯侯”,以表彰他一生的功勳與犧牲。


    在這場葬禮之後,曹睿與曹綾攜手並肩,帶領著曹魏的臣民們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們深知前路艱難,但更相信隻要心懷信念,勇往直前,就定能克服一切困難,實現大魏的偉大複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緘默夜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緘默夜雨並收藏三國:穿越我是東鄉公主曹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