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x年,我三(顧城)
還是我先說吧。我等不及了。
繼大哥、二哥的三四十年代之後,八十年代被稱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第二個高峰。八十年代的詩歌始於我們的朦朧派。我說的“我們”,一般認為以南山哥、舍予姐和我為主要代表。人們說的“朦朧派”,卻不是我們自己命名的。而是從批判中產生的。大哥老徐、二哥老戴的詩也都受到過大批判,包括大哥的《再別康橋》,或者二哥的《雨巷》。但幾十年上百年後,人們卻認識到,這些詩不僅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也是整個中國現代詩的代表作。
我們的詩最早發表在七十年代末,立即引發了轟動效應。八十年代初,我們就受到了批判。1980年,權威的詩歌雜誌《詩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令人氣悶的“朦朧”》的文章,文章說:當前有些詩歌“寫得十分晦澀、怪癖,叫人讀了幾遍也得不到一個明確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這些詩歌被文章作者命名為“朦朧體”。之後大家把我和南山哥、舍予姐和其他一些詩人稱為“朦朧派”。1982年,詩歌雜誌《星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從顧城同誌的幾首詩談起》,指名道姓地批判了我,主要也是說我寫的東西讓人不知所雲。
這樣的批判貫穿了八十年代前期。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有許多更年輕的詩人湧現,他們也批判我們,但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他們說我們停滯了,因此過時了,這些新詩人以所謂第三代詩人為代表。他們自稱為第三代,指的是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三代,與大哥、二哥他們那些“解放前”的詩人無關。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寫詩的被說成是第一代。我和南山哥、舍予姐們被稱為第二代。
我經常受到邀請,參加一些詩歌研討會。這些研討會經常是對我們的批鬥會。批判往往同時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傳統的,批判我們不想讓人讀懂,另一個方麵是未來的,即所謂第三代詩人,批判我們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到了蝦米小弟的時代,我們看到,八十年代的詩歌,牢牢地站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裏的,並且站在特別高的位置上的,可以說那十來年的詩歌代表幾乎隻剩下我們這個“朦朧派”了。毋庸諱言,我感到自豪。我甚至感謝那時的那些批判。有批判就有反駁,就象一把來迴刷的刷子,刷來刷去,刷出了曆史。當然,這是後話了。
不上曆史課了。我本來就不是當老師的料。我完全認可並非常感謝舍予姐,她給了我一個“童話詩人”的稱號。她在她的《童話詩人—給gc》一詩裏這樣寫我(gc就是我的名字的漢語拚音縮寫):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花\/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牆\/鏽崩的鐵柵\/隻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沒有被汙染的遠方\/出發
舍予姐太懂我了。我就是這麽一個生活在童話裏的人,順帶著寫了那些童話詩。我簡單,天真,甚至有些幼稚。我承認。
懂我的當然不光是舍予姐。
在一個研討會上,我受到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就象我前麵說的,有的人說我寫沒人能懂的分行的東西,有的人說我太幼稚,是一個過時的人,愧對詩人的稱號。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該怎麽應對了。我去對第一夥人解釋,就給了第二夥人更多的口實。我對第二夥人辯解,第一夥人就會更加的唾沫飛濺。我當時真的是被困住了,就象被困在諸葛亮的八卦陣裏,往左也不是,向右更不行。我的臉都憋成了豬肝,可是我一句話也憋不出來。而那些批判者的臉也跟豬肝似的,對我的激烈批判,讓他們自己的臉也都紅得發紫了。
這時候,美女救英雄的奇跡出現了。一個女孩子站了起來,她勇敢地、激烈地說:我愛顧城的詩,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大學生都愛顧城的詩,每個人都會背誦《一代人》,還有好多首其它詩歌。如果你們再這樣毫無道理地橫加指責,我就退出會場。忽然間,她的身前身後身左身右,許多人紛紛地站了起來,站立者遍布會場的各個角落。他說:我也會退出。她說:我也會退出。一時間“退出”之聲此起彼伏,那些批判者的臉紛紛地由紫變綠,他們的聲音由響變無了。
會後,我走向這個女孩子。我終於看清了她。在她在會場上站起來發表那些英雄言論的時候,我看不清。就象我當年在火車上看不清雷的臉一樣。她和她一樣的好亮好亮,亮得耀眼,她的臉,她的眼睛。如果我拿出畫板來,我會畫出她周圍所有由紫變綠的臉和所有跟著她站起來說“我也退出”的人,卻畫不出她來。
後來有人形容這個女孩子說:她麵目清秀,兩眼靈動有神,麵頰白裏透紅。
這個描述基本準確。但隻是基本。麵目清秀和兩眼靈動有神都對,隻是她的麵頰是在我站到她的麵前時才從白裏透出紅來的,而且很紅很紅。
我們就一起走到了大街上,走到故宮,沿著我最喜歡的故宮護城河角樓那裏走去,一直走到夕陽裏去。
她說她叫李英,是北京大學中文係在校學生。她也喜歡寫詩。她說她寫得不好。她說:大家都叫我英兒,你也可以叫我英兒,叫英子也行。
我終於明白了她跟雷的區別在哪裏。不好意思,我直接就拿她跟雷對比了。至於我為什麽會拿她跟雷對比,也就是說把她跟雷放到一個層次一個級別上去看,這是我當時並沒有明白的問題。我當時明白的隻是,相比之下,雷有一種上海氣質,或者說江南的婉約,她有一種北京氣質,或者說北方的透明。雷多了一些名媛氣,她多了一些學生氣,兩者都是非常誘人的,兩者簡直是天造地設,相得益彰。這兩個成語本來是說兩個相對體的,比如一男一女,我卻願意用來說我麵對的兩個體。
本來,對於我麵對的兩個體,我隻是偶而想一想而已。後來我也知道了,她是有人的,她戀著一名名氣不小的從傳統裏走出來的詩人,或者是那詩人戀著她,盡管他比她大了將近三十歲。這事情我不清楚,我也不想弄清楚。那傳統詩人有家有小。這個故事是玉告訴我的。玉是雷最好的朋友,用現代的話說叫鐵杆閨蜜。我知道,玉跟我說這些,有警告的意思。在我們的時代,在世人心裏,腳踩兩條船跟後來人說的劈腿是很象的,都是危險的姿勢,而且互相有關聯,或者說互為因果。你想想,如果一隻腳在一條船上,另一隻腳在另一條船上,兩條船一旦不再並行,而是各往一個方向駛去,首先兩條腿就劈開了,繼而整個人就會掉到海裏。
還是我先說吧。我等不及了。
繼大哥、二哥的三四十年代之後,八十年代被稱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第二個高峰。八十年代的詩歌始於我們的朦朧派。我說的“我們”,一般認為以南山哥、舍予姐和我為主要代表。人們說的“朦朧派”,卻不是我們自己命名的。而是從批判中產生的。大哥老徐、二哥老戴的詩也都受到過大批判,包括大哥的《再別康橋》,或者二哥的《雨巷》。但幾十年上百年後,人們卻認識到,這些詩不僅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也是整個中國現代詩的代表作。
我們的詩最早發表在七十年代末,立即引發了轟動效應。八十年代初,我們就受到了批判。1980年,權威的詩歌雜誌《詩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令人氣悶的“朦朧”》的文章,文章說:當前有些詩歌“寫得十分晦澀、怪癖,叫人讀了幾遍也得不到一個明確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這些詩歌被文章作者命名為“朦朧體”。之後大家把我和南山哥、舍予姐和其他一些詩人稱為“朦朧派”。1982年,詩歌雜誌《星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從顧城同誌的幾首詩談起》,指名道姓地批判了我,主要也是說我寫的東西讓人不知所雲。
這樣的批判貫穿了八十年代前期。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有許多更年輕的詩人湧現,他們也批判我們,但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他們說我們停滯了,因此過時了,這些新詩人以所謂第三代詩人為代表。他們自稱為第三代,指的是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三代,與大哥、二哥他們那些“解放前”的詩人無關。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寫詩的被說成是第一代。我和南山哥、舍予姐們被稱為第二代。
我經常受到邀請,參加一些詩歌研討會。這些研討會經常是對我們的批鬥會。批判往往同時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傳統的,批判我們不想讓人讀懂,另一個方麵是未來的,即所謂第三代詩人,批判我們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到了蝦米小弟的時代,我們看到,八十年代的詩歌,牢牢地站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裏的,並且站在特別高的位置上的,可以說那十來年的詩歌代表幾乎隻剩下我們這個“朦朧派”了。毋庸諱言,我感到自豪。我甚至感謝那時的那些批判。有批判就有反駁,就象一把來迴刷的刷子,刷來刷去,刷出了曆史。當然,這是後話了。
不上曆史課了。我本來就不是當老師的料。我完全認可並非常感謝舍予姐,她給了我一個“童話詩人”的稱號。她在她的《童話詩人—給gc》一詩裏這樣寫我(gc就是我的名字的漢語拚音縮寫):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花\/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牆\/鏽崩的鐵柵\/隻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沒有被汙染的遠方\/出發
舍予姐太懂我了。我就是這麽一個生活在童話裏的人,順帶著寫了那些童話詩。我簡單,天真,甚至有些幼稚。我承認。
懂我的當然不光是舍予姐。
在一個研討會上,我受到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就象我前麵說的,有的人說我寫沒人能懂的分行的東西,有的人說我太幼稚,是一個過時的人,愧對詩人的稱號。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該怎麽應對了。我去對第一夥人解釋,就給了第二夥人更多的口實。我對第二夥人辯解,第一夥人就會更加的唾沫飛濺。我當時真的是被困住了,就象被困在諸葛亮的八卦陣裏,往左也不是,向右更不行。我的臉都憋成了豬肝,可是我一句話也憋不出來。而那些批判者的臉也跟豬肝似的,對我的激烈批判,讓他們自己的臉也都紅得發紫了。
這時候,美女救英雄的奇跡出現了。一個女孩子站了起來,她勇敢地、激烈地說:我愛顧城的詩,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大學生都愛顧城的詩,每個人都會背誦《一代人》,還有好多首其它詩歌。如果你們再這樣毫無道理地橫加指責,我就退出會場。忽然間,她的身前身後身左身右,許多人紛紛地站了起來,站立者遍布會場的各個角落。他說:我也會退出。她說:我也會退出。一時間“退出”之聲此起彼伏,那些批判者的臉紛紛地由紫變綠,他們的聲音由響變無了。
會後,我走向這個女孩子。我終於看清了她。在她在會場上站起來發表那些英雄言論的時候,我看不清。就象我當年在火車上看不清雷的臉一樣。她和她一樣的好亮好亮,亮得耀眼,她的臉,她的眼睛。如果我拿出畫板來,我會畫出她周圍所有由紫變綠的臉和所有跟著她站起來說“我也退出”的人,卻畫不出她來。
後來有人形容這個女孩子說:她麵目清秀,兩眼靈動有神,麵頰白裏透紅。
這個描述基本準確。但隻是基本。麵目清秀和兩眼靈動有神都對,隻是她的麵頰是在我站到她的麵前時才從白裏透出紅來的,而且很紅很紅。
我們就一起走到了大街上,走到故宮,沿著我最喜歡的故宮護城河角樓那裏走去,一直走到夕陽裏去。
她說她叫李英,是北京大學中文係在校學生。她也喜歡寫詩。她說她寫得不好。她說:大家都叫我英兒,你也可以叫我英兒,叫英子也行。
我終於明白了她跟雷的區別在哪裏。不好意思,我直接就拿她跟雷對比了。至於我為什麽會拿她跟雷對比,也就是說把她跟雷放到一個層次一個級別上去看,這是我當時並沒有明白的問題。我當時明白的隻是,相比之下,雷有一種上海氣質,或者說江南的婉約,她有一種北京氣質,或者說北方的透明。雷多了一些名媛氣,她多了一些學生氣,兩者都是非常誘人的,兩者簡直是天造地設,相得益彰。這兩個成語本來是說兩個相對體的,比如一男一女,我卻願意用來說我麵對的兩個體。
本來,對於我麵對的兩個體,我隻是偶而想一想而已。後來我也知道了,她是有人的,她戀著一名名氣不小的從傳統裏走出來的詩人,或者是那詩人戀著她,盡管他比她大了將近三十歲。這事情我不清楚,我也不想弄清楚。那傳統詩人有家有小。這個故事是玉告訴我的。玉是雷最好的朋友,用現代的話說叫鐵杆閨蜜。我知道,玉跟我說這些,有警告的意思。在我們的時代,在世人心裏,腳踩兩條船跟後來人說的劈腿是很象的,都是危險的姿勢,而且互相有關聯,或者說互為因果。你想想,如果一隻腳在一條船上,另一隻腳在另一條船上,兩條船一旦不再並行,而是各往一個方向駛去,首先兩條腿就劈開了,繼而整個人就會掉到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