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內憂
穿越後周:從校長到聖宗 作者:funcklee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符彥升在奏折裏麵,將這段時間朝堂上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發現,包括自己家裏的事情,都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然後又說出了自己的推測,這才讓郭宗宜恍然大悟,找到了大家都想要禁海的原因。
其實說起來,這個事情並不是很複雜,總歸來說,都是利益方麵的爭鬥。
海貿的巨大利潤,自從郭宗宜放開很多航線讓大家都可以參與海貿以後,就都知道了,隻要有了利潤,那麽就會有鬥爭,郭宗宜的皇家商行,基本可以說是把持著齊朝海貿的大頭,而其他人都是隻能吃點湯湯水水,就算是這樣,也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的,可以想象郭宗宜在這中間賺到了多少錢,大家誰不眼熱。
再加之朝廷的各種政策,讓他們沒有了世襲的爵位,無法一直成為貴族,建立不起來世家,要知道,唐朝滅亡可是沒多久,在黃巢起義之前的世家大族是什麽樣子,很多人家中都有記載的,誰能不羨慕,誰能不向往,但是現在這條路被堵死了,那他們就隻能想其他辦法。
想來想去,就隻有一個辦法,有錢能使鬼推磨,既然在爵位和影響力上麵無法達到世家的高度,但是在金錢上,卻有機會的,尤其是齊朝在商業上的開放以及規範,讓大家都看到了機會,很多人都依靠這個發了財。
但是人的欲望都是無止境的,得隴望蜀,是人類的本性,原本的一個小小的工廠,正常的商貿在暴利的海貿麵前,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誰不想在這上麵大撈一把,誰不想獨霸海貿的利潤,但是之前,皇家商貿有著海軍的護航,其他人自然比不過,不過大家都沒有著急,都在等待時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家都不缺耐心。
這不,一個時機,就在大家的等待中到來了,海上大量出現了海盜,導致很多從事海貿的人家都是損失慘重,但是這也給了他們一個好機會,所以才有了這次大規模的試探,不停地有人傳播謠言,不停地有人上書,請求海禁。
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要獨霸海上貿易的暴利,至於那些海盜之類的,大家都沒有放在心上,他們相信,隻要是人,隻要有需求,就會有和談的可能,他們相信可以和海盜談妥的,就算是不行,他們各方麵的力量,也不怎麽害怕海盜。
但是這裏麵有一個攔路虎,那就是皇家商行,隻要這個攔路虎還在,他們就別想從中賺取到大頭的利潤。
郭宗宜仔細看了一下上書的人,發現要麽這些人是不足輕重的小嘍囉,要麽就是被人利用的傻蛋,很明顯,這隻是一次試探,真正的大人物這次都沒有出手。
而就是這次的試探,讓郭宗宜一下子就警醒了,讓他想起了後世的明朝,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在朱棣駕崩後,就開始漸漸沉寂了下去,一直到後麵,就直接變成了海禁,這裏麵的情況,和現在極其相似,或許就連原因都差不多。
仔細迴想了一下,真正的海禁開始,應該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以後,那時候,武將和功勳集團遭受了重創,無法再壓製文官集團了,所以文官集團就開始絕地反擊,把持朝政,改變規矩,最終變成了海禁。
但是真的做到了海禁嗎?在郭宗宜的印象中,這件事卻不見得是這樣,因為當時在朝廷海禁以後,南方立馬就出現了很多巨富豪強,那些人的錢財是從哪裏來的?更何況根據後世的推算,明朝一直都是白銀淨流入巨大的朝代,這就更加說明,那些文官隻是禁止朝廷的海貿,然後將其變成了自家的海貿,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乃至後麵那些這個那個的文官黨派,全部都是以此為延伸出來的,沒有巨量的錢財,他們如何控製學子,如何安心讀書,如何控製科舉,又如何能形成黨派?
自明一朝,都是充斥著皇權和文官集團的各方麵的鬥爭,而這鬥爭最核心的就是錢,沒有錢,你什麽都幹不了,這和現在的齊朝,就有諸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齊朝的境況,要比明朝的還要麻煩。
最起碼,明朝還有一大批開國功臣的後代組成的勳戚集團和文官集團在作鬥爭,有個平衡的力量,如果要不是土木堡之變導致勳戚集團遭受重創,文官集團說不定還真掀不起大風浪。
但是現在的齊朝,沒有龐大的勳戚集團可以依靠,而能依靠的,就隻有軍隊,但是如果,齊朝發生一次諸如土木堡之變的事情,導致軍隊損失慘重,那下場可以說是比明朝更慘,到時候恐怕就連重新建立的機會都沒有。
郭宗宜之前也對此有所警覺,所以就在前幾年,趁著機會,大肆的分封了一些爵位,不過都不是世襲爵位,所以還是有很多人不滿。
而這次的事情,就是一個導火索,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動亂,而原本的試探,就有可能變成大量的攻擊。
想到這裏,郭宗宜也是出了一身冷汗。
不過要說他現在一點辦法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不過這個辦法是需要時間的,起效會很慢,所以他現在就寄希望自己能活的時間長,長到他能將這個計劃執行下去,如果自己死的早了,到時候還沒有實行下去,那就真的危險了。
他有那個自信,隻要自己還活著,就能壓下去一切反對的聲音,任何人都不敢有其他動作,這是他這麽多年打江山的自信,這是他對自己軍隊的自信。
而這個計劃,就是全民教育,利用龐大的百姓的覺醒,以及百姓心中的不甘,以及放開讓百姓能往上爬的通道,來用滾滾民意來壓製文官武將這些官僚集團,隻要更換的足夠快,讓他們無法形成家族式的官員壟斷,或者是形成明朝後期的東林黨那種龐然大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另外一個計劃,就是工人階級,以及農民階級,這兩個人口最多的階級,別看他們現在隻是底層的民眾,但是如果這些底層民眾能支持皇室,不受他們的蠱惑,他們就成不了事。
關於這一點,郭宗宜印象最深的一個事情,就是在明末的時候,士子可以頂著孔子的牌位抗稅,抗捐,百姓很擁護,但是自從清朝發布了《貳臣傳》以後,百姓對於那些士子就沒有絲毫好感了,他們再也無法鼓動百姓了。
而要實現這些,都是需要教育,所以郭宗宜才需要時間。
其實說起來,這個事情並不是很複雜,總歸來說,都是利益方麵的爭鬥。
海貿的巨大利潤,自從郭宗宜放開很多航線讓大家都可以參與海貿以後,就都知道了,隻要有了利潤,那麽就會有鬥爭,郭宗宜的皇家商行,基本可以說是把持著齊朝海貿的大頭,而其他人都是隻能吃點湯湯水水,就算是這樣,也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的,可以想象郭宗宜在這中間賺到了多少錢,大家誰不眼熱。
再加之朝廷的各種政策,讓他們沒有了世襲的爵位,無法一直成為貴族,建立不起來世家,要知道,唐朝滅亡可是沒多久,在黃巢起義之前的世家大族是什麽樣子,很多人家中都有記載的,誰能不羨慕,誰能不向往,但是現在這條路被堵死了,那他們就隻能想其他辦法。
想來想去,就隻有一個辦法,有錢能使鬼推磨,既然在爵位和影響力上麵無法達到世家的高度,但是在金錢上,卻有機會的,尤其是齊朝在商業上的開放以及規範,讓大家都看到了機會,很多人都依靠這個發了財。
但是人的欲望都是無止境的,得隴望蜀,是人類的本性,原本的一個小小的工廠,正常的商貿在暴利的海貿麵前,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誰不想在這上麵大撈一把,誰不想獨霸海貿的利潤,但是之前,皇家商貿有著海軍的護航,其他人自然比不過,不過大家都沒有著急,都在等待時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家都不缺耐心。
這不,一個時機,就在大家的等待中到來了,海上大量出現了海盜,導致很多從事海貿的人家都是損失慘重,但是這也給了他們一個好機會,所以才有了這次大規模的試探,不停地有人傳播謠言,不停地有人上書,請求海禁。
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要獨霸海上貿易的暴利,至於那些海盜之類的,大家都沒有放在心上,他們相信,隻要是人,隻要有需求,就會有和談的可能,他們相信可以和海盜談妥的,就算是不行,他們各方麵的力量,也不怎麽害怕海盜。
但是這裏麵有一個攔路虎,那就是皇家商行,隻要這個攔路虎還在,他們就別想從中賺取到大頭的利潤。
郭宗宜仔細看了一下上書的人,發現要麽這些人是不足輕重的小嘍囉,要麽就是被人利用的傻蛋,很明顯,這隻是一次試探,真正的大人物這次都沒有出手。
而就是這次的試探,讓郭宗宜一下子就警醒了,讓他想起了後世的明朝,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在朱棣駕崩後,就開始漸漸沉寂了下去,一直到後麵,就直接變成了海禁,這裏麵的情況,和現在極其相似,或許就連原因都差不多。
仔細迴想了一下,真正的海禁開始,應該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以後,那時候,武將和功勳集團遭受了重創,無法再壓製文官集團了,所以文官集團就開始絕地反擊,把持朝政,改變規矩,最終變成了海禁。
但是真的做到了海禁嗎?在郭宗宜的印象中,這件事卻不見得是這樣,因為當時在朝廷海禁以後,南方立馬就出現了很多巨富豪強,那些人的錢財是從哪裏來的?更何況根據後世的推算,明朝一直都是白銀淨流入巨大的朝代,這就更加說明,那些文官隻是禁止朝廷的海貿,然後將其變成了自家的海貿,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乃至後麵那些這個那個的文官黨派,全部都是以此為延伸出來的,沒有巨量的錢財,他們如何控製學子,如何安心讀書,如何控製科舉,又如何能形成黨派?
自明一朝,都是充斥著皇權和文官集團的各方麵的鬥爭,而這鬥爭最核心的就是錢,沒有錢,你什麽都幹不了,這和現在的齊朝,就有諸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齊朝的境況,要比明朝的還要麻煩。
最起碼,明朝還有一大批開國功臣的後代組成的勳戚集團和文官集團在作鬥爭,有個平衡的力量,如果要不是土木堡之變導致勳戚集團遭受重創,文官集團說不定還真掀不起大風浪。
但是現在的齊朝,沒有龐大的勳戚集團可以依靠,而能依靠的,就隻有軍隊,但是如果,齊朝發生一次諸如土木堡之變的事情,導致軍隊損失慘重,那下場可以說是比明朝更慘,到時候恐怕就連重新建立的機會都沒有。
郭宗宜之前也對此有所警覺,所以就在前幾年,趁著機會,大肆的分封了一些爵位,不過都不是世襲爵位,所以還是有很多人不滿。
而這次的事情,就是一個導火索,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動亂,而原本的試探,就有可能變成大量的攻擊。
想到這裏,郭宗宜也是出了一身冷汗。
不過要說他現在一點辦法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不過這個辦法是需要時間的,起效會很慢,所以他現在就寄希望自己能活的時間長,長到他能將這個計劃執行下去,如果自己死的早了,到時候還沒有實行下去,那就真的危險了。
他有那個自信,隻要自己還活著,就能壓下去一切反對的聲音,任何人都不敢有其他動作,這是他這麽多年打江山的自信,這是他對自己軍隊的自信。
而這個計劃,就是全民教育,利用龐大的百姓的覺醒,以及百姓心中的不甘,以及放開讓百姓能往上爬的通道,來用滾滾民意來壓製文官武將這些官僚集團,隻要更換的足夠快,讓他們無法形成家族式的官員壟斷,或者是形成明朝後期的東林黨那種龐然大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另外一個計劃,就是工人階級,以及農民階級,這兩個人口最多的階級,別看他們現在隻是底層的民眾,但是如果這些底層民眾能支持皇室,不受他們的蠱惑,他們就成不了事。
關於這一點,郭宗宜印象最深的一個事情,就是在明末的時候,士子可以頂著孔子的牌位抗稅,抗捐,百姓很擁護,但是自從清朝發布了《貳臣傳》以後,百姓對於那些士子就沒有絲毫好感了,他們再也無法鼓動百姓了。
而要實現這些,都是需要教育,所以郭宗宜才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