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艱難的開始
穿越後周:從校長到聖宗 作者:funcklee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明宇:“皇上,我覺得沒有必要斷句了吧?先賢之精神需要悟,多讀書即可顯其道理,怎可通過斷句明確其理之說?”
郭宗宜:“先賢的思想宏大,但是其真意是什麽,又如何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樣不是曲解了先賢的意思?隻有通過斷句,才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先賢的意思,所以必須要斷句。”
他看著還有好多人不願意斷句,於是厲聲喝道:“諸公不讚成斷句,無非就是想要將典籍的解釋權歸於自身,想要壟斷知識,這和我的學校政策違背,你們這不是反對斷句,而是反對我的學校政策,是反對普及教育,你們是隻想著讓自己的後代或者門徒掌握典籍,從來不想讓外人知道,掌握了典籍的解釋權,你們就相當於掌握了科舉,從而掌握了官員的選拔,怎麽?你們想要控製朝廷?想要勾結朋黨嗎?”
“你們是害怕讓更多的人掌握知識,對你們形成威脅嗎?你們是怕通過私自斷句,曲解朝廷旨意,無法再誤導百姓了是嗎?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的想法和做法,我當年也曾主政一方,對於你們心中的那些蠅營狗苟和手段,都了解的很清楚。”
當聽到郭宗宜將這件事情上升到了這種高度,立馬就不說話了,也不敢有絲毫反駁,隨後,他的一番話,更是讓這些人的小心思完全杜絕了。“以後,所有聖旨和朝廷公文,全部要加標點,斷句,其他人不得有任何曲解,另外,此次斷句之後,科舉也按照這個斷句的意思來。”
郭宗宜知道,他是最後一個可以定製製度的人,在他之後的皇帝,除非是出現一個天縱奇才和狠人,要不然按照現在人的想法,一般不可能出現違背祖製的情況出現,這樣會出現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因為每一個製度,都會有既得利益者存在,而且那些人會乘勢成為最大受益人,登上高位,繼而又會維護這種製度,直到整個社會出現大變革,產生新的製度,出現新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現在的每一項製度,都需要小心謹慎的製定,既要為萬世計,又要在這不變的祖製中,能出現一絲變動的可能,讓後人有能夠與時俱進的空間,不至於到了後麵變成了一潭死水的樣子,就比如這次斷句和教材選定,他就需要做足了功課,不光要滿足於現在的情況,還要滿足於後世可能出現的科技變革,不能到時候社會巨大的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但是製度跟不上,這簡直就是災難。
國子監,文學館,這是郭宗宜專門修建的一所巨大的圖書館,和所有圖書館一樣,通體是用不怕火的石材修建的,裏麵保存了郭宗宜發動各方力量收集過來的書籍,可以說是除了修建在皇宮裏麵的皇家圖書館以外,書籍最全的圖書館了,這裏也是國子監博士和其他文學愛好者最喜歡,也是最常去的地方,這次給典籍斷句,也是在這裏進行的。
從第二天開始,郭宗宜就拋開很多政務,開始全身心的帶著大家來這裏和他們一起給典籍斷句。
“我們就從《論語》開始。”
期間經過各種爭吵,雖然郭宗宜是皇帝,但是在學問上麵,容不得一絲馬虎,也不會因為畏懼皇權而放棄對文學的爭論。
“我們要理解先賢典籍裏麵的思想,首先就是要了解先賢們所處的時代,然後將裏麵的話語放在那個年代當中去理解,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要不然我們這裏的討論,完全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根據可言。”
“就拿《論語》來說,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正好是周朝滅亡,各國相互征伐的年代,禮樂崩壞,民不聊生,所以在當時產生了諸子百家,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百姓,為諸侯,為社會尋找一條出路,我們應該敬佩他們的這種探索精神,放在當時那個時代,任何的探索,任何的學術產生,都沒有什麽對錯,隻有探索,大家隻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心平氣和,跳出自己所代表的學派來看待先賢的典籍。”
聽到郭宗宜的話,在場所有的無論是原先哪個國家的儒學大家都在那裏思考起來,而其他學派的人,一個個都開始高興起來,郭宗宜的這番話,很明顯是對他們諸子百家的承認,雖然說諸子百家經曆了多輪打擊,但是並不是說就沒有了傳人,學術也至此斷絕,以他現在的勢力,想要找到各個學派的大家和話事人還不是很困難,也沒有人敢拒絕他的招攬,而且這也是他後麵計劃的一部分。
“大家有誰了解過孔子當年創建儒家的最初目的?後麵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如果連這些都不了解,那又如何真正理解儒家的思想?”
“孔子當年最初的想法,是要恢複周朝時候被崩壞的禮樂,後來,他遊曆各個諸侯國,收了入室弟子七十二,還有三千門徒,裏麵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在他眼裏,這些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而《論語》,也是他的入室弟子們,根據他生前的言行整理出來的儒家典籍。”
“時移世易,當今的世界,和孔子所處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了,人口比那時候不知道多了多少,地盤也大了不少,而改變最大的,就要數大家的想法了,根本就和那個時候不是一迴事,分封製已經不可能再出現了,郡縣製已經深入人心,天下統一,也是每個人的想法,所以大家不要抱著墨守成規的想法。”
“我們現在之所以還要學習先賢的典籍,並不是說我們要退迴到那個時代的樣子,而是要學習其中的精神以及他們的思想,通過書籍與先賢對話,然後用他們的思想解決現在的問題,這才是重點。”
“皇上聖明!”眾人皆是誠心而拜,對於郭宗宜心悅誠服,也不再認為他是學問上的後學末進了,也將之前輕視他的心思完全拋棄了,對此,眾人隻能在心中感慨一句:“天縱奇才!”
郭宗宜的一番話,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摒棄了大家心中的結締,也打開了大家的眼界,再次看典籍都有了新的理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之後的進度就快了很多,大家摒棄了學派之間的隔閡,開始以純粹的學術方麵討論如何斷句。
郭宗宜:“先賢的思想宏大,但是其真意是什麽,又如何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樣不是曲解了先賢的意思?隻有通過斷句,才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先賢的意思,所以必須要斷句。”
他看著還有好多人不願意斷句,於是厲聲喝道:“諸公不讚成斷句,無非就是想要將典籍的解釋權歸於自身,想要壟斷知識,這和我的學校政策違背,你們這不是反對斷句,而是反對我的學校政策,是反對普及教育,你們是隻想著讓自己的後代或者門徒掌握典籍,從來不想讓外人知道,掌握了典籍的解釋權,你們就相當於掌握了科舉,從而掌握了官員的選拔,怎麽?你們想要控製朝廷?想要勾結朋黨嗎?”
“你們是害怕讓更多的人掌握知識,對你們形成威脅嗎?你們是怕通過私自斷句,曲解朝廷旨意,無法再誤導百姓了是嗎?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的想法和做法,我當年也曾主政一方,對於你們心中的那些蠅營狗苟和手段,都了解的很清楚。”
當聽到郭宗宜將這件事情上升到了這種高度,立馬就不說話了,也不敢有絲毫反駁,隨後,他的一番話,更是讓這些人的小心思完全杜絕了。“以後,所有聖旨和朝廷公文,全部要加標點,斷句,其他人不得有任何曲解,另外,此次斷句之後,科舉也按照這個斷句的意思來。”
郭宗宜知道,他是最後一個可以定製製度的人,在他之後的皇帝,除非是出現一個天縱奇才和狠人,要不然按照現在人的想法,一般不可能出現違背祖製的情況出現,這樣會出現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因為每一個製度,都會有既得利益者存在,而且那些人會乘勢成為最大受益人,登上高位,繼而又會維護這種製度,直到整個社會出現大變革,產生新的製度,出現新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現在的每一項製度,都需要小心謹慎的製定,既要為萬世計,又要在這不變的祖製中,能出現一絲變動的可能,讓後人有能夠與時俱進的空間,不至於到了後麵變成了一潭死水的樣子,就比如這次斷句和教材選定,他就需要做足了功課,不光要滿足於現在的情況,還要滿足於後世可能出現的科技變革,不能到時候社會巨大的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但是製度跟不上,這簡直就是災難。
國子監,文學館,這是郭宗宜專門修建的一所巨大的圖書館,和所有圖書館一樣,通體是用不怕火的石材修建的,裏麵保存了郭宗宜發動各方力量收集過來的書籍,可以說是除了修建在皇宮裏麵的皇家圖書館以外,書籍最全的圖書館了,這裏也是國子監博士和其他文學愛好者最喜歡,也是最常去的地方,這次給典籍斷句,也是在這裏進行的。
從第二天開始,郭宗宜就拋開很多政務,開始全身心的帶著大家來這裏和他們一起給典籍斷句。
“我們就從《論語》開始。”
期間經過各種爭吵,雖然郭宗宜是皇帝,但是在學問上麵,容不得一絲馬虎,也不會因為畏懼皇權而放棄對文學的爭論。
“我們要理解先賢典籍裏麵的思想,首先就是要了解先賢們所處的時代,然後將裏麵的話語放在那個年代當中去理解,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要不然我們這裏的討論,完全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根據可言。”
“就拿《論語》來說,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正好是周朝滅亡,各國相互征伐的年代,禮樂崩壞,民不聊生,所以在當時產生了諸子百家,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百姓,為諸侯,為社會尋找一條出路,我們應該敬佩他們的這種探索精神,放在當時那個時代,任何的探索,任何的學術產生,都沒有什麽對錯,隻有探索,大家隻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心平氣和,跳出自己所代表的學派來看待先賢的典籍。”
聽到郭宗宜的話,在場所有的無論是原先哪個國家的儒學大家都在那裏思考起來,而其他學派的人,一個個都開始高興起來,郭宗宜的這番話,很明顯是對他們諸子百家的承認,雖然說諸子百家經曆了多輪打擊,但是並不是說就沒有了傳人,學術也至此斷絕,以他現在的勢力,想要找到各個學派的大家和話事人還不是很困難,也沒有人敢拒絕他的招攬,而且這也是他後麵計劃的一部分。
“大家有誰了解過孔子當年創建儒家的最初目的?後麵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如果連這些都不了解,那又如何真正理解儒家的思想?”
“孔子當年最初的想法,是要恢複周朝時候被崩壞的禮樂,後來,他遊曆各個諸侯國,收了入室弟子七十二,還有三千門徒,裏麵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在他眼裏,這些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而《論語》,也是他的入室弟子們,根據他生前的言行整理出來的儒家典籍。”
“時移世易,當今的世界,和孔子所處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了,人口比那時候不知道多了多少,地盤也大了不少,而改變最大的,就要數大家的想法了,根本就和那個時候不是一迴事,分封製已經不可能再出現了,郡縣製已經深入人心,天下統一,也是每個人的想法,所以大家不要抱著墨守成規的想法。”
“我們現在之所以還要學習先賢的典籍,並不是說我們要退迴到那個時代的樣子,而是要學習其中的精神以及他們的思想,通過書籍與先賢對話,然後用他們的思想解決現在的問題,這才是重點。”
“皇上聖明!”眾人皆是誠心而拜,對於郭宗宜心悅誠服,也不再認為他是學問上的後學末進了,也將之前輕視他的心思完全拋棄了,對此,眾人隻能在心中感慨一句:“天縱奇才!”
郭宗宜的一番話,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摒棄了大家心中的結締,也打開了大家的眼界,再次看典籍都有了新的理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之後的進度就快了很多,大家摒棄了學派之間的隔閡,開始以純粹的學術方麵討論如何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