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直接開門見山道:“把諸位都請來,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商議考核取士的內容,該考核哪些方麵的內容?這一事情,暫時還未定下,諸位暢所欲言,本王擇其善者而從之。”


    此話一出,眾人都是眼前一亮。


    袁尚的話,看似是詢問,實際上從另一個層麵看,這就是各自的機會。


    誰的提議得到采納,就代表著權威。


    這就是機緣。


    管寧是士人,他想都不想,直接道:“殿下,老夫認為,涉及到士人的考核,還是需要考核經、史的,畢竟是士人。如果連基本的經典都不知道,還如何稱之為士人呢?”


    袁尚聽到後,隻是微微點頭,不曾直接表態。


    管寧見狀,一下有些皺眉,因為袁尚不表態,這事兒就無法確定,他是不願意這般的。


    儒家經典,必須要考核才行。


    管寧再度道:“殿下,儒家經典書籍,四書五經,以及其餘的文章,都是傳承下來的經典,也是有做人的道理。如果這些文章都不考核,如何確定對方的品行呢?再者,如果儒家的文化都不考核了,傳承下來的書籍,還有什麽意義呢?”


    邴原也是文人。


    當然,他也是袁尚麾下的官員。


    所以邴原也得表態。


    邴原正色道:“殿下,卑職讚同管寧的分析。考核取士,還是要考核四書五經,還是要考核傳承下來的諸多經典。唯有如此,才有我漢家百姓的文化傳承。否則,人人都不讀書了,不鑽研這些了,還有什麽文化呢?”


    袁尚說道:“這一方麵,自然是會涉及,但不會太多。”


    他直接表態了。


    管寧、邴原提及的有一定道理。


    隻是在袁尚看來,這隻能是很小的一部分,需要涉及到,但不能大篇幅都是考核這些。如果按照這樣的考核,那麽最終,勢必是淪為八股文。


    這是袁尚不願意看到的。


    地方上的官員,年輕時剛入仕為官,都容易有一腔熱血。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官員都容易成為老油條。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袁尚也阻止不了。


    可是袁尚需要的,是這些官員即便是老油條,可是也必須要懂得治理地方,有治理地方的能力。而不是靠讀幾本經書,看幾本前人寫下來的論語、孟子等,就可以獲得勝利。


    這是遠遠不夠的。


    考核的內容,必須要務實。


    這是關鍵。


    袁尚一直都讚同一個觀點,那就是實幹興邦,唯有務實才是根本。


    袁尚點評了管寧、邴原的提議後,在場的人,突然間一下就安靜了下來,從管寧和邴原的提議,他們一時間,也難以判斷出袁尚的想法,所以暫時都在考慮。


    袁尚見都是安靜,看向李儒,笑道:“李長史,你是官員之首,你先說你的想法?”


    李儒正色道:“殿下,卑職出自西涼,要論學問,卑職相比於中原的諸多士人,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可是卑職認為,治理國家和研究學問,以及學問是否精深,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的。”


    眾人一聽,都是心中在思忖李儒的意思。


    什麽意思?


    李儒要另辟蹊徑嗎?


    袁尚卻是眼中有期待神色。


    李儒的提法,他是非常讚同的,研究學問那是研究學問,甚至名士風流那是名士風流,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李白是詩仙!


    這樣的人,詩才無雙,堪稱是絕世,他一張嘴便是半個盛唐。


    李白風流雅致,豪情恣意,可是這樣的人,適合治理地方嗎?


    不適合!


    因為治理地方,和風流名士不相幹。


    李白性情飛揚,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人。這樣的人擱在地方上,尤其地方上的治理,需要妥協需要手段,這就不是文人能應對得了的。


    李儒微笑道:“我認為殿下要招攬的人,首先是務實的人。何謂務實呢?不需要大而化之的言辭,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形容,就是簡單一件事,治理一縣的能力。”


    “所謂的務實,那就是治理地方。”


    “從這個觀點出發,考核的內容也就很簡單,就是考核如何治理地方?地方上出現了訴訟,出現了殺人案,出現了矛盾,如果考核的人是縣令,該如何判斷?”


    “這些地方上的案例,多不勝數。”


    “這就是考核的方向。”


    “而且,如何安撫百姓,譬如地方上遭到了水災,如果是讓士人來處理,他會如何處理呢?”


    李儒侃侃而談,繼續道:“殿下需要的,是能夠治理縣鄉,是能夠讓百姓吃飽飯的人。簡而言之,就是能夠埋頭田壟之間,能夠梳理張三李四矛盾,就是能夠使得百姓吃飽肚子穿暖衣服的人。


    “說得好!”


    蒯良主動開口附和。


    他雖說上了些年紀,甚至因為身子骨有些弱,顯得有些清瘦,但精神卻是極好。


    尤其,聽完李儒的話,更是雙目熠熠生輝。


    蒯良讚許道:“李長史的話,說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在荊州時,早年輔佐劉表,便是希望劉表能務實,一點點夯實荊州的根基,一點點穩定荊州的地方。”


    “問題是,劉表不樂意。”


    “他隻樂意教化百姓,尤其教化世家大族的人,和這些世家大族的人談天論道。誠然我出自世家,可治理地方和論道完全是兩碼事。”


    “劉表的功夫都在表麵上,荊州看似繁華,實際上地方上的百姓,並沒有過得很好。”


    蒯良表態道:“我讚同李長史的話,招攬的官員必須要務實”


    徐庶附和道:“殿下,卑職也讚同。”


    審配說道:“殿下,卑職也讚同。”


    其餘人也開口附和。


    在場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人,都很清楚一點,那就是治理地方,需要的不是如何舌燦生花,關鍵是治理能力。


    關鍵,在於務實。


    越是清談,越是流於嘴上,就越是不靠譜,無法真正治理地方。


    袁尚見所有人都同意,達成了統一的意見,頷首道:“既然是所有人都認同,那麽這一事情也就簡單。本王,按照李長史提及的方麵,開始出題準備考核。”


    “殿下聖明!”


    一眾人齊齊迴答。


    這些人都很清楚一點,趙國在袁尚的治下,河北之地在袁尚的治下,一旦時人才的延攬方式,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自此趙國也就大不一樣了。


    這是真正要騰飛。


    袁尚再度道:“這樣的考核招錄士人,還是得有一個明確的名堂。曹操在兗州,那是設立招賢館,招攬士人,唯才是舉。咱們在河北進行的這一考核,命名為科舉。通過開科取士,選拔人才,充實地方。”


    “謹遵殿下吩咐。”


    一眾人再度迴答。


    僅僅是涉及到命名而已,這些人都沒有什麽意見。


    袁尚又和眾人商議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最終定下了考核的時間,定在一個半月後的五月二十八日。


    一個半月的時間,足夠時間發酵。


    也能讓更多的人雲集在趙國。


    這般的情況,也能使得其餘各州的士人,隻要是有誌於發展的人,都能到冀州來參加。


    事情定下後,李儒便安排人張貼告示,把消息傳出。


    自此,鄴城沸騰。


    無數的士人,為之激動,所有人都是亢奮起來,因為這一批的招募,必然是招攬無數人。


    這就是一個個士人的機會。


    在鄴城傳開的時候,袁尚要考核取士的消息,也是隨之傳開了,傳到了兗州。


    五月份的許都,知了已經是整日嘰嘰喳喳的叫囂起來。


    天氣,愈發的炎熱起來。


    曹操這小半年的時間,腦袋倒是不怎麽疼了,畢竟他的心情不錯。所以,腦子就沒多大的問題。如今的曹操,已經是穩穩成為丞相,徹底夯實了自己的根基。


    至於皇帝方麵,雖說皇帝有這樣那樣的小動作,可是在曹操看來,隻要皇帝不掌軍,沒有兵力支撐,皇帝的任何動作,那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曹操把皇帝盯得死死的,穩穩施政。


    地方上,也是愈發夯實。


    隻是關中方麵,郭嘉、鍾繇在謀劃安排,如今推進比較緩慢。可是即便如此,馬騰和韓遂的關係卻也是已經急轉直下,雙方的矛盾愈發的明顯,隻是都還在克製。


    所以,關中暫時還維持穩定。


    隻是可以預料,距離關中的爆發已經不遠了。


    丞相府,書房中。


    曹操難得休閑,正在看書,他喜歡詩賦,所以如今看的是詩經。雖說詩經中的內容,曹操都看了無數遍,但是,曹操仍是百看不厭,每一次看,都有不一樣的心得體會。


    溫故而知新,很是合適。


    在曹操繼續琢磨的時候,卻是一名侍從進入,躬身道:“丞相,荀尚書求見。”


    “請!”


    曹操吩咐一聲。


    侍從去傳令,時間不長,荀彧進入。


    荀彧站定後行禮,主動道:“丞相,卑職來,是因為聽到了坊間的議論,說是袁尚在冀州開科取士,搞了個什麽科舉,要招攬天下士人,不論是寒門士子,亦或是豪門大族的人,都可以參加。隻要是通過了考核,就可以被授予官職。”


    曹操擱下了書本,點頭道:“這一事情,本相也知道了。聽說這一消息,在鄴城內甚囂塵上,無數的大家族,紛紛開口反對,全都是在抵製袁尚的計劃。這個袁尚,是想要唯才是舉,是想要改變現狀,可惜,這可不好辦。”


    荀彧正色道:“丞相,坊間的傳聞,卻是不一樣的。”


    “有什麽不一樣的?”


    曹操愣了下。


    他對於北方鄴城的消息,一直在盯著的,之前傳迴的消息,那就是袁尚要通過考核招攬士人。沒想到,卻是捅了馬蜂窩,一下激起了無數的反對。


    這事情,可是不好推進的。


    所以,曹操也就是抱著看戲的心態,想要看袁尚的笑話。


    荀彧說道:“坊間的消息,是袁尚要開科取士,的確是鬧出了大動靜,許多人雲集在趙王府外,要找袁尚給一個說法。可是沒想到,袁尚當著世家大族人員的麵,說這一考核,對於諸多的大家族庶子、旁支,那就是機遇。”


    “正常情況下,一個家族的資源有限,能培養的人有限。”


    “科舉出現,給了這些人機會。”


    “以至於袁尚的一番話後,便有無數的人激動,無數人沸騰,無數大家族的人一下不抵製了。原本所有人氣勢洶洶的,要和袁尚為敵,要抵製袁尚。”


    “最終,卻是偃旗息鼓。”


    荀彧歎息一聲,說道:“最大的問題是,這一消息傳開了,導致了咱們兗州乃至於其餘各州,都出現了大批的士人,大量的往鄴城去,都是要去參加考核的。”


    曹操一下瞪大了眼睛。


    臉上神情,徹底發生了變化。


    人才,是關鍵。


    恰是如此,曹操才會唯才是舉,才會設立招賢館,大規模的招攬士人。


    沒想到,袁尚竟是搶先一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火燒烏巢?我轉身燒了曹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火神朱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火神朱雀並收藏火燒烏巢?我轉身燒了曹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