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送走了呂惠卿,正在批閱劄子,童貫突然求見,自從童貫執掌皇城司以來,還沒有主動求見,此番前來,恐怕是有大事了。
趙佶讓童貫進來,問道:“有事嗎?”
童貫說道:“官家,皇城司今日察知一事,感覺事體重大,臣不敢耽擱,趕緊向官家匯報。”
趙佶問道:“何事,講來聽聽?”
童貫說道:“官家,皇城司的邏卒近日探知,奉聖公孔若虛和其侄子孔端友到了東京,正在國子監講學。”
趙佶一笑,這算得什麽大事,雖然孔子是聖人,在讀書人心目中地位尊崇,但是孔子的後代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在朝廷眼裏,孔家後人那麽多,又不是非得來當這個奉聖公。
當年孔若虛的哥哥孔若蒙就是因為詆毀紹聖,就被章惇廢掉了爵位,看來孔家也是記吃不記打啊。
趙佶問道:“他說什麽了?”
童貫說道:“官家,他的言論多狂悖,臣不敢言!”
趙佶說道:“朕赦你無罪,講來!”
童貫將皇城司邏卒的記錄拿來,趙佶翻看著記錄,孔若虛在國子監講學,說皇帝應該親賢臣,遵祖製才能治平天下。說趙佶對西賊用兵,靡費國帑,百無一用,是取禍之道,還說自己有機會要勸諫趙佶,要多與正人相處,才能養浩然之氣。
當然還列舉了趙佶作端王時的那些爛事,說趙佶本來就為人輕佻,如今更是被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一幫奸佞包圍,繼續紹聖,對外用兵,耗竭民力,都是取禍亡國之舉。
趙佶對這些言論聽都不想聽,問道:“孔若虛什麽功名啊,可曾中的進士?”
童貫說道:“未曾,不過聽說他家學淵源,頗通經義,且其孔端友,書畫一絕,號稱孔氏神童,故而這次到東京來,也存了想要為自己侄子揚名的想法。”
對於這些打嘴炮的,趙佶一向沒什麽感覺,他們也就隻敢背後說說罷了,能有掀得起什麽大風浪。但是童貫說道:“孔若蒙說若是官家你還不聽正人之言,他就帶領國子監的去登聞鼓院叩闕,請官家采納意見。”
趙佶聞言,不禁大怒,說道:“狗屁的正人,還想拿登聞鼓院來逼迫朕,這賊廝鳥的,還想讓朕屈服,絕不可能。”他們去登聞鼓院,這事趙佶就絕不容忍了。
登聞鼓機構是皇帝通下情的傳遞機構,一些 不能直接表明政治意見的官員可以通過登聞鼓機構來說明其想法和意見,還有一些普通士庶苦於沒有渠道參政議政,也可以通過登聞鼓機構進狀來議政。統治者借助登聞鼓機構的進狀調整其政策。
在大宋曆史上,利用登聞鼓院製造政治事端,打擊政敵,甚至逼迫皇帝的事情屢見不鮮。
趙佶問道:“皇城司怎麽看?”
童貫說道:“官家,皇城司可遣邏卒,將此輩秘密緝捕之!”
趙佶知道,作為大宋的秘密警察,皇城司本就負有緝捕的職能。神宗時,皇城司常“潛遣邏卒聽市道之人謗議者,執而刑之”。但是趙佶並不希望此事大肆的抓捕他們,畢竟他們是孔氏後人,若是皇城司將其秘密逮捕,一旦事泄,趙佶麵臨的壓力就會很大。
而且皇城司一旦將其逮捕,就會進入鞫獄環節。皇城司之鞫獄主要指皇城司的審訊與收監職能的開展。皇城司親從、親事官或皇城卒等所偵捕的對象 一旦進入鞫獄這一環節,其權力主體即發生了變化。原來是皇城卒,此時則變成 了皇城司長官等。並且,對鞫獄的結果還要經過侍禦史的覆訊。
一旦此事為台諫得知,恐怕又是對趙佶的口誅筆伐,不勝其煩。
趙佶隻得命令道:“皇城司嚴密監視其動向,同時將皇城司和班直中武藝精熟還有從西軍中調來的硬探集中起來,聽候調用。”
趙佶這次真的是憤怒了,自問自己自即位以來,對這些文官和書生已經足夠忍讓了,從未像章惇任宰相時,凡事有敢於和章惇對著幹的,都遭到章惇的嚴厲的打擊報複。但是看來他們還是比較喜歡章惇這樣的人,總是把客氣當福氣,要是真的敢於闖登聞鼓院,趙佶一定要對他們還以顏色。
趙佶召來李格非,詳細詢問登聞鼓院的運作。
雖然不知道官家為什麽突然問起登聞鼓院,但是李格非還是向趙佶詳細介紹了登聞鼓院的運作模式。
想要通過登聞鼓院上達天聽,第一步就是進狀。登聞鼓機構接收實封和通封的鼓狀,二者適用範圍不同。實封是指進狀人將保密內容或急速文字采用密封的形式直接上呈皇帝的一種文書封裝方式,通封為常呈文字上呈皇帝的一種不密封的文書封裝方式。
實封和通封都有明確的適用範圍,“文武臣僚合門無例通進文字者並諸色人進狀,並須先經鼓院。除告軍機密事及論訴在京臣僚,即實封”其餘皆為通封進狀。宋代實封文狀采用紙張封印,登聞鼓機構的實封文狀要求:“經檢院者,圓實封,奏機密軍期事、朝政闕失利害及公私利濟並軍國重事。若經鼓院者, 疊角實封,陳乞奏薦再任、已得指揮恩澤、除落過名、論訴抑屈事,本處不公及沉匿等事,在在京官員不法等事。兩院狀封,皆長八寸。
進狀之後,鼓狀需寫明姓名,不能用無名鼓狀,更不能由他人代名,否則會受到懲罰。登聞鼓院要明確保人的姓名、住處等信息,確保進狀有序。登聞鼓機構官員要仰訴事人於狀前開坐經由官司結絕告示,令檢、鼓院官當麵審實。保狀內明言委保某人,陳訴某事,方許收接進入,並且責逐人住止處,令遞相委保。
不同的人進狀由相應的保人保舉。進狀後,才會進入看詳鼓狀,也就是審查進狀的程序。
聞鼓機構接收鼓狀後,命官員看詳鼓狀所陳事理。 登聞鼓機構對鼓狀的看詳是進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登聞鼓機構官員與進狀人所展開的行與不行的討論,如果符合收接規定,將鼓狀上呈;如果鼓狀不符合上呈, 則退迴鼓狀,嚴重者可能會受到處罰。
趙佶發現登聞鼓院的規定如此嚴密,不由得在心裏嘿嘿一笑,小樣,想拿登聞鼓院來逼迫朕,朕不玩死你們。
趙佶讓童貫進來,問道:“有事嗎?”
童貫說道:“官家,皇城司今日察知一事,感覺事體重大,臣不敢耽擱,趕緊向官家匯報。”
趙佶問道:“何事,講來聽聽?”
童貫說道:“官家,皇城司的邏卒近日探知,奉聖公孔若虛和其侄子孔端友到了東京,正在國子監講學。”
趙佶一笑,這算得什麽大事,雖然孔子是聖人,在讀書人心目中地位尊崇,但是孔子的後代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在朝廷眼裏,孔家後人那麽多,又不是非得來當這個奉聖公。
當年孔若虛的哥哥孔若蒙就是因為詆毀紹聖,就被章惇廢掉了爵位,看來孔家也是記吃不記打啊。
趙佶問道:“他說什麽了?”
童貫說道:“官家,他的言論多狂悖,臣不敢言!”
趙佶說道:“朕赦你無罪,講來!”
童貫將皇城司邏卒的記錄拿來,趙佶翻看著記錄,孔若虛在國子監講學,說皇帝應該親賢臣,遵祖製才能治平天下。說趙佶對西賊用兵,靡費國帑,百無一用,是取禍之道,還說自己有機會要勸諫趙佶,要多與正人相處,才能養浩然之氣。
當然還列舉了趙佶作端王時的那些爛事,說趙佶本來就為人輕佻,如今更是被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一幫奸佞包圍,繼續紹聖,對外用兵,耗竭民力,都是取禍亡國之舉。
趙佶對這些言論聽都不想聽,問道:“孔若虛什麽功名啊,可曾中的進士?”
童貫說道:“未曾,不過聽說他家學淵源,頗通經義,且其孔端友,書畫一絕,號稱孔氏神童,故而這次到東京來,也存了想要為自己侄子揚名的想法。”
對於這些打嘴炮的,趙佶一向沒什麽感覺,他們也就隻敢背後說說罷了,能有掀得起什麽大風浪。但是童貫說道:“孔若蒙說若是官家你還不聽正人之言,他就帶領國子監的去登聞鼓院叩闕,請官家采納意見。”
趙佶聞言,不禁大怒,說道:“狗屁的正人,還想拿登聞鼓院來逼迫朕,這賊廝鳥的,還想讓朕屈服,絕不可能。”他們去登聞鼓院,這事趙佶就絕不容忍了。
登聞鼓機構是皇帝通下情的傳遞機構,一些 不能直接表明政治意見的官員可以通過登聞鼓機構來說明其想法和意見,還有一些普通士庶苦於沒有渠道參政議政,也可以通過登聞鼓機構進狀來議政。統治者借助登聞鼓機構的進狀調整其政策。
在大宋曆史上,利用登聞鼓院製造政治事端,打擊政敵,甚至逼迫皇帝的事情屢見不鮮。
趙佶問道:“皇城司怎麽看?”
童貫說道:“官家,皇城司可遣邏卒,將此輩秘密緝捕之!”
趙佶知道,作為大宋的秘密警察,皇城司本就負有緝捕的職能。神宗時,皇城司常“潛遣邏卒聽市道之人謗議者,執而刑之”。但是趙佶並不希望此事大肆的抓捕他們,畢竟他們是孔氏後人,若是皇城司將其秘密逮捕,一旦事泄,趙佶麵臨的壓力就會很大。
而且皇城司一旦將其逮捕,就會進入鞫獄環節。皇城司之鞫獄主要指皇城司的審訊與收監職能的開展。皇城司親從、親事官或皇城卒等所偵捕的對象 一旦進入鞫獄這一環節,其權力主體即發生了變化。原來是皇城卒,此時則變成 了皇城司長官等。並且,對鞫獄的結果還要經過侍禦史的覆訊。
一旦此事為台諫得知,恐怕又是對趙佶的口誅筆伐,不勝其煩。
趙佶隻得命令道:“皇城司嚴密監視其動向,同時將皇城司和班直中武藝精熟還有從西軍中調來的硬探集中起來,聽候調用。”
趙佶這次真的是憤怒了,自問自己自即位以來,對這些文官和書生已經足夠忍讓了,從未像章惇任宰相時,凡事有敢於和章惇對著幹的,都遭到章惇的嚴厲的打擊報複。但是看來他們還是比較喜歡章惇這樣的人,總是把客氣當福氣,要是真的敢於闖登聞鼓院,趙佶一定要對他們還以顏色。
趙佶召來李格非,詳細詢問登聞鼓院的運作。
雖然不知道官家為什麽突然問起登聞鼓院,但是李格非還是向趙佶詳細介紹了登聞鼓院的運作模式。
想要通過登聞鼓院上達天聽,第一步就是進狀。登聞鼓機構接收實封和通封的鼓狀,二者適用範圍不同。實封是指進狀人將保密內容或急速文字采用密封的形式直接上呈皇帝的一種文書封裝方式,通封為常呈文字上呈皇帝的一種不密封的文書封裝方式。
實封和通封都有明確的適用範圍,“文武臣僚合門無例通進文字者並諸色人進狀,並須先經鼓院。除告軍機密事及論訴在京臣僚,即實封”其餘皆為通封進狀。宋代實封文狀采用紙張封印,登聞鼓機構的實封文狀要求:“經檢院者,圓實封,奏機密軍期事、朝政闕失利害及公私利濟並軍國重事。若經鼓院者, 疊角實封,陳乞奏薦再任、已得指揮恩澤、除落過名、論訴抑屈事,本處不公及沉匿等事,在在京官員不法等事。兩院狀封,皆長八寸。
進狀之後,鼓狀需寫明姓名,不能用無名鼓狀,更不能由他人代名,否則會受到懲罰。登聞鼓院要明確保人的姓名、住處等信息,確保進狀有序。登聞鼓機構官員要仰訴事人於狀前開坐經由官司結絕告示,令檢、鼓院官當麵審實。保狀內明言委保某人,陳訴某事,方許收接進入,並且責逐人住止處,令遞相委保。
不同的人進狀由相應的保人保舉。進狀後,才會進入看詳鼓狀,也就是審查進狀的程序。
聞鼓機構接收鼓狀後,命官員看詳鼓狀所陳事理。 登聞鼓機構對鼓狀的看詳是進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登聞鼓機構官員與進狀人所展開的行與不行的討論,如果符合收接規定,將鼓狀上呈;如果鼓狀不符合上呈, 則退迴鼓狀,嚴重者可能會受到處罰。
趙佶發現登聞鼓院的規定如此嚴密,不由得在心裏嘿嘿一笑,小樣,想拿登聞鼓院來逼迫朕,朕不玩死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