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卿為趙佶詳細解釋的三經新義,有人認為三經新義就是王 安 石 為 了“一道 德 , 同 風 俗”而 進 行 的 科 舉 改 革 的教科書, 實 則 是 讓士 子 都 學 習 王 安 石 的 學 說, 如 此 培養 出 來 的 官 吏 也 都 是 新 法 的 支 持 者 了 。這點呂惠卿從不諱言,三經新義確實本就是為了培養變法所需的人才來的。


    王安石認為“然天下風俗法度,一切頹壞,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則安常習故而無所知,奸人則惡直醜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倡之於前,而無所知 者和之於後,雖有昭然獨見,恐未及效功,而為異論所勝。”如果不培養一批有著革新思維的官吏,恐怕變法最後也不會成功。


    為此,姚康稱“然介甫之所謂‘一道德’者,乃是欲以其學,使天下比而同之, 以取科第”。姚康認為王安石為了“一道德,同風俗”而進行的科舉改革,實則是讓士子都學習王安石的學說,如此培養出來的官吏也都是新法的支持者了。這話倒並無錯誤,但是以此為由彈劾王安石,就有些無厘頭了。


    呂惠卿說道:“荊公治經,不拘於章句名物,認為聖人之術修其身,治天下國家,在於安危治亂。”接著呂惠卿問道:“官家以為,周禮之治,果能使大宋富國強兵嗎?”


    這話趙佶不知道怎麽迴答,畢竟現在主流思想都是遵奉周禮,認為三代之治才是大治,趙佶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說三代之治沒用,不過趙佶打心眼裏就覺得這事很扯,三代之治,誰能說清楚什麽是三代之治,不都是後人編的嗎。麵對呂惠卿這個問題,趙佶隻能嘿嘿一笑。


    呂惠卿當然明白趙佶的意思,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有哪一個真的相信什麽三代之治啊,隻是不能說出口罷了。呂惠卿說道:“官家,荊公之意,本以大宋當積弱之後,而欲濟之以富強,又懼富強之說 必為儒者所排擊,於是附會經義,以鉗儒者之口,實非真信《周禮》為可行。”


    趙佶有些吃驚,呂惠卿竟然把話說得這麽直接,呂惠卿接著說道:“大宋積弱,非一日之病也,當時非獨荊公要如此,諸賢都有變更意。”


    呂惠卿將當年之事慢慢說與趙佶聽。麵對國 家內憂外患的狀況,許多士大夫都意識到了國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法。 如文彥博司馬光等提出“無為而治”和恪守祖宗之法的方案,希望皇帝通過任賢來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麵,而宋祁、蘇軾和蘇轍等則對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希望通過削減冗費,改革官員選舉之法的方式來解決宋朝的財政問題,當 然也有李覯、王安石等希望向三代學習,從《周禮》等書籍中尋找解決方法的。


    當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如韓琦、富弼等人,司馬光、蘇軾之輩,要麽是仁宗朝慶曆新政的參與者,要麽曾經與王安石相交莫逆,連呂惠卿都不得不承認,在王安石變法時期反對新法諸大臣既是君子,與王安石之間也並無個人恩怨。甚至有些人如富弼、韓琦等都是曾經主張變法的人,這點該怎麽解釋呢?


    其根源還是在於主張不同,相對而言這些反對新法的大臣多主張緩和一點的改革,而且更看重節流而非開源。這點從熙寧元年的賞賜之辯就可以看出來。


    當時在南郊禮畢之後,陪同祭祀的官員應當收到皇帝的賞賜,但是因為國家財力困 乏,再加上河朔地區此時正發生災禍,因此以曾公亮為首的官員以兩府俸祿優厚,皇帝平日裏對兩府的賞賜眾多為由,建議皇帝不要賞賜諸臣。


    司馬光的觀點是當今國用嵅蛔悖天下又有災禍,應當削減冗費,同意兩府不要賞賜諸臣的建議。而王安石爭鋒相對的提出大臣郊賚賞賜的費用並不多,就算省下來也不能緩解國家的財政危機,反而會破壞禮節,徒傷大體。並稱宋太祖時期趙普等擔任宰相,賞賚常常數萬。而現在郊賚匹兩才三千,根本不算多。並指出“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也正是在這次辯論中王安石提出了他的著名觀點。王安石認為為光靠節流是不能解決問 題的,而是要開源。可見,不同於司馬光“天地財貨百物皆有定數”的觀念,王安石的理財觀念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在於廣開財源,擴大生產力。他主張使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來抑製兼並,以加強中央政府對全國賦稅的管控,從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這一點趙佶是非常讚同的,現在趙佶是處處缺錢,養兵要錢,造船要錢,治河要錢,軍器也要錢,不想辦法增加財政收入,恐怕封樁庫都支持不了多久的。


    當然,也是這次辯論,使王安石堅定了編寫三經新義的決心。為了減少變法帶來的壓力,王安石通過改革貢舉法的方式,想要選拔出支持新法的官吏,而《三經新義》作為王安石“一道德,同風俗”的工具也因此產生。


    三經新義,說是三經,但是最重要,也是王安石本人傾注最多心血的,還是《周禮新義》。


    王安石在其《周禮義序》 中一方麵稱“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於成周之時;其法可施於後世,其文有見於載籍,莫具於周官之書”,描繪了成周太平興盛的美好景象,而治國理政的方法均記錄在《周禮》之中,這便將《周禮》推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另一方麵又稱 “自周之衰,以至於今,曆歲千數百矣;太平之遺跡,掃蕩幾盡,學者所見,無複全經。”以為世俗弊於俗學久矣,故而重新闡釋《周禮》。


    實際上就是將自己的變法主張,假托周禮,通過解釋周禮來給自己變法尋求理論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