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禁軍不斷在東京城裏破門搜捕,趙佶轉過來,吩咐道:“今日看了一場好戲,諸卿與吾一道暢飲。”梁師成將早就準備好的各色美食美酒端上來,與諸位臣子們共飲。一眾管軍武臣自是沒什麽說得,好不容易入宮一趟,皇帝老兒管飯有什麽不好的。
但是一眾政事堂宰相們可就不這麽想了,他們有些食不知味了,官家重用皇城司,對於文官集團來說並不是什麽好事。皇城司做大後,就相當於直接限製了文官集團的權力。而且皇帝就有了翻桌子的實力,這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一旦以後皇帝要處置大臣,並不經過台諫、三法司,直接用皇城司逮治,這還得了。
諸位臣子們默默的吃著,趙佶突然說道:“諸位,由此觀之,皇城司還是有用的,日後刺探情報,糾察不法。皇城司要多出力。”
一眾宰相們麵色凝重,卻又不知道該怎麽說。他們都知道,曆代的官家都信任皇城司,原因無他,因為皇城司的實際主事者,必須是宦官,宦官永遠是帝王最相信的人。一般都是由入內內侍省的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等高級宦官兼領。勾當皇城司公事雖然品級不高,但都是皇帝近侍,與皇帝關係極為密切,甚至能影響文武高官的任命。
主要是皇城司是全然獨立於三法司體係之外的,它可以自己偵查、逮捕、定罪乃至於處決,根本不經由刑部、大理寺和台諫,這才是讓文官們最害怕的一點,這些太監們隻聽從皇帝的命令,可不會管什麽士大夫的體麵,若是進了烏台,還有體麵可存,要是進了皇城司獄,可就麻煩了。
作為台諫長官,蘇轍必須出來說話了,蘇轍說道:“官家,皇城司非國家法司,逮治不法,非其職分也!且累朝以來,皇城司所治冤案,豈一兩件?仁宗時,時任勾當皇城司的王遵度收到一則稱商人張化為契丹間諜的情報,便立即組織人手將其抓捕,並且在本衙內進行審訊,還牽連了很多人。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犯人的審訊理應由大理寺完成,案卷需交由刑部複核,這一過程還要受到禦史台的監督。而在張化一案中,全然沒有其他司法機構什麽事,甚至連公文也由皇城司的屬官一手操辦。好在這樁案子因為鬧得太大,驚動了仁宗,下令命禦史李紘複審,張化等人的冤屈最終被洗清。但是,鬧出如此冤案的王遵度,最後受到的處罰不過是降為曹州都監。”
蘇轍接著說道:“國家法度,蕩然無存,以皇城司治獄,非仁君聖主之所為也!”
趙佶不悅的說道:“以卿之言,若朕用皇城司,就是桀紂之君了?”
蘇轍說道:“官家一心以仁宗為標杆,仁宗之時,可曾重用皇城司?既然仁宗都不用皇城司,官家用了,豈非有違仁宗之意。”
趙佶有些無奈,蘇轍這就有點扯了,仁宗不用的皇城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慶曆宮變,慶曆八年,在這一年的閏正月辛酉,崇政殿的四位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發動宮變,劫殺軍校,搶奪兵器,直逼其寢宮。
此日夜宋仁宗正在皇後寢宮休息。夜半時分,聽到此宮變,仁宗皇帝想出去。曹皇後一把抱住宋仁宗,緊閉宮門,並派人叫都知王守忠等人領兵護駕。不久,四位賊人殺到福寧殿,斬殺宦官宮女,慘叫之聲直達仁宗耳邊。此時宦官何承用恐仁宗擔驚受怕,便謊稱“這是宮人在懲罰犯錯的宮女。”曹皇後一聲嗬斥,“賊人在外殘殺宮人,皇上本想外出,你還敢如此妄言”。曹皇後不愧為宋朝開國大將曹斌之後,大將之風,臨危不亂,她知道賊人攻打不成,必定會放火燒宮。
曹皇後命人打水儲藏,以備不時之需,後果然火燒宮殿,宮人以水滅之。宮人這才佩服皇後的才智卓識,拍手稱讚。曹皇後還將宮人前額頭發剪掉,對他們說“賊人動亂平定之後,你們憑借頭發來領功受賞”。所以宮人拚死奮戰,不遺餘力。顏秀、郭逵、孫利三人被殺,王勝從北樓逃走,一日之後被捕殺,但是其主謀無人知曉。
當時任樞密使的夏竦對仁宗皇帝講,“此事應該讓禦史和京中宦官一同審理此事,不要滋生蔓延,讓人不安”。參知政事卻說,“宿衛變亂,事關社稷安危,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請將此事交於外台嚴加調查辦理”。最後,宋仁宗聽從了夏竦之語。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內侍楊景宗、劉永年等五人,降職外遷;在夏竦的庇護之下,楊懷敏仍居舊職。本來開始有詔寬宥楊景宗等人的罪行,禦史中丞魚周詢、侍禦史知雜事張昪、禦史何郯等說,殿廷設立的宿衛兵士,本來就是為了主上。現在的衛士所作所為兇悖異常,意不可測,後來捕獲賊餘黨。本來傳旨不得殺死,竟然不聽從,這原是領管此事的臣僚害怕捕獲之後,會損害“他人”的感情,所以允許眾人將其毆打致死,這就是殺人滅口。情狀如此,理無可恕。
這事的蹊蹺之處就在此,這四個親從官到底因何緣故作亂,至今不得而知。當時有人傳言是貝州王則的部屬作亂。宮變的主謀是製造貝州兵變的王則的手下,為了替“王則”報仇。(王則此時並未處斬)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是王則手下,必當遠在宮外,又怎麽會如此熟悉皇宮的位置,兵力部署;崇政殿的這幾位侍從官為了什麽一定要替王則等人賣命?無論怎樣,此事之後,他們肯定會被審查,難脫幹係。
而且此事中樞密使夏竦的態度最為奇怪。宮變之後,夏竦為什麽要急於將此事交於內台處理,不公布於眾?又為什麽要去庇護一個小小的內侍楊懷敏?夏竦既然官至樞密使,不至於要為了其他,而斷送自己的錦繡前程。雖然宋仁宗宅心仁厚,但是此事乃是關於自己的身家性命,社稷安危,無論怎樣,應該嚴查到底。那麽他為什麽開始會聽從夏竦的上言?最後也為什麽沒有嚴懲幾位內侍,畢竟失職之罪,護駕不力,理當被斬。
內中情由,實在是撲朔迷離,玄之又玄。最終禦史中丞魚周詢、侍禦史知雜事張昪、禦史何郯多次上疏,要求嚴懲涉事內侍宮人。
禦史何郯懇切上疏說道:現在皇上近在咫尺,賊亂竊發,兇惡之狀,無大於此。而居職者既不能察舉,當宿者又不即禽捕,未正典法,何以塞公議!伏乞重行黜降,用振威罰。楊景宗等外遷以後,何郯等又再次上奏,請求罷黜楊懷敏。帝令中書召何郯等,苦口婆心地向他們說道。但何郯不買仁宗皇帝的賬,“衛士持刃直入禁庭,欲淩犯乘輿(皇上),為大臣者應當深責有司失察之罪,楊景宗等人,本就該誅戮以謝天下;若以其過非自取,止可貸其正坐,並宜流竄以戒百職。景宗等罰既甚輕,懷敏又獨異眾,蓋兩府大臣畏陛下左右之怨怒,不能堅執祖宗之法也。伏望一例責授外任,以協公論。”
宋仁宗思慮再三,最後聽從了何郯的建議。將所有涉事內侍處罰。但是自此之後,仁宗皇帝就不太信任皇城司了。這事情內中緣由到底如何,當時都無法搞清楚,何況現在。當時對於此事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這件事發生後,王贄彈劾皇後是此事主謀,何郯堅決反對認為是潑髒水。四個侍衛,皇後和禁軍當場殺了三個。剩下一個楊懷敏追捕的時候殺了。誰都說不清。最後楊懷敏作為宮防的負責,被貶。夏竦也被貶。因為皇帝暗示輔臣們貴妃不容易,夏竦立刻奉承說要立貴妃為後。言官覺得夏竦奸詐逢迎,參奏了他。後來仁宗主動提出不查了。這件事就千古迷案一直分為兩派。而且兩派都挺有理有據。值得一提的是,何郯當時認為此事為貴妃陰謀說自己看穿一切。但是何郯曆史上因為後來惡意造謠中傷韓琦,導致晚節不保。夏竦死了皇帝還賜他“公莊”的封號。
到底是非曲直,難以論說,反正自此後,仁宗皇帝就不太信任皇城司了。蘇轍拿這個來說事,未免有些強詞奪理了。趙佶慢悠悠的說道:“蘇相既知道仁宗不親近皇城司,就當知道慶曆宮變,蘇相可為朕詳論之嗎?”
一說起這個,一眾臣子都不敢說話了,這事事關宮闈,又是前朝秘辛,誰敢亂講?
不光是宰執們,就是本來在一邊吃瓜的管軍武臣們也不敢多說話,趕緊放下筷子端坐在一旁。韓忠彥見狀說道:‘官家,前朝宮闈之事,臣等豈能得知?且事關先帝清譽,外臣不便多言。“
趙佶笑道:“吾知之矣!諸位不欲用皇城司,無非是認為皇城司不受控製,隨意逮治罷了。今後皇城司雖然可以逮治、刑訊,但是涉及貪贓等罪的,還是交大理寺審斷。事涉謀逆、間諜或不當由外朝知的,皇城司自己審斷。”
趙佶也不想皇城司的權力無限擴大,淩駕於三法司上,皇城司是為了製約文官集團的,但是皇城司也必須受到製約,否則一旦皇城司做大,一樣會噬主的。
韓忠彥看氣氛很尷尬,說道:“官家,今日既賊子授首,逆渠成擒,臣等就不打攪官家了。”
趙佶笑著說道:“這樣也好,明日在垂拱殿召集皇城司、班直和龍衛看看今晚收獲如何,政事堂也參加聽聽。”說罷就下了宣德門,去找劉娘子學外語去了。最近劉娘子調教南戲班子,聽說十分不錯,趙佶準備過去看看。
第二天趙佶扶著老腰起來,劉娘子伺候趙佶更衣,趙佶睡眼惺忪,真想罷朝睡覺,劉娘子嚇得趕緊說道:“官家莫害奴了,要是被聖人知道官家留宿奴這裏就罷朝,還不知道怎麽處理奴呢!相公們也不會放過奴的。”看著一臉焦急的劉娘子,趙佶不由得促狹起來,笑道:“那娘子唱個曲子吾聽聽,要是吾滿意,就去上朝。”
劉娘子嗔怪著看了趙佶一眼,起身唱到:噯呀!禦榻森嚴宮禁遙,早難道有神女飛渡噯衝霄?隻問這兩般兒信物是何人掉?可怎生般鳳友鸞交?到日三杆猶不臨朝?多說是殢君王是我這庸姿劣貌,哪知道戀歡娛別有個雨窟雲巢!雖則是蝶夢酣,鴛浪翻,春情顛倒,他困迷離精神難打熬。怎負他鳳墀前鵠立噯群僚?請陛下早出視朝,妾在此候駕迴宮。
趙佶這才起身去往垂拱殿,到垂拱殿後,梁師成趕緊送來提神的飲子熟水,說道:“官家,童都知、何將軍、高將軍和政事堂諸公都在外等候。”
趙佶笑著說道:“請他們進來吧!”
一眾臣子們進來,趙佶看到童貫、何灌、高俅都是喜氣洋洋的,就問道:“吾看諸位昨日收獲不菲啊?”
童貫說道:“官家,昨日皇城司和班直、龍衛、神衛兩軍,共拿獲賊子九千餘,解救被拐騙的婦人兩千餘,還有東京城內為無憂洞作掩護的百餘家,拿獲賊人一千餘,繳得贓物三十萬貫,還有布匹、金銀等無算,而今龍衛神衛正把手無憂洞出入口,待毒煙散盡,入洞清剿。”
趙佶點點頭說道:“當真是大快人心!為開封百姓除一大害矣!關於這些婦人,該如何處置,諸卿可有意見?”
曾布說道:“官家,不若先由官府尋訪其家,若是無家可歸的,可配與禁軍士卒為妻。”
趙佶看向何灌,何灌點頭表示同意,趙佶便說道:“如此便有限配給龍衛、神衛士卒吧!”畢竟龍衛神衛昨天出了大力的,趙佶接著說道:“參與的所有士卒、衙役等,每人發給一貫錢賞賜,皇城司、龍衛、神衛、班直添支布一匹。”何灌他們趕緊謝恩。
韓忠彥說道:“官家,刑獄之重,重於泰山。拿獲的賊子,還是應交由開封府、大理寺審斷,令百姓得知其惡,也可以讓百姓得知官家的一片護佑之心。”
童貫趕緊說道:“我皇城司自可審斷,就不勞開封府和大理寺了。”
趙佶笑著說道:“拿獲賊子中,有劣跡昭彰,十惡不赦的,叫開封府、大理寺公審後,明正典刑,其餘人等各依情節,發往疏浚運河。”
趙佶接著說道:“都水監要詳細勘察無憂洞,繪出圖紙來,日後無憂洞由皇城司管理,概不許有任何作奸犯科的行為!”在一眾臣子驚訝的目光裏,趙佶宣布退朝。
但是一眾政事堂宰相們可就不這麽想了,他們有些食不知味了,官家重用皇城司,對於文官集團來說並不是什麽好事。皇城司做大後,就相當於直接限製了文官集團的權力。而且皇帝就有了翻桌子的實力,這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一旦以後皇帝要處置大臣,並不經過台諫、三法司,直接用皇城司逮治,這還得了。
諸位臣子們默默的吃著,趙佶突然說道:“諸位,由此觀之,皇城司還是有用的,日後刺探情報,糾察不法。皇城司要多出力。”
一眾宰相們麵色凝重,卻又不知道該怎麽說。他們都知道,曆代的官家都信任皇城司,原因無他,因為皇城司的實際主事者,必須是宦官,宦官永遠是帝王最相信的人。一般都是由入內內侍省的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等高級宦官兼領。勾當皇城司公事雖然品級不高,但都是皇帝近侍,與皇帝關係極為密切,甚至能影響文武高官的任命。
主要是皇城司是全然獨立於三法司體係之外的,它可以自己偵查、逮捕、定罪乃至於處決,根本不經由刑部、大理寺和台諫,這才是讓文官們最害怕的一點,這些太監們隻聽從皇帝的命令,可不會管什麽士大夫的體麵,若是進了烏台,還有體麵可存,要是進了皇城司獄,可就麻煩了。
作為台諫長官,蘇轍必須出來說話了,蘇轍說道:“官家,皇城司非國家法司,逮治不法,非其職分也!且累朝以來,皇城司所治冤案,豈一兩件?仁宗時,時任勾當皇城司的王遵度收到一則稱商人張化為契丹間諜的情報,便立即組織人手將其抓捕,並且在本衙內進行審訊,還牽連了很多人。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犯人的審訊理應由大理寺完成,案卷需交由刑部複核,這一過程還要受到禦史台的監督。而在張化一案中,全然沒有其他司法機構什麽事,甚至連公文也由皇城司的屬官一手操辦。好在這樁案子因為鬧得太大,驚動了仁宗,下令命禦史李紘複審,張化等人的冤屈最終被洗清。但是,鬧出如此冤案的王遵度,最後受到的處罰不過是降為曹州都監。”
蘇轍接著說道:“國家法度,蕩然無存,以皇城司治獄,非仁君聖主之所為也!”
趙佶不悅的說道:“以卿之言,若朕用皇城司,就是桀紂之君了?”
蘇轍說道:“官家一心以仁宗為標杆,仁宗之時,可曾重用皇城司?既然仁宗都不用皇城司,官家用了,豈非有違仁宗之意。”
趙佶有些無奈,蘇轍這就有點扯了,仁宗不用的皇城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慶曆宮變,慶曆八年,在這一年的閏正月辛酉,崇政殿的四位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發動宮變,劫殺軍校,搶奪兵器,直逼其寢宮。
此日夜宋仁宗正在皇後寢宮休息。夜半時分,聽到此宮變,仁宗皇帝想出去。曹皇後一把抱住宋仁宗,緊閉宮門,並派人叫都知王守忠等人領兵護駕。不久,四位賊人殺到福寧殿,斬殺宦官宮女,慘叫之聲直達仁宗耳邊。此時宦官何承用恐仁宗擔驚受怕,便謊稱“這是宮人在懲罰犯錯的宮女。”曹皇後一聲嗬斥,“賊人在外殘殺宮人,皇上本想外出,你還敢如此妄言”。曹皇後不愧為宋朝開國大將曹斌之後,大將之風,臨危不亂,她知道賊人攻打不成,必定會放火燒宮。
曹皇後命人打水儲藏,以備不時之需,後果然火燒宮殿,宮人以水滅之。宮人這才佩服皇後的才智卓識,拍手稱讚。曹皇後還將宮人前額頭發剪掉,對他們說“賊人動亂平定之後,你們憑借頭發來領功受賞”。所以宮人拚死奮戰,不遺餘力。顏秀、郭逵、孫利三人被殺,王勝從北樓逃走,一日之後被捕殺,但是其主謀無人知曉。
當時任樞密使的夏竦對仁宗皇帝講,“此事應該讓禦史和京中宦官一同審理此事,不要滋生蔓延,讓人不安”。參知政事卻說,“宿衛變亂,事關社稷安危,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請將此事交於外台嚴加調查辦理”。最後,宋仁宗聽從了夏竦之語。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內侍楊景宗、劉永年等五人,降職外遷;在夏竦的庇護之下,楊懷敏仍居舊職。本來開始有詔寬宥楊景宗等人的罪行,禦史中丞魚周詢、侍禦史知雜事張昪、禦史何郯等說,殿廷設立的宿衛兵士,本來就是為了主上。現在的衛士所作所為兇悖異常,意不可測,後來捕獲賊餘黨。本來傳旨不得殺死,竟然不聽從,這原是領管此事的臣僚害怕捕獲之後,會損害“他人”的感情,所以允許眾人將其毆打致死,這就是殺人滅口。情狀如此,理無可恕。
這事的蹊蹺之處就在此,這四個親從官到底因何緣故作亂,至今不得而知。當時有人傳言是貝州王則的部屬作亂。宮變的主謀是製造貝州兵變的王則的手下,為了替“王則”報仇。(王則此時並未處斬)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是王則手下,必當遠在宮外,又怎麽會如此熟悉皇宮的位置,兵力部署;崇政殿的這幾位侍從官為了什麽一定要替王則等人賣命?無論怎樣,此事之後,他們肯定會被審查,難脫幹係。
而且此事中樞密使夏竦的態度最為奇怪。宮變之後,夏竦為什麽要急於將此事交於內台處理,不公布於眾?又為什麽要去庇護一個小小的內侍楊懷敏?夏竦既然官至樞密使,不至於要為了其他,而斷送自己的錦繡前程。雖然宋仁宗宅心仁厚,但是此事乃是關於自己的身家性命,社稷安危,無論怎樣,應該嚴查到底。那麽他為什麽開始會聽從夏竦的上言?最後也為什麽沒有嚴懲幾位內侍,畢竟失職之罪,護駕不力,理當被斬。
內中情由,實在是撲朔迷離,玄之又玄。最終禦史中丞魚周詢、侍禦史知雜事張昪、禦史何郯多次上疏,要求嚴懲涉事內侍宮人。
禦史何郯懇切上疏說道:現在皇上近在咫尺,賊亂竊發,兇惡之狀,無大於此。而居職者既不能察舉,當宿者又不即禽捕,未正典法,何以塞公議!伏乞重行黜降,用振威罰。楊景宗等外遷以後,何郯等又再次上奏,請求罷黜楊懷敏。帝令中書召何郯等,苦口婆心地向他們說道。但何郯不買仁宗皇帝的賬,“衛士持刃直入禁庭,欲淩犯乘輿(皇上),為大臣者應當深責有司失察之罪,楊景宗等人,本就該誅戮以謝天下;若以其過非自取,止可貸其正坐,並宜流竄以戒百職。景宗等罰既甚輕,懷敏又獨異眾,蓋兩府大臣畏陛下左右之怨怒,不能堅執祖宗之法也。伏望一例責授外任,以協公論。”
宋仁宗思慮再三,最後聽從了何郯的建議。將所有涉事內侍處罰。但是自此之後,仁宗皇帝就不太信任皇城司了。這事情內中緣由到底如何,當時都無法搞清楚,何況現在。當時對於此事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這件事發生後,王贄彈劾皇後是此事主謀,何郯堅決反對認為是潑髒水。四個侍衛,皇後和禁軍當場殺了三個。剩下一個楊懷敏追捕的時候殺了。誰都說不清。最後楊懷敏作為宮防的負責,被貶。夏竦也被貶。因為皇帝暗示輔臣們貴妃不容易,夏竦立刻奉承說要立貴妃為後。言官覺得夏竦奸詐逢迎,參奏了他。後來仁宗主動提出不查了。這件事就千古迷案一直分為兩派。而且兩派都挺有理有據。值得一提的是,何郯當時認為此事為貴妃陰謀說自己看穿一切。但是何郯曆史上因為後來惡意造謠中傷韓琦,導致晚節不保。夏竦死了皇帝還賜他“公莊”的封號。
到底是非曲直,難以論說,反正自此後,仁宗皇帝就不太信任皇城司了。蘇轍拿這個來說事,未免有些強詞奪理了。趙佶慢悠悠的說道:“蘇相既知道仁宗不親近皇城司,就當知道慶曆宮變,蘇相可為朕詳論之嗎?”
一說起這個,一眾臣子都不敢說話了,這事事關宮闈,又是前朝秘辛,誰敢亂講?
不光是宰執們,就是本來在一邊吃瓜的管軍武臣們也不敢多說話,趕緊放下筷子端坐在一旁。韓忠彥見狀說道:‘官家,前朝宮闈之事,臣等豈能得知?且事關先帝清譽,外臣不便多言。“
趙佶笑道:“吾知之矣!諸位不欲用皇城司,無非是認為皇城司不受控製,隨意逮治罷了。今後皇城司雖然可以逮治、刑訊,但是涉及貪贓等罪的,還是交大理寺審斷。事涉謀逆、間諜或不當由外朝知的,皇城司自己審斷。”
趙佶也不想皇城司的權力無限擴大,淩駕於三法司上,皇城司是為了製約文官集團的,但是皇城司也必須受到製約,否則一旦皇城司做大,一樣會噬主的。
韓忠彥看氣氛很尷尬,說道:“官家,今日既賊子授首,逆渠成擒,臣等就不打攪官家了。”
趙佶笑著說道:“這樣也好,明日在垂拱殿召集皇城司、班直和龍衛看看今晚收獲如何,政事堂也參加聽聽。”說罷就下了宣德門,去找劉娘子學外語去了。最近劉娘子調教南戲班子,聽說十分不錯,趙佶準備過去看看。
第二天趙佶扶著老腰起來,劉娘子伺候趙佶更衣,趙佶睡眼惺忪,真想罷朝睡覺,劉娘子嚇得趕緊說道:“官家莫害奴了,要是被聖人知道官家留宿奴這裏就罷朝,還不知道怎麽處理奴呢!相公們也不會放過奴的。”看著一臉焦急的劉娘子,趙佶不由得促狹起來,笑道:“那娘子唱個曲子吾聽聽,要是吾滿意,就去上朝。”
劉娘子嗔怪著看了趙佶一眼,起身唱到:噯呀!禦榻森嚴宮禁遙,早難道有神女飛渡噯衝霄?隻問這兩般兒信物是何人掉?可怎生般鳳友鸞交?到日三杆猶不臨朝?多說是殢君王是我這庸姿劣貌,哪知道戀歡娛別有個雨窟雲巢!雖則是蝶夢酣,鴛浪翻,春情顛倒,他困迷離精神難打熬。怎負他鳳墀前鵠立噯群僚?請陛下早出視朝,妾在此候駕迴宮。
趙佶這才起身去往垂拱殿,到垂拱殿後,梁師成趕緊送來提神的飲子熟水,說道:“官家,童都知、何將軍、高將軍和政事堂諸公都在外等候。”
趙佶笑著說道:“請他們進來吧!”
一眾臣子們進來,趙佶看到童貫、何灌、高俅都是喜氣洋洋的,就問道:“吾看諸位昨日收獲不菲啊?”
童貫說道:“官家,昨日皇城司和班直、龍衛、神衛兩軍,共拿獲賊子九千餘,解救被拐騙的婦人兩千餘,還有東京城內為無憂洞作掩護的百餘家,拿獲賊人一千餘,繳得贓物三十萬貫,還有布匹、金銀等無算,而今龍衛神衛正把手無憂洞出入口,待毒煙散盡,入洞清剿。”
趙佶點點頭說道:“當真是大快人心!為開封百姓除一大害矣!關於這些婦人,該如何處置,諸卿可有意見?”
曾布說道:“官家,不若先由官府尋訪其家,若是無家可歸的,可配與禁軍士卒為妻。”
趙佶看向何灌,何灌點頭表示同意,趙佶便說道:“如此便有限配給龍衛、神衛士卒吧!”畢竟龍衛神衛昨天出了大力的,趙佶接著說道:“參與的所有士卒、衙役等,每人發給一貫錢賞賜,皇城司、龍衛、神衛、班直添支布一匹。”何灌他們趕緊謝恩。
韓忠彥說道:“官家,刑獄之重,重於泰山。拿獲的賊子,還是應交由開封府、大理寺審斷,令百姓得知其惡,也可以讓百姓得知官家的一片護佑之心。”
童貫趕緊說道:“我皇城司自可審斷,就不勞開封府和大理寺了。”
趙佶笑著說道:“拿獲賊子中,有劣跡昭彰,十惡不赦的,叫開封府、大理寺公審後,明正典刑,其餘人等各依情節,發往疏浚運河。”
趙佶接著說道:“都水監要詳細勘察無憂洞,繪出圖紙來,日後無憂洞由皇城司管理,概不許有任何作奸犯科的行為!”在一眾臣子驚訝的目光裏,趙佶宣布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