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們走後,趙佶命人將河北、河東的地圖取來,仔細觀察著。確實,燕雲十六州對於大宋來說是必取之地沒有燕雲十六州,大宋就沒有安全感,柔軟的腹地就直接麵對異族的快馬彎刀,這是趙佶萬萬不能容忍的。
趙佶對梁師成說道:“將燕雲十六州的地圖懸於垂拱殿,吾要日日提醒自己。”同時趙佶還命令明日召見三衙管軍武帥和樞密使章惇、樞密院都承旨張叔夜、原河北經略安撫使兼判大名府大理寺卿蔡卞,商量河北邊防之事。
第二天,諸位大臣來到垂拱殿,隻見趙佶麵容憔悴,麵帶憂色的說道:“諸位來了,吾觀河北邊防,夜不能寐啊”章惇趕緊安慰道:“官家不必憂心,而今契丹衰落,不複國初勇武,河北邊防可以徐徐圖之。”’
趙佶可沒有章惇這麽樂觀,就算現在契丹衰落,恐怕也比宋軍強不少,童貫伐遼的時候,留守幽州的契丹人已經被女真人嚇破了膽,但是童貫依然輸的一敗塗地,就更不要說如狼似虎的女真鐵騎了。
趙佶說道:“殿帥、馬帥久曆戎行,習知軍務可否為吾詳解燕雲之地及河北邊防?”狄詠、姚麟領命,狄詠在地圖上將燕雲十六州為趙佶一一指出來,並為趙佶解說,十六州分成山前七州跟山後九州,山前七州以幽州為核心,山後九州以雲州為核心,山前七州與山後九州以燕山、太行山脈為分割。
本質上來說,山前七州就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山前七州你要是拿不到的話,華北平原上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騎兵任意突襲,澶淵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契丹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攻堅能力極差,契丹軍隊一路長驅直入,直奔汴梁,沿途契丹軍隊沒有拿下宋軍一個重要的據點,可是這些重兵把守的重鎮對於契丹人有多大的牽製能力呢?
沿途的宋軍敢於出城截斷契丹人的歸路嗎?別開玩笑了,在華北平原上用步兵結陣去阻擋騎兵,怕是不知道死字怎麽寫的。宋軍的這些堅固設防的要地,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說根本沒有太大的作用,靖康之變時,女真人一樣越過大名府、太原府還有河間、中山等堅固設防的城鎮,大軍直抵東京城下,一戰就滅亡北宋。
說白了,燕雲十六州,山前七州還是華北平原,沒有山前七州,整個中原腹地就就在異族的兵峰下,沒有山後九州,燕山、太行山脈和山前九州的防禦就沒有縱深,毫無彈性,這種防禦必然不能持久的,整個燕雲十六州就是大自然賜予華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其實有個很簡單的例子,晚明時期九邊重鎮具已殘破,明軍在野戰中完全不是後金的對手,但是直至明亡,女真人還是沒能突破燕雲十六州,就算是後期大明已經那個鳥樣子了,關外節節敗退我守住山海關你女真人該進不來還是進不來,大同——太原一線防禦體係還是很穩固——直到快完蛋的時候後金才能通過長城防線上的漏洞滲透到關內。這裏麵燕雲十六州的作用不言而喻。
反觀大宋,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庇護,大宋不得已整出就地修塘泊工事跟你對峙的爛活,而且現在黃河改道,再折騰這個也沒有用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兵為險,始終要在河北方向保持著龐大的軍隊。宋遼已經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關係前所未有安定的情況下,仁宗中後期的河北地區常年還有二三十萬禁軍駐守。
大宋禁軍的總員額才多少?仁宗時最多不過八十萬,而今不到七十萬,河北就要二三十萬禁軍駐守,朝廷每年的開支,絕大部分都用於軍費。而這麽龐大的軍費所供養的禁軍,不僅戰鬥力差,而且數量還不足,由於河北河東,還有都門禁軍就占據了禁軍的大部分員額,西軍雖然善戰,但是禁軍員額並不多,大部分是廂軍和鄉兵弓箭手,雖然趙佶已經開始調整了,但是河北、河東、都門禁軍還是會占據大部分員額。
至於南方,禁軍更是少的可憐,大部分都是廂軍,大幾十萬的禁軍,能夠抽調用於機動的少的可憐,這就是大宋禁軍的現狀。
趙佶對諸位武帥和大臣們說道:“而今黃河改道,原有的塘泊已不能行,河北邊防當如何做,諸位有何高見?”
蔡卞首先說道:“官家,首先就是清軍,充實河北禁軍,現在河北禁軍能戰之兵不多,首先要的就是補齊員額,恢複舊觀方才為要。”
趙佶點點頭表示同意,現在的河北禁軍確實太少,幾次的改道、決口,讓河北飽受塗炭,大量人口損失,軍士逃散,當務之急就是招募士卒,補充員額。趙佶說道:“樞相要和計相商量,既然要在河北、河東開墾土地,士卒及其家屬就要優先分配土地,吸引青壯投軍。”趙佶想的很明白,既然塘泊防線已經不可行,那就幹脆開墾土地,屯田邊境,多生產糧食,以備軍需才是真的。
對於河北邊防,趙佶也有自己的想法,現在看來,隻有對河北的諸多城市加以要塞化才能保證不失守,將河北禁軍的步軍駐防於各個城市,力保各大城市不失,一來是盡量減少損失,二來是方便堅壁清野,不讓契丹、女真人從大宋獲取給養,成為他們的戰爭資源。同時要加強馬軍,在河北禁軍中建設一支有相當實力的馬軍,能夠執行偵察、襲擾、戰場遮斷這些任務即可,保證朝廷對各地情況及時掌握,同時盡可能的牽製敵人。
然後就是黃河防線,這是最後一道防線了,各個渡口也要修築永備工事,派遣禁軍駐守,當然決定戰爭的最終是人,宋軍必須要振作起來,有勇氣堅守城池,要是和前世一樣,望風披靡,就是修建再堅固的工事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而且這種消極防禦成本太高,沒有燕雲十六州,大宋遲早被活生生拖死。
趙佶對梁師成說道:“將燕雲十六州的地圖懸於垂拱殿,吾要日日提醒自己。”同時趙佶還命令明日召見三衙管軍武帥和樞密使章惇、樞密院都承旨張叔夜、原河北經略安撫使兼判大名府大理寺卿蔡卞,商量河北邊防之事。
第二天,諸位大臣來到垂拱殿,隻見趙佶麵容憔悴,麵帶憂色的說道:“諸位來了,吾觀河北邊防,夜不能寐啊”章惇趕緊安慰道:“官家不必憂心,而今契丹衰落,不複國初勇武,河北邊防可以徐徐圖之。”’
趙佶可沒有章惇這麽樂觀,就算現在契丹衰落,恐怕也比宋軍強不少,童貫伐遼的時候,留守幽州的契丹人已經被女真人嚇破了膽,但是童貫依然輸的一敗塗地,就更不要說如狼似虎的女真鐵騎了。
趙佶說道:“殿帥、馬帥久曆戎行,習知軍務可否為吾詳解燕雲之地及河北邊防?”狄詠、姚麟領命,狄詠在地圖上將燕雲十六州為趙佶一一指出來,並為趙佶解說,十六州分成山前七州跟山後九州,山前七州以幽州為核心,山後九州以雲州為核心,山前七州與山後九州以燕山、太行山脈為分割。
本質上來說,山前七州就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山前七州你要是拿不到的話,華北平原上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騎兵任意突襲,澶淵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契丹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攻堅能力極差,契丹軍隊一路長驅直入,直奔汴梁,沿途契丹軍隊沒有拿下宋軍一個重要的據點,可是這些重兵把守的重鎮對於契丹人有多大的牽製能力呢?
沿途的宋軍敢於出城截斷契丹人的歸路嗎?別開玩笑了,在華北平原上用步兵結陣去阻擋騎兵,怕是不知道死字怎麽寫的。宋軍的這些堅固設防的要地,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說根本沒有太大的作用,靖康之變時,女真人一樣越過大名府、太原府還有河間、中山等堅固設防的城鎮,大軍直抵東京城下,一戰就滅亡北宋。
說白了,燕雲十六州,山前七州還是華北平原,沒有山前七州,整個中原腹地就就在異族的兵峰下,沒有山後九州,燕山、太行山脈和山前九州的防禦就沒有縱深,毫無彈性,這種防禦必然不能持久的,整個燕雲十六州就是大自然賜予華夏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其實有個很簡單的例子,晚明時期九邊重鎮具已殘破,明軍在野戰中完全不是後金的對手,但是直至明亡,女真人還是沒能突破燕雲十六州,就算是後期大明已經那個鳥樣子了,關外節節敗退我守住山海關你女真人該進不來還是進不來,大同——太原一線防禦體係還是很穩固——直到快完蛋的時候後金才能通過長城防線上的漏洞滲透到關內。這裏麵燕雲十六州的作用不言而喻。
反觀大宋,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庇護,大宋不得已整出就地修塘泊工事跟你對峙的爛活,而且現在黃河改道,再折騰這個也沒有用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兵為險,始終要在河北方向保持著龐大的軍隊。宋遼已經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關係前所未有安定的情況下,仁宗中後期的河北地區常年還有二三十萬禁軍駐守。
大宋禁軍的總員額才多少?仁宗時最多不過八十萬,而今不到七十萬,河北就要二三十萬禁軍駐守,朝廷每年的開支,絕大部分都用於軍費。而這麽龐大的軍費所供養的禁軍,不僅戰鬥力差,而且數量還不足,由於河北河東,還有都門禁軍就占據了禁軍的大部分員額,西軍雖然善戰,但是禁軍員額並不多,大部分是廂軍和鄉兵弓箭手,雖然趙佶已經開始調整了,但是河北、河東、都門禁軍還是會占據大部分員額。
至於南方,禁軍更是少的可憐,大部分都是廂軍,大幾十萬的禁軍,能夠抽調用於機動的少的可憐,這就是大宋禁軍的現狀。
趙佶對諸位武帥和大臣們說道:“而今黃河改道,原有的塘泊已不能行,河北邊防當如何做,諸位有何高見?”
蔡卞首先說道:“官家,首先就是清軍,充實河北禁軍,現在河北禁軍能戰之兵不多,首先要的就是補齊員額,恢複舊觀方才為要。”
趙佶點點頭表示同意,現在的河北禁軍確實太少,幾次的改道、決口,讓河北飽受塗炭,大量人口損失,軍士逃散,當務之急就是招募士卒,補充員額。趙佶說道:“樞相要和計相商量,既然要在河北、河東開墾土地,士卒及其家屬就要優先分配土地,吸引青壯投軍。”趙佶想的很明白,既然塘泊防線已經不可行,那就幹脆開墾土地,屯田邊境,多生產糧食,以備軍需才是真的。
對於河北邊防,趙佶也有自己的想法,現在看來,隻有對河北的諸多城市加以要塞化才能保證不失守,將河北禁軍的步軍駐防於各個城市,力保各大城市不失,一來是盡量減少損失,二來是方便堅壁清野,不讓契丹、女真人從大宋獲取給養,成為他們的戰爭資源。同時要加強馬軍,在河北禁軍中建設一支有相當實力的馬軍,能夠執行偵察、襲擾、戰場遮斷這些任務即可,保證朝廷對各地情況及時掌握,同時盡可能的牽製敵人。
然後就是黃河防線,這是最後一道防線了,各個渡口也要修築永備工事,派遣禁軍駐守,當然決定戰爭的最終是人,宋軍必須要振作起來,有勇氣堅守城池,要是和前世一樣,望風披靡,就是修建再堅固的工事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而且這種消極防禦成本太高,沒有燕雲十六州,大宋遲早被活生生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