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春闈,趙佶就反應過來了,今年不僅有常科,還有製科考試,對於常科,趙佶並不擔心,有蘇軾、李格非把關,應該沒有什麽問題,趙佶關心的是製科,國家已經多年沒有舉行過製科考試了,相關的製度都已經很生疏了,趙佶於是請蘇軾蘇轍兄弟、章惇、李格非、鄭居中等一起商量此事。


    蘇軾蘇轍、章惇都是參與過製科考試的,對相關製度算是比較熟悉,李格非、鄭居中都是翰林學士,製科考試繞不過的就是翰林學士。趙佶向他們了解製科考試的規則,不得不說,製科確是很牛逼。


    首先製科考試分為九個科別,三個針對民間白身的:高蹈丘園科、沉淪草澤科、茂材異等科;另外六個針對已經有官身的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博通典墳達於教化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詳明吏理可從政科、識洞韜略運籌決勝科、軍謀宏遠材任邊寄科。


    一切沒有犯罪記錄的布衣才俊,以及符合條件的官員(職稱為太常博士以下、不是現任監司與館閣官員、不曾犯過貪贓罪,等等),均可投牒自薦,報名參加製舉考試。不過慶曆六年之後,朝廷提高了門檻,要求應試之人須有兩名大臣作為推薦人。這一點其實對普通人來說不甚友好,有官身的自然很容易找到兩製以上大臣為之推薦,但是平頭百姓哪裏去找兩位兩製以上大臣來推薦呢?


    趙佶說道:“吾既為國求才,何論出身,恢複祖製,皆可投卷。”對此蘇軾等人倒是沒什麽意見,對於製科考試的程序,製舉考試有著較為複雜的程序,但可用三個詞語對製舉考試的程序進行簡化,即所謂的:進卷,閣試,禦試。


    其中進卷就得刷掉一大半人,考生需要先呈交上自己平日的策論作品50篇,由翰林學士評判、打分,如果策論文辭優美、說理清晰,得到“次優”以上的評分,便可以赴闕參加第二項內容“閣試”。但宋朝的翰林學士都十分挑剔,例如哲宗朝時的一次製舉考試,翰林學士“看詳到應製科人詞業,三人並優長,五人並次優,七人並平常”,文章不合格的應試者差不多占一半。


    其實刷人對於翰林學士來說還真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五十篇文章,隻要找出幾篇不怎麽好的,就足夠刷掉一個人了,在翰林學士們刷人後,才會進入下一個科目,就是閣試,閣試為初試,之所以叫閣試是因為考試地點在秘閣(中央圖書館)。閣試試題為試論六篇,目的是考察應試人的學識,“蓋欲探其博學”。題目通常取自經史,每篇要求五百字以上,一日之內完成六論。這是公認的一項最難科目,“製科不過三事,一繳進詞業,二試六論,三對製策。而進卷率皆宿著,廷策乞無素備?惟六論一場,謂之過閣,人以為難”。


    閣試之所以被認為難,就是因為出題的範圍實在是太廣,一般來說,科舉考試的範圍不過是四書五經,但是製科考試就不同了。製科考試的出題範圍包括九經、十七史、七書、《國語》、《荀子》、《揚子》、《管子》、《文仲子》正文及注疏內出。論題出題還有明數、暗數之分。上下文關乎典章製度、用典的稱為“暗數”(暗題),而不涉典製,也不用事,便是“明數”(明題)。近四十本書和這些書的注解都是出題範圍,在其中隨意選取出題,對應試者知識麵要求很高。


    旁的不說,光是七書,也就是《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這七本兵書,就足夠很多人頭皮發麻了。除了出題範圍廣之外,題量之大,考核之嚴,也是令人咋舌。


    按照製科考試規定,考試六道論題,在六論中必須寫出論題,而且要求必須引用論題上下文,這樣才能稱為“通”。知道出處不能引用上下文的被稱為“粗”。六論每篇必須在3000字以上,而且必須在一天一夜時間內完成。六論考試目的是推薦參加禦試。秘閣考試以六論四通為合格,合格之後會被劃分為五等。一、二等不設,第三等為上,第四等以上才有資格參加禦試。入了四等還有上中下之分,隻有為四等上才能進入最後的禦試,難度可想而知。原為四等即可進入禦試,宋仁宗皇佑年間改為四等上才能進入禦試。


    趙佶覺得在閣試刷人太多也沒有什麽意義,說道:“還是恢複舊製,四等及以上都進禦試吧!”蘇軾笑著說道:“官家惜才之心,臣等知之矣。”


    趙佶笑著問道:“蘇學士當年製科,考題為何?”


    蘇軾想了想說道:“當年考題,臣至今還記憶尤新,閣試六論為一、《王者不治夷狄論》(出自《春秋公羊傳》何休注)、二、《劉愷丁鴻孰賢論》(出自《後漢書·丁鴻傳》和《後漢書·劉愷傳》)、三、《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出自《論語·子路篇》包鹹注)、四、《形勢不如德論》(出自《史記·吳起列傳》)、五、《禮以養人為本論》(出自《漢書·禮樂誌》)、六、《既醉備五福論》(出自《詩經·大雅·既醉》及鄭玄注)。”


    趙佶覺得確實隻有一句臥槽才能說明自己的崇拜,也不知道這些考官從哪裏找出來的考題,基本上不從四書五經中出題,趙佶也看出來了,出題還是比較偏向於史論的,想想也是,要是出題全是七書中的內容,估計大部分考生直接懵逼了。


    通過了閣試,才能進入禦試,皇帝親自在崇政殿策試舉子,製科考試禦試相比較秘閣六論來說就簡單許多,卻也有著嚴格要求。說簡單是因為這次的策論隻有一篇,內容要求相對簡單一點。說嚴格要求,規定試策字數在三千字以上,而且要在當日內完成才能入等。禦試的策題,多由兩製擬呈皇帝擇選,也常命宰相代擬。按照慣例,每個人先給皇帝上幾篇平時寫的策論,讓皇帝了解自己,然後開始答題。


    製科禦試成績評定分為兩次,第一次主考官評評級,第二次由覆考官二次評級。而且是糊名評定的,考官還要就推薦的試卷撰寫劄子,說明推薦的理由。整個考試,組織嚴密程度,遠勝常科,所選拔的人才,也確實都是一時之選。難怪不得,當時歐陽修作為推薦導師,蘇軾、蘇轍兩人製科考試同時入等,更是開心的誇讚:“蘇氏昆仲,連名並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禦試完畢之後,宋仁宗迴到後宮也是喜不自勝,高興的對曹皇後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