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將宗澤的事情處理好,其實在思考可否將江南的流民也一道遷移到江漢去。其實趙佶很清楚,方臘這些鳥人之所以能起事,不過就是仗著江南地區地狹人稠,流民眾多,煽動起老百姓的仇恨,要是老百姓都有活路,誰信他胡說八道啊,方臘那套東西,和專家沒什麽區別。
但是大宋自立國以來,一向都是從西北移民,對於東南,關係國家財賦,一向是非常謹慎的,這事情趙佶也不敢立馬下決定,還是覺得要召集一幫家在南方或者在東南任職過的官員商量此事,趙佶決定政事堂和部分在東南任職過的官吏商量,除了政事堂諸公外主要是蘇軾、張商英。
蘇軾拜相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因為蘇轍此時也是宰相,而且是入政事堂的宰相,蘇軾雖然隻是不入政事堂的使相,但是畢竟取得了參知政事的差遣,不少人認為兄弟倆同時備位宰相不合祖製,要求外放蘇氏兄弟,趙佶堅決不允,拿出當年烏台詩案時曹皇後勸諫神宗的話:當年仁宗皇帝策試舉人迴來,見了蘇軾兩兄弟的文章很高興地對我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相才。’如今不但沒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獄處死。蘇軾無非是作了幾首小詩,發了一點牢騷罷了,這是文人的習性,若是抓到了一點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羅織成罪,何以對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對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殺士人的祖訓?
趙佶表示任用蘇氏兄弟為相,是當年仁宗皇帝的願望,自己作為子孫,就當遵循仁宗皇帝的遺意,且蘇軾雖為參知政事,不遇機務,僅為權知貢舉,為加重考官權威之用,誰要是又異議,去和仁宗皇帝說去!
這些人才閉上嘴巴,趙佶在垂拱殿等候諸位臣子,待到他們都到了,趙佶將宗澤劄子遞給諸位大臣說道:宗澤這個劄子吾看了,覺得很有深意,國朝立國已經百年,人口滋生,國朝又承平日久,恐怕不僅是京東,東南各路都是地狹人稠,流民眾多,與其待流民聚集,致生變亂,不若提前謀劃,遷移人口到荊湖北路,既可以消弭禍亂,有可以開墾土地,使流民成為國家編戶,為國納稅才是正道,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趙佶的這個話倒是讓諸位大臣一驚,一般來說要是流民不是太多,地方官府也不會奏請朝廷移民的,這年頭人口就等於賦稅,是地方官的一個重要考核,要是一個地方人口大量流失,稅收減少,是會被朝廷問責的,些許流民,要是真聚集起來,大不了出動廂軍將其驅散,隻要不是大股流民作亂,地方官府都不會向朝廷上報的。
作為在蘇州、杭州都任職過的州縣長官的蘇軾,對這事還是有發言權的,蘇軾說道:官家,江南確實是地狹人稠,但是又與其他地方不同,一來是江南土地出產高,就算百姓土地比其他地方少,但是還是足以糊口,二是江南百業興盛,就算是沒有土地,或者土地產出不足以養活一家人,但是依靠桑蠶或者其他手工,也可以獲取一些收入,足以養家糊口,流民最多還是北方諸路。
呂惠卿也說道:官家,東南諸路雖然土地不如北方多,但是產出遠遠超過北方,且工商發達,依靠做工經商,百姓也足以養活自己,反倒是大量人口外流,會導致國家稅收減少,反而不美。
趙佶心想,就算江南物產豐富,百姓糊口不難,但是江南肯定還是有不少赤貧的人家,他們靠出賣勞動力換取基本的生存條件,是最沒有風險抵禦能力的,一旦有什麽變故,他們立馬就會斷絕生活來源,淪為流民,成為摩尼教等蠱惑的對象。所以趙佶認為從江南遷移一些人是必要的。
曾布也說道:官家,雖然江南地狹人稠,但是百姓安土重遷,官府若是強行遷移,必然激起民怨,反而不美。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中國老百姓普遍安土重遷,若非實在過不下去,絕不會輕易搬遷,遠離故土的,而且以現在的交通手段和條件,一旦遷移,幾乎是終生難以迴鄉,對於中國老百姓而言,是很難接受的。
趙佶還是說道:如此,在江南可以招募流民,凡願意去荊湖北路開墾荒地的,官府給錢三十貫,每五家給耕牛一頭,每家給田五十畝,五年不起科,同時明年開始從京畿、京東、河北急需遷移流民到荊湖北路,江漢之地,水網縱橫,隻要加以開墾,所得糧食,足以支撐本朝。
趙佶說的沒錯,到明代就已經是湖廣熟,天下足了,連江南的蘇州等地,都要從江漢平原購買糧食,用以轉運京師。現在江漢平原上最缺乏的就是人口,與其讓這些流民到時候聚集造反,還不如由朝廷給他們找個出路,雖然現在需要投入,但是長久來看,對朝廷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趙佶想了想說道:開發荊湖北路,是未來數年的大事,也是關係朝廷安穩的大事,隻有把北方和江南的流民安置好,令他們不生事端,朝廷才能騰出手來處理其他事,荊湖北路的屯田,我想應該專設一司,總管此事,三司、樞密院也要多關注。
趙佶要把河北、京東等地的百姓遷移走,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未來這裏恐怕是戰場,何必讓這些無辜百姓去填塞女真人的鐵蹄呢?與其令他們白白的送死,還不如早早遷移走。
作為首相的韓忠彥這才說道:開墾土地,安置流民,編戶劃田,確實不是小事,不若仿前朝例,設荊湖北路營田司,專司此事,宗澤既然統管此事,就以荊湖北路提點刑獄使權判營田司事。
章惇問道:官家,荊湖北路還有不少五溪蠻,恐怕要設立保甲,編練廂軍,防止蠻夷侵擾。趙佶正想借此機會鍛煉一下宗澤的軍事能力,於是說道:不若加宗澤本路兵馬都監,給他一將校閱鄉兵兵額,令其在流民眾組建保甲,選拔精壯,編為鄉兵,所需軍器,由軍器監調撥。
趙佶看看沒別的事了說道:若是無他事,著外製草製,畫押用印後發出吧!
但是大宋自立國以來,一向都是從西北移民,對於東南,關係國家財賦,一向是非常謹慎的,這事情趙佶也不敢立馬下決定,還是覺得要召集一幫家在南方或者在東南任職過的官員商量此事,趙佶決定政事堂和部分在東南任職過的官吏商量,除了政事堂諸公外主要是蘇軾、張商英。
蘇軾拜相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因為蘇轍此時也是宰相,而且是入政事堂的宰相,蘇軾雖然隻是不入政事堂的使相,但是畢竟取得了參知政事的差遣,不少人認為兄弟倆同時備位宰相不合祖製,要求外放蘇氏兄弟,趙佶堅決不允,拿出當年烏台詩案時曹皇後勸諫神宗的話:當年仁宗皇帝策試舉人迴來,見了蘇軾兩兄弟的文章很高興地對我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相才。’如今不但沒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獄處死。蘇軾無非是作了幾首小詩,發了一點牢騷罷了,這是文人的習性,若是抓到了一點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羅織成罪,何以對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對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殺士人的祖訓?
趙佶表示任用蘇氏兄弟為相,是當年仁宗皇帝的願望,自己作為子孫,就當遵循仁宗皇帝的遺意,且蘇軾雖為參知政事,不遇機務,僅為權知貢舉,為加重考官權威之用,誰要是又異議,去和仁宗皇帝說去!
這些人才閉上嘴巴,趙佶在垂拱殿等候諸位臣子,待到他們都到了,趙佶將宗澤劄子遞給諸位大臣說道:宗澤這個劄子吾看了,覺得很有深意,國朝立國已經百年,人口滋生,國朝又承平日久,恐怕不僅是京東,東南各路都是地狹人稠,流民眾多,與其待流民聚集,致生變亂,不若提前謀劃,遷移人口到荊湖北路,既可以消弭禍亂,有可以開墾土地,使流民成為國家編戶,為國納稅才是正道,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趙佶的這個話倒是讓諸位大臣一驚,一般來說要是流民不是太多,地方官府也不會奏請朝廷移民的,這年頭人口就等於賦稅,是地方官的一個重要考核,要是一個地方人口大量流失,稅收減少,是會被朝廷問責的,些許流民,要是真聚集起來,大不了出動廂軍將其驅散,隻要不是大股流民作亂,地方官府都不會向朝廷上報的。
作為在蘇州、杭州都任職過的州縣長官的蘇軾,對這事還是有發言權的,蘇軾說道:官家,江南確實是地狹人稠,但是又與其他地方不同,一來是江南土地出產高,就算百姓土地比其他地方少,但是還是足以糊口,二是江南百業興盛,就算是沒有土地,或者土地產出不足以養活一家人,但是依靠桑蠶或者其他手工,也可以獲取一些收入,足以養家糊口,流民最多還是北方諸路。
呂惠卿也說道:官家,東南諸路雖然土地不如北方多,但是產出遠遠超過北方,且工商發達,依靠做工經商,百姓也足以養活自己,反倒是大量人口外流,會導致國家稅收減少,反而不美。
趙佶心想,就算江南物產豐富,百姓糊口不難,但是江南肯定還是有不少赤貧的人家,他們靠出賣勞動力換取基本的生存條件,是最沒有風險抵禦能力的,一旦有什麽變故,他們立馬就會斷絕生活來源,淪為流民,成為摩尼教等蠱惑的對象。所以趙佶認為從江南遷移一些人是必要的。
曾布也說道:官家,雖然江南地狹人稠,但是百姓安土重遷,官府若是強行遷移,必然激起民怨,反而不美。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中國老百姓普遍安土重遷,若非實在過不下去,絕不會輕易搬遷,遠離故土的,而且以現在的交通手段和條件,一旦遷移,幾乎是終生難以迴鄉,對於中國老百姓而言,是很難接受的。
趙佶還是說道:如此,在江南可以招募流民,凡願意去荊湖北路開墾荒地的,官府給錢三十貫,每五家給耕牛一頭,每家給田五十畝,五年不起科,同時明年開始從京畿、京東、河北急需遷移流民到荊湖北路,江漢之地,水網縱橫,隻要加以開墾,所得糧食,足以支撐本朝。
趙佶說的沒錯,到明代就已經是湖廣熟,天下足了,連江南的蘇州等地,都要從江漢平原購買糧食,用以轉運京師。現在江漢平原上最缺乏的就是人口,與其讓這些流民到時候聚集造反,還不如由朝廷給他們找個出路,雖然現在需要投入,但是長久來看,對朝廷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趙佶想了想說道:開發荊湖北路,是未來數年的大事,也是關係朝廷安穩的大事,隻有把北方和江南的流民安置好,令他們不生事端,朝廷才能騰出手來處理其他事,荊湖北路的屯田,我想應該專設一司,總管此事,三司、樞密院也要多關注。
趙佶要把河北、京東等地的百姓遷移走,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未來這裏恐怕是戰場,何必讓這些無辜百姓去填塞女真人的鐵蹄呢?與其令他們白白的送死,還不如早早遷移走。
作為首相的韓忠彥這才說道:開墾土地,安置流民,編戶劃田,確實不是小事,不若仿前朝例,設荊湖北路營田司,專司此事,宗澤既然統管此事,就以荊湖北路提點刑獄使權判營田司事。
章惇問道:官家,荊湖北路還有不少五溪蠻,恐怕要設立保甲,編練廂軍,防止蠻夷侵擾。趙佶正想借此機會鍛煉一下宗澤的軍事能力,於是說道:不若加宗澤本路兵馬都監,給他一將校閱鄉兵兵額,令其在流民眾組建保甲,選拔精壯,編為鄉兵,所需軍器,由軍器監調撥。
趙佶看看沒別的事了說道:若是無他事,著外製草製,畫押用印後發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