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無相法師達成協議後,趙佶當即命令三司使呂惠卿,知開封府範純禮、開封府少尹張商英和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狄詠清理寺院,接受土地財產和各類銅鐵佛像,算是發了一筆橫財。
經過三司和開封府的統計清點,共得土地九千餘頃,度牒錢六萬餘貫,還有可以鑄造上百萬貫錢幣得各式佛像。趙佶當然也投桃報李,從戶部右曹撥給各寺院黃金一千兩,用作為佛祖重塑金身用。
同時開封府也抓獲了一大批作奸犯科的市井無賴,對於這些人,趙佶處理意見很簡單,凡是人販子或者有人命案的,直接處決,不必多言,罪行較輕的發配陝西充軍,不得列禁軍軍籍,罪行較重又不致死的,直接奉送沙門島套餐一份。
處理完這些人,三司的官吏也清查了寺院的生意,據三司估計,每年可收稅三十萬貫左右。有了錢,事情就好辦多了,從這些銅像中撥出三千斤銅給奚官局鑄炮用,剩餘的銅全部送錢監鑄錢,鐵器鑄成農具,發給裁汰的禁軍士卒種地用。
東算西算,趙佶發現到手的錢財又沒了,不禁有些無奈,這錢啊,真是永遠都不夠用的。
趙佶翻開一本劄子,是提舉河東常平唐恪請求治河的劄子,說起黃河,趙佶也不禁無奈,有宋一代,黃河決口、溢水的次數分別高達69次、138次,差不多每兩年就有大災,都說黃河是中國母親河,可能這時候咱們母親在更年期吧,所以才這般狂暴。
上一次大宋關於治河的大爭論就是商胡改道,仁宗慶曆八年,黃河在商胡壩決口,而後改道北流,大宋朝廷為了讓黃河繼續東流,來保障北宋的邊防,強行讓黃河改道東流,為此仁宗挖六塔河,企圖讓黃河重迴橫隴故道,結果六塔河剛剛修成,當晚黃河就在大名府決口。
自此黃河分為兩股,一股北流,一股東流,此時的仁宗皇帝正焦頭爛額,忙於對付西夏,哪有功夫關注河工,黃河就一直這樣兩股分流 ,直到神宗時,熙寧二年,王安石決意讓黃河複歸東流。但是黃河絲毫不給坳相公麵子,當年黃河就在許家港潰決。
元豐三年、四年,黃河兩次在小吳壩決口,並奪禦河河道,經青州北流入海,北宋朝廷的第二次讓黃河東流的努力付諸東流。然而在小吳壩決口八年後,剛剛親政的哲宗皇帝趁黃河漲水,掘南沙河堤,盡閉北流,以全河東流。北宋第三次令黃河迴歸故道。
然而,皇帝的麵子也不好使,僅僅六年後,元符二年六月,黃河於內黃決口,再度走小吳壩北流入海。經此一次,宋廷也認識到,讓黃河東流顯然是不可能的,宋廷決定任黃河北流,但是數次的修河與決堤潰壩,導致宋廷花費的錢財以千萬貫計,前後數萬百姓為此喪生。
更要命的是,為了讓黃河東流還是北流,成為了朝廷爭論的焦點,部分大臣出於穩固邊防的想法,堅持要讓黃河迴河東流,為此不惜三次大規模修河,然而咱們的黃河母親用響亮的大逼鬥告訴了北宋君臣:老娘想在哪裏入海就在哪裏入海,就是要北流。
在元符二年後,大宋君臣都明白,北流不可更改,但是花費的代價實在是太過於慘重了。
此時唐恪又提出治河,讓趙佶十分警惕,生怕再次引起朝廷動蕩,但是河工確實是大事,不能輕忽,自己對於水利,怕是束水衝沙之外什麽都不知道了。趙佶本著專業事找專業人的想法,召集政事堂諸位和都水監、工部的相關官員商量此事。
趙佶將唐恪的劄子交給政事堂諸位問道:這劄子想必諸位已經看過了,河工國家大事,一旦失誤,不但空耗國帑,而且百姓受苦,危害不淺,務必要周全啊!
韓忠彥作為首相,當先發言道:河工大事,豈可紙上空談,不若讓都水監官吏取輿圖直視,說明黃河、汴河情況,再簡派幹吏督促河工,方能穩妥。
趙佶點頭,都水監監丞王今圖、李偉攜帶地圖進殿,向趙佶說明情況,其實自從黃河北流,黃河已經較為穩定了,隻要在容易決口的地方加固堤壩,正常的巡河即可 ,要命的是汴河。
汴河是漕糧入京的必由之路,南方諸路的錢糧,都要自汴河轉運入京,但是汴河並不是天然河流,而是人工開鑿的運河,汴河取水於黃河,但是這幾年來,黃河屢屢決溢,導致入河的水流多少無常,且黃河水泥沙太多,淤積於汴河,抬升河麵,導致汴河成為懸河,對開封構成極大的威脅。
為了解決此事,從仁宗到哲宗,宋廷嚐試引洛入汴,但是洛河水遠不能和黃河比,洛河水少,根本不足以支撐汴河行船。萬幸現下黃河穩定,汴河又自黃河取水,所以今年漕運,還算順暢,但是都水監也說道:汴河現在淤塞嚴重,行船日益困難,急需疏浚。
趙佶問道:以往朝廷怎麽疏浚汴河的?韓忠彥說道:以往自然是征伐民夫,還有廂軍、清河兵,要是人手不足,還要抽調一部分禁軍參與。現在差役法不行,改行募役法,還要招募民夫,這次還需提前準備,還有大量的物資。
趙佶知道,這又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疏浚汴河每次動用的民夫、士卒都是以數十萬計,為了保障汴河的通暢,宋廷還專門設置了清河兵來守護汴河。
呂惠卿說道:官家,疏浚汴河並非隻有投入,汴河於田,對兩岸農田也是十分有利的,濁流經過,泥沙停積,其地最為肥美,旱澇無虞。淤積過後的農田,由原先畝產五至七鬥提高到兩三石,增長了至少三倍。此事對於兩岸農戶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趙佶笑道:吾當然知道淤泥肥美,隻是疏浚汴河,事非易也!招募民夫,調集廂軍禁軍和清河兵,還有各項物資,大量的物資一般也是各地廂軍收集轉運的,疏浚汴河,一般春日備料,隆冬疏浚,因為冬季黃河水少,汴河不能行船,正好疏浚汴河而又不影響漕運。
趙佶想了想說道:著都水監巡查黃河各堤壩,沿河各州縣也要加固堤壩,三司和州縣準備疏浚汴河的材料。趙佶咬咬牙,起身說道:今歲,疏浚汴河!
經過三司和開封府的統計清點,共得土地九千餘頃,度牒錢六萬餘貫,還有可以鑄造上百萬貫錢幣得各式佛像。趙佶當然也投桃報李,從戶部右曹撥給各寺院黃金一千兩,用作為佛祖重塑金身用。
同時開封府也抓獲了一大批作奸犯科的市井無賴,對於這些人,趙佶處理意見很簡單,凡是人販子或者有人命案的,直接處決,不必多言,罪行較輕的發配陝西充軍,不得列禁軍軍籍,罪行較重又不致死的,直接奉送沙門島套餐一份。
處理完這些人,三司的官吏也清查了寺院的生意,據三司估計,每年可收稅三十萬貫左右。有了錢,事情就好辦多了,從這些銅像中撥出三千斤銅給奚官局鑄炮用,剩餘的銅全部送錢監鑄錢,鐵器鑄成農具,發給裁汰的禁軍士卒種地用。
東算西算,趙佶發現到手的錢財又沒了,不禁有些無奈,這錢啊,真是永遠都不夠用的。
趙佶翻開一本劄子,是提舉河東常平唐恪請求治河的劄子,說起黃河,趙佶也不禁無奈,有宋一代,黃河決口、溢水的次數分別高達69次、138次,差不多每兩年就有大災,都說黃河是中國母親河,可能這時候咱們母親在更年期吧,所以才這般狂暴。
上一次大宋關於治河的大爭論就是商胡改道,仁宗慶曆八年,黃河在商胡壩決口,而後改道北流,大宋朝廷為了讓黃河繼續東流,來保障北宋的邊防,強行讓黃河改道東流,為此仁宗挖六塔河,企圖讓黃河重迴橫隴故道,結果六塔河剛剛修成,當晚黃河就在大名府決口。
自此黃河分為兩股,一股北流,一股東流,此時的仁宗皇帝正焦頭爛額,忙於對付西夏,哪有功夫關注河工,黃河就一直這樣兩股分流 ,直到神宗時,熙寧二年,王安石決意讓黃河複歸東流。但是黃河絲毫不給坳相公麵子,當年黃河就在許家港潰決。
元豐三年、四年,黃河兩次在小吳壩決口,並奪禦河河道,經青州北流入海,北宋朝廷的第二次讓黃河東流的努力付諸東流。然而在小吳壩決口八年後,剛剛親政的哲宗皇帝趁黃河漲水,掘南沙河堤,盡閉北流,以全河東流。北宋第三次令黃河迴歸故道。
然而,皇帝的麵子也不好使,僅僅六年後,元符二年六月,黃河於內黃決口,再度走小吳壩北流入海。經此一次,宋廷也認識到,讓黃河東流顯然是不可能的,宋廷決定任黃河北流,但是數次的修河與決堤潰壩,導致宋廷花費的錢財以千萬貫計,前後數萬百姓為此喪生。
更要命的是,為了讓黃河東流還是北流,成為了朝廷爭論的焦點,部分大臣出於穩固邊防的想法,堅持要讓黃河迴河東流,為此不惜三次大規模修河,然而咱們的黃河母親用響亮的大逼鬥告訴了北宋君臣:老娘想在哪裏入海就在哪裏入海,就是要北流。
在元符二年後,大宋君臣都明白,北流不可更改,但是花費的代價實在是太過於慘重了。
此時唐恪又提出治河,讓趙佶十分警惕,生怕再次引起朝廷動蕩,但是河工確實是大事,不能輕忽,自己對於水利,怕是束水衝沙之外什麽都不知道了。趙佶本著專業事找專業人的想法,召集政事堂諸位和都水監、工部的相關官員商量此事。
趙佶將唐恪的劄子交給政事堂諸位問道:這劄子想必諸位已經看過了,河工國家大事,一旦失誤,不但空耗國帑,而且百姓受苦,危害不淺,務必要周全啊!
韓忠彥作為首相,當先發言道:河工大事,豈可紙上空談,不若讓都水監官吏取輿圖直視,說明黃河、汴河情況,再簡派幹吏督促河工,方能穩妥。
趙佶點頭,都水監監丞王今圖、李偉攜帶地圖進殿,向趙佶說明情況,其實自從黃河北流,黃河已經較為穩定了,隻要在容易決口的地方加固堤壩,正常的巡河即可 ,要命的是汴河。
汴河是漕糧入京的必由之路,南方諸路的錢糧,都要自汴河轉運入京,但是汴河並不是天然河流,而是人工開鑿的運河,汴河取水於黃河,但是這幾年來,黃河屢屢決溢,導致入河的水流多少無常,且黃河水泥沙太多,淤積於汴河,抬升河麵,導致汴河成為懸河,對開封構成極大的威脅。
為了解決此事,從仁宗到哲宗,宋廷嚐試引洛入汴,但是洛河水遠不能和黃河比,洛河水少,根本不足以支撐汴河行船。萬幸現下黃河穩定,汴河又自黃河取水,所以今年漕運,還算順暢,但是都水監也說道:汴河現在淤塞嚴重,行船日益困難,急需疏浚。
趙佶問道:以往朝廷怎麽疏浚汴河的?韓忠彥說道:以往自然是征伐民夫,還有廂軍、清河兵,要是人手不足,還要抽調一部分禁軍參與。現在差役法不行,改行募役法,還要招募民夫,這次還需提前準備,還有大量的物資。
趙佶知道,這又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疏浚汴河每次動用的民夫、士卒都是以數十萬計,為了保障汴河的通暢,宋廷還專門設置了清河兵來守護汴河。
呂惠卿說道:官家,疏浚汴河並非隻有投入,汴河於田,對兩岸農田也是十分有利的,濁流經過,泥沙停積,其地最為肥美,旱澇無虞。淤積過後的農田,由原先畝產五至七鬥提高到兩三石,增長了至少三倍。此事對於兩岸農戶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趙佶笑道:吾當然知道淤泥肥美,隻是疏浚汴河,事非易也!招募民夫,調集廂軍禁軍和清河兵,還有各項物資,大量的物資一般也是各地廂軍收集轉運的,疏浚汴河,一般春日備料,隆冬疏浚,因為冬季黃河水少,汴河不能行船,正好疏浚汴河而又不影響漕運。
趙佶想了想說道:著都水監巡查黃河各堤壩,沿河各州縣也要加固堤壩,三司和州縣準備疏浚汴河的材料。趙佶咬咬牙,起身說道:今歲,疏浚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