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不論怎樣,眼前的局麵還得妥當應對。
劉鄩親領三千精騎和三千騾子軍,從瑕丘城裏出來,他準備向北繞一下再向西,看看遼賊大營那邊有無機會。
若大營空虛,就給李老三送一份大禮。
若沒有機會,他就繞到任丘去瞧一瞧,看看王彥章打得怎麽樣。
既然遼賊有意決戰,王彥章又做好了出擊的打算,那麽,若兩邊正打得膠灼,突然老子這六千兵出現在附近,哪怕不能一舉定乾坤,嚇不嚇死遼賊?
就算嚇不死,嘿嘿也得驚得他李老三一哆嗦……
嗯,劉鄩都想好啦。
遼賊也有許多騾子軍,騎軍還喜歡多帶很多備馬。遼賊要從大營跑到任城南邊與王彥章對陣,肯定不少帶畜牲。而這些畜牲,在戰場上都是要放在一邊的,一般都是放在陣後。
而負責管理這些畜牲的收馬人一般人數有限。
弄不死遼賊,劉某人搶下畜牲也是一注生發。
奶奶地。據說遼賊總往塞外擄掠胡兒,爺爺今天若搶了遼賊……
嘿嘿,老子迴去在城頭烤馬吃,氣不氣死你。
……
才出城,兩軍的斥候就碰了頭。
這不意外。
遼賊的遊騎一向囂張,仗著腿長,這些日子就在瑕丘附近大搖大擺地轉悠,沒事兒就看著你。若城中有個信使往來,但凡護衛少一點,這幫混蛋就要嚐試著上來攔截。
警惕性還高,若一擊不中轉身就走,絕不拖泥帶水。
劉鄩曾多次設計誘捕均告失敗。
所以,幻想城下沒有遼賊探馬是不可能的。
為掩護今天的行動,劉鄩用了最為簡單粗暴的辦法,那就是直接一千精騎撒出去,攆得遼賊四處亂跑。
同時大隊迅速出城。
隻要動作夠快,遼賊來不及反應。
可惜,沒走很遠,又發現了天際邊的遼騎大隊。
得,劉鄩估計兩邊這是想到一起去了。
“哎呀?”鄭守義手搭涼棚向東南探望,“劉鄩這老兒還真出來了。”
這不奇怪。
對於水平相當的選手,如果基於相似的環境,能夠做出的反應當然也是大同小異,並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至於成敗嘛,實力之外,一看手段高下,二看運氣好賴。
比如鄭某人今天的運氣就不大好,看看對麵梁賊人多啊。
硬打肯定不能。
他是奉命來盯住劉鄩不假,但鄭守義可沒打算上去硬剛。
草草估算就知道梁軍兵力占優,優勢還很大,鄭守義可沒那麽虎。
目測對麵兵力比自己多了不少,招唿掃剌趕緊派人去給李三通風報信,鄭守義與掃剌李紹威將軍則把隊伍果斷散開,就向劉鄩的臉騎上去了。
既然是明牌,也就不裝了。
不硬打是不硬打,但鄭守義還得靠近看看具體情況。
若有可能,遲滯一下敵人的行動,給李老三爭取點時間也很必要。
大營他不擔心。
唐軍是築城立營,留守部隊也不白給,劉鄩真有膽子去,他鄭某人就敢跟他屁股後頭狠插他一刀,幫他開開眼。
不過鄭守義估計,劉鄩除非瘋了才會去偷唐軍大營。
彼此又不是頭一次見麵,對方什麽風格還不了解麽。
兩軍迅速靠近,最後在相距不足二裏地收住了腳。
劉鄩略略衡量了敵我,遼賊左一片,右一片,大體成兩個稀疏的騎陣站在麵前。既然己方兵力占優,他果斷下令全軍向遼賊人少的一陣前一裏,二千騾子軍下馬結陣而後立刻向遼賊發起進攻。
同時,騎軍兩翼張開,毫不停頓就向遼賊衝上去了。
這人少的一陣,可不就是咱鄭守義麽。
呦嗬?都沒站穩就開幹?
劉鄩老兒火氣很大啊。
鄭守義一看梁騎撲上來,自己虛張聲勢的計劃破產了,那是果斷轉進啊,生怕被這幫殺才粘住了。
一邊的掃剌看妹夫被人欺負,本來有心上去幫忙,可惜看看地上的這些活殺神,終究是沒那膽子,灰頭土臉地也跟著鄭守義躲遠了點。
劉鄩看遼賊如此,估計唐軍大營沒有機會,遂讓騾子軍上馬往任城疾走。
鄭守義見狀,知道這廝要去給李老三搗蛋,隻好一路給那邊快馬報信,一邊自己緊緊跟隨。
所謂的疾行,那也不是放開了快跑,那什麽樣的馬爺也遭不住。
其實就是快走。
當然這個快走肯定比哥們兒走路快得多,畢竟都在四條腿的背上。
兩支軍隊就這樣隔著一裏多地向西南方向快行,走了大概十裏路,可能是看鄭某人太過惡心,劉鄩令騾子軍繼續行進,卻忽令三千騎扭頭來頂。
而且是親自帶頭打衝鋒。
又一個越老越瘋狂啊。
鄭守義依然不與他硬碰,遠遠避開。
就這麽三來兩去的,就繞過了任城。
映入鄭守義眼簾,正是一片廝殺場。
或者說一個屠宰場。
因是野地浪戰,並且是遠離營壘的曠野,雙方都不可能擺下什麽石炮。
唐王就是要逼得王彥章與他決戰,王彥章也知道遼賊想跟他決戰。
並且,這次王彥章一改此前的避戰姿態,大軍擺開陣勢就真來陣戰。
都是精練的塞內強軍,雙方兵力仿佛,各自展開都有五六裏長,每陣或二三千人,或三四千人。
沒什麽縱隊突擊,也沒有詐敗誘敵。
彼此主力都是鐵甲步人,都是大槊陌刀,這次連弓矢都省了。
強弩還不算白費,弓箭就真的用處不大。
兩邊的鐵人幾乎就是臉對臉,槍對槍,然後就是強弩唿唿地向前招唿。
大槍對戳,倒下一排,後排補上。
弩矢如雨,倒下一片,後排補上。
如此循環不絕。
鄭守義一見這場麵就覺渾身發緊。
他知道李老三有意逼迫王彥章決戰,可以說,這廝是處心積慮地逼王彥章來戰。鄭守義很清楚,李老三是一定要親自打破汴梁城的。
而要打進汴梁城,眼前的王彥章就必須要拿下。
在昨夜的預案中,也有今天與梁軍決戰的內容,隻不過鄭守義沒想到會變為現實。他們隻是簡單挖了一條淺淺的小溝,至少在鄭守義看來,這還遠遠不到兩邊拚命的時候。
尤其對於王彥章來說,今天決戰,無論如何不是好選擇。
唐軍經過休整,士氣正盛。
並且對於唐軍來說,河南戰場遠離後方,更加從容。就算有些損失,以如今大唐的實力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是的,哪怕這幾萬人都跟梁軍兌子拚光,也不至於特別傷筋動骨。
曾經,盧龍哪怕是跟梁軍拚掉個萬把號人都會痛徹心扉,都要慎之又慎。
不,應該說,他們是極力避免這樣的損失。因為那時候的盧龍根本承受不起換子的打法,都別說一換一,哪怕是一換二、一換三都打不起。
可是,這已經都過去了。
脫胎於盧龍的大唐,如今擁有盧龍、義武、義昌、魏博、河東、東昭義、振武軍、遼東、夏綏、朔方、河西、天德軍等方鎮。
按照元和年間所定四十八方鎮來說,他們已經占了五分之一強。
除此之外,還有個態度恭順的成德,一個越來越聽話的西昭義。
而且,在前麵幾十年的亂戰裏,他們的老巢河北還是受災最輕的地方。
尤其他們北接朔漠、西通河西,在很多方麵都要比中原方鎮更有優勢。
綜上所述,這就是有人、有糧、有械、有馬、有錢。
此外,至少幽州、晉陽、大名、柳城這四處的軍營,每年都在源源不斷地募兵、練兵。北起遼東,南到魏博,東起滄州,西達甘涼,各屯點,各軍府,也都在有條不紊地組織民壯操練。
這還不算前些年陸續放迴、養在鄉裏,但是隨時可以再上戰場的老殺才們。
是的,多少年來,四十五歲以上的基層士兵就強製退役,其中相當一部分,如今依然可以拿刀上陣去砍人。
後備兵充足,這就是李老三如今敢來拚命的底氣。
作為樞密副使,鄭守義也算是對大唐的家底有了整體認識。
一句話,如今的大唐賠得起。
可是反觀朱梁就恰恰相反了。
經過這些年此消彼長,盡管朱梁在河南頑強抵抗,致使唐軍進展緩慢,但是大勢所趨是有目共睹的。
至少,以鄭守義所知,朱梁可動的軍隊已經不多了。
王彥章與劉鄩,就是擋在汴京東邊的最後一道大門,一旦有失,不堪設想。
所以,在鄭守義來看,王彥章哪怕要戰也該如之前與劉鄩的合作,如在瑕丘城下那樣,在盡力創造了有利局麵之後再動手。
否則,就該保存梁軍所剩不多的可用之兵,以待來日。
哪怕是進一步收縮戰線,他也不該在此時此刻與唐軍輕易決戰。
不論是以拖待變,還是苟延殘喘,保存僅存的實力,至少還有希望。
很多時候,將軍是需要忍耐得住的。
當初,他們豹軍在山北也是苦等了多少個春秋才等到機會南下。
按鄭守義的看法,梁軍就該如同前陣子王彥章所做的那樣才對,那至少不是最壞的選擇。
……
今天的戰局,同樣超出了遼王李洵的預料。
此次跟隨三叔南下真是很不順利。
原計劃是在瑕丘城下與張萬進裏外配合做掉劉鄩,若梁軍大隊來援則尋機殲敵一部,清除汴梁東路的障礙。
數萬大軍是布好了局勢的。
萬萬沒想到,張萬進這蠢貨居然被手下給做掉了。於是局麵急轉直下,變成了王彥章與劉鄩一裏一外,將他們的大軍堵在了瑕丘城下。
好在三叔趁王彥章後續大軍未至,果斷撤軍。
雙方硬打一場,各有損傷,但總算撤下來了。
而且,嚴格來說梁軍損失絕不比唐軍更輕,或者,梁軍恐怕要更難受。
因為,如今的梁軍更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所以,李洵設身處地,若自己是王彥章,可能會退兵尋找更加有利的地形設防,或者尋找更有利的戰機,總之絕不應該就這樣殺出來。
左羽林軍豹騎軍是騎軍,本與鐵甲步人不同,可是在今天的戰場上似乎也沒什麽分別。雙方步軍針尖對麥芒,兩邊的騎軍也是刀對刀、槍對槍,完全是一命換一命,一點不含糊。
都殺紅眼了!
朱梁從朱溫時代就一直用心辦馬政,花費重金,在中原打造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騎兵隊伍,為朱溫南征北討立下殊勳不少。
後來事業發達,吞並了淄青等鎮的馬匹,掠奪了關中藩鎮的存貨,尤其占領關中、打通了與朔方的聯係後局麵更加改善。靈武的韓家缺錢、缺軍械,缺各種物資,與汴梁一拍即合,兩家買賣,進一步向梁軍輸入了大量優質戰馬。
盡管在河北賠了兩筆大的,但是梁軍依然保有大量戰馬,尤其是侍衛親軍與禁軍。因此,在任城戰場上,王彥章掌握的突騎並不見得比唐軍遜色。
於是,在鐵甲步人搏命的同時,雙方的突騎亦在忘我廝殺。
一陣陣鐵騎碰撞,火花四濺。
幾乎同樣的鐵甲長槍,同樣的結陣而戰。為了保護各自的步兵,雙方騎士們一次次地碰撞,一個又一個地倒下。
左羽林軍數次出擊,每次都有大批戰馬或騎士損失。上至指揮使遼王李洵,下至每一個大頭兵,都已至少出陣一次,都已血染征袍。
再次與梁騎擦肩而過,李洵戳倒了對麵的一騎,自己的披膊也被敵騎挑破。他已是第二次出陣。連指揮使都挨了一槍,可想而知戰鬥何等激烈。
在酸丁的故事中經常出現的馬頭相撞,今天都不止發生了一次。
戰場過於局促,躲不開啊。
誠然,騎兵對壘,會盡力避免迎麵相碰。可是,當局勢如此,也就隻能向死而生嘍。除了具裝甲騎沒有直接硬突敵軍步陣,其他各種狀況一個不缺。
突騎互掐,遊騎互射。
就連具裝甲騎突步陣,也不是不讓幹,其實是想幹,隻因雙方的戰騎也都拚了命地互相撕咬,保護著己方步陣不受對方衝撞,實在沒得機會。
步騎協同?嗬嗬,梁軍也玩得溜熟。
都是一個師父教的,他破不了招啊。
迴到陣後,李洵將歪斜的披膊卸下,自有人為他取來備用的鐵甲更換。
歪頭一看,馬屁股上足足插了三支箭。
也就是有馬甲保護,否則也就完蛋了。
喘著粗氣,當代遼王的腦海裏蹦出“香積寺”三個字來。
相傳當時肅宗急於恢複兩京,兩軍遂戰於香積寺外。
時,十裏間軍容不斷,結陣橫亙,戈蜑鼓鼙,震曜山野,各列長陣而戰。
那次,雙方酣戰一日,河北軍一度攪亂了朝廷大軍的陣腳,得陌刀降李嗣業肉袒執刀,連斬潰兵數十,陣乃稍定。
據說,當時雙方就是前排死了後排上,到最後隻因河北軍兵力略寡而不支。
是役,傳說陣斬河北軍六萬餘,朝廷大軍亦折損四萬餘人。
對於香積寺此戰,先父與三叔都認為肅宗急於求成,得不償失,並常以此為鑒。比如,多年前朱溫北征,雙方二十餘萬人陳兵河北,父王就愣是耐著性子不與梁軍決戰,終於等到丁會造反,大戰不了了之。
對此,年輕氣盛的李洵其實一直不大理解。
他不理解先父的謹慎,更不理解怎麽會有陣戰損失十多萬的事情發生。
不是他不相信一戰死人太多,比如之前在河北,劉鄩一戰就丟了數萬大軍。若將正兵、輔兵、夫子都算上,怕不就超過十萬了。
他是不相信兩軍陣戰,在潰敗之前,陣戰能夠傷亡數萬十萬。
柏鄉他就在場。
李思安渡河與周德威陣戰一日,確實傷亡慘重,但兩邊加起來也就幾千人吧?鐵林軍總共才多少人,連死帶傷有沒有一半?
閻寶的隊伍是潰亂損失的。
趙兵也是潰亂跑路,陣上才死幾個人?
韓勍那幾萬人馬也是潰亂後損失的吧?
哪怕是後麵三叔與劉鄩在魏博莘縣那一戰,雙方正兵合計奔了十萬,最後陣上死了多少?那還是隆冬,傷了都不好救迴來的。
哪怕張德的隊伍幾乎打到崩潰,自家這邊全加起來也就死了一萬多吧?
對麵呢?死了多少?後來光俘虜就抓了多少。
所以,李洵一直不大相信這一戰的慘烈。
可是今天,李洵突然就信了。
而且是過於突然。
因為此時此刻,唐軍與梁軍就在他的眼前真實地上演這一幕。
是王彥章不願繼續苟延殘喘,要趁梁軍還有一戰之力賭一把?
還是因為任何其他原因?
總之,兩支大軍就在這河南大地上廝殺起來。
都是經製之軍,免了各種技巧,就這樣以命換命地搏殺著。
當年在香積寺外,郭子儀與安慶緒也是都沒了退路才那樣拚命吧?
不論怎樣,眼前的局麵還得妥當應對。
劉鄩親領三千精騎和三千騾子軍,從瑕丘城裏出來,他準備向北繞一下再向西,看看遼賊大營那邊有無機會。
若大營空虛,就給李老三送一份大禮。
若沒有機會,他就繞到任丘去瞧一瞧,看看王彥章打得怎麽樣。
既然遼賊有意決戰,王彥章又做好了出擊的打算,那麽,若兩邊正打得膠灼,突然老子這六千兵出現在附近,哪怕不能一舉定乾坤,嚇不嚇死遼賊?
就算嚇不死,嘿嘿也得驚得他李老三一哆嗦……
嗯,劉鄩都想好啦。
遼賊也有許多騾子軍,騎軍還喜歡多帶很多備馬。遼賊要從大營跑到任城南邊與王彥章對陣,肯定不少帶畜牲。而這些畜牲,在戰場上都是要放在一邊的,一般都是放在陣後。
而負責管理這些畜牲的收馬人一般人數有限。
弄不死遼賊,劉某人搶下畜牲也是一注生發。
奶奶地。據說遼賊總往塞外擄掠胡兒,爺爺今天若搶了遼賊……
嘿嘿,老子迴去在城頭烤馬吃,氣不氣死你。
……
才出城,兩軍的斥候就碰了頭。
這不意外。
遼賊的遊騎一向囂張,仗著腿長,這些日子就在瑕丘附近大搖大擺地轉悠,沒事兒就看著你。若城中有個信使往來,但凡護衛少一點,這幫混蛋就要嚐試著上來攔截。
警惕性還高,若一擊不中轉身就走,絕不拖泥帶水。
劉鄩曾多次設計誘捕均告失敗。
所以,幻想城下沒有遼賊探馬是不可能的。
為掩護今天的行動,劉鄩用了最為簡單粗暴的辦法,那就是直接一千精騎撒出去,攆得遼賊四處亂跑。
同時大隊迅速出城。
隻要動作夠快,遼賊來不及反應。
可惜,沒走很遠,又發現了天際邊的遼騎大隊。
得,劉鄩估計兩邊這是想到一起去了。
“哎呀?”鄭守義手搭涼棚向東南探望,“劉鄩這老兒還真出來了。”
這不奇怪。
對於水平相當的選手,如果基於相似的環境,能夠做出的反應當然也是大同小異,並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至於成敗嘛,實力之外,一看手段高下,二看運氣好賴。
比如鄭某人今天的運氣就不大好,看看對麵梁賊人多啊。
硬打肯定不能。
他是奉命來盯住劉鄩不假,但鄭守義可沒打算上去硬剛。
草草估算就知道梁軍兵力占優,優勢還很大,鄭守義可沒那麽虎。
目測對麵兵力比自己多了不少,招唿掃剌趕緊派人去給李三通風報信,鄭守義與掃剌李紹威將軍則把隊伍果斷散開,就向劉鄩的臉騎上去了。
既然是明牌,也就不裝了。
不硬打是不硬打,但鄭守義還得靠近看看具體情況。
若有可能,遲滯一下敵人的行動,給李老三爭取點時間也很必要。
大營他不擔心。
唐軍是築城立營,留守部隊也不白給,劉鄩真有膽子去,他鄭某人就敢跟他屁股後頭狠插他一刀,幫他開開眼。
不過鄭守義估計,劉鄩除非瘋了才會去偷唐軍大營。
彼此又不是頭一次見麵,對方什麽風格還不了解麽。
兩軍迅速靠近,最後在相距不足二裏地收住了腳。
劉鄩略略衡量了敵我,遼賊左一片,右一片,大體成兩個稀疏的騎陣站在麵前。既然己方兵力占優,他果斷下令全軍向遼賊人少的一陣前一裏,二千騾子軍下馬結陣而後立刻向遼賊發起進攻。
同時,騎軍兩翼張開,毫不停頓就向遼賊衝上去了。
這人少的一陣,可不就是咱鄭守義麽。
呦嗬?都沒站穩就開幹?
劉鄩老兒火氣很大啊。
鄭守義一看梁騎撲上來,自己虛張聲勢的計劃破產了,那是果斷轉進啊,生怕被這幫殺才粘住了。
一邊的掃剌看妹夫被人欺負,本來有心上去幫忙,可惜看看地上的這些活殺神,終究是沒那膽子,灰頭土臉地也跟著鄭守義躲遠了點。
劉鄩看遼賊如此,估計唐軍大營沒有機會,遂讓騾子軍上馬往任城疾走。
鄭守義見狀,知道這廝要去給李老三搗蛋,隻好一路給那邊快馬報信,一邊自己緊緊跟隨。
所謂的疾行,那也不是放開了快跑,那什麽樣的馬爺也遭不住。
其實就是快走。
當然這個快走肯定比哥們兒走路快得多,畢竟都在四條腿的背上。
兩支軍隊就這樣隔著一裏多地向西南方向快行,走了大概十裏路,可能是看鄭某人太過惡心,劉鄩令騾子軍繼續行進,卻忽令三千騎扭頭來頂。
而且是親自帶頭打衝鋒。
又一個越老越瘋狂啊。
鄭守義依然不與他硬碰,遠遠避開。
就這麽三來兩去的,就繞過了任城。
映入鄭守義眼簾,正是一片廝殺場。
或者說一個屠宰場。
因是野地浪戰,並且是遠離營壘的曠野,雙方都不可能擺下什麽石炮。
唐王就是要逼得王彥章與他決戰,王彥章也知道遼賊想跟他決戰。
並且,這次王彥章一改此前的避戰姿態,大軍擺開陣勢就真來陣戰。
都是精練的塞內強軍,雙方兵力仿佛,各自展開都有五六裏長,每陣或二三千人,或三四千人。
沒什麽縱隊突擊,也沒有詐敗誘敵。
彼此主力都是鐵甲步人,都是大槊陌刀,這次連弓矢都省了。
強弩還不算白費,弓箭就真的用處不大。
兩邊的鐵人幾乎就是臉對臉,槍對槍,然後就是強弩唿唿地向前招唿。
大槍對戳,倒下一排,後排補上。
弩矢如雨,倒下一片,後排補上。
如此循環不絕。
鄭守義一見這場麵就覺渾身發緊。
他知道李老三有意逼迫王彥章決戰,可以說,這廝是處心積慮地逼王彥章來戰。鄭守義很清楚,李老三是一定要親自打破汴梁城的。
而要打進汴梁城,眼前的王彥章就必須要拿下。
在昨夜的預案中,也有今天與梁軍決戰的內容,隻不過鄭守義沒想到會變為現實。他們隻是簡單挖了一條淺淺的小溝,至少在鄭守義看來,這還遠遠不到兩邊拚命的時候。
尤其對於王彥章來說,今天決戰,無論如何不是好選擇。
唐軍經過休整,士氣正盛。
並且對於唐軍來說,河南戰場遠離後方,更加從容。就算有些損失,以如今大唐的實力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是的,哪怕這幾萬人都跟梁軍兌子拚光,也不至於特別傷筋動骨。
曾經,盧龍哪怕是跟梁軍拚掉個萬把號人都會痛徹心扉,都要慎之又慎。
不,應該說,他們是極力避免這樣的損失。因為那時候的盧龍根本承受不起換子的打法,都別說一換一,哪怕是一換二、一換三都打不起。
可是,這已經都過去了。
脫胎於盧龍的大唐,如今擁有盧龍、義武、義昌、魏博、河東、東昭義、振武軍、遼東、夏綏、朔方、河西、天德軍等方鎮。
按照元和年間所定四十八方鎮來說,他們已經占了五分之一強。
除此之外,還有個態度恭順的成德,一個越來越聽話的西昭義。
而且,在前麵幾十年的亂戰裏,他們的老巢河北還是受災最輕的地方。
尤其他們北接朔漠、西通河西,在很多方麵都要比中原方鎮更有優勢。
綜上所述,這就是有人、有糧、有械、有馬、有錢。
此外,至少幽州、晉陽、大名、柳城這四處的軍營,每年都在源源不斷地募兵、練兵。北起遼東,南到魏博,東起滄州,西達甘涼,各屯點,各軍府,也都在有條不紊地組織民壯操練。
這還不算前些年陸續放迴、養在鄉裏,但是隨時可以再上戰場的老殺才們。
是的,多少年來,四十五歲以上的基層士兵就強製退役,其中相當一部分,如今依然可以拿刀上陣去砍人。
後備兵充足,這就是李老三如今敢來拚命的底氣。
作為樞密副使,鄭守義也算是對大唐的家底有了整體認識。
一句話,如今的大唐賠得起。
可是反觀朱梁就恰恰相反了。
經過這些年此消彼長,盡管朱梁在河南頑強抵抗,致使唐軍進展緩慢,但是大勢所趨是有目共睹的。
至少,以鄭守義所知,朱梁可動的軍隊已經不多了。
王彥章與劉鄩,就是擋在汴京東邊的最後一道大門,一旦有失,不堪設想。
所以,在鄭守義來看,王彥章哪怕要戰也該如之前與劉鄩的合作,如在瑕丘城下那樣,在盡力創造了有利局麵之後再動手。
否則,就該保存梁軍所剩不多的可用之兵,以待來日。
哪怕是進一步收縮戰線,他也不該在此時此刻與唐軍輕易決戰。
不論是以拖待變,還是苟延殘喘,保存僅存的實力,至少還有希望。
很多時候,將軍是需要忍耐得住的。
當初,他們豹軍在山北也是苦等了多少個春秋才等到機會南下。
按鄭守義的看法,梁軍就該如同前陣子王彥章所做的那樣才對,那至少不是最壞的選擇。
……
今天的戰局,同樣超出了遼王李洵的預料。
此次跟隨三叔南下真是很不順利。
原計劃是在瑕丘城下與張萬進裏外配合做掉劉鄩,若梁軍大隊來援則尋機殲敵一部,清除汴梁東路的障礙。
數萬大軍是布好了局勢的。
萬萬沒想到,張萬進這蠢貨居然被手下給做掉了。於是局麵急轉直下,變成了王彥章與劉鄩一裏一外,將他們的大軍堵在了瑕丘城下。
好在三叔趁王彥章後續大軍未至,果斷撤軍。
雙方硬打一場,各有損傷,但總算撤下來了。
而且,嚴格來說梁軍損失絕不比唐軍更輕,或者,梁軍恐怕要更難受。
因為,如今的梁軍更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所以,李洵設身處地,若自己是王彥章,可能會退兵尋找更加有利的地形設防,或者尋找更有利的戰機,總之絕不應該就這樣殺出來。
左羽林軍豹騎軍是騎軍,本與鐵甲步人不同,可是在今天的戰場上似乎也沒什麽分別。雙方步軍針尖對麥芒,兩邊的騎軍也是刀對刀、槍對槍,完全是一命換一命,一點不含糊。
都殺紅眼了!
朱梁從朱溫時代就一直用心辦馬政,花費重金,在中原打造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騎兵隊伍,為朱溫南征北討立下殊勳不少。
後來事業發達,吞並了淄青等鎮的馬匹,掠奪了關中藩鎮的存貨,尤其占領關中、打通了與朔方的聯係後局麵更加改善。靈武的韓家缺錢、缺軍械,缺各種物資,與汴梁一拍即合,兩家買賣,進一步向梁軍輸入了大量優質戰馬。
盡管在河北賠了兩筆大的,但是梁軍依然保有大量戰馬,尤其是侍衛親軍與禁軍。因此,在任城戰場上,王彥章掌握的突騎並不見得比唐軍遜色。
於是,在鐵甲步人搏命的同時,雙方的突騎亦在忘我廝殺。
一陣陣鐵騎碰撞,火花四濺。
幾乎同樣的鐵甲長槍,同樣的結陣而戰。為了保護各自的步兵,雙方騎士們一次次地碰撞,一個又一個地倒下。
左羽林軍數次出擊,每次都有大批戰馬或騎士損失。上至指揮使遼王李洵,下至每一個大頭兵,都已至少出陣一次,都已血染征袍。
再次與梁騎擦肩而過,李洵戳倒了對麵的一騎,自己的披膊也被敵騎挑破。他已是第二次出陣。連指揮使都挨了一槍,可想而知戰鬥何等激烈。
在酸丁的故事中經常出現的馬頭相撞,今天都不止發生了一次。
戰場過於局促,躲不開啊。
誠然,騎兵對壘,會盡力避免迎麵相碰。可是,當局勢如此,也就隻能向死而生嘍。除了具裝甲騎沒有直接硬突敵軍步陣,其他各種狀況一個不缺。
突騎互掐,遊騎互射。
就連具裝甲騎突步陣,也不是不讓幹,其實是想幹,隻因雙方的戰騎也都拚了命地互相撕咬,保護著己方步陣不受對方衝撞,實在沒得機會。
步騎協同?嗬嗬,梁軍也玩得溜熟。
都是一個師父教的,他破不了招啊。
迴到陣後,李洵將歪斜的披膊卸下,自有人為他取來備用的鐵甲更換。
歪頭一看,馬屁股上足足插了三支箭。
也就是有馬甲保護,否則也就完蛋了。
喘著粗氣,當代遼王的腦海裏蹦出“香積寺”三個字來。
相傳當時肅宗急於恢複兩京,兩軍遂戰於香積寺外。
時,十裏間軍容不斷,結陣橫亙,戈蜑鼓鼙,震曜山野,各列長陣而戰。
那次,雙方酣戰一日,河北軍一度攪亂了朝廷大軍的陣腳,得陌刀降李嗣業肉袒執刀,連斬潰兵數十,陣乃稍定。
據說,當時雙方就是前排死了後排上,到最後隻因河北軍兵力略寡而不支。
是役,傳說陣斬河北軍六萬餘,朝廷大軍亦折損四萬餘人。
對於香積寺此戰,先父與三叔都認為肅宗急於求成,得不償失,並常以此為鑒。比如,多年前朱溫北征,雙方二十餘萬人陳兵河北,父王就愣是耐著性子不與梁軍決戰,終於等到丁會造反,大戰不了了之。
對此,年輕氣盛的李洵其實一直不大理解。
他不理解先父的謹慎,更不理解怎麽會有陣戰損失十多萬的事情發生。
不是他不相信一戰死人太多,比如之前在河北,劉鄩一戰就丟了數萬大軍。若將正兵、輔兵、夫子都算上,怕不就超過十萬了。
他是不相信兩軍陣戰,在潰敗之前,陣戰能夠傷亡數萬十萬。
柏鄉他就在場。
李思安渡河與周德威陣戰一日,確實傷亡慘重,但兩邊加起來也就幾千人吧?鐵林軍總共才多少人,連死帶傷有沒有一半?
閻寶的隊伍是潰亂損失的。
趙兵也是潰亂跑路,陣上才死幾個人?
韓勍那幾萬人馬也是潰亂後損失的吧?
哪怕是後麵三叔與劉鄩在魏博莘縣那一戰,雙方正兵合計奔了十萬,最後陣上死了多少?那還是隆冬,傷了都不好救迴來的。
哪怕張德的隊伍幾乎打到崩潰,自家這邊全加起來也就死了一萬多吧?
對麵呢?死了多少?後來光俘虜就抓了多少。
所以,李洵一直不大相信這一戰的慘烈。
可是今天,李洵突然就信了。
而且是過於突然。
因為此時此刻,唐軍與梁軍就在他的眼前真實地上演這一幕。
是王彥章不願繼續苟延殘喘,要趁梁軍還有一戰之力賭一把?
還是因為任何其他原因?
總之,兩支大軍就在這河南大地上廝殺起來。
都是經製之軍,免了各種技巧,就這樣以命換命地搏殺著。
當年在香積寺外,郭子儀與安慶緒也是都沒了退路才那樣拚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