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從問世之初就大大改變了戰爭的麵貌。
此次唐軍南征,蟻覆攻城始終沒有出現,甚至於唐軍主力都不會距離城牆太近。唐軍與梁軍,圍繞著兗州的瑕丘你來我往,隻把火藥罐子不要錢般亂丟,其他兵種則暫時都成了看客。
這炸得震天響,誰願意上去挨一下?
躲都躲不及。
瑕丘的城樓子早已一片廢墟,城內的房屋也被砸塌、炸倒不少。
城下,李老三的石炮也被毀掉一台又一台。
當然,城裏劉鄩的石炮同樣損失慘重。
但是,兩邊都有能工巧匠,同樣材料不缺,修修補補又能用。
實在不行就做新的。
能工巧匠麽。
瑕丘臨水,李老三斷不掉瑕丘的補給,就無法阻止城內獲得各類物資。
至於說挖地道炸城牆?
嘿嘿,城外有護城壕,裏頭都是水,淺了挖過不去,挖深了……
嗯,也過不去。
總之,眼看著瑕丘城死硬立在這裏一時半刻拿不下來,李老三隻好挪挪屁股來到西邊的任城找機會。
依葫蘆畫瓢,擺下石炮準備。
王彥章同樣早有準備,城頭城內也是嚴陣以待。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華夏從來是充滿智慧的。
數月前,王彥章趁震天雷驚動遼賊陣腳率兵突入,獲得戰果累累。
如今,雙方都很明白這玩意的麻煩,也都吸取了豐富的經驗教訓。
唐軍仍把騎陣、步陣放在遠離城頭射程之外,隻將石炮擺起操作。
至於王彥章在城中怎樣安排鄭守義看不見,但是從瑕丘的交戰情況來看,梁軍應對這類進攻是很有章法。
李老三若想靠這玩意破城,隻怕不易。
對眼前的戰爭,鄭守義感覺有點陌生。
雖不是很陌生,還有許多熟悉的地方。
比如,王彥章的騎兵,還是需要騎軍或者鐵甲步人應對。
比如,遮斷戰場、輕騎遊鬥、控製節奏仍然是重要項目。
比如,不管炸雷子怎樣亂丟,最終仍然需步騎入城占領。
凡此種種。
但是,也確實是大不相同了。
比如,因兩邊都掌握了發機飛火與石炮的組合,所以不論騎陣還是步陣都要遠遠走避,要擺在石炮砸不到的地方。
比如,一個將領若不會判斷石炮的攻擊,隻怕會越來越難指揮戰鬥了。
比如,城牆,越來越難以起到保護作用。盡管唐軍從來就不屑於守城,但是,隨著這些新家夥投入使用,今後就算是想守城也會越來越難。
又比如,對於沒有掌握發機飛火與石炮的一方來說,戰爭,越來越危險嘍。
盡管鄭守義沒有穿越千年的智慧,但是,這位曆經三十年血火風雨的老將已經深刻地意識到,發機飛火,火藥,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戰爭。
鄭某人沒有金手指,所以,北、南國戰,並未因他到來而有顯著變化。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王彥章與劉鄩死守著烏龜殼,李老三除了天天向城頭丟炸雷子,丟石彈,也是別無他法。
期間,唐王曾數次想要尋找梁軍的薄弱,可是往城下靠近看看,麵對梁軍城頭石炮高聳,甲士嚴陣以待,他終究是下不了決心強攻。
這個唐王,內心深處,依然在尋求減少傷亡的可能。
這個唐王,自始至終,都不想中華的精血流淌過多。
未必就是他舍不得死人,而是他估計死人也是白死。
最後,李老三決定搞個笨辦法。
瑕丘是緊鄰著泗水西側而建,直接有水門連通河水,水運補給比較。要知道,直接當年王師範搞什麽“十麵埋伏”,劉鄩偷城就是走的這個水門。
所以,要切斷瑕丘的補給完全沒戲。
但是任城其實並不臨河。
因為地勢較高,任城距離河道是有些距離的。
於是李老三就把成德拉拉隊都弄過來了。
這幫家夥打硬仗肯定不行,幹苦力總可以幹吧。
好歹你不能白吃飯啊。
就讓他們在距離任城十幾二十裏的地方開始挖溝。
硬打損失估計太大,李老三準備挖斷任城的補給。
城裏的儲備再多,也有吃完的一天。
因為任城沒有水門,所以從後麵來的補給總要上岸,總要走一段陸路。
王彥章之前都是搞武裝押運,好,那就把路都給你挖斷,讓你的大車過不來,我看你怎麽辦。
對於如此賤招,王彥章要麽滾蛋,要麽拚命,否則就是坐地等死。
李老三拿定主意就趁夜色開幹,等天明王彥章聽說城外狀況不對勁,東南、西南兩個方向的深溝已經初具規模嘍。
從城上看下去,遠遠的兩條黑線是非常醒目。
所以說,成德兵還是有些用處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嘛。
要說挖溝這項技能本來也是梁軍的長項,其實當年朱三哥打天下也是常常挖溝整別人。隻不過,梁軍大多是貼著城牆底下挖,畢竟工程量小些。似唐軍這樣喪心病狂,隔著十幾二十幾裏就挖溝倒很罕見。
要說呢,挖溝是個好法子,但是真要用,要用好,限製其實很多。
首先就是挖溝的前提是野戰不能慫。
這個道理很簡單,野戰慫的肯定到不了給別人挖溝這個環節。
第二是自家糧械得充裕,能熬得住。
圍城的一邊肯定人手更多,消耗更大。兵法曰,十則圍之嘛。人多,吃的就多,千裏饋糧,輸十而用一,沒有極豐厚的家底,很難說誰先頂不住。
第三,就是家裏得安穩,得穩得住。
就是你家裏別出事。不要前麵還咋沒咋地自家老窩著火亂套了,搞得軍心不穩,甚至鬧得自己就潰亂了,那還玩個屁。
所以,這也是應了“大道至簡”的道理。
問題是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真做起來就很難。
想幹與能幹,這就是地下和天上。
非常不幸,對麵的唐軍恰恰就有這個條件。
眼見著遠方的深溝一點點延伸,王彥章心裏那真是打碎了五味罐子,酸甜苦辣鹹,什麽味道都有。
當初,可都是他們跟著朱三哥圍著別人挖溝啊。
圍時溥。
圍秦宗權。
圍朱瑄,圍朱瑾。
圍李克用。
圍李茂貞。
圍王師範。
圍王鎔。
圍圍圍。
如今真是乾坤顛倒,輪到王某人被圍了。
不就是想逼老子決戰麽?
行!爺爺就成全了你吧?
王彥章遂親領五千精騎出城,直撲挖溝的啦啦隊而來。
當年跟著李克用,成德漢子們也在東昭義挖過溝,隻不過場麵不大好看,被李存孝屁大點人攆鴨子到處跑。
當然,被趕著跑的也不隻是成德兵,李克用的幹兒子們也一樣沒出息,連獨眼龍自己都不敢上去你還咋說。
不過那會兒王德明將軍還沒來成德工作,不曾經曆,沒見過李存孝的風采。
這次領著兄弟們遠征到此,王德明將軍是既興奮又緊張。
多年媳婦熬成婆,他王德明總算是熬出頭了。
李弘規、梁公儒那些老貨,如今是越發不受爸爸待見。唐王高歌猛進,節節勝利,雖在兗州這塊受到了一點阻力,但天下大勢已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那就是梁滅唐興。
能跟上唐王的這條大船,王某人何憂之有?
正挖得起勁,遠看天邊一朵黃雲籠罩,梁軍這是出城了?
昨天夜裏出營,王德明將軍為了掙個表現,婉拒了唐軍陪同。所以,他此時身邊隻有成德的勇士,沒有一個唐軍伴隨。
嗯?如今的成德,究竟算不算是大唐治下呢?
想不了那麽多了。
甭管見沒見過李存孝這位英雄哥,王德明對自家手下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一聲招唿,全體起立,上馬趕緊走人。
輪流挖了一夜土方,也該歇歇了。
再說,不讓唐軍跟著,這不也是為了跑起來果斷麽?
真以為王將軍是公忠體國,要為大唐複興拋頭顱灑熱血了?那不是笑話嘛。
成德兵跑得飛快,等王彥章趕到壕溝附近時,王明德早就躥得沒影嘍。
但是地上深、寬都有半丈的這條溝著實讓王彥章難過。
要說這樣的小溝躍馬可過,可是糧車就斷然過不來啦。
王鐵槍早看清了遼賊的心肝脾肺腎,賊子用心歹毒啊。
段凝姍姍來遲,夠頭看看王彥章雙眉緊鎖,一拱手道:“王帥,可是有何不解之處?”不好意思,段某人就沒看出來這有什麽危險,看王鐵槍一臉嚴肅,他是真的不解。
王彥章耐著性子道:“遼賊欲迫我決戰。今日雖退,彼必不死心。隻怕夜裏又來。今夜不來,明日亦來。城中糧械雖眾,也不能斷了補給。說不得,這幾日要與遼賊做下一場,滅一滅遼賊氣焰方可。”
能戰,而後能守。王老將軍頗得兵法奧義。
段凝聞言,也頗有同感地說:“之前在汴京某還不知前麵困難,如今方知王帥辛苦。兗州乃汴京東門,任城萬不可失。我觀遼賊日眾,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若王帥信得過段某,我願往汴京一行,為王帥再多討些兵馬錢糧迴來。”
剛剛下城時王彥章並沒有安排這廝過來,結果段凝不但自己來了,此刻還主動請纓要為他分憂。
多少就有點意外。
王彥章當然希望得到更多的兵力與糧械。打仗就怕打成添油,若上次在瑕丘城下自己不是一萬兵而是有二萬或者三萬,說不定李老三的腦袋都被他擰下來打馬球了。後來天子倒是給他增了兵,可惜戰機已失啊。
到而今,遼賊又在徐徐增兵,並且遼賊始終掌握著主動,他與劉鄩如此支撐,總有疏漏的一天。
最好還是調集大軍過來,一舉逼退遼賊。
至少,若能把他們擠迴河北去就更好。
王彥章遂道:“如此,便有勞段公了。”
……
再次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也表不了幾枝嘍。
說最近鄭守義在行營的日子比較清閑。
管錢管糧,這都不是他的長項。哪怕最近他也喜歡聽些賬目數字,但終究隻能停留在喜歡聽的層次。真讓他鄭老二如李老三那樣投入進去,今天問問屯田,明天看看打鐵,他是無論如何無法做到。
鄭守義的主要工作還是配合李老三規劃軍事。
當然,細活都有司馬、參軍們做。
在唐軍,從國初就有一套完整的參謀製度傳承至今。由軍司馬、參軍們組成的參謀團,負責行軍方案與作戰方案的擬定與計算。有事,則由他們將幾份方案報給主將,由主將定奪。
所以,每日都有幾套方案報來,由鄭二和李三斟酌,選擇,決定。
當然,鄭二與李三各有偏重。
因為要兼顧瑕丘與任城兩處戰場,李老三自己頂在任城前線,鄭守義更多是關注瑕丘的劉鄩。既然李老三打算用挖溝逼得王彥章出戰,當然也要防備劉鄩從城裏摸出來背刺。
老小子刺客出身,幹慣了這等偷雞摸狗的勾當。
今天跟隨鄭守義來瑕丘城下轉悠的,除了自家的衛隊就是鐵騎軍二千騎。
掃剌李紹威將軍要說年齒與鄭某人相仿,可能是受了塞內風水滋養,更主要是沒有鄭守義的一頭白發,看起來反倒比鄭守義靚麗許多。
說起來,這黑廝都是李紹威將軍的好妹婿了。
聽說親妹妹給這廝生了兩個崽子,還都是兒子好像,正在河西茁壯成長。從前那個族妹的兒子,叫什麽鄭虎的,據說已在河西擔當重任了。
再說跟妹妹分了家,掃剌也覺著與有榮焉。
親戚嘛,就要多多走動。
奚人,搭上大唐的這架戰車,也算是原地起飛嘍。
大哥在山北,妹妹去河西,李紹威的部眾則盡已內遷。
願意留在草原的部人跟了妹妹去河西,願意入塞的,均已放棄了草場,由唐王在塞內他們分了耕地與荒灘。
人各有誌,李紹威將軍早就決心做個徹徹底底的唐人嘍。
不過,入塞以後老小子也發現個問題。
他李某人雖然在新朝也算地位不低,可是他兒子也多,自己都數不過來了,按照唐王定下的規矩,隻能一子襲爵。
對,李紹威將軍也封爵了,雲中侯,還是世襲罔替的那種。
所以,雲中侯就動起了心思,看看能否安排點兒子去河西。
他掃剌畢竟是草原漢子嘛,誰說唐人就隻能在塞內生活了。
唐王說啦,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唐王說,唐人也不該隻在塞內討生活,能走出去,就走出去,天大地大,哪裏還容不下咱唐兒的一間屋?
河西有妹妹有妹婿,有一大家子親戚,正好。
反正這黑廝已經允了。
鄭守義與李紹威掃剌一向交好,這次迴河南沒帶很多兵,高家兄弟跟了李老三混,鄭二也願意跟熟人搭班子。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麽。
跟掃剌,那可是親的不能再親的好兄弟呢。
二人遂策馬揚鞭,嘻嘻哈哈就往瑕丘城來。
……
昨夜,劉鄩就得到了任城那邊的通知,遼賊在那邊動作不小。
因遼賊在任城南邊挖溝,但遼賊大營卻在北麵,這就有一個較大的空檔。王彥章判斷,遼賊兵力調度難免會有紕漏,若今天遼賊再來,王彥章就準備跟遼賊狠狠碰一下。
劉鄩手下總共二萬人,還要守城,其實可用兵力不多。
而且跑幾十裏跑過去必須腿長,否則來了沒有戰鬥力,情況不對還跑不了,那就成了千裏送人頭。所以,王彥章的意思是,劉鄩可以引一部精騎或者騾子兵在外遊弋,尋找戰機。
有機會,就捅一竿子。
若沒有機會,千萬別硬幹。
兗州是汴梁東大門,也是最後的一道大門,萬萬閃失不得。
即使遼賊真的出現脫節或者其他什麽機會,同樣要做到快打快走。
對於這個老部下新上級的建議,劉鄩倒是沒有意見。
如今在大梁,靠譜的戰友是越來越少嘍,王彥章就是為數不多的一個。他根子深,為人直,沒有壞心思,手底功夫很不差,與劉某人也算關係融洽。
這就很好了。
可是,如此的大梁還有前途麽?
劉鄩不禁在心底反複詢問自己,這般苦苦支撐到底為了什麽?
究竟值不值?
他這一生,經曆了各種風波不少。
早年在淄青,老帥去世,少帥王師範登位,鎮內波詭雲譎。他劉鄩一腔熱血跟著王師範穩定了局麵,可惜王帥誌不在天下,蹉跎歲月,終是受製於人。
最後,劉某人順利橫跳,借朱溫對付老軍頭的東風,在朱梁站住了腳。
因緣際會,劉知俊造反,他參與西征並且襲破潼關,為迅速解決劉知俊的叛軍創造了有利條件,進一步獲得了朱溫的認可。
到朱友貞上台,梁朝宿將凋零,他終於苦盡甘來,得以統禦大軍北征。
彼時,他也曾雄心勃勃,欲將天雄軍擺平,可惜事與願違,不但天雄軍丟了,自己也在魏博栽了個大跟頭。
甭管怎麽栽的,終究是栽了。
如今,他也年過花甲,本已退居後方養老。此次出山還是因為朱梁宿將凋零,朱友貞無人可用,重新啟用了他,把劉某人扔到了兗州戰場。
策反城中將校,殺張萬進,重奪兗州。
順手配合王彥章,差一點坑死李老三。
劉鄩寶刀不老。
明明早就可以弄死張萬進,他卻偏偏不動手,就要等著遼賊過來,等到王彥章的精騎到位。隻可惜遼賊確實勇悍,在應付震天雷方麵的準備也著實充分,更可惜己方兵力不足,最後未能如願。
劉鄩也算是為大梁掏心掏肺了。
但是,劉鄩也是真看不到希望。
要說朱友貞無甚惡習,也算勤勉,不貪婪,為人亦不苛刻。
問題是,亂世天子該有的殺伐決斷他是一個也沒有。
他不敢用老將,也不敢上前線,整日介隻敢躲在汴梁城裏,通過趙岩等一班近臣發號施令。
若是趙岩之流真行也行啊,問題是,都不行嘛。
劉某人在河北是怎麽栽得跟頭?
明明不缺糧食不缺錢,奇了怪了非要催著決戰,還派個楊彥直領著一萬多人來麵前添堵。
若非那蠢豬,何至於此?
何至於此啊!
此次唐軍南征,蟻覆攻城始終沒有出現,甚至於唐軍主力都不會距離城牆太近。唐軍與梁軍,圍繞著兗州的瑕丘你來我往,隻把火藥罐子不要錢般亂丟,其他兵種則暫時都成了看客。
這炸得震天響,誰願意上去挨一下?
躲都躲不及。
瑕丘的城樓子早已一片廢墟,城內的房屋也被砸塌、炸倒不少。
城下,李老三的石炮也被毀掉一台又一台。
當然,城裏劉鄩的石炮同樣損失慘重。
但是,兩邊都有能工巧匠,同樣材料不缺,修修補補又能用。
實在不行就做新的。
能工巧匠麽。
瑕丘臨水,李老三斷不掉瑕丘的補給,就無法阻止城內獲得各類物資。
至於說挖地道炸城牆?
嘿嘿,城外有護城壕,裏頭都是水,淺了挖過不去,挖深了……
嗯,也過不去。
總之,眼看著瑕丘城死硬立在這裏一時半刻拿不下來,李老三隻好挪挪屁股來到西邊的任城找機會。
依葫蘆畫瓢,擺下石炮準備。
王彥章同樣早有準備,城頭城內也是嚴陣以待。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華夏從來是充滿智慧的。
數月前,王彥章趁震天雷驚動遼賊陣腳率兵突入,獲得戰果累累。
如今,雙方都很明白這玩意的麻煩,也都吸取了豐富的經驗教訓。
唐軍仍把騎陣、步陣放在遠離城頭射程之外,隻將石炮擺起操作。
至於王彥章在城中怎樣安排鄭守義看不見,但是從瑕丘的交戰情況來看,梁軍應對這類進攻是很有章法。
李老三若想靠這玩意破城,隻怕不易。
對眼前的戰爭,鄭守義感覺有點陌生。
雖不是很陌生,還有許多熟悉的地方。
比如,王彥章的騎兵,還是需要騎軍或者鐵甲步人應對。
比如,遮斷戰場、輕騎遊鬥、控製節奏仍然是重要項目。
比如,不管炸雷子怎樣亂丟,最終仍然需步騎入城占領。
凡此種種。
但是,也確實是大不相同了。
比如,因兩邊都掌握了發機飛火與石炮的組合,所以不論騎陣還是步陣都要遠遠走避,要擺在石炮砸不到的地方。
比如,一個將領若不會判斷石炮的攻擊,隻怕會越來越難指揮戰鬥了。
比如,城牆,越來越難以起到保護作用。盡管唐軍從來就不屑於守城,但是,隨著這些新家夥投入使用,今後就算是想守城也會越來越難。
又比如,對於沒有掌握發機飛火與石炮的一方來說,戰爭,越來越危險嘍。
盡管鄭守義沒有穿越千年的智慧,但是,這位曆經三十年血火風雨的老將已經深刻地意識到,發機飛火,火藥,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戰爭。
鄭某人沒有金手指,所以,北、南國戰,並未因他到來而有顯著變化。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王彥章與劉鄩死守著烏龜殼,李老三除了天天向城頭丟炸雷子,丟石彈,也是別無他法。
期間,唐王曾數次想要尋找梁軍的薄弱,可是往城下靠近看看,麵對梁軍城頭石炮高聳,甲士嚴陣以待,他終究是下不了決心強攻。
這個唐王,內心深處,依然在尋求減少傷亡的可能。
這個唐王,自始至終,都不想中華的精血流淌過多。
未必就是他舍不得死人,而是他估計死人也是白死。
最後,李老三決定搞個笨辦法。
瑕丘是緊鄰著泗水西側而建,直接有水門連通河水,水運補給比較。要知道,直接當年王師範搞什麽“十麵埋伏”,劉鄩偷城就是走的這個水門。
所以,要切斷瑕丘的補給完全沒戲。
但是任城其實並不臨河。
因為地勢較高,任城距離河道是有些距離的。
於是李老三就把成德拉拉隊都弄過來了。
這幫家夥打硬仗肯定不行,幹苦力總可以幹吧。
好歹你不能白吃飯啊。
就讓他們在距離任城十幾二十裏的地方開始挖溝。
硬打損失估計太大,李老三準備挖斷任城的補給。
城裏的儲備再多,也有吃完的一天。
因為任城沒有水門,所以從後麵來的補給總要上岸,總要走一段陸路。
王彥章之前都是搞武裝押運,好,那就把路都給你挖斷,讓你的大車過不來,我看你怎麽辦。
對於如此賤招,王彥章要麽滾蛋,要麽拚命,否則就是坐地等死。
李老三拿定主意就趁夜色開幹,等天明王彥章聽說城外狀況不對勁,東南、西南兩個方向的深溝已經初具規模嘍。
從城上看下去,遠遠的兩條黑線是非常醒目。
所以說,成德兵還是有些用處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嘛。
要說挖溝這項技能本來也是梁軍的長項,其實當年朱三哥打天下也是常常挖溝整別人。隻不過,梁軍大多是貼著城牆底下挖,畢竟工程量小些。似唐軍這樣喪心病狂,隔著十幾二十幾裏就挖溝倒很罕見。
要說呢,挖溝是個好法子,但是真要用,要用好,限製其實很多。
首先就是挖溝的前提是野戰不能慫。
這個道理很簡單,野戰慫的肯定到不了給別人挖溝這個環節。
第二是自家糧械得充裕,能熬得住。
圍城的一邊肯定人手更多,消耗更大。兵法曰,十則圍之嘛。人多,吃的就多,千裏饋糧,輸十而用一,沒有極豐厚的家底,很難說誰先頂不住。
第三,就是家裏得安穩,得穩得住。
就是你家裏別出事。不要前麵還咋沒咋地自家老窩著火亂套了,搞得軍心不穩,甚至鬧得自己就潰亂了,那還玩個屁。
所以,這也是應了“大道至簡”的道理。
問題是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真做起來就很難。
想幹與能幹,這就是地下和天上。
非常不幸,對麵的唐軍恰恰就有這個條件。
眼見著遠方的深溝一點點延伸,王彥章心裏那真是打碎了五味罐子,酸甜苦辣鹹,什麽味道都有。
當初,可都是他們跟著朱三哥圍著別人挖溝啊。
圍時溥。
圍秦宗權。
圍朱瑄,圍朱瑾。
圍李克用。
圍李茂貞。
圍王師範。
圍王鎔。
圍圍圍。
如今真是乾坤顛倒,輪到王某人被圍了。
不就是想逼老子決戰麽?
行!爺爺就成全了你吧?
王彥章遂親領五千精騎出城,直撲挖溝的啦啦隊而來。
當年跟著李克用,成德漢子們也在東昭義挖過溝,隻不過場麵不大好看,被李存孝屁大點人攆鴨子到處跑。
當然,被趕著跑的也不隻是成德兵,李克用的幹兒子們也一樣沒出息,連獨眼龍自己都不敢上去你還咋說。
不過那會兒王德明將軍還沒來成德工作,不曾經曆,沒見過李存孝的風采。
這次領著兄弟們遠征到此,王德明將軍是既興奮又緊張。
多年媳婦熬成婆,他王德明總算是熬出頭了。
李弘規、梁公儒那些老貨,如今是越發不受爸爸待見。唐王高歌猛進,節節勝利,雖在兗州這塊受到了一點阻力,但天下大勢已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那就是梁滅唐興。
能跟上唐王的這條大船,王某人何憂之有?
正挖得起勁,遠看天邊一朵黃雲籠罩,梁軍這是出城了?
昨天夜裏出營,王德明將軍為了掙個表現,婉拒了唐軍陪同。所以,他此時身邊隻有成德的勇士,沒有一個唐軍伴隨。
嗯?如今的成德,究竟算不算是大唐治下呢?
想不了那麽多了。
甭管見沒見過李存孝這位英雄哥,王德明對自家手下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一聲招唿,全體起立,上馬趕緊走人。
輪流挖了一夜土方,也該歇歇了。
再說,不讓唐軍跟著,這不也是為了跑起來果斷麽?
真以為王將軍是公忠體國,要為大唐複興拋頭顱灑熱血了?那不是笑話嘛。
成德兵跑得飛快,等王彥章趕到壕溝附近時,王明德早就躥得沒影嘍。
但是地上深、寬都有半丈的這條溝著實讓王彥章難過。
要說這樣的小溝躍馬可過,可是糧車就斷然過不來啦。
王鐵槍早看清了遼賊的心肝脾肺腎,賊子用心歹毒啊。
段凝姍姍來遲,夠頭看看王彥章雙眉緊鎖,一拱手道:“王帥,可是有何不解之處?”不好意思,段某人就沒看出來這有什麽危險,看王鐵槍一臉嚴肅,他是真的不解。
王彥章耐著性子道:“遼賊欲迫我決戰。今日雖退,彼必不死心。隻怕夜裏又來。今夜不來,明日亦來。城中糧械雖眾,也不能斷了補給。說不得,這幾日要與遼賊做下一場,滅一滅遼賊氣焰方可。”
能戰,而後能守。王老將軍頗得兵法奧義。
段凝聞言,也頗有同感地說:“之前在汴京某還不知前麵困難,如今方知王帥辛苦。兗州乃汴京東門,任城萬不可失。我觀遼賊日眾,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若王帥信得過段某,我願往汴京一行,為王帥再多討些兵馬錢糧迴來。”
剛剛下城時王彥章並沒有安排這廝過來,結果段凝不但自己來了,此刻還主動請纓要為他分憂。
多少就有點意外。
王彥章當然希望得到更多的兵力與糧械。打仗就怕打成添油,若上次在瑕丘城下自己不是一萬兵而是有二萬或者三萬,說不定李老三的腦袋都被他擰下來打馬球了。後來天子倒是給他增了兵,可惜戰機已失啊。
到而今,遼賊又在徐徐增兵,並且遼賊始終掌握著主動,他與劉鄩如此支撐,總有疏漏的一天。
最好還是調集大軍過來,一舉逼退遼賊。
至少,若能把他們擠迴河北去就更好。
王彥章遂道:“如此,便有勞段公了。”
……
再次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也表不了幾枝嘍。
說最近鄭守義在行營的日子比較清閑。
管錢管糧,這都不是他的長項。哪怕最近他也喜歡聽些賬目數字,但終究隻能停留在喜歡聽的層次。真讓他鄭老二如李老三那樣投入進去,今天問問屯田,明天看看打鐵,他是無論如何無法做到。
鄭守義的主要工作還是配合李老三規劃軍事。
當然,細活都有司馬、參軍們做。
在唐軍,從國初就有一套完整的參謀製度傳承至今。由軍司馬、參軍們組成的參謀團,負責行軍方案與作戰方案的擬定與計算。有事,則由他們將幾份方案報給主將,由主將定奪。
所以,每日都有幾套方案報來,由鄭二和李三斟酌,選擇,決定。
當然,鄭二與李三各有偏重。
因為要兼顧瑕丘與任城兩處戰場,李老三自己頂在任城前線,鄭守義更多是關注瑕丘的劉鄩。既然李老三打算用挖溝逼得王彥章出戰,當然也要防備劉鄩從城裏摸出來背刺。
老小子刺客出身,幹慣了這等偷雞摸狗的勾當。
今天跟隨鄭守義來瑕丘城下轉悠的,除了自家的衛隊就是鐵騎軍二千騎。
掃剌李紹威將軍要說年齒與鄭某人相仿,可能是受了塞內風水滋養,更主要是沒有鄭守義的一頭白發,看起來反倒比鄭守義靚麗許多。
說起來,這黑廝都是李紹威將軍的好妹婿了。
聽說親妹妹給這廝生了兩個崽子,還都是兒子好像,正在河西茁壯成長。從前那個族妹的兒子,叫什麽鄭虎的,據說已在河西擔當重任了。
再說跟妹妹分了家,掃剌也覺著與有榮焉。
親戚嘛,就要多多走動。
奚人,搭上大唐的這架戰車,也算是原地起飛嘍。
大哥在山北,妹妹去河西,李紹威的部眾則盡已內遷。
願意留在草原的部人跟了妹妹去河西,願意入塞的,均已放棄了草場,由唐王在塞內他們分了耕地與荒灘。
人各有誌,李紹威將軍早就決心做個徹徹底底的唐人嘍。
不過,入塞以後老小子也發現個問題。
他李某人雖然在新朝也算地位不低,可是他兒子也多,自己都數不過來了,按照唐王定下的規矩,隻能一子襲爵。
對,李紹威將軍也封爵了,雲中侯,還是世襲罔替的那種。
所以,雲中侯就動起了心思,看看能否安排點兒子去河西。
他掃剌畢竟是草原漢子嘛,誰說唐人就隻能在塞內生活了。
唐王說啦,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唐王說,唐人也不該隻在塞內討生活,能走出去,就走出去,天大地大,哪裏還容不下咱唐兒的一間屋?
河西有妹妹有妹婿,有一大家子親戚,正好。
反正這黑廝已經允了。
鄭守義與李紹威掃剌一向交好,這次迴河南沒帶很多兵,高家兄弟跟了李老三混,鄭二也願意跟熟人搭班子。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麽。
跟掃剌,那可是親的不能再親的好兄弟呢。
二人遂策馬揚鞭,嘻嘻哈哈就往瑕丘城來。
……
昨夜,劉鄩就得到了任城那邊的通知,遼賊在那邊動作不小。
因遼賊在任城南邊挖溝,但遼賊大營卻在北麵,這就有一個較大的空檔。王彥章判斷,遼賊兵力調度難免會有紕漏,若今天遼賊再來,王彥章就準備跟遼賊狠狠碰一下。
劉鄩手下總共二萬人,還要守城,其實可用兵力不多。
而且跑幾十裏跑過去必須腿長,否則來了沒有戰鬥力,情況不對還跑不了,那就成了千裏送人頭。所以,王彥章的意思是,劉鄩可以引一部精騎或者騾子兵在外遊弋,尋找戰機。
有機會,就捅一竿子。
若沒有機會,千萬別硬幹。
兗州是汴梁東大門,也是最後的一道大門,萬萬閃失不得。
即使遼賊真的出現脫節或者其他什麽機會,同樣要做到快打快走。
對於這個老部下新上級的建議,劉鄩倒是沒有意見。
如今在大梁,靠譜的戰友是越來越少嘍,王彥章就是為數不多的一個。他根子深,為人直,沒有壞心思,手底功夫很不差,與劉某人也算關係融洽。
這就很好了。
可是,如此的大梁還有前途麽?
劉鄩不禁在心底反複詢問自己,這般苦苦支撐到底為了什麽?
究竟值不值?
他這一生,經曆了各種風波不少。
早年在淄青,老帥去世,少帥王師範登位,鎮內波詭雲譎。他劉鄩一腔熱血跟著王師範穩定了局麵,可惜王帥誌不在天下,蹉跎歲月,終是受製於人。
最後,劉某人順利橫跳,借朱溫對付老軍頭的東風,在朱梁站住了腳。
因緣際會,劉知俊造反,他參與西征並且襲破潼關,為迅速解決劉知俊的叛軍創造了有利條件,進一步獲得了朱溫的認可。
到朱友貞上台,梁朝宿將凋零,他終於苦盡甘來,得以統禦大軍北征。
彼時,他也曾雄心勃勃,欲將天雄軍擺平,可惜事與願違,不但天雄軍丟了,自己也在魏博栽了個大跟頭。
甭管怎麽栽的,終究是栽了。
如今,他也年過花甲,本已退居後方養老。此次出山還是因為朱梁宿將凋零,朱友貞無人可用,重新啟用了他,把劉某人扔到了兗州戰場。
策反城中將校,殺張萬進,重奪兗州。
順手配合王彥章,差一點坑死李老三。
劉鄩寶刀不老。
明明早就可以弄死張萬進,他卻偏偏不動手,就要等著遼賊過來,等到王彥章的精騎到位。隻可惜遼賊確實勇悍,在應付震天雷方麵的準備也著實充分,更可惜己方兵力不足,最後未能如願。
劉鄩也算是為大梁掏心掏肺了。
但是,劉鄩也是真看不到希望。
要說朱友貞無甚惡習,也算勤勉,不貪婪,為人亦不苛刻。
問題是,亂世天子該有的殺伐決斷他是一個也沒有。
他不敢用老將,也不敢上前線,整日介隻敢躲在汴梁城裏,通過趙岩等一班近臣發號施令。
若是趙岩之流真行也行啊,問題是,都不行嘛。
劉某人在河北是怎麽栽得跟頭?
明明不缺糧食不缺錢,奇了怪了非要催著決戰,還派個楊彥直領著一萬多人來麵前添堵。
若非那蠢豬,何至於此?
何至於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