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戰開打,幽州隔著天遠地遠,還是一片祥和。
若無綿綿不絕的漕船南下,恐怕都不會有人感覺到南邊正在大戰。
沒錯,這裏就是歲月靜好的大唐。
也落了雪。
在家提心吊膽了兩日,十一郎便借口軍務繁忙躲進了軍營。
他實在是無法麵對娘娘,不能麵對嫂嫂以及家裏的幾個侄兒。
留守幽州的是唐王的老部下陳新國。
這個河東降兵在豹軍一幹就是二十餘年,陪著唐王這路走來,算是李老三心腹中的心腹,鐵杆中的鐵杆。符存審調任振武軍,陳新國已經獲任下一屆遼東節度使,隻因幽州防務尚無定論,一時還走不了。
陳新國簡單接見了十一郎,說過幾句言語勉勵,又給加派了百騎護衛。
此去河西路程遙遠,又是寒冬,不好走啊。
若是普通信使,肯定沒有這個排場,但這是老屠子的兒子。講實話,陳新國可不希望這小子中途遇個意外。
與那黑廝相識多年,陳將軍可是太了解他的為人了。
別看這廝塊頭大,心眼實比針尖還要小,可不敢惹。
穿過軍都陘,十一郎經雲中西去。
他們原擬走陰山南麓,向西過天德軍,沿黃河向南到靈武,然後過去。
走到東城,卻聽說王有良帶領大軍前往夏州不久,遂臨時改變了計劃。
十一郎覺著,可去夏州看看情況。
與很多粗鄙武夫不同,十一郎在講武堂學習了許多知識,尤其在地理一途勝過別處許多。夏綏南鄰關中,西接靈武,既是西征的重要支撐,又是攻取關中的基礎,唐王敦促周德威南下,十一郎是知道的。
知子莫若父,知父亦莫如子。
遇上這糟心事,到了河西,想再離開怕就難了。
既然如此,十一郎就想看看夏綏這邊是個什麽情況,免得自己跟著爸爸前腳才出門,後麵就出了漏子。
於是,他們先從東城渡河,正旦前後趕到了夏州。
在這座城下,曾幾次留下鄭守義的颯爽英姿,不過十一郎是頭一次來。
寒風蕭瑟,城外冷冷清清,但是這座雄城映在雪景裏,確實突兀壯美。
夏州,經曆了幾番烽火,曾經受害不淺。但是幾年恢複下來,與河北一樣,戰爭的痕跡正在這片土地上迅速消逝。
至少,在這皚皚白雪之下,除了一種靜謐的美感並無其他。
哦,在那城外聯營進進出出的軍士,那是一種別樣的昂揚。
王有良本意是大軍在後緩行,自己先走一步,爭取正旦前趕到甘涼跟老東家匯合。但他低估了大軍調動的複雜,再加上天氣變化,最終未能如願。
元旦,他隻走到夏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地主周德威為過客王有良舉辦了熱烈的歡迎活動,留他過了上元節再走。
周大帥盛情難卻,加上冬日行軍辛苦,王有良年紀畢竟不輕,便順水推舟,決定略略休整,待月底再行。
卻意外等到了十一郎。
聽說李老三有信送往河西,王有良果斷改變行程。
留下幽州陳新國派來的騎士在夏州,讓他們稍事休整後自行迴返幽州,王有良親自領了一千衛軍,護送十一郎就往河西趕路。
……
因有冬雪耽誤,這路走走停停,又有月餘,直到二月過半才進了刪丹。
處處有驛站、抵店,那是國初盛時的事了。
劉老三重建驛站還沒開幹,所以這一路依舊是頂風冒雪,辛苦非常。
幾千裏地趕到甘州,十一郎人都麻了。
脫下靴子,十根腳趾頭凍得跟蘿卜頭似地,幾根手指也不同程度生了凍瘡。
簡單洗漱更衣,鄭守義已經備好了酒肉招待。
再次見到父親,十一郎有些親切,也有些陌生。
不單是那滿頭白發,還有父親那眸子裏的氣勢。
怎麽說呢,感覺少了些威壓,多了點慈祥。
看到兒子,鄭守義同樣有些感懷。
想想長子來軍中時也就是這個年紀。
過去這麽久,鄭守義依然會覺著長子就在身邊,音容笑貌就刻在心中。
讓兒子與王有良坐在身邊,一左一右。鄭守義為兒子盛了一碗羊湯暖胃,慈祥地說問:“李老三怎麽遣了你來?”
趁兒子吃飯,鄭守義又向王有良道:“王兒,辛苦啦。”
王有良與老東家有日未見,看到如此一頭華發,真是悲從中來,就有點熱淚盈眶。鄭守義笑嗬嗬揮揮手,給他添了半條羊腿,說:“哎,莫效那小兒女狀。某明歲可能還要向西動兵,你隊伍走到何處啦?”
王有良擦去眼角的淚珠,道:“東家,大軍已在夏州休整。
來前我與周德威安排妥當,二月十五日先過三千。軍士長途跋涉,今年參戰恐怕不能,不過在甘涼給東家看看門問題不大。”
當初鄭守義倒是給魏東城、周德威寫信,要他們調兵支持,搞個接力棒,但其實他自己都明白不可能的。
這年頭,哪個兵頭不把手下的軍士當寶貝看著?臨時幫忙可以,搞搞合作也行,但是似鄭守義說的這樣玩接力棒肯定是沒戲。
魏東城能在涼州給他鄭某人看著後路就很仗義了。
大總管就是這麽一說。
反正有棗沒棗打一杆子,不成沒關係,反正也沒人跟他計較。
可萬一成了呢?是吧。
赤水軍過來,頂了魏東城把涼州看住,魏東城迴去看好靈武,能保證從靈武到甘州這一線不出大亂子,鄭守義就燒了高香嘍。
至於向西用兵,那還得是常捷軍和左龍虎軍。
拆開十一郎帶來的文書,有正式的公文,也有李老三的私信。
還能說什麽?無非是鼓勵他放開手腳幹,放心大膽地往西幹,李老三承諾,來年的糧械一定全力支持。要說有什麽新意,也就是李老三的商隊將往這邊走了,至於在河西辦馬場這事兒算不算新意?
這些鄭守義都準備丟給劉老三去忙活。
鄭守義看看兒子吃得差不多了,就問:“河南那邊情況如何?”
十一郎將嘴巴一抹,答說:“臨行前,唐王已下令總攻鄆州。圍了這數月,我看守軍早想降了,應該問題不大。若不降,震天雷炸塌了城牆也得完蛋。
我估計,打下鄆州便該輪到兗州了。那邊張萬進早已扯旗反了朱梁,但唐王一直沒著急派人過去接應。後來劉鄩領兵圍了城,我軍也不曾發一兵一卒救援。臨行前,劉鄩還在圍城。
韓尚書說,唐王拿下鄆州就要兵發兗州,希望能吸引梁軍主力會戰。若能一戰勝之,便可一路進軍汴梁了。”
鄭守義奇道:“張萬進那老狗膽子不小。李三怎麽說,準了?”
十一郎對爸爸與劉守光的這段交情知之不深,搔搔頭道:“據孩兒所知,唐王並未接受張萬進投誠,似乎是這廝自己直接扯旗反了。”
啊?
還有這個操作?
鄭守義先是一愣,繼而哈哈大樂,道:“張萬進這廝,真他媽是個人才。”
腦筋一轉,鄭守義就明白李老三是顧及自己的感情,沒有應了張萬進。若按照李老三的性子,估計是不會拒絕。
成吧。
張萬進非要投降,李老三也攔不住。
也沒關係,等爺爺迴去再說。
哼哼哼,照樣剁了這廝喂狗。
哎呀?
罪過罪過。
阿彌陀佛。
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武大。”
猛抬頭,鄭守義心如止水地對立在身側的親兵隊頭子說:“改日迴中原,你給爺爺記著張萬進這廝不要忘了。”
吩咐完畢,鄭守義又展顏一笑,繼而轉為大笑,眾人都看得愣怔。
“哈哈哈哈,朱梁無人矣。”鄭守義猛然收了笑,開始一本正經的發言。
大總管如此收放自如地表演,倒叫堂中眾人心肝直跳,這莫不是瘋了?
隻看鄭守義認真說道:“劉鄩此前曾在魏州持兵自重,後來朱友貞好不容易才收了那廝兵權,此次卻以其為帥來打兗州?
哼哼,這是無人可用了呀。
唉,謝彥章、賀瑰是怎麽迴事?”
此二位的戲份都不多,但是鄭守義對謝彥章的印象其實不淺。
這是山東一條葛的養子兼親傳弟子,梁軍重要騎將之一,也曾與鄭守義多次交手。雖然每次遇見,這位謝將軍都不是啥主帥,但在鄭守義印象裏這小子還是有點手段的。
反正如果人數相當,鄭守義肯定不跟這小子硬幹。
尤其這廝果斷扒河堤淹了幾百裏地,真是個狠人。
彼時劉鄩才在河北大敗,梁朝慌亂非常,實話說,若非這小子放大水,保不齊唐軍就真打進汴梁去了。
賀瑰麽沒怎麽交過手,感觸不深。
這就都死了?
反正李老三的書信說都死了。
河西與中原山高路遠,往來一次消息不便。從公文裏,鄭守義看到是說梁朝主將賀瑰殺了副將謝彥章,然後最近賀瑰也死了。
真是奇哉怪也。
這朱梁都是什麽情況?
據說早年有個朱珍,曾無故殺了副帥李唐賓。
賀瑰這又殺了謝彥章。
都是什麽事。
十一郎耐心解說:“去歲吧還是前年了,我軍與梁軍在濟水相持,唐王數次遣兵搦戰。傳說當時賀瑰有意出戰,但謝彥章不允麽怎麽,兩人起了齟齬。後來聽說賀瑰殺了謝彥章。”
“什麽罪名?”
十一郎搖搖頭,很不確定地說:“似是說謝彥章欲投我軍?”
鄭守義雙眼連眨。“那賀瑰呢?”
十一郎說:“似是一迴巡城受了風,便沒了。”
鄭守義連連咋舌,暗暗搖頭。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梁軍頻出大將擅殺大將這樣的奇事,也是無藥可救嘍。當初朱珍擅殺李唐賓,好歹朱溫還剁了這廝明正典刑。
這迴,似乎……
一葉而知秋。
鄭守義覺著梁軍這次是真不行了。
哪怕軍士還能戰也白搭。
兵是將的膽,可將也是兵的魂啊。
劉鄩這膿包都東山再起了你說說。
咦?
朱梁亂成這樣,爺爺是否該迴去了?
這趟河西之行,對鄭守義來說實在說不上愉快。
再大的勝利跟死了兒子相比,那也是得不償失。
繼續向西有南北兩條路。
走南路是於闐。傳說其國主仰慕王化,向以大唐藩籬自居,之前便與歸義軍往來密切,此次得知大唐重迴河西,國主李聖天欲明歲遣使東來拜見大總管。
這一路應該是拉攏搞合作。
走北路就是北庭故地。
據說那邊也是有一部迴鶻崽子,烏母主似乎就是跑那邊去了。
聽說當年阿保機西奔,也曾經過其地。
哼哼,就迴鶻崽子那點能耐……
嗯嗯,阿保機,禿頭蠻,呃……
這個不能深想。
伊州、西州、庭州,歸義軍自稱都很熟悉,草原兒子鄭虎自告奮勇,親自過去探道了。這一路,就得動武了。待探明道路,大軍殺過去,短則一年,慢則兩年,大總管估計拿下三州問題不大。
往西打已經沒有障礙,這邊一盤散沙,全是菜雞。
往西真正要命的是地方太大,人太少。
從涼州到甘州就得四百裏吧,到沙州怕不又得八百麽一千裏,到庭州,傳說不下二千裏路。
好嘛,爺爺這才來了幾個人。
花錢費勁打下來,但是沒人,占不住,那不是瞎折騰麽。
所以,再往後,不論是先一竿子打翻然後一點點經營,還是站穩一地再取一地,就都是水磨工夫了。
怪不得李老三說拿下安西可封王。
就這個局麵,不封王,不給足好處,誰他媽來呀。
這天遠地遠,不封王,你倒是想管,你管得了麽?
從前聽李老三說,當年安西、北庭兩鎮正兵五萬,管著東西、南北皆有近萬裏疆土,鄭守義實話說沒啥感觸。這把到了河西,還沒出玉門關呢,他就已經開始體會此中三味了。
說什麽安西萬裏疆,嘖嘖嘖,那是真的有。
這麽大地盤,區區五萬兵,爺爺摁得住麽?
操勞半生的鄭守義目視堂中眾人,感覺有個聲音在召喚自己東歸。
這把年紀,爺爺也打到這裏了,差不多嘍。
看看次子,再看看十一郎,鄭守義腦海裏浮現出李老三曾唱過的一個小曲。記不大全,掐頭去尾有一句印象最深: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是呀,爺爺奮鬥三十年,從一個屠子做到開國元勳,對得起兒孫了。
那還管那麽多?
……
兗州前線。
大唐王師攻破鄆州南下,渡過汶水。
沿途縣城早已逃散大半,守軍一窺王師到來,趕緊撒鴨子跑路。
於是,唐王大旗順利豎在了兗州西北五十裏處。
數年前,劉鄩曾與唐王在魏博的莘縣相持,隻因豬隊友壞事,大敗虧輸。
山不轉水轉,也是冤家路窄,劉鄩圍城的大軍與唐王再次又相遇。
渡過汶水的大唐王師足足六萬有餘,其中包括承德的一萬啦啦隊。
頂在最前麵的,是李洵的左羽林軍,即豹騎軍五千騎。
打下鄆州後,李洵給了三叔一個迴複,他還是想去山北,去遼東,講實話就是準備弄渤海國。
漠北肯定是不去的。
嶺南、雲南更是沒譜的事。
至於安西?思來想去,李洵感覺也不能往那邊去。倒不是因為那邊有老鄭家在前,主要是一個小媽跟兩個好弟弟都在西邊,李洵實在不願麵對那些破事。至於說老鄭家在西邊做大,嘿嘿,還是三叔自己煩心去吧。
唐王倒是言必有信,沒再多說,答應李洵,這次打下汴梁就讓他去山北,給他個遼東節度副使,讓陳新國全力配合他,若能拿下渤海國,就可以過去做他的土皇帝。
名稱都給他想好了,就叫渤海節度使。
並且,他這個渤海節度使,中央隻派遣史官記錄國史,派遣一個渤海都督及百餘衛隊駐紮,但是不再派遣其他官員。
當然,他任命官員,形式上要上報樞密院核準。
還有其他林林總總許多說法。
終於要脫出樊籠了,李洵其實非常期待。
然後,唐王就打發大侄子領著所部一路向南,直奔兗州而來。
身後,是綿延不無盡的輜重在向前轉輸。
中間,是大唐王師數萬雄兵。
身前,隻需砸開了劉鄩這個雞蛋殼,汴梁就是個躺在榻上的美婦人。
唐王登上三重高的箭樓,左看旭日東升,南望梁軍聯營,低頭瞧一瞧大唐的威武之師,英雄之師,不禁豪情大發。
他轉頭向西,目光似乎穿越了萬裏河山,仿佛靈魂已經飛翔在玉門關外,正俯瞰著大地,目內盡是凱旋的將士迤邐而行。
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卻笑霍嫖姚,區區徒爾為。
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驛馬從西來,雙節夾路馳。
喜鵲捧金印,蛟龍盤畫旗。如公未四十,富貴能及時。
直上排青雲,傍看疾若飛。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
天子日殊寵,朝廷方見推。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側身佐戎幕,斂衽事邊陲。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後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並州兒。
既而再望向東,又似穿越了數百年光陰,正見曹孟德臨海高歌,曰: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哈哈,老子千年的妖怪修成仙,終於輪到爺爺李老三表演啦。
若無綿綿不絕的漕船南下,恐怕都不會有人感覺到南邊正在大戰。
沒錯,這裏就是歲月靜好的大唐。
也落了雪。
在家提心吊膽了兩日,十一郎便借口軍務繁忙躲進了軍營。
他實在是無法麵對娘娘,不能麵對嫂嫂以及家裏的幾個侄兒。
留守幽州的是唐王的老部下陳新國。
這個河東降兵在豹軍一幹就是二十餘年,陪著唐王這路走來,算是李老三心腹中的心腹,鐵杆中的鐵杆。符存審調任振武軍,陳新國已經獲任下一屆遼東節度使,隻因幽州防務尚無定論,一時還走不了。
陳新國簡單接見了十一郎,說過幾句言語勉勵,又給加派了百騎護衛。
此去河西路程遙遠,又是寒冬,不好走啊。
若是普通信使,肯定沒有這個排場,但這是老屠子的兒子。講實話,陳新國可不希望這小子中途遇個意外。
與那黑廝相識多年,陳將軍可是太了解他的為人了。
別看這廝塊頭大,心眼實比針尖還要小,可不敢惹。
穿過軍都陘,十一郎經雲中西去。
他們原擬走陰山南麓,向西過天德軍,沿黃河向南到靈武,然後過去。
走到東城,卻聽說王有良帶領大軍前往夏州不久,遂臨時改變了計劃。
十一郎覺著,可去夏州看看情況。
與很多粗鄙武夫不同,十一郎在講武堂學習了許多知識,尤其在地理一途勝過別處許多。夏綏南鄰關中,西接靈武,既是西征的重要支撐,又是攻取關中的基礎,唐王敦促周德威南下,十一郎是知道的。
知子莫若父,知父亦莫如子。
遇上這糟心事,到了河西,想再離開怕就難了。
既然如此,十一郎就想看看夏綏這邊是個什麽情況,免得自己跟著爸爸前腳才出門,後麵就出了漏子。
於是,他們先從東城渡河,正旦前後趕到了夏州。
在這座城下,曾幾次留下鄭守義的颯爽英姿,不過十一郎是頭一次來。
寒風蕭瑟,城外冷冷清清,但是這座雄城映在雪景裏,確實突兀壯美。
夏州,經曆了幾番烽火,曾經受害不淺。但是幾年恢複下來,與河北一樣,戰爭的痕跡正在這片土地上迅速消逝。
至少,在這皚皚白雪之下,除了一種靜謐的美感並無其他。
哦,在那城外聯營進進出出的軍士,那是一種別樣的昂揚。
王有良本意是大軍在後緩行,自己先走一步,爭取正旦前趕到甘涼跟老東家匯合。但他低估了大軍調動的複雜,再加上天氣變化,最終未能如願。
元旦,他隻走到夏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地主周德威為過客王有良舉辦了熱烈的歡迎活動,留他過了上元節再走。
周大帥盛情難卻,加上冬日行軍辛苦,王有良年紀畢竟不輕,便順水推舟,決定略略休整,待月底再行。
卻意外等到了十一郎。
聽說李老三有信送往河西,王有良果斷改變行程。
留下幽州陳新國派來的騎士在夏州,讓他們稍事休整後自行迴返幽州,王有良親自領了一千衛軍,護送十一郎就往河西趕路。
……
因有冬雪耽誤,這路走走停停,又有月餘,直到二月過半才進了刪丹。
處處有驛站、抵店,那是國初盛時的事了。
劉老三重建驛站還沒開幹,所以這一路依舊是頂風冒雪,辛苦非常。
幾千裏地趕到甘州,十一郎人都麻了。
脫下靴子,十根腳趾頭凍得跟蘿卜頭似地,幾根手指也不同程度生了凍瘡。
簡單洗漱更衣,鄭守義已經備好了酒肉招待。
再次見到父親,十一郎有些親切,也有些陌生。
不單是那滿頭白發,還有父親那眸子裏的氣勢。
怎麽說呢,感覺少了些威壓,多了點慈祥。
看到兒子,鄭守義同樣有些感懷。
想想長子來軍中時也就是這個年紀。
過去這麽久,鄭守義依然會覺著長子就在身邊,音容笑貌就刻在心中。
讓兒子與王有良坐在身邊,一左一右。鄭守義為兒子盛了一碗羊湯暖胃,慈祥地說問:“李老三怎麽遣了你來?”
趁兒子吃飯,鄭守義又向王有良道:“王兒,辛苦啦。”
王有良與老東家有日未見,看到如此一頭華發,真是悲從中來,就有點熱淚盈眶。鄭守義笑嗬嗬揮揮手,給他添了半條羊腿,說:“哎,莫效那小兒女狀。某明歲可能還要向西動兵,你隊伍走到何處啦?”
王有良擦去眼角的淚珠,道:“東家,大軍已在夏州休整。
來前我與周德威安排妥當,二月十五日先過三千。軍士長途跋涉,今年參戰恐怕不能,不過在甘涼給東家看看門問題不大。”
當初鄭守義倒是給魏東城、周德威寫信,要他們調兵支持,搞個接力棒,但其實他自己都明白不可能的。
這年頭,哪個兵頭不把手下的軍士當寶貝看著?臨時幫忙可以,搞搞合作也行,但是似鄭守義說的這樣玩接力棒肯定是沒戲。
魏東城能在涼州給他鄭某人看著後路就很仗義了。
大總管就是這麽一說。
反正有棗沒棗打一杆子,不成沒關係,反正也沒人跟他計較。
可萬一成了呢?是吧。
赤水軍過來,頂了魏東城把涼州看住,魏東城迴去看好靈武,能保證從靈武到甘州這一線不出大亂子,鄭守義就燒了高香嘍。
至於向西用兵,那還得是常捷軍和左龍虎軍。
拆開十一郎帶來的文書,有正式的公文,也有李老三的私信。
還能說什麽?無非是鼓勵他放開手腳幹,放心大膽地往西幹,李老三承諾,來年的糧械一定全力支持。要說有什麽新意,也就是李老三的商隊將往這邊走了,至於在河西辦馬場這事兒算不算新意?
這些鄭守義都準備丟給劉老三去忙活。
鄭守義看看兒子吃得差不多了,就問:“河南那邊情況如何?”
十一郎將嘴巴一抹,答說:“臨行前,唐王已下令總攻鄆州。圍了這數月,我看守軍早想降了,應該問題不大。若不降,震天雷炸塌了城牆也得完蛋。
我估計,打下鄆州便該輪到兗州了。那邊張萬進早已扯旗反了朱梁,但唐王一直沒著急派人過去接應。後來劉鄩領兵圍了城,我軍也不曾發一兵一卒救援。臨行前,劉鄩還在圍城。
韓尚書說,唐王拿下鄆州就要兵發兗州,希望能吸引梁軍主力會戰。若能一戰勝之,便可一路進軍汴梁了。”
鄭守義奇道:“張萬進那老狗膽子不小。李三怎麽說,準了?”
十一郎對爸爸與劉守光的這段交情知之不深,搔搔頭道:“據孩兒所知,唐王並未接受張萬進投誠,似乎是這廝自己直接扯旗反了。”
啊?
還有這個操作?
鄭守義先是一愣,繼而哈哈大樂,道:“張萬進這廝,真他媽是個人才。”
腦筋一轉,鄭守義就明白李老三是顧及自己的感情,沒有應了張萬進。若按照李老三的性子,估計是不會拒絕。
成吧。
張萬進非要投降,李老三也攔不住。
也沒關係,等爺爺迴去再說。
哼哼哼,照樣剁了這廝喂狗。
哎呀?
罪過罪過。
阿彌陀佛。
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武大。”
猛抬頭,鄭守義心如止水地對立在身側的親兵隊頭子說:“改日迴中原,你給爺爺記著張萬進這廝不要忘了。”
吩咐完畢,鄭守義又展顏一笑,繼而轉為大笑,眾人都看得愣怔。
“哈哈哈哈,朱梁無人矣。”鄭守義猛然收了笑,開始一本正經的發言。
大總管如此收放自如地表演,倒叫堂中眾人心肝直跳,這莫不是瘋了?
隻看鄭守義認真說道:“劉鄩此前曾在魏州持兵自重,後來朱友貞好不容易才收了那廝兵權,此次卻以其為帥來打兗州?
哼哼,這是無人可用了呀。
唉,謝彥章、賀瑰是怎麽迴事?”
此二位的戲份都不多,但是鄭守義對謝彥章的印象其實不淺。
這是山東一條葛的養子兼親傳弟子,梁軍重要騎將之一,也曾與鄭守義多次交手。雖然每次遇見,這位謝將軍都不是啥主帥,但在鄭守義印象裏這小子還是有點手段的。
反正如果人數相當,鄭守義肯定不跟這小子硬幹。
尤其這廝果斷扒河堤淹了幾百裏地,真是個狠人。
彼時劉鄩才在河北大敗,梁朝慌亂非常,實話說,若非這小子放大水,保不齊唐軍就真打進汴梁去了。
賀瑰麽沒怎麽交過手,感觸不深。
這就都死了?
反正李老三的書信說都死了。
河西與中原山高路遠,往來一次消息不便。從公文裏,鄭守義看到是說梁朝主將賀瑰殺了副將謝彥章,然後最近賀瑰也死了。
真是奇哉怪也。
這朱梁都是什麽情況?
據說早年有個朱珍,曾無故殺了副帥李唐賓。
賀瑰這又殺了謝彥章。
都是什麽事。
十一郎耐心解說:“去歲吧還是前年了,我軍與梁軍在濟水相持,唐王數次遣兵搦戰。傳說當時賀瑰有意出戰,但謝彥章不允麽怎麽,兩人起了齟齬。後來聽說賀瑰殺了謝彥章。”
“什麽罪名?”
十一郎搖搖頭,很不確定地說:“似是說謝彥章欲投我軍?”
鄭守義雙眼連眨。“那賀瑰呢?”
十一郎說:“似是一迴巡城受了風,便沒了。”
鄭守義連連咋舌,暗暗搖頭。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梁軍頻出大將擅殺大將這樣的奇事,也是無藥可救嘍。當初朱珍擅殺李唐賓,好歹朱溫還剁了這廝明正典刑。
這迴,似乎……
一葉而知秋。
鄭守義覺著梁軍這次是真不行了。
哪怕軍士還能戰也白搭。
兵是將的膽,可將也是兵的魂啊。
劉鄩這膿包都東山再起了你說說。
咦?
朱梁亂成這樣,爺爺是否該迴去了?
這趟河西之行,對鄭守義來說實在說不上愉快。
再大的勝利跟死了兒子相比,那也是得不償失。
繼續向西有南北兩條路。
走南路是於闐。傳說其國主仰慕王化,向以大唐藩籬自居,之前便與歸義軍往來密切,此次得知大唐重迴河西,國主李聖天欲明歲遣使東來拜見大總管。
這一路應該是拉攏搞合作。
走北路就是北庭故地。
據說那邊也是有一部迴鶻崽子,烏母主似乎就是跑那邊去了。
聽說當年阿保機西奔,也曾經過其地。
哼哼,就迴鶻崽子那點能耐……
嗯嗯,阿保機,禿頭蠻,呃……
這個不能深想。
伊州、西州、庭州,歸義軍自稱都很熟悉,草原兒子鄭虎自告奮勇,親自過去探道了。這一路,就得動武了。待探明道路,大軍殺過去,短則一年,慢則兩年,大總管估計拿下三州問題不大。
往西打已經沒有障礙,這邊一盤散沙,全是菜雞。
往西真正要命的是地方太大,人太少。
從涼州到甘州就得四百裏吧,到沙州怕不又得八百麽一千裏,到庭州,傳說不下二千裏路。
好嘛,爺爺這才來了幾個人。
花錢費勁打下來,但是沒人,占不住,那不是瞎折騰麽。
所以,再往後,不論是先一竿子打翻然後一點點經營,還是站穩一地再取一地,就都是水磨工夫了。
怪不得李老三說拿下安西可封王。
就這個局麵,不封王,不給足好處,誰他媽來呀。
這天遠地遠,不封王,你倒是想管,你管得了麽?
從前聽李老三說,當年安西、北庭兩鎮正兵五萬,管著東西、南北皆有近萬裏疆土,鄭守義實話說沒啥感觸。這把到了河西,還沒出玉門關呢,他就已經開始體會此中三味了。
說什麽安西萬裏疆,嘖嘖嘖,那是真的有。
這麽大地盤,區區五萬兵,爺爺摁得住麽?
操勞半生的鄭守義目視堂中眾人,感覺有個聲音在召喚自己東歸。
這把年紀,爺爺也打到這裏了,差不多嘍。
看看次子,再看看十一郎,鄭守義腦海裏浮現出李老三曾唱過的一個小曲。記不大全,掐頭去尾有一句印象最深: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是呀,爺爺奮鬥三十年,從一個屠子做到開國元勳,對得起兒孫了。
那還管那麽多?
……
兗州前線。
大唐王師攻破鄆州南下,渡過汶水。
沿途縣城早已逃散大半,守軍一窺王師到來,趕緊撒鴨子跑路。
於是,唐王大旗順利豎在了兗州西北五十裏處。
數年前,劉鄩曾與唐王在魏博的莘縣相持,隻因豬隊友壞事,大敗虧輸。
山不轉水轉,也是冤家路窄,劉鄩圍城的大軍與唐王再次又相遇。
渡過汶水的大唐王師足足六萬有餘,其中包括承德的一萬啦啦隊。
頂在最前麵的,是李洵的左羽林軍,即豹騎軍五千騎。
打下鄆州後,李洵給了三叔一個迴複,他還是想去山北,去遼東,講實話就是準備弄渤海國。
漠北肯定是不去的。
嶺南、雲南更是沒譜的事。
至於安西?思來想去,李洵感覺也不能往那邊去。倒不是因為那邊有老鄭家在前,主要是一個小媽跟兩個好弟弟都在西邊,李洵實在不願麵對那些破事。至於說老鄭家在西邊做大,嘿嘿,還是三叔自己煩心去吧。
唐王倒是言必有信,沒再多說,答應李洵,這次打下汴梁就讓他去山北,給他個遼東節度副使,讓陳新國全力配合他,若能拿下渤海國,就可以過去做他的土皇帝。
名稱都給他想好了,就叫渤海節度使。
並且,他這個渤海節度使,中央隻派遣史官記錄國史,派遣一個渤海都督及百餘衛隊駐紮,但是不再派遣其他官員。
當然,他任命官員,形式上要上報樞密院核準。
還有其他林林總總許多說法。
終於要脫出樊籠了,李洵其實非常期待。
然後,唐王就打發大侄子領著所部一路向南,直奔兗州而來。
身後,是綿延不無盡的輜重在向前轉輸。
中間,是大唐王師數萬雄兵。
身前,隻需砸開了劉鄩這個雞蛋殼,汴梁就是個躺在榻上的美婦人。
唐王登上三重高的箭樓,左看旭日東升,南望梁軍聯營,低頭瞧一瞧大唐的威武之師,英雄之師,不禁豪情大發。
他轉頭向西,目光似乎穿越了萬裏河山,仿佛靈魂已經飛翔在玉門關外,正俯瞰著大地,目內盡是凱旋的將士迤邐而行。
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卻笑霍嫖姚,區區徒爾為。
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驛馬從西來,雙節夾路馳。
喜鵲捧金印,蛟龍盤畫旗。如公未四十,富貴能及時。
直上排青雲,傍看疾若飛。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
天子日殊寵,朝廷方見推。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側身佐戎幕,斂衽事邊陲。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後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並州兒。
既而再望向東,又似穿越了數百年光陰,正見曹孟德臨海高歌,曰: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哈哈,老子千年的妖怪修成仙,終於輪到爺爺李老三表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