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與父親投在豹軍,從山北到幽州,繼而輾轉各地,馮家父子也算為李家兄弟勞心勞力許多年,立下汗馬功勞不小。


    你看曆代開國,開國功臣名冊之上,武人勇將固然榜上有名,但是位在前列的,偏偏以管後勤的居多。


    如漢之蕭何。


    如唐之長孫無忌。


    便是後漢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其實也不是個莽夫。


    無他,將軍們固然英姿颯爽,但是必須要有士兵、有錢糧、有器械,需要一個體係的支持,而這些,則都要依靠後方那些戰友。


    所以,作為李老三的左膀右臂,大唐二次開國,老馮做了河東巡撫使,小馮做了戶部尚書,過兩年重建淩煙閣,馮家父子也必是榜上有名的人物。


    此次樞密院準了振武軍西遷,唐王是專門點將馮道過來傳書,並委任馮道一個巡撫朔方、定難諸軍使的差遣,簡稱靈夏巡撫使。


    此次西來,小馮就是奉命至西疆整頓民政,為鄭大總管西征保障後勤的。同時,他還負有監督周德威好好幹活的任務,唐王說了,不許這廝再裝死狗。


    為支援西征,從明年開始,會有大批移民過去,用以充實靈、夏及河西的漢人戶口。按照唐王的宏偉計劃,隴右至少得恢複到百萬戶漢民才好。


    當然,不必都從中原遷去,部分歸化胡人亦可給予身份。


    唐王說了,古有名訓,入我華夏者則華夏之。


    大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當然,也要給自家兒郎們廣蓄後宮,多多生產大唐的接班人。


    再怎麽說,還是自家人更貼心,更靠譜。


    據馮道所言,河西節度使的任命已經發往涼州,仍是鄭大總管。不過,唐王承諾,若大總管將來迴朝,下一任節度使仍由他推薦任命,童叟無欺。


    當然,振武軍節度使的任命就此作罷,改由符存審繼任。


    同時,老馮的差遣也加了一個,現在是“巡撫河東、振武諸軍使,營田使,”振武軍的民政,從此正式由河東巡撫管理。


    這經營了多年的老巢,再次易手,說實話,王有良是有些不舍的。


    不過大總管來信說了,河西呀,人慫,錢多,速來。


    王有良將軍看在大總管的麵上,決定不計較了。“交接方鎮有成例在先,並且馮巡撫在場,定無錯漏。大總管軍情緊急,符帥卻遠在遼東,待其趕到我怕誤了軍機。馮公,可否我先遣一部西去,亦煩勞樞密院敦請符帥早至。”


    對於馮道出任靈夏巡撫使,王有良有自己的理解。


    此舉固然能夠統籌支援河西用兵,但河西的錢糧軍械也就都在其手了。


    老馮管著河東、振武兩軍的錢糧。


    小馮把著夏、綏至靈、涼的糧道。


    嘿,簡直就是明牌吧?這種對前線武將既放權又防範的安排,唐王和他的樞密院做起來真是光明正大、理所當然。


    馮道來前早已成竹在胸,聞言道:“無妨。


    雲中有李正生將軍。


    相公已令秦公遣兵先來朔州接防。


    麟州由周德威出兵一二千暫管,待符帥到了再做調整。”


    對於振武軍移鎮,唐王特別重視,做了周密安排,要求務必一步到位,給天下做個榜樣出來。馮道深知唐王的用意。大唐好不容易重新開國,藩鎮割據是絕不能繼續下去,這沒啥好說。


    問題是藩鎮已經存續上百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呐。許多規矩要改,卻又不能瞎改,就得這麽見縫插針,妥為布置。


    如今幹點事情可是太難了。


    武夫當國,恨不能一言不合就拔刀,這還怎麽玩耍?


    為了削藩,南邊的朱梁鬧出過多少麻煩?


    如今的大唐還沒出事,完全是因禍得福。


    從前實力小地盤少,治下就沒有獨立鎮。唯一的刺頭義昌,也一次性撥亂反正上了正軌,唐王還不失時機地在義昌弄出個巡撫使,分了節度使的權。


    張德難得不貪權,秦光弼也是個懂道理的。


    兩個野心大點的老貨,一個李承嗣,一個鄭守義。


    李承嗣起飛晚,資曆差了一點點,自己好像也不想在家裏瞎折騰,跑來河西禍害胡兒,還給死了。


    鄭守義年紀不小,又能蹦躂幾年?而且,唐王承諾了安西王給他,還留著樞密使這個念想,夠了吧。


    至於元行欽、周德威、符存審之流,都是降將,有什麽資格胡鬧。


    唐王許多想法盡管不說,但是小馮心裏有數。


    大唐能有今天的局麵,是老天保佑,是幸運,也很不容易。


    如今大唐的良好局麵,是李家兄弟幾十年苦心經營的成果。


    記得有一次,他在書房見過唐王的兩幅地圖。


    其一幅,東起日本,西至摩薩,南極千支弗,北過骨利幹。


    唐王給他一一介紹了地圖上的地方與風土。盡管唐王沒有明說,但是馮道知道,那是唐王心中的王業。


    另一幅要小一些,唐王沒有多說,但是馮道從圖樣揣測,唐王應該是想逐步恢複大唐當年的十道設置。


    當然,據小馮觀察,唐王心中可能不止十道。


    而且,從唐王的種種舉措來看,馮道估計,與從前隻有監察權不同,唐王是有意由各道主官主理民政並且掌握本道府兵,而巡撫使,就是將來各道主官。


    這在義昌已有嚐試。


    此次老爺子巡撫河東、振武兩軍就是新一輪嚐試。


    看看地圖,這不已經是個稍有不同的河東道了麽。


    他馮道巡撫靈、夏,其實也是這種嚐試的一部分。


    至於節度使,以唐王做事的風格,塞內會繼續保留節度使作為安撫,但有了諸道巡撫,這些節度使必將與民政剝離,隻管駐軍。


    嘿,待天下平定,除了京畿繼續屯駐重兵,塞內各節鎮勢必大量裁撤鎮兵。有誌從軍的就去邊塞立功,願意安享太平的就分流迴鄉,給錢給地給官職。


    屆時,內地的節度使還有個屁的兵好管。


    而府兵,那是巡撫使管轄。


    至於邊塞,唐王的意思很清楚,要繼續保留實權節度使,但是估計一任五年為期將成為常例。屆滿或移鎮他方,或入朝為相。


    各鎮精兵亦要定期輪戍,或遷往他鎮,或與京畿的禁軍輪轉。


    甚至幹脆將鎮兵精銳補入京畿禁軍。


    這種削弱鎮軍充補禁軍的事兒,朱梁一直在搞。先遼王與唐王這些年其實也沒少幹,隻不過做得比較隱蔽,都是順水推舟,見縫插針,沒有鋪開罷了。


    總之,似安祿山那般兼任三鎮節度使還一幹就十幾年的事情,又或是節度使父死子繼的事情肯定再不能有。


    此次設隴右道行軍大總管,馮道敏銳地感覺,唐王還有意效法貞觀朝的某些做法。當時就是遇戰則設行軍大總管,統籌多鎮兵馬作戰,事起而設,事罷而歸。


    小馮揣測,鄭守義西征,唐王就是有意嚐試。


    鄭守義年事已高,打完河西,最多拿下瓜、沙就該迴朝了。老革命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把年紀放在河西吃砂子怎行,這不是苛待功臣麽。


    待其東歸,行軍大總管自然罷撤。


    就如今河西吐蕃、迴鶻這慫樣,配得上行軍大總管這樣的待遇麽?


    但是,馮道又隱隱覺著,唐王的有些想法恐怕還是有些一廂情願。


    貞觀初搞行軍大總管,那是因為邊事不頻繁,並且滿朝老將,遍地精兵,個頂個的能打。遇到事情,抓一兩個上去恨不能就橫掃八荒。


    但是到高宗朝就不大靈了。


    從貞觀末,隨著邊事越來越多,臨時差遣已經有點不合時宜。前任剛走,後任又來,大總管已有成為常設之嫌。


    伴隨老將凋零,將領水平大不如前。全能型選手越來越少,有些大總管初來乍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對當地局勢也是兩眼一抹黑,鬧出了很多亂子。再疊加府兵敗壞,那些年,很打了不少敗仗。


    後來設節度使,就是因為大總管這個臨時差遣不好使了才改的。


    現在唐王想把這個大總管撿起來?問題是,就如今這個局麵,邊事短期內很難消停,那麽,邊事不停,臨時差遣也會變成常設。


    那叫個大總管還是節度使,有什麽差別麽?


    不是脫褲子放屁?


    再說,本身就有節度使傳統,弄出來個大總管與節度使怎麽共處?


    唐王想讓大總管與節度使相互牽製?


    不不不。


    授權是為了打贏,自己鬧起來那還打個屁,那不就失了初衷?


    豈非自相矛盾?


    所以,對於唐王的有些安排,馮道就又覺著看不懂了。


    當然,馮道自以為可以理解唐王的苦衷。


    邊事,授權未必就一定打贏,但是不給將領授權就多半打不贏。


    或者說,隻要想打贏,就必須授權。


    問題又來了,隻要邊將權重不改,那麽……


    安史之亂隻怕就不可避免的吧。


    難道,大唐還要在一個坑裏栽兩迴?


    馮道相信,唐王絕不想重蹈玄宗朝的覆轍,可是計從何出呢?


    反正馮道思來想去是沒有個靠譜的辦法。


    倒也不是沒有。


    那就是崇文抑武。


    隻是唐王顯然沒有這個打算。


    因為馮道很清楚,崇文抑武,或者可以減輕武將作亂,但是邊事必受牽連。而很顯然,唐王是重武功的。


    不信,你看他中原未定先要西征河西,不重武功的人就幹不出這種事兒。


    馮道揣測,唐王是想走北朝的路子。


    定草原,定西疆,對南邊則不著急。


    在這點上馮道覺著唐王還是看不透。


    為了天下安寧,根本在於止戈。


    有些邊事,其實大可以不折騰的……


    管草原,尤其是管漠北,很花錢啊。貞觀朝滅薛延陀,在漠北設了都護府,但是維持了二三十年也辦不下去。玄宗朝,哪怕王忠嗣二次滅突厥,也隻是扶植了一個迴鶻在漠北,卻沒有重開都護府。


    至於安西,北庭……


    哪怕河西商路有巨利,在馮道看來,也不是完全不可替代。


    與內部的安定相比,那點商路上的利益……


    麵對王有良這麽一個武夫,馮道思緒有些煩亂。


    此次讓他西行,恐怕也是想讓馮某人親自走一走,親眼看一看,為唐王日後的決策提些建議吧?


    王友良哪裏知道馮道腦子裏轉了什麽念頭,他聽了馮道的轉述,感覺沒有問題,就點頭允可。


    左右都不是幽州老家,朔州與河西,對他來說差別不大,隻要能跟著鄭哥就好。王有良不像劉三兄弟,對做買賣搞生產興趣極大,他心裏裝著的還是戰場上的那些事情。


    既然事情說妥,王有良就準備秦光弼的人一到就出發,留下監軍使張忠在朔州跟他們蘑菇辦交割,自己先行一步去親自打前站。


    九月內若能走,爭取元旦前趕到涼州。


    休整一番,正好趕上明年西征。


    作為武夫,王有良將軍也是有好勝心的。


    從東城開始,這些年他辛苦努力,練兵不比老馬匪遜色。如今常捷軍已在河西揚名,振武軍,哦,現在應該叫赤水軍了,不也得去露露臉,顯些手段麽。


    嘿,赤水軍,李老三這是不打算讓爺爺迴來了呀。


    ……


    涼州。


    正所謂萬裏長城萬裏長,河西的涼州有點涼。


    建武三年的秋,涼州不是有點涼,是無比寒涼。


    老而喪子,人生一大悲也。


    小屠子身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沒有苦戰,也並非陣前搏殺受創,他是在敵軍已經大半棄械投降的時候突然倒下。無人知道兇手是誰,因為現場的所有迴鶻人都被斬殺。


    亂刀之下,難分彼此。


    所以,亦無從知曉在所有人都能活命的時刻,他們為何要射出那一箭。


    所有這些都將被塵灰掩埋。


    戰爭,便是如此神奇。


    它總是這樣出人意料,不論你想或不想,不管你要或不要。


    麵對滿地橫屍,老馬匪欲哭無淚。老屠子讓他看顧兒子,如今人沒了,怎麽交代?從來深沉無語的郭屠子亦雙目赤紅,不敢迴去麵對老夥計。最後還是老馬匪硬著頭皮,將小屠子的屍身與陣亡將士一道送迴涼州。


    聽說前線大捷,老屠子本來是高高興興出城十裏相迎,隻覺著西征順利,後繼有人。卻見老馬匪麵色有異,老屠子心中沒來由地打突。


    都說母子連心,其實父子之心何嚐不是緊密相連?


    老屠子下意識地左右尋找兒子的身影,結果發現幾個兒子一個不見,原本歡喜的心情瞬間就消失個無影無蹤。


    瞞是瞞不住地,郭大俠也難得躲著不迴來,隻把他老馬匪推出來單練。


    沒辦法,王義老馬匪“撲通”就給直接跪了,卻被老屠子一把提起。


    “到底出了什麽事?”不安,惶恐,將老屠子籠罩,說話都有些顫抖。


    老馬匪心裏罵娘,挨個問候老郭幾個的祖宗十八代。“二,二哥兒,沒,沒了。”


    老屠子在家中行二,長子也是行二,爺倆是二到了家的一對好父子。所有這些兒子裏,就這個長子跟他時間最久,感情最為深厚,更是他看好的繼承人。好吧,雖然老屠子也曾一度嫉妒兒子好命,但後來這不是格局打開了麽。


    忽聞噩耗,大總管都沒反應過來是說愛子沒了,心曰爺爺這不好好的……


    “什麽?”


    大總管如遭天雷擊,雙目瞬間呆滯,眼神開始渙散。


    都計劃好了讓這臭小子做河西節度使,爺爺迴朝保駕護航的呀。


    兒啊,為父都安排好了呀,你,你怎麽這就走了?


    都不讓老子看一眼就走了?


    老子全都計劃好了,全都計劃計劃好了呀。


    怎麽就死了呢?


    怎麽就死了呢?


    讓你老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你個小畜生不孝啊。


    七尺長的魁偉漢子急火攻心,忽然兩腿一軟,就此委頓於地。


    隴右道行軍大總管,倒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蜻蜓並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