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鄭守義得了準信兒,著實為小劉歡喜。自安邊城相識以來,盡管有打打鬧鬧,但是在鄭二的心中,是把劉二做真朋友的。哪怕近年來漸行漸遠,哪怕劉二曾有捅幽州一杆子的心。
如今小劉肯移鎮,鄭二哥是真心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片刻不留,鄭守義疾奔迴清池去跟李三商議移鎮的具體安排。
一路上,鄭守義熱心地給元行欽建言獻策。
可以先去中城安頓。那裏水草豐美,還有中受降城遮風擋雨。城是破了點,但畢竟有個牆。而且為了恢複中城,振武軍已經做了多年準備,正好便宜了他。
先在那邊休整著,主要是積攢糧食牛羊,待與天德軍勾兌好了,大兵就向西一路殺過去。宋瑤那老小子惦記河西之地不是一天兩天了,劉二隻要願意往西打,這倆肯定能尿一個壺裏去。
宋瑤,必肯出力。
嗬嗬,相比於其他,鄭某人更擔心的其實是劉二不要半路動了歹念,對宋瑤的天德軍下黑手。
哎,就咱劉二哥的風格,那不是不可能,是可能性很大啊。
所以鄭守義特別提醒元哥,萬萬不要糊塗。
元行欽表示明白。劉守光去河西,去安西,滾得遠,李老三能夠願意。但劉二要是敢停在天德軍不走了,李老三肯定還要翻臉。
那又何必。
說到興起,鄭守義又給元行欽出個主意。
直接向西,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據聞靈州是塊寶地,是河西重鎮,曾為朔方節度使的治所。不對,現在也是朔方軍節度使的治所。總之吧,傳說如今靈州韓家沒屁本事,可以先取之落腳。
若在從前,鄭守義必不會有此提議。靈州城池堅固,唐朝與吐蕃在城下拉鋸幾十年,吐蕃也拿不下來,他們彪唿唿跑過去就能行了麽?真行,李茂貞還能留著靈武到現在?李茂貞再水,那在關中諸鎮中也是個爸爸。
一旦頓兵其下,那就是找死。
可如今這不是有發機飛火麽。
鄭二揣測,給劉二討要一批發機飛火去弄靈州,李老三定能同意。
元行欽對靈州沒有概念,鄭二大方地取出一張地理圖為他講解。
這本是行前李三給他鄭二的一份隴右道地圖,繪在一張羊皮上。做行軍地圖肯定不夠,但是有助於了解河西、安西、北庭的概貌。這是李三讓他給劉二看看,幫助劉二下決心的,卻被老黑自己截胡留下用了。
實話說,貿貿然一頭紮進河西,元行欽也心虛。
他是做好了十死無生的思想準備,要陪劉二哥水裏火裏滾一遭,全了這知遇之恩。此時聽說,心中就多燃起了一點希望。
若能先占了靈州落腳,真是天大的好事。
不禁感慨李三的心胸,感念鄭二的情義。
要說這人間還有真情在啊。
放下鄭二迴去怎樣報告不提。
卻說東光城裏。
眼見城下盧龍兵走了,劉守光自覺有了生路,心情大好。多日的緊張盡去,一朝放鬆,與眾將隻吃了幾碗酒就混混睡倒。
劉化修、周遵業二人亦道是絕處逢生,多吃了幾口,都很睡得踏實。
張萬進偏偏有些食不甘味,耐著性子湊趣陪到散場,迴來悶悶不樂。
潘九郎不少吃酒,暈乎乎地瞥見張哥模樣,道:“哥,哥哥何故不樂?”
看這廝沒心沒肺地吃了這許多酒水,爛泥一樣攤在榻上,張萬進沉聲道:“樂?哼。你倒是胃口不錯。吃,吃吧,好好吃。”
潘九郎嘿嘿傻笑,道:“這柳燒,夠勁兒。”
張萬進不陰不陽地說:“嗯。好好吃,吃一口少一口嘍。”
“嗯。嗯?”潘九郎雖然有點遲鈍,但還是品出這味道不對,一骨碌起來,晃著碩大的腦袋,道,“哥哥這是甚話?”
張萬進深深地看他一眼,感慨道:“此去向西,隻怕今生難得還鄉了。”
一句話就說得潘九郎跟著感慨,道:“是啊。”又想想家鄉雲中好像也沒啥眷戀的,若真有眷戀,他們還用出來闖蕩麽。
在李克用的治下,他們早就沒了家鄉,沒了親人,孤魂野鬼爛命一條。在軍中吃香喝辣,潘九郎覺著也挺好。“咳,迴不迴地也沒啥。有女人有娃兒,哪裏不是家。元郎說家眷在清池城裏都還好麽,一發都帶走。”
對這個憨批的墮落思想,張萬進直翻白眼,可惜如今老兄弟死的死散的散,也沒幾個說得上話的了。繼續耐著性子燒火道:“那西邊是好去地?傳說安西丟了上百年,朝廷都不曾發兵過去。想想,那能是好地方?
隻怕走半道就得沒命,還哪裏不是家。”
“如此兇險麽?”潘九郎聞言酒都醒了小半,被嚇得唿吸一滯,旋即眨眨眼道,“呃,是說要從振武軍過吧……
張萬進看這廝表情,一副得了妙策的模樣,都不等他說完就再次翻了個白眼,趕緊攔住這廝道:“醒醒,醒醒。你道那黑廝蠢麽,會給你機會。”
“怎麽不成?”潘九郎發酒瘋道,“咱幾萬兵過去,突然發難……
“收!”張萬進哭笑不得,“若是被人收了器械,分批押過去呢?那黑廝慣會偷城,會這麽蠢?”認識鄭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黑廝鬼精,咳,自家這些弟兄都是什麽人物啊。
潘九郎聞言,細想張哥所言有理。易地而處,自己若是鄭二,不半路下黑手就不錯了,還能讓過路的客軍鬧事?緊張地咬著指尖半晌,臉上也爬滿了憂愁,連道:“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忽然再次福至心靈道,“不如去投梁朝?”
這廝喝大了酒,一不留神嗓門有點大,駭得張萬進忙把手捂了他口,使力猛了,好懸沒把這廝悶死。等他不嚷了,張萬進才放開手,壓著聲音說:“空口無憑,須有敲門磚呐。”
這個問題明顯難倒了智商捉急的潘九郎,苦思無解,很認真地問:“理是不錯,何處去尋呢?”
張萬進卻不答話,隻拿眼神看他。
潘九郎又晃著腦袋思索片刻,兩手一拍,道:“哥哥莫不是想?”
張萬進仍是不答,反問他道:“我想什麽?”
潘九郎猶猶豫豫半晌,指指外麵,有些踟躕,道:“劉二已是喪家犬,他那腦袋也不值錢吧。”
“再賤也比你我強。”張萬進道,“梁朝北伐須有熟知河北內情之人。”
潘九郎發愁道:“隻是,你我勢單力孤,如何下手呢?”
從幽州一路跑出來,到現在就剩十來個老弟兄了。劉守光再完蛋,那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城裏有二千多人。想拿他的腦袋做投名狀?談何容易。感覺這事兒難如登天啊。
潘哥想一想,把手亂晃道:“哥啊,不如趁夜走了吧。梁朝也未必是個良選,我聽說成德王德明本為燕人,不如投他?”
張萬進都快被這老夥計的腦洞搞瘋了,道:“成德孱弱,不亡於盧龍亦亡於梁朝。我等去投,有個屁前途,他日再降一次麽。”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對,但是時至今日,有更好的選擇,張萬進就不想跟成德那幫蠢豬攪合。
潘九郎聞言,感覺又被潑了一頭冷水,徹底蔫了。向後重新倒在榻上,口角流涎,道:“那直接投了梁朝吧,也別弄甚投名狀了。”
張萬進真是恨鐵不成鋼,略有些惱怒道:“哼。梁朝兵多將廣,如無殊功,難得重用。若隻做個馬前卒,你我多年奮鬥所為何來?”
潘哥感覺左右不是,非常絕望,都快睡著了。
張萬進想等他難過一會兒,在繼續分說自己的計劃,卻聽這廝已經鼾聲如雷,真是氣得老張跳起,一個腦炮給他抽醒,道:“九郎你說,此時此刻,難道隻有你我在恐懼西行麽?”
“哦?”潘九郎已經入夢卻被人弄醒,那是非常難過,半夢半醒間,似乎捕捉到了張哥的意思,道,“哥哥是說……
“哼哼。”張萬進半眯了雙眼,似是發現了獵物的毒蛇,口中吐信,道,“西去萬裏,漫漫黃沙,生死未卜,有幾人願往?如今是李三容不得劉守光在義昌礙事,並非容不得他人。你說……
“唿嚕!唿嚕!”
哎呀我把你個夯貨。
……
二月十五日。
清池。
得知劉二同意移鎮,李老三分外欣喜,拉著鄭二手道:“二郎真福將也。”
攻取義昌,除了跟隨劉守光跑去東光的,以及少量戰死損傷的,義昌的軍隊主力幾乎全部被俘,清池城裏的大小倉廩也都得以保全。
兵法雲,全國為上,全軍為上。
一個基本完整的義昌,可比一個打爛的義昌強得太多。
這都六七日了,繳獲還沒有點算明白。
每天看看更新的數字,李樞密心情大好。
這幾萬大軍出征,可是不少花錢。
一手拉了鄭二,一手牽著元哥兒,李樞密引著眾人落座,道:“元哥兒。你我也相識多年,怎樣,留下來幫我。”李老三興致高漲地說,“從巢亂算起,大唐亂了四五十年,可是若從天寶十五年算,則已一百五十多年。
快有三個甲子了。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不能再這樣亂下去。咱不但要平定這亂世,還要再開創一個治世,一個盛世。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至少是塞內烽煙熄滅。若子有所育,老有所依,壯有所用,男子皆丈夫,女子無欺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餘願足矣。
若再能恢複邊疆,重開安西、北庭,恢複安東、安北,做到守在四夷。多了不說,能使塞內有個一兩百年和平那就更好。
但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啊。元哥兒,留下來幫我。”
趙珽老漢一路迴來,很清楚元行欽是準備陪伴劉二走天涯的,也心知李三這個熱臉隻怕就要貼了冷屁股,便抖擻精神,拱手道:“明公。兵法雲,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此番南征,雖小有折損,畢竟有限。
義昌元氣未損,正是深得兵法之要義。
嗯,不過梁軍尚在蓧縣,劉帥移鎮是大事,如何行止,還望主公示下。”
趙珽是好心好意給李三幫腔,想轉個話題把元行欽這茬滑過去,但鄭二卻很是不恥老趙的為人,冷哼一聲道:“我看是否先將劉二家眷給他送去。雖說這廝同意移鎮,然此去山高路遠,不免人心惶惶。家眷到了,也能稍安軍心。”
被這麽一打岔,元行欽這事兒也就不好再說了。
李樞密大手一揮,道:“太小器。這樣,問問還有哪些軍士家眷在城中,願去東光的都送過去。也不必等人齊。今天明天,後天,就送一批過去。
元郎,那邊有甚短缺麽,糧食?
若軍糧不足,也一並送去些。
為中國拓邊,都是英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可怠慢了。
一事不勞二主,鄭帥費心嘍。”
鄭二暗歎這李老三是真不要臉。還英雄?英雄就是這樣被你趕去吃砂子吹風?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一套一套的,爺爺可得學會了。
元行欽感受著李樞密滿滿的情誼,不免生出些許愧疚。
對於劉二反水這事兒,元哥兒從來都不讚成。天下大勢已成,北方就是朱梁與盧龍爭鋒,不在左,就是右,沒有第三條路好走。既然如此,遼王不曾對義昌怎樣,何必呢。
但是,劉大帥就是這麽個不甘寂寞的性子。
沒辦法,舍命陪君子吧。
……
二月十七日。
棗強。
梁軍圍城已有半月。
成德的援兵來是來了,卻隻在數十裏外轉悠,不敢近前。
沒辦法,在柏鄉,這幫殺才著實是被梁軍的硬朗作風給打怕了,就跟著王鎔最後趕到的那波兵還有些勇氣。
可惜不久前在貝州也被王德明送了個幹淨。
這幫土匪是真沒想到,楊師厚就在家門口等著他們。才進貝州,就跟梁軍撞了個滿懷,被楊大帥一頓操作猛如虎,大敗虧輸。
今天感覺有點不對勁,除了照常列在城下的那些石炮,步軍似乎多了不少。
楊大帥策馬緩行,圍著陣地轉了一圈,對李周彝將軍道:“都備妥了麽?”
李周彝將軍曾經在第九卷出過場,那年他是奉命救援潞州被圍的丁會,在長平關附近,運歹被鄭二擺了一道,好懸沒有全軍覆沒。後來在大梁建國的過程中,李周彝將軍緊跟晃哥的步伐,指哪打哪,如今身居北麵行營的二號瓢把子。
總算有撈著一次建功的機會,李周彝將軍非常珍惜,看看堆滿一地的陶罐子,鄭重迴答:“皆妥。”
楊師厚便行至將台坐定,將兩團布頭塞進耳內,道一聲:“傳令吧。”
“咚,咚咚。”
“嗚!”
鼓角之聲次第響起,便有將旗擺動。
在前指揮的李周彝見令,高叫一聲:“放!”
士兵們遂舉火點燃了一個個陶罐。
“放!”
早已待命的力士們迅速拉動手中皮索,那一個個陶罐冒著火星,就向城頭飛去。在遠方陸續炸開,發出陣陣悶響,激起硝煙朵朵。
當然也有的運背,直接砸在地上或者牆上未及爆炸。
楊師厚坐在將台,喘著粗氣,欣賞棗強城頭的狼狽。
這發機飛火,早幾年楊行密那廝就在淮南用了,攻城、水戰都有。楊師厚與之交戰多年,亦曾習得此物。當初聖人親征北伐打滄州,忠心耿耿的楊將軍就運過一批火罐子和發機飛火助戰。隻是因為丁會出事,天子退兵了沒機會表演。
這玩意的關鍵,主要是罐子裏所盛的火藥。據傳這是道士們煉丹所得。不過這火藥製備不易,牛鼻子老道們各有各的道,所產火藥性格迥異。加上南方多雨,使用又很受限製,楊大帥一直沒太放在心上。
突然聽說盧龍用發機飛火一日就破了清池城,楊大帥很受刺激。
都說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這發機飛火倒了個麽?
在北方如此好用?
不論怎樣,盧龍既然有了這個戰績,楊師厚也果斷綁了一堆道士來軍,趕製一批發機飛火試試效果,翌日陣前相見也免得驚慌失措。
隻因事起倉促,材料難尋,所以這批數量比較有限。
今天先給棗強城裏的守軍開開眼界,長長見識。真要破城,以楊大帥的經驗,隻靠這物估計還不能夠。仔細觀察,楊師厚發現數輪火罐子過後,城頭開始慌亂了。這也難怪,突然晴天霹靂響,耳旁天雷動,棗強的成德兵還能不懵?
嗯,似乎比南方是好用一點。
楊師厚心念一轉,也想通了關鍵。火藥火藥,這是玩火。南方潮濕,水克火。而北方幹燥,正好此物可用。
楊大帥將旗連動,早已整裝待發的步軍弟兄扛起飛梯就衝。
護城壕早就填平,甲士們衝到城下,架著長梯往上爬,轉眼上了城頭。
叵耐成德兵抵抗頑強。
也許是因為怕梁軍屠城,也許是舊恨太深,總之,他們沒有像清池城頭的守軍一觸即潰,反倒是拚死抵抗。守軍固然不免被發機飛火驚得轉向,但是為了放己方士兵上城,城下的石炮提前停了,結果躲在城下的成德兵得以及時補位,正與攻上城頭的梁軍頂上。
畢竟梁軍爬梯子上去人少,雙方搏命狠咬,梁軍漸漸就落了下風。
又過一時,竟被人堵了迴來,連梯子也被陸續掀翻不少。
楊師厚默默搖頭,心想,看看,是說這發機飛火效用確實比較有限麽。
盧龍怎麽就一日克城了?
楊師厚在用兵之道精益求精,恨不能身臨其境,去看一看清池城下倒地發生了什麽。嘿,隻怕還是城中奸細的功勞吧?
如今小劉肯移鎮,鄭二哥是真心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片刻不留,鄭守義疾奔迴清池去跟李三商議移鎮的具體安排。
一路上,鄭守義熱心地給元行欽建言獻策。
可以先去中城安頓。那裏水草豐美,還有中受降城遮風擋雨。城是破了點,但畢竟有個牆。而且為了恢複中城,振武軍已經做了多年準備,正好便宜了他。
先在那邊休整著,主要是積攢糧食牛羊,待與天德軍勾兌好了,大兵就向西一路殺過去。宋瑤那老小子惦記河西之地不是一天兩天了,劉二隻要願意往西打,這倆肯定能尿一個壺裏去。
宋瑤,必肯出力。
嗬嗬,相比於其他,鄭某人更擔心的其實是劉二不要半路動了歹念,對宋瑤的天德軍下黑手。
哎,就咱劉二哥的風格,那不是不可能,是可能性很大啊。
所以鄭守義特別提醒元哥,萬萬不要糊塗。
元行欽表示明白。劉守光去河西,去安西,滾得遠,李老三能夠願意。但劉二要是敢停在天德軍不走了,李老三肯定還要翻臉。
那又何必。
說到興起,鄭守義又給元行欽出個主意。
直接向西,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據聞靈州是塊寶地,是河西重鎮,曾為朔方節度使的治所。不對,現在也是朔方軍節度使的治所。總之吧,傳說如今靈州韓家沒屁本事,可以先取之落腳。
若在從前,鄭守義必不會有此提議。靈州城池堅固,唐朝與吐蕃在城下拉鋸幾十年,吐蕃也拿不下來,他們彪唿唿跑過去就能行了麽?真行,李茂貞還能留著靈武到現在?李茂貞再水,那在關中諸鎮中也是個爸爸。
一旦頓兵其下,那就是找死。
可如今這不是有發機飛火麽。
鄭二揣測,給劉二討要一批發機飛火去弄靈州,李老三定能同意。
元行欽對靈州沒有概念,鄭二大方地取出一張地理圖為他講解。
這本是行前李三給他鄭二的一份隴右道地圖,繪在一張羊皮上。做行軍地圖肯定不夠,但是有助於了解河西、安西、北庭的概貌。這是李三讓他給劉二看看,幫助劉二下決心的,卻被老黑自己截胡留下用了。
實話說,貿貿然一頭紮進河西,元行欽也心虛。
他是做好了十死無生的思想準備,要陪劉二哥水裏火裏滾一遭,全了這知遇之恩。此時聽說,心中就多燃起了一點希望。
若能先占了靈州落腳,真是天大的好事。
不禁感慨李三的心胸,感念鄭二的情義。
要說這人間還有真情在啊。
放下鄭二迴去怎樣報告不提。
卻說東光城裏。
眼見城下盧龍兵走了,劉守光自覺有了生路,心情大好。多日的緊張盡去,一朝放鬆,與眾將隻吃了幾碗酒就混混睡倒。
劉化修、周遵業二人亦道是絕處逢生,多吃了幾口,都很睡得踏實。
張萬進偏偏有些食不甘味,耐著性子湊趣陪到散場,迴來悶悶不樂。
潘九郎不少吃酒,暈乎乎地瞥見張哥模樣,道:“哥,哥哥何故不樂?”
看這廝沒心沒肺地吃了這許多酒水,爛泥一樣攤在榻上,張萬進沉聲道:“樂?哼。你倒是胃口不錯。吃,吃吧,好好吃。”
潘九郎嘿嘿傻笑,道:“這柳燒,夠勁兒。”
張萬進不陰不陽地說:“嗯。好好吃,吃一口少一口嘍。”
“嗯。嗯?”潘九郎雖然有點遲鈍,但還是品出這味道不對,一骨碌起來,晃著碩大的腦袋,道,“哥哥這是甚話?”
張萬進深深地看他一眼,感慨道:“此去向西,隻怕今生難得還鄉了。”
一句話就說得潘九郎跟著感慨,道:“是啊。”又想想家鄉雲中好像也沒啥眷戀的,若真有眷戀,他們還用出來闖蕩麽。
在李克用的治下,他們早就沒了家鄉,沒了親人,孤魂野鬼爛命一條。在軍中吃香喝辣,潘九郎覺著也挺好。“咳,迴不迴地也沒啥。有女人有娃兒,哪裏不是家。元郎說家眷在清池城裏都還好麽,一發都帶走。”
對這個憨批的墮落思想,張萬進直翻白眼,可惜如今老兄弟死的死散的散,也沒幾個說得上話的了。繼續耐著性子燒火道:“那西邊是好去地?傳說安西丟了上百年,朝廷都不曾發兵過去。想想,那能是好地方?
隻怕走半道就得沒命,還哪裏不是家。”
“如此兇險麽?”潘九郎聞言酒都醒了小半,被嚇得唿吸一滯,旋即眨眨眼道,“呃,是說要從振武軍過吧……
張萬進看這廝表情,一副得了妙策的模樣,都不等他說完就再次翻了個白眼,趕緊攔住這廝道:“醒醒,醒醒。你道那黑廝蠢麽,會給你機會。”
“怎麽不成?”潘九郎發酒瘋道,“咱幾萬兵過去,突然發難……
“收!”張萬進哭笑不得,“若是被人收了器械,分批押過去呢?那黑廝慣會偷城,會這麽蠢?”認識鄭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黑廝鬼精,咳,自家這些弟兄都是什麽人物啊。
潘九郎聞言,細想張哥所言有理。易地而處,自己若是鄭二,不半路下黑手就不錯了,還能讓過路的客軍鬧事?緊張地咬著指尖半晌,臉上也爬滿了憂愁,連道:“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忽然再次福至心靈道,“不如去投梁朝?”
這廝喝大了酒,一不留神嗓門有點大,駭得張萬進忙把手捂了他口,使力猛了,好懸沒把這廝悶死。等他不嚷了,張萬進才放開手,壓著聲音說:“空口無憑,須有敲門磚呐。”
這個問題明顯難倒了智商捉急的潘九郎,苦思無解,很認真地問:“理是不錯,何處去尋呢?”
張萬進卻不答話,隻拿眼神看他。
潘九郎又晃著腦袋思索片刻,兩手一拍,道:“哥哥莫不是想?”
張萬進仍是不答,反問他道:“我想什麽?”
潘九郎猶猶豫豫半晌,指指外麵,有些踟躕,道:“劉二已是喪家犬,他那腦袋也不值錢吧。”
“再賤也比你我強。”張萬進道,“梁朝北伐須有熟知河北內情之人。”
潘九郎發愁道:“隻是,你我勢單力孤,如何下手呢?”
從幽州一路跑出來,到現在就剩十來個老弟兄了。劉守光再完蛋,那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城裏有二千多人。想拿他的腦袋做投名狀?談何容易。感覺這事兒難如登天啊。
潘哥想一想,把手亂晃道:“哥啊,不如趁夜走了吧。梁朝也未必是個良選,我聽說成德王德明本為燕人,不如投他?”
張萬進都快被這老夥計的腦洞搞瘋了,道:“成德孱弱,不亡於盧龍亦亡於梁朝。我等去投,有個屁前途,他日再降一次麽。”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對,但是時至今日,有更好的選擇,張萬進就不想跟成德那幫蠢豬攪合。
潘九郎聞言,感覺又被潑了一頭冷水,徹底蔫了。向後重新倒在榻上,口角流涎,道:“那直接投了梁朝吧,也別弄甚投名狀了。”
張萬進真是恨鐵不成鋼,略有些惱怒道:“哼。梁朝兵多將廣,如無殊功,難得重用。若隻做個馬前卒,你我多年奮鬥所為何來?”
潘哥感覺左右不是,非常絕望,都快睡著了。
張萬進想等他難過一會兒,在繼續分說自己的計劃,卻聽這廝已經鼾聲如雷,真是氣得老張跳起,一個腦炮給他抽醒,道:“九郎你說,此時此刻,難道隻有你我在恐懼西行麽?”
“哦?”潘九郎已經入夢卻被人弄醒,那是非常難過,半夢半醒間,似乎捕捉到了張哥的意思,道,“哥哥是說……
“哼哼。”張萬進半眯了雙眼,似是發現了獵物的毒蛇,口中吐信,道,“西去萬裏,漫漫黃沙,生死未卜,有幾人願往?如今是李三容不得劉守光在義昌礙事,並非容不得他人。你說……
“唿嚕!唿嚕!”
哎呀我把你個夯貨。
……
二月十五日。
清池。
得知劉二同意移鎮,李老三分外欣喜,拉著鄭二手道:“二郎真福將也。”
攻取義昌,除了跟隨劉守光跑去東光的,以及少量戰死損傷的,義昌的軍隊主力幾乎全部被俘,清池城裏的大小倉廩也都得以保全。
兵法雲,全國為上,全軍為上。
一個基本完整的義昌,可比一個打爛的義昌強得太多。
這都六七日了,繳獲還沒有點算明白。
每天看看更新的數字,李樞密心情大好。
這幾萬大軍出征,可是不少花錢。
一手拉了鄭二,一手牽著元哥兒,李樞密引著眾人落座,道:“元哥兒。你我也相識多年,怎樣,留下來幫我。”李老三興致高漲地說,“從巢亂算起,大唐亂了四五十年,可是若從天寶十五年算,則已一百五十多年。
快有三個甲子了。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不能再這樣亂下去。咱不但要平定這亂世,還要再開創一個治世,一個盛世。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至少是塞內烽煙熄滅。若子有所育,老有所依,壯有所用,男子皆丈夫,女子無欺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餘願足矣。
若再能恢複邊疆,重開安西、北庭,恢複安東、安北,做到守在四夷。多了不說,能使塞內有個一兩百年和平那就更好。
但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啊。元哥兒,留下來幫我。”
趙珽老漢一路迴來,很清楚元行欽是準備陪伴劉二走天涯的,也心知李三這個熱臉隻怕就要貼了冷屁股,便抖擻精神,拱手道:“明公。兵法雲,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此番南征,雖小有折損,畢竟有限。
義昌元氣未損,正是深得兵法之要義。
嗯,不過梁軍尚在蓧縣,劉帥移鎮是大事,如何行止,還望主公示下。”
趙珽是好心好意給李三幫腔,想轉個話題把元行欽這茬滑過去,但鄭二卻很是不恥老趙的為人,冷哼一聲道:“我看是否先將劉二家眷給他送去。雖說這廝同意移鎮,然此去山高路遠,不免人心惶惶。家眷到了,也能稍安軍心。”
被這麽一打岔,元行欽這事兒也就不好再說了。
李樞密大手一揮,道:“太小器。這樣,問問還有哪些軍士家眷在城中,願去東光的都送過去。也不必等人齊。今天明天,後天,就送一批過去。
元郎,那邊有甚短缺麽,糧食?
若軍糧不足,也一並送去些。
為中國拓邊,都是英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可怠慢了。
一事不勞二主,鄭帥費心嘍。”
鄭二暗歎這李老三是真不要臉。還英雄?英雄就是這樣被你趕去吃砂子吹風?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一套一套的,爺爺可得學會了。
元行欽感受著李樞密滿滿的情誼,不免生出些許愧疚。
對於劉二反水這事兒,元哥兒從來都不讚成。天下大勢已成,北方就是朱梁與盧龍爭鋒,不在左,就是右,沒有第三條路好走。既然如此,遼王不曾對義昌怎樣,何必呢。
但是,劉大帥就是這麽個不甘寂寞的性子。
沒辦法,舍命陪君子吧。
……
二月十七日。
棗強。
梁軍圍城已有半月。
成德的援兵來是來了,卻隻在數十裏外轉悠,不敢近前。
沒辦法,在柏鄉,這幫殺才著實是被梁軍的硬朗作風給打怕了,就跟著王鎔最後趕到的那波兵還有些勇氣。
可惜不久前在貝州也被王德明送了個幹淨。
這幫土匪是真沒想到,楊師厚就在家門口等著他們。才進貝州,就跟梁軍撞了個滿懷,被楊大帥一頓操作猛如虎,大敗虧輸。
今天感覺有點不對勁,除了照常列在城下的那些石炮,步軍似乎多了不少。
楊大帥策馬緩行,圍著陣地轉了一圈,對李周彝將軍道:“都備妥了麽?”
李周彝將軍曾經在第九卷出過場,那年他是奉命救援潞州被圍的丁會,在長平關附近,運歹被鄭二擺了一道,好懸沒有全軍覆沒。後來在大梁建國的過程中,李周彝將軍緊跟晃哥的步伐,指哪打哪,如今身居北麵行營的二號瓢把子。
總算有撈著一次建功的機會,李周彝將軍非常珍惜,看看堆滿一地的陶罐子,鄭重迴答:“皆妥。”
楊師厚便行至將台坐定,將兩團布頭塞進耳內,道一聲:“傳令吧。”
“咚,咚咚。”
“嗚!”
鼓角之聲次第響起,便有將旗擺動。
在前指揮的李周彝見令,高叫一聲:“放!”
士兵們遂舉火點燃了一個個陶罐。
“放!”
早已待命的力士們迅速拉動手中皮索,那一個個陶罐冒著火星,就向城頭飛去。在遠方陸續炸開,發出陣陣悶響,激起硝煙朵朵。
當然也有的運背,直接砸在地上或者牆上未及爆炸。
楊師厚坐在將台,喘著粗氣,欣賞棗強城頭的狼狽。
這發機飛火,早幾年楊行密那廝就在淮南用了,攻城、水戰都有。楊師厚與之交戰多年,亦曾習得此物。當初聖人親征北伐打滄州,忠心耿耿的楊將軍就運過一批火罐子和發機飛火助戰。隻是因為丁會出事,天子退兵了沒機會表演。
這玩意的關鍵,主要是罐子裏所盛的火藥。據傳這是道士們煉丹所得。不過這火藥製備不易,牛鼻子老道們各有各的道,所產火藥性格迥異。加上南方多雨,使用又很受限製,楊大帥一直沒太放在心上。
突然聽說盧龍用發機飛火一日就破了清池城,楊大帥很受刺激。
都說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這發機飛火倒了個麽?
在北方如此好用?
不論怎樣,盧龍既然有了這個戰績,楊師厚也果斷綁了一堆道士來軍,趕製一批發機飛火試試效果,翌日陣前相見也免得驚慌失措。
隻因事起倉促,材料難尋,所以這批數量比較有限。
今天先給棗強城裏的守軍開開眼界,長長見識。真要破城,以楊大帥的經驗,隻靠這物估計還不能夠。仔細觀察,楊師厚發現數輪火罐子過後,城頭開始慌亂了。這也難怪,突然晴天霹靂響,耳旁天雷動,棗強的成德兵還能不懵?
嗯,似乎比南方是好用一點。
楊師厚心念一轉,也想通了關鍵。火藥火藥,這是玩火。南方潮濕,水克火。而北方幹燥,正好此物可用。
楊大帥將旗連動,早已整裝待發的步軍弟兄扛起飛梯就衝。
護城壕早就填平,甲士們衝到城下,架著長梯往上爬,轉眼上了城頭。
叵耐成德兵抵抗頑強。
也許是因為怕梁軍屠城,也許是舊恨太深,總之,他們沒有像清池城頭的守軍一觸即潰,反倒是拚死抵抗。守軍固然不免被發機飛火驚得轉向,但是為了放己方士兵上城,城下的石炮提前停了,結果躲在城下的成德兵得以及時補位,正與攻上城頭的梁軍頂上。
畢竟梁軍爬梯子上去人少,雙方搏命狠咬,梁軍漸漸就落了下風。
又過一時,竟被人堵了迴來,連梯子也被陸續掀翻不少。
楊師厚默默搖頭,心想,看看,是說這發機飛火效用確實比較有限麽。
盧龍怎麽就一日克城了?
楊師厚在用兵之道精益求精,恨不能身臨其境,去看一看清池城下倒地發生了什麽。嘿,隻怕還是城中奸細的功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