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提前準備
我呂布要在三國插滿紅旗 作者:亭溪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呂布收服白波兵後,將其中三萬人分別交給楊奉、韓暹以及張楊。並且讓楊奉和韓暹繼續在河東郡駐兵,但是歸於張楊管製。
如今天下諸侯版圖越來越大,實力也越來越強,而張楊所在的上黨是並州的南部門戶,與司隸和冀州相鄰。如今冀州袁紹與呂布是盟友關係,而染指司隸地區與光明正大的站出來說“我要造反”無異,呂布拿下河東郡也不過是以剿賊為借口。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張楊無法擴大版圖,這也是呂布把河東郡讓給張楊的主要原因。
另一點就是張楊與呂布本就是生死兄弟,還替呂布看守並州南大門,呂布也應該為張楊壯大實力。
其餘三萬兵馬以及徐晃則是被呂布帶迴了太原,此時趙雲與沮授也迴到了太原,見到呂布之後,趙雲羞愧的說:“主公,末將不知您與劉虞交好,所以繞路鮮卑而歸,耽誤了參戰……”
呂布打斷了趙雲的話,大笑著說:“子龍不必自責,我與劉虞交好不過是後來的事情,並且南匈奴那一群烏合之眾,若不是劫掠了我並州子民,何必讓我並州大軍全部出擊呢?”
呂布也不再繼續說這些話題,而是向大家介紹了徐晃,隨後繼續說道:“如今看似太平,可劉辯的已經藏不住了,我隻能讓他提前登基。不過這件事也有好有壞,好處是劉辯登基之後,我可以保舉大家得到朝廷任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隻有軍權卻無軍職,顯得一點也不名正言順。並且以後我們再度出征就可以高舉天子大旗,稱為正義之師。”
大家都知道呂布蓄謀已久的事情被迫提前了,心中都替呂布感到惋惜,隻有郭嘉表現出一臉無所謂的樣子。
而徐晃也是十分震驚,他從呂布的話中得知劉辯一直藏身在並州,並且呂布那麽輕描淡寫的說保舉大家,仿佛這個還未成立朝廷要聽他的一樣。這不禁讓他猜想呂布究竟有什麽實力,年紀比自己也沒大幾歲竟然有這麽大的權力。
同時徐晃也意識到,呂布若是要舉薦自己那自己必須要拜呂布為主公才可以,其實這也無所謂,他早就被呂布的實力所折服,他倒是希望能盡快改成呂布為主公。
想到這裏,徐晃試探著說:“那這對我們有什麽壞處呢?主公…”
呂布聽到徐晃發言,含笑著點了點頭。他心知肚明徐晃說的這句話重點不是問題,而是管他叫的那一聲主公。而自己對徐晃點頭那一下就表示自己認同徐晃了。
呂布繼續說道:“壞處就是,一旦劉辯登基稱帝,那麽長安的董卓就會如同瘋狗一樣朝我們進攻。”
郭嘉此時站出來說道:“昔日楚漢爭雄,項羽兵多將廣卻敗給了高祖劉邦,而高祖能勝全憑知人善用。如今董卓殘暴無道,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誅之,遠不及昔日英雄項羽;而主公麾下文武兼備,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且並州狼軍戰無不勝,威名震天下,比當年高祖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下認為,主公與董賊相爭,主公必勝!”
郭嘉是因為跟隨呂布不久,不知道呂布以前的謀劃,所以一直希望劉辯能快速登基,好能讓呂布興正義之師討伐不義國賊。而如今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呂布也不想再與郭嘉解釋。
呂布對郭嘉的話表示讚同,並說道:“如今我麾下文武都是這天下頂尖的存在,而董卓麾下多是酒囊飯袋,我自然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裏,不過該有的準備還是要有的。張遼領兩萬人馬屯兵上郡,賈詡為監軍,代管政務。董卓出兵必然路過上郡,所以戰事一起,我軍勝敗將係於你等之手。”
兩人站出來道了一聲:“諾!”
呂布繼續說道:“趙雲領一萬人馬屯兵朔方,沮授為監軍,代管政務。待這邊戰事一起,你便直接率軍殺入北地郡,擾亂董卓大本營涼州。”
“諾!”
“黃忠領兩萬人馬屯兵西河郡離石縣,荀攸為監軍,代管河西政務。離石距離各處路程都比較近,你二人見何處戰事吃緊便前去支援。”
“諾!”
“宋憲、魏續、侯成,你三人輔佐徐榮將軍,負責押送糧草、轉運器械之職。”
“諾!”
“成廉、曹性、典韋,與我共領一萬五千人馬,留守太原。陳宮,暫時代管並州政務,待時而動。”
“諾!”
“高順、徐晃,盡快把三萬白波兵訓練成為戰兵,時間緊迫,你二人任務最為艱巨。”
“諾!”
呂布另外督促張頜擴軍,盡快的安排一萬兵馬來並州,協助防備董卓來襲。而張頜則是繼續留守河北三郡,以防公孫瓚偷襲。
他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一聲聲命令下達之後,隻等董卓從長安起兵。
做完這些部署之後,呂布連同盧植一起麵見劉辯,商議登基的事情。
兩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呂布想靠著麾下一萬五千人護送劉辯前往洛陽登基,可劉辯卻顯得十分抵觸。
“兩位愛卿,朕決定晉陽很好,不想再去洛陽。”
劉辯此言一出,盧植便覺得是呂布從中搗鬼,雙眼直勾勾的盯著呂布。
呂布心裏大喊冤枉,他比誰都想讓劉辯去往洛陽,畢竟洛陽是天下中心,東漢龍興之地,自己要是能占據此處對以後的征伐也有大用。
“陛下何處此言?晉陽雖然比較繁華,但遠不及洛陽有底蘊,而且大漢龍脈就在洛陽,陛下怎麽能舍本逐末?”盧植不解的問。
“朕如今一想洛陽,便想起何太後與唐妃,還有朕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而這些人都死在朕的眼前。盧愛卿所說洛陽之好,我從小在未央宮長大,洛陽還不好我豈會不知?但心中所念之人皆慘死在洛陽,宮闈動蕩也是我在洛陽蒙羞,如此這般,我哪裏還能再說洛陽的好!”劉辯越說越激動,最後甚至有些哭腔。
盧植這才明白,劉辯這是小時候遭受的打擊太大才不願迴到洛陽,自己好像錯怪呂布了。
呂布悄悄對盧植說道:“國都必然得是洛陽,不過既然陛下不願去往洛陽登基,那便舍晉陽為陪都。等陛下長大之後或許會慢慢忘了小時候的這些事,到時再讓陛下移駕洛陽如何?”
盧植還有些糾結,畢竟此時大漢朝還有一個皇帝當政,若是想更加名正言順則更應該在洛陽登基,否則在有心之人的輿論中,劉辯和身在長安的傀儡皇帝劉協還有什麽區別?天子的威嚴也將大大縮減。
呂布詭秘一笑,說道:“如果如果有玉璽在手,還需要糾結在哪裏登基嗎?”
如今天下諸侯版圖越來越大,實力也越來越強,而張楊所在的上黨是並州的南部門戶,與司隸和冀州相鄰。如今冀州袁紹與呂布是盟友關係,而染指司隸地區與光明正大的站出來說“我要造反”無異,呂布拿下河東郡也不過是以剿賊為借口。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張楊無法擴大版圖,這也是呂布把河東郡讓給張楊的主要原因。
另一點就是張楊與呂布本就是生死兄弟,還替呂布看守並州南大門,呂布也應該為張楊壯大實力。
其餘三萬兵馬以及徐晃則是被呂布帶迴了太原,此時趙雲與沮授也迴到了太原,見到呂布之後,趙雲羞愧的說:“主公,末將不知您與劉虞交好,所以繞路鮮卑而歸,耽誤了參戰……”
呂布打斷了趙雲的話,大笑著說:“子龍不必自責,我與劉虞交好不過是後來的事情,並且南匈奴那一群烏合之眾,若不是劫掠了我並州子民,何必讓我並州大軍全部出擊呢?”
呂布也不再繼續說這些話題,而是向大家介紹了徐晃,隨後繼續說道:“如今看似太平,可劉辯的已經藏不住了,我隻能讓他提前登基。不過這件事也有好有壞,好處是劉辯登基之後,我可以保舉大家得到朝廷任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隻有軍權卻無軍職,顯得一點也不名正言順。並且以後我們再度出征就可以高舉天子大旗,稱為正義之師。”
大家都知道呂布蓄謀已久的事情被迫提前了,心中都替呂布感到惋惜,隻有郭嘉表現出一臉無所謂的樣子。
而徐晃也是十分震驚,他從呂布的話中得知劉辯一直藏身在並州,並且呂布那麽輕描淡寫的說保舉大家,仿佛這個還未成立朝廷要聽他的一樣。這不禁讓他猜想呂布究竟有什麽實力,年紀比自己也沒大幾歲竟然有這麽大的權力。
同時徐晃也意識到,呂布若是要舉薦自己那自己必須要拜呂布為主公才可以,其實這也無所謂,他早就被呂布的實力所折服,他倒是希望能盡快改成呂布為主公。
想到這裏,徐晃試探著說:“那這對我們有什麽壞處呢?主公…”
呂布聽到徐晃發言,含笑著點了點頭。他心知肚明徐晃說的這句話重點不是問題,而是管他叫的那一聲主公。而自己對徐晃點頭那一下就表示自己認同徐晃了。
呂布繼續說道:“壞處就是,一旦劉辯登基稱帝,那麽長安的董卓就會如同瘋狗一樣朝我們進攻。”
郭嘉此時站出來說道:“昔日楚漢爭雄,項羽兵多將廣卻敗給了高祖劉邦,而高祖能勝全憑知人善用。如今董卓殘暴無道,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誅之,遠不及昔日英雄項羽;而主公麾下文武兼備,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且並州狼軍戰無不勝,威名震天下,比當年高祖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下認為,主公與董賊相爭,主公必勝!”
郭嘉是因為跟隨呂布不久,不知道呂布以前的謀劃,所以一直希望劉辯能快速登基,好能讓呂布興正義之師討伐不義國賊。而如今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呂布也不想再與郭嘉解釋。
呂布對郭嘉的話表示讚同,並說道:“如今我麾下文武都是這天下頂尖的存在,而董卓麾下多是酒囊飯袋,我自然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裏,不過該有的準備還是要有的。張遼領兩萬人馬屯兵上郡,賈詡為監軍,代管政務。董卓出兵必然路過上郡,所以戰事一起,我軍勝敗將係於你等之手。”
兩人站出來道了一聲:“諾!”
呂布繼續說道:“趙雲領一萬人馬屯兵朔方,沮授為監軍,代管政務。待這邊戰事一起,你便直接率軍殺入北地郡,擾亂董卓大本營涼州。”
“諾!”
“黃忠領兩萬人馬屯兵西河郡離石縣,荀攸為監軍,代管河西政務。離石距離各處路程都比較近,你二人見何處戰事吃緊便前去支援。”
“諾!”
“宋憲、魏續、侯成,你三人輔佐徐榮將軍,負責押送糧草、轉運器械之職。”
“諾!”
“成廉、曹性、典韋,與我共領一萬五千人馬,留守太原。陳宮,暫時代管並州政務,待時而動。”
“諾!”
“高順、徐晃,盡快把三萬白波兵訓練成為戰兵,時間緊迫,你二人任務最為艱巨。”
“諾!”
呂布另外督促張頜擴軍,盡快的安排一萬兵馬來並州,協助防備董卓來襲。而張頜則是繼續留守河北三郡,以防公孫瓚偷襲。
他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一聲聲命令下達之後,隻等董卓從長安起兵。
做完這些部署之後,呂布連同盧植一起麵見劉辯,商議登基的事情。
兩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呂布想靠著麾下一萬五千人護送劉辯前往洛陽登基,可劉辯卻顯得十分抵觸。
“兩位愛卿,朕決定晉陽很好,不想再去洛陽。”
劉辯此言一出,盧植便覺得是呂布從中搗鬼,雙眼直勾勾的盯著呂布。
呂布心裏大喊冤枉,他比誰都想讓劉辯去往洛陽,畢竟洛陽是天下中心,東漢龍興之地,自己要是能占據此處對以後的征伐也有大用。
“陛下何處此言?晉陽雖然比較繁華,但遠不及洛陽有底蘊,而且大漢龍脈就在洛陽,陛下怎麽能舍本逐末?”盧植不解的問。
“朕如今一想洛陽,便想起何太後與唐妃,還有朕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而這些人都死在朕的眼前。盧愛卿所說洛陽之好,我從小在未央宮長大,洛陽還不好我豈會不知?但心中所念之人皆慘死在洛陽,宮闈動蕩也是我在洛陽蒙羞,如此這般,我哪裏還能再說洛陽的好!”劉辯越說越激動,最後甚至有些哭腔。
盧植這才明白,劉辯這是小時候遭受的打擊太大才不願迴到洛陽,自己好像錯怪呂布了。
呂布悄悄對盧植說道:“國都必然得是洛陽,不過既然陛下不願去往洛陽登基,那便舍晉陽為陪都。等陛下長大之後或許會慢慢忘了小時候的這些事,到時再讓陛下移駕洛陽如何?”
盧植還有些糾結,畢竟此時大漢朝還有一個皇帝當政,若是想更加名正言順則更應該在洛陽登基,否則在有心之人的輿論中,劉辯和身在長安的傀儡皇帝劉協還有什麽區別?天子的威嚴也將大大縮減。
呂布詭秘一笑,說道:“如果如果有玉璽在手,還需要糾結在哪裏登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