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者諸子百家
波瀾壯闊的太湖湖畔,一道道叱吒聲傳來,身如遊龍的少年一杆長槍舞得虎虎生風,大開大合的磅礴氣勢,卷起滿地沙塵,隨著最後力破千軍的一槍砸下,平靜的湖麵水花炸起,受驚的大魚紛紛躍出水麵,場麵頗為壯觀,引得湖上打漁人紛紛側目,叫好聲不斷。
趙牧劃著漁船載著卜香蓮阿房迴到了湖邊,蒙恬上前接過魚簍幾人一道迴到山腳的茅草屋。
一番洗漱,眾人圍坐在火爐邊。趙牧給幾個少年倒了一碗水,開口向蒙恬問道:“蒙小子,蒙氏效忠齊國數百年,蒙驁可曾對你提起過蒙氏一族緣何離齊入秦?”
“迴趙老,家祖從未提及此事,雲夢澤遇到舅舅,舅舅也是含糊其辭,小子實在不知。趙老若是知曉還請告知小子。”
“蒙驁入秦之事,老朽多番打探倒是知道一些,至於真假我也不知。蒙驁曾對我說過:齊王親謀士而疏臣下,親諸子百家而疏士族。昔日樂毅攻齊,若不是百家門人為其內應,齊國也不會一敗塗地。蒙家先輩也正是因為儒家門人坑害才被樂毅所斬。蒙家一直向齊王提議與秦國聯盟攻打燕國,齊王不曾應允。後來樂毅收買的儒家門人在齊王麵前讒言,蒙氏被齊王下罪,隻有蒙驁逃出生天。”
蒙恬緊了緊拳頭:“趙老,我蒙氏一族其他人呢?”
趙牧一言不發,低頭喝了一口水。蒙家族人不言而喻。
良久趙牧放下竹筒感歎一聲:“天下苦諸子百家久矣!奈何天下士族皆是百家門人!
農人歸農家,工匠歸墨家,三教九流歸名家,文士歸儒道,謀士屬縱橫,軍伍從兵家,朝堂文官多法家,術士歸於陰陽家。亂世者百家也!百家之禍始於孔丘!”
孔丘其人士族之後,不過因年少清貧,以至親離遠疏。
嚐盡人情冷暖的孔丘立誌出仕,奈何沒有一身強健的體魄,孔丘無以抉擇隻能專注學問。
孔丘關注天下大事,常在士族相聚之時有意將自己的想法道與眾人聽,引得眾人紛紛叫好,孔丘因此也博得了一些名聲。
隨著孔丘名聲漸起,孔丘之名傳到魯王耳裏,魯王召見了孔丘。相談之後魯王並不認為孔丘具有超人一等的學識,隨意封了個閑職小官作罷。
初入仕途的孔丘並不甘心,決定開辦私學廣收士族門徒,魯王依舊不為所動,孔丘
為此煩心不已。
其時周王失勢名義仍為天下共主,諸侯王逢事依舊會上奏周王,與諸侯王接洽的是禦史大夫李乾,李乾德才兼備稱得上是位高權重。
李乾有一子名為李耳,李耳才學過人,李乾舉薦李耳於周王,周王很是欣賞李耳的才識,時常讓李耳隨李乾一道接待諸侯王。
李耳多次化解諸侯王對周王的刁難,引得諸侯王對其青睞有加三番五次邀請李耳為自己效力。李耳並非熱衷權勢,更加專注於學問,對諸侯王們的盛情相邀,李耳一一婉拒。
孔丘聽聞諸侯王邀請李耳效力遭拒,便前去拜見魯王,願意為魯王去遊說李耳。
魯王雖說不太看好孔丘,隻聽孔丘願意去說服李耳,自然是滿心歡喜的應允。
孔丘到了東周國以研討學識之名拜訪李耳,李耳不疑有他接待了孔丘。
李耳的學問見識使得孔丘驚若神人,更如雲中觀龍難見全貌。
在李耳的指點之下,孔丘才意識到自己的學識和政事觀點上的不足之處。
李耳短短幾天的教授孔丘獲益匪淺,感覺時機成熟孔丘便開口辭行。
李耳前去送行,怎料孔丘執弟子禮向李耳拜別。李耳為人不爭,明白孔丘的意圖李耳也並未生氣,更是以上善若水之道點撥孔丘。
孔丘以李耳弟子的身份迴到魯國,名聲大噪,一時間前來叩門拜師之人絡繹不絕,魯王也對其另眼相看,孔丘仕途步步高升。
孔丘開辦私學更是受到士族之人追捧,能拜師之人無一不是士族,所謂孔丘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所謂賢者便是世襲王族公卿之後。若非顧及常言的仁德之道孔丘斷然不會收平民子弟為學生。
孔丘帶領弟子重修古籍,作為傳道授業之典範,孔丘將李耳所授歸於自己,方才有了“儒道”!
儒家開山大典熱鬧非凡,孔丘的弟子邀約自己的親友為孔丘捧場,舉目而望滿眼皆士族,自成一家孔丘地位與諸侯王相差無幾。
眾多有心之人見孔丘如此,紛紛效仿方才有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
諸子百家因何而興?無外乎因為權利和財富!平民不可為官,士族子弟便成了百家哄搶的對象。
麵對官府和百家的雙重欺壓,九州之內百姓過得苦不堪言,不僅有繁重的勞役、徭役還得隨時被貴族征調兵役,百家也會巧取豪奪。
百家之初,門人為步入官門爭相拜入貴族門下,奈何大多寒門之後投效無門,心有不甘的寒門子弟借同門之誼轉而行商,有了同門的扶持這些人賺得了大量錢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見行商有利可圖,士族百家紛紛安排人手行商,士族百家之人相互勾結。天下商賈一半出自百家,一半出自士族豪強,至於平民在百家跟官家的打壓下除了投靠便隻得棄商。
隨著行商的人愈發增多,百家首領漸漸發現每逢戰亂之時,貨物出手的速度更快,尤其是自塞外的牛羊、戰馬更是有錢難買。
胡人殘暴長久以來邊關之地早有詔令:無通關手令禁止出關。邊關守將雖以兵家自居卻也算不得百家之人,商隊隻能在同門郡守的暗中操縱下出關一二。
箕子朝鮮、高句麗不止與中原素有往來,與胡人部落也來往密切。有中原權貴相助,前往箕子朝鮮、高句麗的商隊絡繹不絕。
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百家不斷的搬弄是非坑害正直的官吏,掇串諸侯國權貴挑動戰爭,九州之境戰爭不休,民不聊生。無論是齊國蒙驁還是趙國趙牧都是因為百家挑撥方才獲罪。
坊間傳言長平之戰趙國戰敗乃是秦國諜人離間所致,趙牧自是不信。
趙括從未上過戰場,秦國對趙括的能力知之甚少,若是趙括如趙奢一般天生將才,秦國豈不是自找死路。唯有諸子百家才能動搖趙王,若勝百家人舉薦有功,若敗了則是趙括無能還能順手送秦王大禮。
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不同,曆代秦王並不待見百家,有利則用無利則棄,從來不會得到重用,即便如居功至偉的法家衛秧也沒逃過車裂處死。
百家門人入仕者借同門之誼,以至於官場形成一個個不同的派係,同派之間官官相護打壓異己,朝堂混亂一片,各家都損失不少。
為了穩固利益,減少門人損傷儒、法、縱橫首領組織了第一次百家集會,百家齊聚一堂。
諸家約定由縱橫家挑起戰亂,法家協助儒家安排門人把控朝政,至於名家墨家則負責商隊交易之事,陰陽家道家則去誘導諸侯王出兵。
道家之主駁斥諸人:“各位也算是九州名士,享盡人間富貴,隻為一己之私而置天下萬民於水火,道家不敢苟同,就不留在此地掃諸位雅興。”
儒家之首勸道:“道首,且留步。儒道同出一家,不知可聽在下一二?”
道首冷冷一笑:“儒道一家此言怕不是有失偏頗,儒道並非一家!而是儒家出自道家。”
“道首,還請慎言。雖說儒道之間淵源頗深,如今儒家已是自成一體。”
“慎言?你儒家文獻也不過強取李耳始祖行德之言!若不是孔丘三番五次上門求教,始祖何故西出函穀關。”
“道首,過了!”
“儒家不過沽名釣譽之徒,一切所為自身權勢,仁政也不過替士族愚弄百姓而已。道家以周室為尊,周室即沒當以生民為道。捐軀赴國難,不染同族血!天下百家出道門!不知諸位又有幾人還記得始祖之令?與天爭,與地鬥,斬妖魔,為萬民定乾坤!若是外族來犯,我道家自當全力抵擋,即便滅門又何妨。若是九州之內自相殘殺,我道門願隱世不出!”道首言畢不等眾人反應拂袖離去。
道手的話卻令在場之人唿吸一滯,有儒首一般麵容猙獰,也有農首墨家矩子的慚愧。
道首拂袖而去,墨家相裏子也起身拱手:“諸位,我相裏氏一心專研術道,無心其他也不奉陪了。”
相裏子離開,鄧陵氏卻笑了,鄧陵一脈招納的大多都是坊間遊手好閑的青壯,這些人喜好爭強鬥勇,自稱遊俠兒。
麵對鄧陵氏的主動示好,儒首雖看不上鄧陵氏,不過各家商隊的護衛向來也是交由鄧陵氏。眼下場中之人離去不少,就連儒家也走了好幾個,儒首也隻得麵帶假笑應付幾句。
一場集會,百家四分五裂,各自以正統自居,九州愈加混亂。
波瀾壯闊的太湖湖畔,一道道叱吒聲傳來,身如遊龍的少年一杆長槍舞得虎虎生風,大開大合的磅礴氣勢,卷起滿地沙塵,隨著最後力破千軍的一槍砸下,平靜的湖麵水花炸起,受驚的大魚紛紛躍出水麵,場麵頗為壯觀,引得湖上打漁人紛紛側目,叫好聲不斷。
趙牧劃著漁船載著卜香蓮阿房迴到了湖邊,蒙恬上前接過魚簍幾人一道迴到山腳的茅草屋。
一番洗漱,眾人圍坐在火爐邊。趙牧給幾個少年倒了一碗水,開口向蒙恬問道:“蒙小子,蒙氏效忠齊國數百年,蒙驁可曾對你提起過蒙氏一族緣何離齊入秦?”
“迴趙老,家祖從未提及此事,雲夢澤遇到舅舅,舅舅也是含糊其辭,小子實在不知。趙老若是知曉還請告知小子。”
“蒙驁入秦之事,老朽多番打探倒是知道一些,至於真假我也不知。蒙驁曾對我說過:齊王親謀士而疏臣下,親諸子百家而疏士族。昔日樂毅攻齊,若不是百家門人為其內應,齊國也不會一敗塗地。蒙家先輩也正是因為儒家門人坑害才被樂毅所斬。蒙家一直向齊王提議與秦國聯盟攻打燕國,齊王不曾應允。後來樂毅收買的儒家門人在齊王麵前讒言,蒙氏被齊王下罪,隻有蒙驁逃出生天。”
蒙恬緊了緊拳頭:“趙老,我蒙氏一族其他人呢?”
趙牧一言不發,低頭喝了一口水。蒙家族人不言而喻。
良久趙牧放下竹筒感歎一聲:“天下苦諸子百家久矣!奈何天下士族皆是百家門人!
農人歸農家,工匠歸墨家,三教九流歸名家,文士歸儒道,謀士屬縱橫,軍伍從兵家,朝堂文官多法家,術士歸於陰陽家。亂世者百家也!百家之禍始於孔丘!”
孔丘其人士族之後,不過因年少清貧,以至親離遠疏。
嚐盡人情冷暖的孔丘立誌出仕,奈何沒有一身強健的體魄,孔丘無以抉擇隻能專注學問。
孔丘關注天下大事,常在士族相聚之時有意將自己的想法道與眾人聽,引得眾人紛紛叫好,孔丘因此也博得了一些名聲。
隨著孔丘名聲漸起,孔丘之名傳到魯王耳裏,魯王召見了孔丘。相談之後魯王並不認為孔丘具有超人一等的學識,隨意封了個閑職小官作罷。
初入仕途的孔丘並不甘心,決定開辦私學廣收士族門徒,魯王依舊不為所動,孔丘
為此煩心不已。
其時周王失勢名義仍為天下共主,諸侯王逢事依舊會上奏周王,與諸侯王接洽的是禦史大夫李乾,李乾德才兼備稱得上是位高權重。
李乾有一子名為李耳,李耳才學過人,李乾舉薦李耳於周王,周王很是欣賞李耳的才識,時常讓李耳隨李乾一道接待諸侯王。
李耳多次化解諸侯王對周王的刁難,引得諸侯王對其青睞有加三番五次邀請李耳為自己效力。李耳並非熱衷權勢,更加專注於學問,對諸侯王們的盛情相邀,李耳一一婉拒。
孔丘聽聞諸侯王邀請李耳效力遭拒,便前去拜見魯王,願意為魯王去遊說李耳。
魯王雖說不太看好孔丘,隻聽孔丘願意去說服李耳,自然是滿心歡喜的應允。
孔丘到了東周國以研討學識之名拜訪李耳,李耳不疑有他接待了孔丘。
李耳的學問見識使得孔丘驚若神人,更如雲中觀龍難見全貌。
在李耳的指點之下,孔丘才意識到自己的學識和政事觀點上的不足之處。
李耳短短幾天的教授孔丘獲益匪淺,感覺時機成熟孔丘便開口辭行。
李耳前去送行,怎料孔丘執弟子禮向李耳拜別。李耳為人不爭,明白孔丘的意圖李耳也並未生氣,更是以上善若水之道點撥孔丘。
孔丘以李耳弟子的身份迴到魯國,名聲大噪,一時間前來叩門拜師之人絡繹不絕,魯王也對其另眼相看,孔丘仕途步步高升。
孔丘開辦私學更是受到士族之人追捧,能拜師之人無一不是士族,所謂孔丘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所謂賢者便是世襲王族公卿之後。若非顧及常言的仁德之道孔丘斷然不會收平民子弟為學生。
孔丘帶領弟子重修古籍,作為傳道授業之典範,孔丘將李耳所授歸於自己,方才有了“儒道”!
儒家開山大典熱鬧非凡,孔丘的弟子邀約自己的親友為孔丘捧場,舉目而望滿眼皆士族,自成一家孔丘地位與諸侯王相差無幾。
眾多有心之人見孔丘如此,紛紛效仿方才有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
諸子百家因何而興?無外乎因為權利和財富!平民不可為官,士族子弟便成了百家哄搶的對象。
麵對官府和百家的雙重欺壓,九州之內百姓過得苦不堪言,不僅有繁重的勞役、徭役還得隨時被貴族征調兵役,百家也會巧取豪奪。
百家之初,門人為步入官門爭相拜入貴族門下,奈何大多寒門之後投效無門,心有不甘的寒門子弟借同門之誼轉而行商,有了同門的扶持這些人賺得了大量錢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見行商有利可圖,士族百家紛紛安排人手行商,士族百家之人相互勾結。天下商賈一半出自百家,一半出自士族豪強,至於平民在百家跟官家的打壓下除了投靠便隻得棄商。
隨著行商的人愈發增多,百家首領漸漸發現每逢戰亂之時,貨物出手的速度更快,尤其是自塞外的牛羊、戰馬更是有錢難買。
胡人殘暴長久以來邊關之地早有詔令:無通關手令禁止出關。邊關守將雖以兵家自居卻也算不得百家之人,商隊隻能在同門郡守的暗中操縱下出關一二。
箕子朝鮮、高句麗不止與中原素有往來,與胡人部落也來往密切。有中原權貴相助,前往箕子朝鮮、高句麗的商隊絡繹不絕。
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百家不斷的搬弄是非坑害正直的官吏,掇串諸侯國權貴挑動戰爭,九州之境戰爭不休,民不聊生。無論是齊國蒙驁還是趙國趙牧都是因為百家挑撥方才獲罪。
坊間傳言長平之戰趙國戰敗乃是秦國諜人離間所致,趙牧自是不信。
趙括從未上過戰場,秦國對趙括的能力知之甚少,若是趙括如趙奢一般天生將才,秦國豈不是自找死路。唯有諸子百家才能動搖趙王,若勝百家人舉薦有功,若敗了則是趙括無能還能順手送秦王大禮。
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不同,曆代秦王並不待見百家,有利則用無利則棄,從來不會得到重用,即便如居功至偉的法家衛秧也沒逃過車裂處死。
百家門人入仕者借同門之誼,以至於官場形成一個個不同的派係,同派之間官官相護打壓異己,朝堂混亂一片,各家都損失不少。
為了穩固利益,減少門人損傷儒、法、縱橫首領組織了第一次百家集會,百家齊聚一堂。
諸家約定由縱橫家挑起戰亂,法家協助儒家安排門人把控朝政,至於名家墨家則負責商隊交易之事,陰陽家道家則去誘導諸侯王出兵。
道家之主駁斥諸人:“各位也算是九州名士,享盡人間富貴,隻為一己之私而置天下萬民於水火,道家不敢苟同,就不留在此地掃諸位雅興。”
儒家之首勸道:“道首,且留步。儒道同出一家,不知可聽在下一二?”
道首冷冷一笑:“儒道一家此言怕不是有失偏頗,儒道並非一家!而是儒家出自道家。”
“道首,還請慎言。雖說儒道之間淵源頗深,如今儒家已是自成一體。”
“慎言?你儒家文獻也不過強取李耳始祖行德之言!若不是孔丘三番五次上門求教,始祖何故西出函穀關。”
“道首,過了!”
“儒家不過沽名釣譽之徒,一切所為自身權勢,仁政也不過替士族愚弄百姓而已。道家以周室為尊,周室即沒當以生民為道。捐軀赴國難,不染同族血!天下百家出道門!不知諸位又有幾人還記得始祖之令?與天爭,與地鬥,斬妖魔,為萬民定乾坤!若是外族來犯,我道家自當全力抵擋,即便滅門又何妨。若是九州之內自相殘殺,我道門願隱世不出!”道首言畢不等眾人反應拂袖離去。
道手的話卻令在場之人唿吸一滯,有儒首一般麵容猙獰,也有農首墨家矩子的慚愧。
道首拂袖而去,墨家相裏子也起身拱手:“諸位,我相裏氏一心專研術道,無心其他也不奉陪了。”
相裏子離開,鄧陵氏卻笑了,鄧陵一脈招納的大多都是坊間遊手好閑的青壯,這些人喜好爭強鬥勇,自稱遊俠兒。
麵對鄧陵氏的主動示好,儒首雖看不上鄧陵氏,不過各家商隊的護衛向來也是交由鄧陵氏。眼下場中之人離去不少,就連儒家也走了好幾個,儒首也隻得麵帶假笑應付幾句。
一場集會,百家四分五裂,各自以正統自居,九州愈加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