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趙牧的話,蒙恬早已打消了心中疑慮,蒙家的一位家將,名為馬服興,在蒙恬離開秦國之時已是蒙武身邊副將。
蒙恬曾聽蒙驁跟蒙誠閑聊時提起過,馬服興原名趙興,是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孫、蒙驁好友趙牧之子,趙牧聽從父命在蒙驁帳下效力。
趙興與蒙武年紀相仿,兩人常常形影不離,故而蒙恬對趙興雖算不上了如指掌也算知根知底,趙牧與馬服興所言一般無二,趙牧的身份當然做不了假。
蒙恬安撫著激動的趙牧,兩人關係也拉近了不少,待到趙牧平複心情才將後麵發生的事娓娓道來。
趙奢病故,趙國再無攻城良將秦王見機便派白起領兵攻打趙國以救迴質子異人。
交戰之初,廉頗守而不攻,白起一時間也奈何不得,就在秦國打算退兵之時,趙王受人挑撥命趙括替代老將廉頗,長平一戰,趙國被坑殺四十萬人,盛怒的趙王下罪趙氏一族,族中之人一些被押送到邊境修築長城,另外的都被流放到東瀛、箕子朝鮮。
對於流放的罪人來說,寧願被流放到箕子朝鮮也不願意被流放到東瀛跟邊境長城。箕子朝鮮是乃是紂王之弟箕子見大商將亡於周,便帶領大商裔民北上建立的諸侯國,大周興起也不曾攻伐,分封天下諸侯之時,箕子朝鮮也在大周分封詔書之中。箕子朝鮮地處渤海之北,上接匈奴、東胡,下銜燕趙,東邊是自夏商以來的罪民流放之地—高句麗,高句麗多為罪人之後,周武王直接下詔將高句麗做為箕子子孫的分封地。
大周之初箕子朝鮮因為兵弱國衰一到秋冬季節就會招到胡人部落劫掠,一番攻伐之後胡人才發現箕子朝鮮與他們一般無二,皆是貧瘠之地,無物可劫。加之箕子朝鮮終究是大周分封諸侯國受周王庇佑,劫掠箕子朝鮮事小一旦撤退不及便會被前來馳援的燕趙聯軍圍殲便是得不償失。
數次慘痛教訓,胡人部落首領打消了繼續出兵箕子朝鮮的念頭,直接讓各部落出兵劫掠富庶的燕趙邊境。燕趙強盛,即便胡人騷擾邊境也不會向諸國求援,更何況燕趙忙於中原爭霸,邊境之地根本就無暇分兵,如此一來胡人部落每每出兵都是收獲頗豐。
胡人擅騎,各部落單獨為戰,零星分散難以掌握蹤跡。胡人野蠻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年輕女人還能逃得一命,而男性無論老少隨手就是一刀。胡人將糧食全部女人帶走,帶不走的付之一炬,然後逃迴部落。
聞訊而來的燕趙大軍匆匆趕到時,早已不見胡人身影,入目隻剩一片滿目狼藉的廢墟,滿地的屍體,偶爾屍堆還會有些活口,燕趙大軍能做的是救治傷患掩埋屍體。
前方中原戰爭不斷,後方胡人作亂擾民生,燕趙不似秦國,秦國有天險函穀關固守中原,大部分兵力都安置在匈奴邊境。秦國也並非隻為抵禦匈奴,而是將匈奴看作自己的牧馬場,更是練兵場。
遠近兼顧對於燕趙兩國來說力有不逮,貧瘠苦寒胡人牧場怎可與富庶肥沃的中原大地相比,隻得投入大量勞役在邊境關隘修築城牆,積年累月城牆越修越長,諸多城池漸漸連在一起,民間稱其為“長城”。
箕子朝鮮和高句麗常年天寒地凍並非富庶之地,也非人傑地靈之所在,諸侯國中原爭霸數百年,箕子朝鮮從未出現過有治國統兵的能人謀士,箕子的子孫也隻能像列強示好,自願做了列強流放之地,被流放的人之中但凡有些出身便會得到朝鮮王的重用。
中原諸侯國對匈奴東胡的戰馬垂涎三尺,匈奴東胡貧瘠少糧,精明的諸子百家便組織商隊從中牟利,或者用大量的草原戰馬換取功勞爵位。胡人部落也樂意調動樂意物資送往箕子朝鮮與百家商隊交換糧食、布匹。
呂不韋本來一介流民,年輕時有幸被名家看重負責替名家打理與外族以物易物的商隊。呂不韋野心很大,在箕子朝鮮有了些名聲的呂不韋不甘心寄人籬下。
呂不韋背靠名家的同時又向陰陽家示好,得到陰陽家支持的呂不韋,開始組建自己的商隊,有了名家跟陰陽家門人的暗中扶持,呂不韋每到一座城池都會賺得大量錢財,很快呂不韋就獲得了富甲一方的錢財。
有了名家、陰陽家的推波助瀾一時間呂不韋名聲大噪,“呂公”之名響徹函穀關東方之地,在箕子朝鮮和高句麗呂更是名聲斐然,成為與胡人貿易的最大商人。
與外族交換物資換取的大量利益,讓諸子百家嚐到了甜頭,箕子朝鮮成了百家大本營,遊離六國的百家門人匯聚,直接讓箕子朝鮮成了法外之地,百家便是法!
至於罪大惡極之人流放的東瀛,則位於東海之中,大商之時齊魯一帶的漁人部落在海上捕魚之時,遇到蛟龍興風作浪,漁船被被流動的海水帶到一座無人島上。
在海上漂了太久,顆粒未進的漁民們早已是饑腸轆轆,漁人首領命眾人將船隻安置妥當,才帶著眾人在島上尋找食物和村落。
一開始眾人以為仍然處於大商境內,連著幾個月都不曾尋得村落,甚至連猛獸的蹤跡也不曾見過。
漁人首領每隔幾年就會去諸侯國國都朝貢,他能感覺這座島比他們的諸侯國還大,大商地界十裏之內必有村落,此地荒無人煙絕非大商,環境倒也與大商一般無二。
隔海相望能看見一座無峰高山,山頂平坦得猶如神跡,就像竹筍破土正待成林,被人用刀從中削斷,沒留下丁點兒凹凸。山下草木成蔭,山頂皚皚白雪,入夜時分遠遠看去正如傳說中的陰陽兩界山,半黑半白、半陰半陽。
一行人一邊在島上開墾荒地,一邊打造船尋求迴歸中原的辦法。
危險來臨前總是風平浪靜,這片荒地沒有權貴士族沒有手持長戈的甲胄兵,別樣心思在身富力強的心裏生根,原本的宗族部落分崩離析,時不時還會發生爭鬥。
老首領認為自己的威信不可悖逆,眼見族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出麵阻止不成反而身死。
老首領的死更加刺激了這群人兇性,鮮血終會引來惡狼,欲望終會泯滅人性。越來越多的傷亡出現,就在島上沒幾個人完好無損的時候,終於出現了勝者。
勝者自詡功比三皇五帝,以伏羲之後自居,拜伏羲為祖沿用伏羲稱號天皇。島上還活著的漁民,傷殘居多,天皇又豈能沒有子民?
要想增加人丁,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迴到中土部落帶族人出海。
茫茫大海方向不識、風雨不測,這迴程就是九死一生。天皇並非忠孝仁善之人,斷然不會讓自己陷入危難之中。
便向殘廢的漁民許以重利,所有人隻知道他們是向東飄過來的,迴程自然向西。幾個殘廢的漁民被分開扔上漁船,幸運的有兩個漁民一路順風順水的迴到大商,巧合的還在自己部落附近。
兩個漁民在一迴到部落就四處宣傳發現了傳說中的三仙島,堪比諸侯國大小的無人島嶼,消息很快傳遍四周部落,一番商談之下幾個部落共同打造大型船隻前往海島。
在領路漁民的帶領下,幾艘大船順利抵達了海島,剛上岸的眾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便遭到埋伏。大量的石箭從遠處射來,眾人躲避不及傷到一片,就連領路的漁民也沒能逃過,好在石質箭矢並不鋒利,除了少數幾個被射瞎了眼,其他人都隻是輕傷。
早有防備的部落首領們拿著護具,朝天皇襲殺過去,眾人戰成一團。
各部落本來就有矛盾,打著打著戰局就更混亂了,傷亡多了部落頭領們也隻得恨恨咬牙,帶領部落各自各自退走。
各部落分散之後,部落首領便帶領族人占領土地繁衍生息。
部落多了難免會因為爭搶土地發生爭鬥,由於各部落實力相差不大,數百年來島上的人口也未曾增多,好在找到安全來返九州大地的航路。
未能收服其他部族一直是曆代天皇部落首領的心病,天皇心有不甘,一直以仙島瀛洲的名頭前往九州拜見商王。
殊不知商王身邊有著真正的瀛洲方士,對這些天皇使者的底細一清二楚,根本就不假以顏色。
使者無奈迴島上報天皇,天皇隻好偷偷的前往朝歌拜見商王。
商王看著跪在宮殿裏的天皇,並不在意的說道,倒是王宮裏的下臣開口了:“汝等漁人祖輩,擅離大商膽敢以先祖伏羲的封號天皇自居理當處死,以仙島使者之名誆騙大王更是罪大惡極!”
跪拜在地的天皇聞言瑟瑟發抖:“大王,此乃先祖所為與小人無關。小民此番迴九州拜見大王正是為了帶領部落之人重歸於大王麾下,小民願世代為大王開疆擴土。”
商王一邊跟身旁妃子調笑頭也不迴的說道:“天下富饒之地莫過於九州之地!區區海島,彈丸之地!
孤賜你名為奴,至於海島在瀛洲之東就叫東瀛。東瀛由你打理,每年來朝歌朝貢即可。”
天皇心中歡喜,雖然被賜封為奴,不過有了商王庇佑其他部族如何能與自己抗衡,海路漫漫,整個海島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天皇又向商王提出自己部族人丁稀少,想讓商王賞賜自己一些奴隸,商王不置可否,隻言人丁之事自有大夫處理讓人將天皇驅逐出王宮。
商王冷笑一聲:“這些漁人倒是好算計,野心也不小!國師你且讓諸侯國將那些罪大惡極的流犯全都帶來朝歌,將他們流放到東瀛去!”
“流放到東瀛?”方士裝扮的男子一愣。
“嗯!百年來青州、揚州很多部落突然消失,想來是被天皇拉到東瀛去了,這天皇不是善於之輩,東瀛應該紛亂不已。將這些罪人發配到東瀛。死了是天意,活著就讓他們去禍害東瀛這些無良之人。”
自此東瀛就成了罪大惡極之人的發配之地,罪人到達東瀛的越來越多,部族也就多了,血腥的戰亂時代,與戰國無異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蒙恬曾聽蒙驁跟蒙誠閑聊時提起過,馬服興原名趙興,是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孫、蒙驁好友趙牧之子,趙牧聽從父命在蒙驁帳下效力。
趙興與蒙武年紀相仿,兩人常常形影不離,故而蒙恬對趙興雖算不上了如指掌也算知根知底,趙牧與馬服興所言一般無二,趙牧的身份當然做不了假。
蒙恬安撫著激動的趙牧,兩人關係也拉近了不少,待到趙牧平複心情才將後麵發生的事娓娓道來。
趙奢病故,趙國再無攻城良將秦王見機便派白起領兵攻打趙國以救迴質子異人。
交戰之初,廉頗守而不攻,白起一時間也奈何不得,就在秦國打算退兵之時,趙王受人挑撥命趙括替代老將廉頗,長平一戰,趙國被坑殺四十萬人,盛怒的趙王下罪趙氏一族,族中之人一些被押送到邊境修築長城,另外的都被流放到東瀛、箕子朝鮮。
對於流放的罪人來說,寧願被流放到箕子朝鮮也不願意被流放到東瀛跟邊境長城。箕子朝鮮是乃是紂王之弟箕子見大商將亡於周,便帶領大商裔民北上建立的諸侯國,大周興起也不曾攻伐,分封天下諸侯之時,箕子朝鮮也在大周分封詔書之中。箕子朝鮮地處渤海之北,上接匈奴、東胡,下銜燕趙,東邊是自夏商以來的罪民流放之地—高句麗,高句麗多為罪人之後,周武王直接下詔將高句麗做為箕子子孫的分封地。
大周之初箕子朝鮮因為兵弱國衰一到秋冬季節就會招到胡人部落劫掠,一番攻伐之後胡人才發現箕子朝鮮與他們一般無二,皆是貧瘠之地,無物可劫。加之箕子朝鮮終究是大周分封諸侯國受周王庇佑,劫掠箕子朝鮮事小一旦撤退不及便會被前來馳援的燕趙聯軍圍殲便是得不償失。
數次慘痛教訓,胡人部落首領打消了繼續出兵箕子朝鮮的念頭,直接讓各部落出兵劫掠富庶的燕趙邊境。燕趙強盛,即便胡人騷擾邊境也不會向諸國求援,更何況燕趙忙於中原爭霸,邊境之地根本就無暇分兵,如此一來胡人部落每每出兵都是收獲頗豐。
胡人擅騎,各部落單獨為戰,零星分散難以掌握蹤跡。胡人野蠻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年輕女人還能逃得一命,而男性無論老少隨手就是一刀。胡人將糧食全部女人帶走,帶不走的付之一炬,然後逃迴部落。
聞訊而來的燕趙大軍匆匆趕到時,早已不見胡人身影,入目隻剩一片滿目狼藉的廢墟,滿地的屍體,偶爾屍堆還會有些活口,燕趙大軍能做的是救治傷患掩埋屍體。
前方中原戰爭不斷,後方胡人作亂擾民生,燕趙不似秦國,秦國有天險函穀關固守中原,大部分兵力都安置在匈奴邊境。秦國也並非隻為抵禦匈奴,而是將匈奴看作自己的牧馬場,更是練兵場。
遠近兼顧對於燕趙兩國來說力有不逮,貧瘠苦寒胡人牧場怎可與富庶肥沃的中原大地相比,隻得投入大量勞役在邊境關隘修築城牆,積年累月城牆越修越長,諸多城池漸漸連在一起,民間稱其為“長城”。
箕子朝鮮和高句麗常年天寒地凍並非富庶之地,也非人傑地靈之所在,諸侯國中原爭霸數百年,箕子朝鮮從未出現過有治國統兵的能人謀士,箕子的子孫也隻能像列強示好,自願做了列強流放之地,被流放的人之中但凡有些出身便會得到朝鮮王的重用。
中原諸侯國對匈奴東胡的戰馬垂涎三尺,匈奴東胡貧瘠少糧,精明的諸子百家便組織商隊從中牟利,或者用大量的草原戰馬換取功勞爵位。胡人部落也樂意調動樂意物資送往箕子朝鮮與百家商隊交換糧食、布匹。
呂不韋本來一介流民,年輕時有幸被名家看重負責替名家打理與外族以物易物的商隊。呂不韋野心很大,在箕子朝鮮有了些名聲的呂不韋不甘心寄人籬下。
呂不韋背靠名家的同時又向陰陽家示好,得到陰陽家支持的呂不韋,開始組建自己的商隊,有了名家跟陰陽家門人的暗中扶持,呂不韋每到一座城池都會賺得大量錢財,很快呂不韋就獲得了富甲一方的錢財。
有了名家、陰陽家的推波助瀾一時間呂不韋名聲大噪,“呂公”之名響徹函穀關東方之地,在箕子朝鮮和高句麗呂更是名聲斐然,成為與胡人貿易的最大商人。
與外族交換物資換取的大量利益,讓諸子百家嚐到了甜頭,箕子朝鮮成了百家大本營,遊離六國的百家門人匯聚,直接讓箕子朝鮮成了法外之地,百家便是法!
至於罪大惡極之人流放的東瀛,則位於東海之中,大商之時齊魯一帶的漁人部落在海上捕魚之時,遇到蛟龍興風作浪,漁船被被流動的海水帶到一座無人島上。
在海上漂了太久,顆粒未進的漁民們早已是饑腸轆轆,漁人首領命眾人將船隻安置妥當,才帶著眾人在島上尋找食物和村落。
一開始眾人以為仍然處於大商境內,連著幾個月都不曾尋得村落,甚至連猛獸的蹤跡也不曾見過。
漁人首領每隔幾年就會去諸侯國國都朝貢,他能感覺這座島比他們的諸侯國還大,大商地界十裏之內必有村落,此地荒無人煙絕非大商,環境倒也與大商一般無二。
隔海相望能看見一座無峰高山,山頂平坦得猶如神跡,就像竹筍破土正待成林,被人用刀從中削斷,沒留下丁點兒凹凸。山下草木成蔭,山頂皚皚白雪,入夜時分遠遠看去正如傳說中的陰陽兩界山,半黑半白、半陰半陽。
一行人一邊在島上開墾荒地,一邊打造船尋求迴歸中原的辦法。
危險來臨前總是風平浪靜,這片荒地沒有權貴士族沒有手持長戈的甲胄兵,別樣心思在身富力強的心裏生根,原本的宗族部落分崩離析,時不時還會發生爭鬥。
老首領認為自己的威信不可悖逆,眼見族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出麵阻止不成反而身死。
老首領的死更加刺激了這群人兇性,鮮血終會引來惡狼,欲望終會泯滅人性。越來越多的傷亡出現,就在島上沒幾個人完好無損的時候,終於出現了勝者。
勝者自詡功比三皇五帝,以伏羲之後自居,拜伏羲為祖沿用伏羲稱號天皇。島上還活著的漁民,傷殘居多,天皇又豈能沒有子民?
要想增加人丁,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迴到中土部落帶族人出海。
茫茫大海方向不識、風雨不測,這迴程就是九死一生。天皇並非忠孝仁善之人,斷然不會讓自己陷入危難之中。
便向殘廢的漁民許以重利,所有人隻知道他們是向東飄過來的,迴程自然向西。幾個殘廢的漁民被分開扔上漁船,幸運的有兩個漁民一路順風順水的迴到大商,巧合的還在自己部落附近。
兩個漁民在一迴到部落就四處宣傳發現了傳說中的三仙島,堪比諸侯國大小的無人島嶼,消息很快傳遍四周部落,一番商談之下幾個部落共同打造大型船隻前往海島。
在領路漁民的帶領下,幾艘大船順利抵達了海島,剛上岸的眾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便遭到埋伏。大量的石箭從遠處射來,眾人躲避不及傷到一片,就連領路的漁民也沒能逃過,好在石質箭矢並不鋒利,除了少數幾個被射瞎了眼,其他人都隻是輕傷。
早有防備的部落首領們拿著護具,朝天皇襲殺過去,眾人戰成一團。
各部落本來就有矛盾,打著打著戰局就更混亂了,傷亡多了部落頭領們也隻得恨恨咬牙,帶領部落各自各自退走。
各部落分散之後,部落首領便帶領族人占領土地繁衍生息。
部落多了難免會因為爭搶土地發生爭鬥,由於各部落實力相差不大,數百年來島上的人口也未曾增多,好在找到安全來返九州大地的航路。
未能收服其他部族一直是曆代天皇部落首領的心病,天皇心有不甘,一直以仙島瀛洲的名頭前往九州拜見商王。
殊不知商王身邊有著真正的瀛洲方士,對這些天皇使者的底細一清二楚,根本就不假以顏色。
使者無奈迴島上報天皇,天皇隻好偷偷的前往朝歌拜見商王。
商王看著跪在宮殿裏的天皇,並不在意的說道,倒是王宮裏的下臣開口了:“汝等漁人祖輩,擅離大商膽敢以先祖伏羲的封號天皇自居理當處死,以仙島使者之名誆騙大王更是罪大惡極!”
跪拜在地的天皇聞言瑟瑟發抖:“大王,此乃先祖所為與小人無關。小民此番迴九州拜見大王正是為了帶領部落之人重歸於大王麾下,小民願世代為大王開疆擴土。”
商王一邊跟身旁妃子調笑頭也不迴的說道:“天下富饒之地莫過於九州之地!區區海島,彈丸之地!
孤賜你名為奴,至於海島在瀛洲之東就叫東瀛。東瀛由你打理,每年來朝歌朝貢即可。”
天皇心中歡喜,雖然被賜封為奴,不過有了商王庇佑其他部族如何能與自己抗衡,海路漫漫,整個海島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天皇又向商王提出自己部族人丁稀少,想讓商王賞賜自己一些奴隸,商王不置可否,隻言人丁之事自有大夫處理讓人將天皇驅逐出王宮。
商王冷笑一聲:“這些漁人倒是好算計,野心也不小!國師你且讓諸侯國將那些罪大惡極的流犯全都帶來朝歌,將他們流放到東瀛去!”
“流放到東瀛?”方士裝扮的男子一愣。
“嗯!百年來青州、揚州很多部落突然消失,想來是被天皇拉到東瀛去了,這天皇不是善於之輩,東瀛應該紛亂不已。將這些罪人發配到東瀛。死了是天意,活著就讓他們去禍害東瀛這些無良之人。”
自此東瀛就成了罪大惡極之人的發配之地,罪人到達東瀛的越來越多,部族也就多了,血腥的戰亂時代,與戰國無異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