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播種,張賀並不怎麽看重,他認為胡亂灑種與鏤車相差無幾,他看重的是鏵犁,不說一天耕地四畝,就是耕地與以前無變化,那也是翻倍啊,畢竟少用了一頭牛。
其實對於陳越來說,播種還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搶時令,因為他不僅是要在短時間內播種完成就不管了,而是還要給地澆灌,否則種子不能快速發芽,二是鏤車播種能讓種苗的根紮深一點,不會像現在灑種後長出的莊稼,來一個不大不小的風一吹,就會倒一大片,肯定影響收成。
對於兩百多斤的鐵,在張賀眼中根本不是事,況且在牛鼻穿孔他獲得的獎勵相當豐厚。
牛鼻穿孔之術,他交給胞弟張安世後,張安世在兩天前牽著一頭牛到了未央宮,雖然沒有牽到大殿,還是驚掉了一群人的下巴。
因為一群大臣看見張安世一人牽著的是一頭壯牛,而且那牛非常聽話地跟著張安世。就連牛在喝水的時候,張安世也強拉著牛走開,不讓它喝,而牛隻是像征性地與張安世拉扯了一下,就隻能一步三迴頭地看著水,乖乖地聽從張安世的牽引。
一度有內侍認為張安世用術法控製耕牛,趕快迴寢宮稟報了漢昭帝劉弗陵,當然昭帝是劉弗陵死後的諡號,他現在隻是一個普通的皇帝。
張安世的一番操作,不僅引來了大臣的關注,還引來了霍光與皇帝的關注。
在張安世的講解下,眾不知道了這不是術法,隻是一個方法。當然,張安世沒有提陳越與劉病已,隻是說這是他哥哥張賀發現的。
眾人也知道不是張賀發現的,肯定是他家的仆人發現的,仆人在一群上位者的眼中根本不算人,這就理所當然是張賀發現的。
在多位大臣牽了一圈後,劉弗陵也手癢了,在眾多護位下,他也膽顫心驚地牽了一圈。隨後,高興地賞了張安世絹布各五十匹、金一萬。當然,這金不是黃金,而是銅錢幣。
同樣也賞了,張賀絹布各百匹、金十萬,還有良田十頃,耕牛十頭。並下令在先在上林苑試行推廣,然後再向全國推行。
穿孔之術非常簡單,看一眼後就能學會。隨後,家中有良田不在上林苑的大臣紛紛請假,不過好在霍光還能震懾的住,因為眾意難違,又不能全部一起休假,隻得分批次休假。
相對於陳越獲得的一棟房、半頃地和三頭牛,張賀得到的何止十倍,不僅有賞賜,還有名聲,等過一段時間四處可見家小牽著耕牛放牧時,張安世還會給張彭祖請封賞,先他人一步入仕。
所以,對於陳越要兩百斤鐵,張賀心裏不僅立即同意了,而且還想獎勵他一些東西,當然,主要還是附帶給劉病已。
“不就是兩百斤鐵嘛,他是製作農具,需要就給了,這事用不著給老夫說。”張賀大手一揮,大方地說,“這等小事,以後你們看著辦就行了,隻要不是造兵器盔甲就行。”
“張公。”劉病已趕忙說,“小越他不是僅是要鐵塊,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張公幫忙找匠人製造,他人少力氣小,無法打製。”
“哦。”張賀點點頭,想想也是陳越一個小孩能打個麽鐵,還兩百多斤,怕是十年也打不出來,“那你們有沒有帶圖樣來?”
“額!”劉病已與張彭祖相視一看,才想起他們一路上都覺得差點什麽沒有想起,原來是農具的圖樣,兩人都一起搖搖。
張賀笑了笑,對二人說:“你們要到圖樣,就安排家裏人找匠人打造就行了,不用再來麻煩老夫了。”
“都去休息吧。”張賀站起身來,離開時對二人說。
等張賀走了,張彭祖一拍麵前的小桌,不滿地說道:“阿越咋不就給某家圖樣,害得你我二人被父親責備。明天,我們就去找他,一定讓他做麵條來賠罪。”
劉病已笑了笑,開始還以為張彭祖真生氣,結果發現他是想借機去蹭麵條。
“可能要過幾天才行。”劉病已說,“阿越在搬家,估計得要三五天才能搬完,過幾天再去。”
“也是,那就過幾天再去。”張彭祖點點頭,“明天讓人把另一頭牛給他牽去,再問問他搬家需要人幫忙不?”
“嗯。”
話說,陳越迴到莊子,把另外兩頭牛也綁上車。休息了一會,安排張和守家,並找到兩頃地最中間的位置,作好標記,他要劃出七八畝地挖出一小水庫存水,避免幹旱時無水可用,同時也可以喂點魚蝦,放點鴨鵝改善生活。
隨後就帶著張如、李田二人駕車往陳家村去,他們今天不會迴大田莊了。大田莊這個名字是陳越取得,他覺得什麽張家莊李家莊的不好聽,那麽多好田地不如就叫大田莊。
陳越迴村不僅是搬家之事,他還要給將田地租給族人,以及祖墳搬遷、房屋如何處理等事情。
更重要的是還要和族裏講清楚,這不是後世,想搬哪兒就搬哪兒那麽簡單,就算是後世從農村搬離,也要給左近之家說一下,還要熱情並虛假的對鄰裏親朋發出邀請,就算不說“歡迎來我家作客”,也要客氣地說“你們來辦事的時候,一定來我家坐坐”。
陳越也不是要與族人完全的劃清界線,他隻是搬到離陳家村二十多裏外的地方,大家還在一個縣。更何況人有旦夕禍福,誰也說不清楚,哪一天落難了,不得不迴到原來的村子,你走時,沒有處理好大家的關係,落魄時再迴來,哪有你好果子吃。
人情世故說起來難,其實也簡單,平時你低調一點,把感情多灑一點,哪怕到時候不是所有人都記得,隻要有三五人記得,你都可以借力重起。
當你在外變得人憎鬼厭時,迴到老家還有三五人明麵或暗中支持你,最少不會落得淒涼的下場。
這些事情,陳越前世見過,也聽過不少,很多人發達之後就看不起原來的同村或同族之人,落魄後也無人搭理他,有人是落得死後無人收屍之境。
有人雖在城鎮混成涉黑人員,但對同村或同族之人還是比較維護,他落難之時,很多人都願意替他打掩護,雖然有包庇嫌疑,但很少有人去告密。
其實對於陳越來說,播種還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搶時令,因為他不僅是要在短時間內播種完成就不管了,而是還要給地澆灌,否則種子不能快速發芽,二是鏤車播種能讓種苗的根紮深一點,不會像現在灑種後長出的莊稼,來一個不大不小的風一吹,就會倒一大片,肯定影響收成。
對於兩百多斤的鐵,在張賀眼中根本不是事,況且在牛鼻穿孔他獲得的獎勵相當豐厚。
牛鼻穿孔之術,他交給胞弟張安世後,張安世在兩天前牽著一頭牛到了未央宮,雖然沒有牽到大殿,還是驚掉了一群人的下巴。
因為一群大臣看見張安世一人牽著的是一頭壯牛,而且那牛非常聽話地跟著張安世。就連牛在喝水的時候,張安世也強拉著牛走開,不讓它喝,而牛隻是像征性地與張安世拉扯了一下,就隻能一步三迴頭地看著水,乖乖地聽從張安世的牽引。
一度有內侍認為張安世用術法控製耕牛,趕快迴寢宮稟報了漢昭帝劉弗陵,當然昭帝是劉弗陵死後的諡號,他現在隻是一個普通的皇帝。
張安世的一番操作,不僅引來了大臣的關注,還引來了霍光與皇帝的關注。
在張安世的講解下,眾不知道了這不是術法,隻是一個方法。當然,張安世沒有提陳越與劉病已,隻是說這是他哥哥張賀發現的。
眾人也知道不是張賀發現的,肯定是他家的仆人發現的,仆人在一群上位者的眼中根本不算人,這就理所當然是張賀發現的。
在多位大臣牽了一圈後,劉弗陵也手癢了,在眾多護位下,他也膽顫心驚地牽了一圈。隨後,高興地賞了張安世絹布各五十匹、金一萬。當然,這金不是黃金,而是銅錢幣。
同樣也賞了,張賀絹布各百匹、金十萬,還有良田十頃,耕牛十頭。並下令在先在上林苑試行推廣,然後再向全國推行。
穿孔之術非常簡單,看一眼後就能學會。隨後,家中有良田不在上林苑的大臣紛紛請假,不過好在霍光還能震懾的住,因為眾意難違,又不能全部一起休假,隻得分批次休假。
相對於陳越獲得的一棟房、半頃地和三頭牛,張賀得到的何止十倍,不僅有賞賜,還有名聲,等過一段時間四處可見家小牽著耕牛放牧時,張安世還會給張彭祖請封賞,先他人一步入仕。
所以,對於陳越要兩百斤鐵,張賀心裏不僅立即同意了,而且還想獎勵他一些東西,當然,主要還是附帶給劉病已。
“不就是兩百斤鐵嘛,他是製作農具,需要就給了,這事用不著給老夫說。”張賀大手一揮,大方地說,“這等小事,以後你們看著辦就行了,隻要不是造兵器盔甲就行。”
“張公。”劉病已趕忙說,“小越他不是僅是要鐵塊,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張公幫忙找匠人製造,他人少力氣小,無法打製。”
“哦。”張賀點點頭,想想也是陳越一個小孩能打個麽鐵,還兩百多斤,怕是十年也打不出來,“那你們有沒有帶圖樣來?”
“額!”劉病已與張彭祖相視一看,才想起他們一路上都覺得差點什麽沒有想起,原來是農具的圖樣,兩人都一起搖搖。
張賀笑了笑,對二人說:“你們要到圖樣,就安排家裏人找匠人打造就行了,不用再來麻煩老夫了。”
“都去休息吧。”張賀站起身來,離開時對二人說。
等張賀走了,張彭祖一拍麵前的小桌,不滿地說道:“阿越咋不就給某家圖樣,害得你我二人被父親責備。明天,我們就去找他,一定讓他做麵條來賠罪。”
劉病已笑了笑,開始還以為張彭祖真生氣,結果發現他是想借機去蹭麵條。
“可能要過幾天才行。”劉病已說,“阿越在搬家,估計得要三五天才能搬完,過幾天再去。”
“也是,那就過幾天再去。”張彭祖點點頭,“明天讓人把另一頭牛給他牽去,再問問他搬家需要人幫忙不?”
“嗯。”
話說,陳越迴到莊子,把另外兩頭牛也綁上車。休息了一會,安排張和守家,並找到兩頃地最中間的位置,作好標記,他要劃出七八畝地挖出一小水庫存水,避免幹旱時無水可用,同時也可以喂點魚蝦,放點鴨鵝改善生活。
隨後就帶著張如、李田二人駕車往陳家村去,他們今天不會迴大田莊了。大田莊這個名字是陳越取得,他覺得什麽張家莊李家莊的不好聽,那麽多好田地不如就叫大田莊。
陳越迴村不僅是搬家之事,他還要給將田地租給族人,以及祖墳搬遷、房屋如何處理等事情。
更重要的是還要和族裏講清楚,這不是後世,想搬哪兒就搬哪兒那麽簡單,就算是後世從農村搬離,也要給左近之家說一下,還要熱情並虛假的對鄰裏親朋發出邀請,就算不說“歡迎來我家作客”,也要客氣地說“你們來辦事的時候,一定來我家坐坐”。
陳越也不是要與族人完全的劃清界線,他隻是搬到離陳家村二十多裏外的地方,大家還在一個縣。更何況人有旦夕禍福,誰也說不清楚,哪一天落難了,不得不迴到原來的村子,你走時,沒有處理好大家的關係,落魄時再迴來,哪有你好果子吃。
人情世故說起來難,其實也簡單,平時你低調一點,把感情多灑一點,哪怕到時候不是所有人都記得,隻要有三五人記得,你都可以借力重起。
當你在外變得人憎鬼厭時,迴到老家還有三五人明麵或暗中支持你,最少不會落得淒涼的下場。
這些事情,陳越前世見過,也聽過不少,很多人發達之後就看不起原來的同村或同族之人,落魄後也無人搭理他,有人是落得死後無人收屍之境。
有人雖在城鎮混成涉黑人員,但對同村或同族之人還是比較維護,他落難之時,很多人都願意替他打掩護,雖然有包庇嫌疑,但很少有人去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