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流行的《洗髓經》中看,其內容、格式與《易筋經》差別巨大,雖然以強身壯體之名義寫出,但是能夠看出其與強身壯體的經絡運行理論不一樣的地方,而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內家功夫與普通的強身壯體的功法的區別。按照前輩大師的說法,固其根而靜心為修身,養其根而動心為拳術,動心,就要以心行氣。


    因為《洗髓經》中有與內家功夫無關的內容,就不全篇介紹,隻介紹有關內家功夫的內容:


    (原文)洗髓經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歎今夕,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盤意。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須侯《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苦。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介紹)按照形意拳的習練方法,易筋的過程就是從明勁打出暗勁的換力過程,將肌肉緊張發力習練到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而洗髓是習練內裏以心行氣的方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易筋要在易髓之前,故經文曰“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內家拳就是從易筋開始練到易髓的。


    但是在太極拳、八卦掌等內家拳出現後,就已經沒有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明勁的習練階段了,而是直接習練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的內外合一,所以就內家拳發展到現代的程度來說,易筋易髓是應該同時習練的,即內外雙修。


    《洗髓經》和《易筋經》中,出現大量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麽做的內容,似乎與內家功夫無關,此為謬誤。內家功夫一旦習練出以心行氣,基本上不需要外形動作就能夠在體內生成能量傳簇,所以內家功夫是一種可以隨時隨地、時時刻刻習練的功夫,即練功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即內家功夫是要將身體習練出一種時時刻刻以心力進行能量蓄發而達到漲筋騰膜的狀態拳,將“唿吸以踵”習練成為一種日常的唿吸方式,這種唿吸方式是以心力配合合一而共同作出的,即唿吸以踵本身就是一種能量蓄發和運行的狀態。


    “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即洗髓功是在晚上習練的。為什麽隻能在晚上習練,我不清楚。可能是為了使這些功法不能外傳,不讓外人知道吧。


    “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此為習練功法的第一步,即封閉眼、口、鼻、耳、人中外五行反觀內照,唿吸與心合拍,周身空虛,以吐納自身與外界的能量,了解自身。閉五行的實質,就是讓身體靜下來去全力感知和體會五行之力在體內的蓄發和運行。


    “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這大概是人類第一次提出心髒對於身體的控製作用吧。身靜神靜,唯有心動。


    “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理,即人體中經絡,為造化所生。從微小並且不能感知的狀態能夠習練到顯著的在經絡中充滿能量的狀態,即筋的狀態。


    心空身自化,此句似乎與一切唯心造相矛盾,其實說的是習練的不同過程。先使用心力習練出五行之力,由五行之力陰陽轉換出精氣神的能量,精氣神的能量與五行之力相互補充合一,最後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無意的內外合一、蓄發合一的狀態,即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這是在告訴大家,習練洗髓經並不難,隻是大家不知道罷了,一旦告訴了大家一語的天機,則人人都能夠練到。習練以心行氣的過程是很艱難並需要長期堅持的,從微而至著,未可一蹴企,要一點一點去習練、感受出以心行氣。


    本來無論是丹道的修身還是武學,都是要內外兼修的,但是為什麽洗髓經中要反複強調這洗髓經要在易筋經之後修煉呢?並且我們從洗髓經的習練方法之中可以看出,這洗髓經與易筋經是要同時習練的。這其中的玄機,大概也是為了要掩蓋二經的真正意圖吧!


    (原文)無始鍾氣篇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造石,水火可與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介紹)按照此段意思,宇宙的至理是無法用耳目參悟的,隻能用元氣參悟--------這其中就有科學道理:即物質蘊含能量,能量改變物質。


    作者所說的元氣的意思是:元氣是讓身體存活的一種能量,元氣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先天之氣,這是作者在科學知識缺乏的時代的認識,是錯誤的。人不吃飯、喝水、唿吸則瞬間滅亡,人體所需的一切能量均為吃飯、喝水、唿吸獲得,所以沒有什麽元氣。但是以心行氣能夠生成能量,作者(包括所有古時的前輩大師)均無法解釋這個事情,就將以心行氣生成的能量稱之為元氣、先天一氣、胎氣、陰氣等。


    現在我們用科學方法定義元氣,即身體用以心行氣的方式獲得的能夠使身體發出力量的能量,這個能量來源於吃飯、喝水、唿吸。肌肉緊張發力使用的也是這個能量源。在武學中的元氣,其實就是指的心力,即心髒擁有的維持跳動的能量,這個能量可以被人們感覺並利用。


    元氣不是耳目能夠感知的,需要參悟,即習練出來。


    理,就是經絡,就是在《易筋經》中所說的筋。筋就是元氣的運行通道。


    沒有經絡,元氣就無法運行;沒有元氣,經絡就無法顯現,所以元氣與經絡是不可分離的一體。這是與現代醫學相符的,經絡隻能體現在身體之中,而在人死後的解剖中卻無法發現經絡。


    元氣在經絡中無間滯地運行,為生命之依托。


    元氣與筋是什麽關係,為什麽要叫氣、筋?


    《洗髓經》寫氣,以心行氣;《易筋經》寫筋膜,漲筋騰膜。


    元氣為以心行氣使用的能量,漲筋騰膜則是元氣在體內運行出現的結果。即氣與筋是因與果的關係。


    以心行氣生成的能量在體內傳簇時就是氣的流動的感覺,並且在漲筋騰膜階段,氣的鼓蕩感覺更加強烈。以心行氣的能量在體內經絡中運行,習練到一定層次,能量運行就會形成一根能夠拉動身體運動的筋,這根能量筋就存在並運行於經絡之中。習練成了這根筋,就可以不用肌肉緊張發力就能夠用以心行氣的能量驅動身體運動,這個過程就是易筋。


    所以氣與筋是不可分的,元氣在經絡中無間滯地運行,就是萬物所依的命。這個能量運行可以穿金破石,可以讓水火交融相濟,生死皆為肉體的轉換而元氣不滅。u看書 ww.uukansh


    水火交融,指的是元氣在小周天的運行,即心屬火,火炎上,所以要下降到會陰以炎上;腎屬水,水潤下,所以要上升到百會以潤下。此為五行驅動的能量運行,即以心行氣,能量的周天運行都是以心行氣發起的,具體來說,就是心火炎上帶動起五行能量運行的,在內家拳裏是以河車運行實現的。而內裏心肝脾肺腎這五髒的能量,首先就是由心力的能量啟動的,所以元氣指的就是心髒的能量。


    人的生死皆在於元氣,元氣的有無及運行決定生死。水火不能交融就會有殺機,水火交融就會出現生意。


    經絡為元氣所用,元氣以經絡為載體,元氣以經絡之運行為目的,而經絡之運行是為了培養元氣。元氣與經絡不可分離,否則元氣與經絡就皆無。


    元氣與經絡隻是追求的手段和方法,而追求的最終目的卻是元氣與經絡渾然一體。


    元氣是沒有始終的宇宙浩瀚之氣,懂得了元氣與經絡的體用,才能夠洗髓。


    此段文字主要寫體用,元氣為體,筋、理為用,而筋、理就是身體。體用原則就是武學與丹道不同之處。丹道隻有元氣運行之體而沒有筋、理之用,而武學需要以元氣之體轉換出來筋、理之用,就是用元氣進行以心行氣,以求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能量蓄發,為用。即丹道隻追求元氣與精氣的陰陽轉換而不追求巨大的技擊能量和力量,武學則不但需要元氣之體,還要追求筋、理之用以生成巨大的技擊能量和力量。


    這體用之原則,就是武學與丹道之區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內家拳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太極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太極拳並收藏內家拳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