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成和肖千羽注釋完武禹襄之太極拳論,大鬆一口氣,覺得這太極拳論是注釋完成了。但那肖千羽說:“我認為還有必要注釋一下孫祿堂先生之拳論,因為孫祿堂先生之拳論裏麵融合百家之長,並且其拳論寫成距現在隻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可以讓大家更加全麵地了解太極拳之真諦!”
劉百成一聽,覺得意見甚好,說道:“那我們就把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論也注釋一下吧。隻是注釋完武禹襄先生之太極拳論,普通人就已經能夠看明白太極拳了,所以這孫祿堂先生的拳論中如果有與武禹襄太極拳論重合之處,就不詳細介紹了。另外,孫祿堂先生拳論距今時間不長,許多詞語言論大家都可能看懂,則此部分也就不詳細注釋了吧。”,肖千羽道有道理,遂與劉百成繼續注釋孫祿堂先生之太極拳論:
(原文)孫祿堂太極拳論
太極拳之名稱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身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於人也,即此也。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注釋:人體自秉承天賦出生以後,自身體內就藏有養生之先天元氣。先天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地存在於人體之中,獨立存在,可以容納其他氣但卻不與其他氣混合同流,至善之極,為人體之真陽,即中和之氣。元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時刻存在,內外一氣,川流不息。
元氣即先天一氣,有的前輩大師說先天一氣藏於膻中心髒,孫祿堂先生說藏於周身,我們則不管那先天元氣藏於何處,習練出來內裏之五行之力運行就行。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身體言,則為太極,內分陰陽:以拳之用言,則為內外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虛實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
由於太極一氣之妙用不可言傳,故古人無有此記載。學者能於開合動靜之陰陽轉換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
為何有形之圓為虛,無形之研卻為實?
圓為外形動作之有形之圓,外形動作雖有形,但卻是由內裏五行之力周身運行所驅動,這五行之力在周身豎向周天與橫向帶脈之運行,即為研。
即內裏五行之力無形之研,乃是外形動作有形之圓的驅動者,所以圓有形但卻虛,研無形但卻實。
圓研,本為八卦掌之法,但是由孫祿堂先生融合到太極拳之中,為的是與陳氏太極拳的決裂!
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這內家三拳本為一家,那太極拳由陳氏太極拳發展出來楊、吳、武式太極拳時,已經改變為單重,即已經具有了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圓與內裏五行之力運行之研,隻不過楊、吳、武式太極拳不敢公開反對陳氏太極拳罷了。現在孫祿堂先生公開將圓研引入其孫氏太極拳,就是在向世人宣布,那以我天下無敵的孫祿堂所代表的最先進的太極拳是單重的太極拳,是能夠生成圓研的太極拳。而那陳氏太極拳的雙重弓馬步是無法生成圓研的!
孫祿堂先生在拳論之開篇就說出圓研,其意堅決!
圓研二者,為太極拳虛實之理也。
何為圓研之虛實?虛實即陰陽,內裏五行之力之研與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圓,生成身體內外之能量蓄發,這身體內外之能量蓄發是不斷地在陰陽轉換的,即五行之力陰陽轉換為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精氣神之能量,而精氣神之能量在“直養”五行之力的能量。u看書 ww.ukanshu.cm 此為圓研之虛實也!
圓研之內,內外合一之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此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原文)太極拳打手用法
先賢雲: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是此意也。以操手練用工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擠按,採例肘靠八法也。總以朋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掤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古人雲行遠自邇。所以先將四手淺近之打法,作個起點入門。亦不過使學者,先得其打手之門徑。若欲深求法中之奧妙,仍宜訪求明師,用手引領,得其當然之路。(深通此技者蓋不乏人矣)終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數月,可以得其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掌、並行不悖,合三家並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學者須細參悟之。
劉百成一聽,覺得意見甚好,說道:“那我們就把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論也注釋一下吧。隻是注釋完武禹襄先生之太極拳論,普通人就已經能夠看明白太極拳了,所以這孫祿堂先生的拳論中如果有與武禹襄太極拳論重合之處,就不詳細介紹了。另外,孫祿堂先生拳論距今時間不長,許多詞語言論大家都可能看懂,則此部分也就不詳細注釋了吧。”,肖千羽道有道理,遂與劉百成繼續注釋孫祿堂先生之太極拳論:
(原文)孫祿堂太極拳論
太極拳之名稱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身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於人也,即此也。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注釋:人體自秉承天賦出生以後,自身體內就藏有養生之先天元氣。先天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地存在於人體之中,獨立存在,可以容納其他氣但卻不與其他氣混合同流,至善之極,為人體之真陽,即中和之氣。元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時刻存在,內外一氣,川流不息。
元氣即先天一氣,有的前輩大師說先天一氣藏於膻中心髒,孫祿堂先生說藏於周身,我們則不管那先天元氣藏於何處,習練出來內裏之五行之力運行就行。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身體言,則為太極,內分陰陽:以拳之用言,則為內外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虛實有無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
由於太極一氣之妙用不可言傳,故古人無有此記載。學者能於開合動靜之陰陽轉換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
為何有形之圓為虛,無形之研卻為實?
圓為外形動作之有形之圓,外形動作雖有形,但卻是由內裏五行之力周身運行所驅動,這五行之力在周身豎向周天與橫向帶脈之運行,即為研。
即內裏五行之力無形之研,乃是外形動作有形之圓的驅動者,所以圓有形但卻虛,研無形但卻實。
圓研,本為八卦掌之法,但是由孫祿堂先生融合到太極拳之中,為的是與陳氏太極拳的決裂!
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這內家三拳本為一家,那太極拳由陳氏太極拳發展出來楊、吳、武式太極拳時,已經改變為單重,即已經具有了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圓與內裏五行之力運行之研,隻不過楊、吳、武式太極拳不敢公開反對陳氏太極拳罷了。現在孫祿堂先生公開將圓研引入其孫氏太極拳,就是在向世人宣布,那以我天下無敵的孫祿堂所代表的最先進的太極拳是單重的太極拳,是能夠生成圓研的太極拳。而那陳氏太極拳的雙重弓馬步是無法生成圓研的!
孫祿堂先生在拳論之開篇就說出圓研,其意堅決!
圓研二者,為太極拳虛實之理也。
何為圓研之虛實?虛實即陰陽,內裏五行之力之研與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圓,生成身體內外之能量蓄發,這身體內外之能量蓄發是不斷地在陰陽轉換的,即五行之力陰陽轉換為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精氣神之能量,而精氣神之能量在“直養”五行之力的能量。u看書 ww.ukanshu.cm 此為圓研之虛實也!
圓研之內,內外合一之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此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原文)太極拳打手用法
先賢雲: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是此意也。以操手練用工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擠按,採例肘靠八法也。總以朋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掤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古人雲行遠自邇。所以先將四手淺近之打法,作個起點入門。亦不過使學者,先得其打手之門徑。若欲深求法中之奧妙,仍宜訪求明師,用手引領,得其當然之路。(深通此技者蓋不乏人矣)終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數月,可以得其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掌、並行不悖,合三家並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學者須細參悟之。